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肥胖;健康;心理;运动干预

在重视形体美和健康体质的今天,肥胖女生也承担着祖国未来发展的责任,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在生活、就业和各种面试的巨大压力下,肥胖女大学生对改善形体方面有着迫切的需求,而运用哑铃健身操这种喜闻乐见的团体活动的互促方式进行健康干预,更容易坚持,对改善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2016年的体育达标测试后,在河南护理职业学院一、二年级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单纯性肥胖女生,自愿参加受试者35人。

1.2研究方法

1.2.1运动干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3个月的哑铃健身操练习,时间为下午16:30--18:00,每周3次,最大强度为心率≤(220-年龄),每次进行90分钟。前20分钟以广场舞形式热身,主要选择时尚活力的广场舞;然后60分钟的哑铃健身操,最后的10分钟放松活动以波浪操和简单的拉伸性的瑜伽动作为主。每次运动后提示减少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且饮食要定时定量。

1.2.2心理测试:实验前后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统一在老师讲解下,由实验对象独立完成。身体指标测试:实验对象分别在锻炼前和3个月的哑铃健身操训练试验后,在同个时间段,空腹状态下,由同一个测试者矫正过仪器后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

2研究结果

2.1运动干预对身体指标的影响

从表1看出,河南护理职院肥胖女生在瘦体重、胸围和肱三肌皮褶厚度上相比实验前没有明显变化;在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肩胛下皮褶厚度、髂前皮褶厚有较明显变化,但不显著;体重、体脂百分比、腰围、臀围、腹部皮褶厚上比实验前有显著变化;通过研究可以说明,强力瘦身操在对身体指标的影响和改善形体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10项因子中,实验前和实验后没有明显变化是肥胖女生在人际关系、敌对方面;实验前后变化不明显是强迫症状、恐怖、偏执这三个方面;实验前后有明显性变化,是躯体化、抑郁、焦虑和睡眠质量方面,而在精神性病上比实验前有着非常显著变化。这说明哑铃健身操在对促进肥胖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体成分是决定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早期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运动干预对身体成分的影响就尤为重要。运动干预3个月后发现,哑铃健身操对肥胖女生较大影响是在体重、体脂百分比、腰围、臀围、腹部皮褶厚方面但由于干预周期有限,体重还是在肥胖范围,随着运动干预周期的延长,体成分改善的效果将越来越明显,可达到健身减肥锻炼的效果。经过这3个月的哑铃健身操团体锻炼结果显示,进行哑铃健身操运动干预是一种调解效果好,效果更持久,更容易被接受的心理健康改善和提高的方法。

4结论

运动干预提高了身体对脂肪的利用率,加速了体内新陈代谢,使肥胖女生体重减轻,腹部皮褶厚度明显减小,腰臀比例更趋于合理,对体型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运动干预对改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10项因子中的8项均有明显改善,特别是精神病性因子方面更为显著。节奏欢快,动感有韵律的哑铃健身操,可以有效消除躯体化方面焦虑,减缓抑郁情绪,对改善肥胖女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民间传统体育心理健康高职学生体育锻炼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随着对体育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1][2][3]已经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并取得了建设性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提高认识和深化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以往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局限在基本理论和状况调查的范围,虽然这些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要真正解决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目前主要对策是从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然而在以往的学校体育中这方面未予以重视,因此,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就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及在具体体育锻炼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上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体锻炼已不仅被人们用来作为健身的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到锻炼的种类、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度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拟就民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进行研究,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

1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武进电大2004级、2005级、2006级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选32人(男女各16人),共计96人。其中48人(男女各24人)作为实验班,另48人作为对照班。实验组用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等民间体育项目连续干预10周,对照组仍用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进行10周教学,两组被试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40分钟。实验前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简称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验结束后仍用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所测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0.0软件包统计处理。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表1结果显示,实验后民间体育锻炼组被试无论在总分及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自责倾向六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及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对照组被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外,其它所有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但只有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2.2分析与讨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口,可以将各种心理矛盾引发的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绪发泄出去,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蔡先锋[4]等人的研究指出,长期参加运动训练的高中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中生。蒋碧艳[5]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调查中指出,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紧张、愤怒、疲劳、慌乱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连续参加民间传统体育锻炼10周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该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有关身体锻炼能够调节心理矛盾,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

但是对照组被试参加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锻炼后,除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有明显改善外,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各个因子状况上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似乎又与上述运动有利心理健康的结论有不吻合之处。对此可作如下解释,对照组被试是集体形式参加锻炼的,锻炼者可在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因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改善是很正常的。那么,为什么对照组被试运动后其它因子状况没有改善呢?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趣味性较差,不受学生喜欢所致。张力为[6]研究认为,身体锻炼要取得最佳心理效应,首先必须是令参与者愉快和感兴趣的活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当然,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解释,陈建国[7]等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按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与锻炼,实验前后对照组被试心理状况未发生明显改善,可能是由于实验前后锻炼内容相同所造成的。在此暂且不论其解释是否正确,但至少可以对其解释提出以下两点质疑。首先,实验前没有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假如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心理健康状况已处于较高水平,那么运动后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是很正常的。其次,在研究中仅对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作了比较,没有对心理健康其它因子状况比较,究竟各因子状况变化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当然,以上仅是一种推测,对此尚需实验加以验证。

3小结与建议

民间传统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它趣味性强,运动量适中,深受学生喜欢,建议把民间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材列为高职学生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62-64.

[2]MosesJ,SteptoeA,MatthewsA,etal.Theeffectsofexercisetrainingonmentalwell-beinginthenormalpopulation:acontrolledtrial[J].JPsychosomRes1989,33(1):47-61.

[3]DunnAL,MarcusBII,KambertJB,etal.Comparisonoflifestyleandstructuredinterventionstoincreasephysicalactivityandcardiorespiratoryfitness[J].JAMA1999,281(4):327-334.

[4]蔡先锋,翟一飞,王霞等.高中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北,2003,22(3):58-60.

[5]蒋碧艳.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1997,7(2):75-78.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健康管理;健康发展;人;社会

中图分类号:G47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47-02

一、健康管理定义

健康管理是指导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及群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的不断运行。其中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健康管理循环每循环一周,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使管理对象走上健康之路。其目的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

实施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健康管理是由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之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所提供,健康管理公司和医疗机构是合作关系。具体做法是通过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评估,为个人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干预实施。

健康管理就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它是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它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

二、健康管理科学基础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处于低危险状态发展到高危险状态,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期间的变化多数不被轻易地察觉,各阶段之间也无截然的界线。在形成疾病以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可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有效的主动预防与干预,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按照医嘱定期服药的几率提高了50%,其医生能开出更为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的几率提高了60%,从而使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的综合风险降低了50%。健康管理立足于找出隐藏在人群中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或解决。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绝对危险性”和“理想危险性”之间的差距就是个人可以改善而且应该努力摒弃的不良生活行为。“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随着“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通过有效的改善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个人的“可以改变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就能得到控制并降低。这构成了健康管理的最基本科学依据。

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加强健康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对健康的维护不仅是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更重要的是在疾病没有到来之前就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当今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是健康危险因素(增加得病或者死亡机会的因素)。如果我们的医疗政策只关注20%的病人,就意味着忽视了80%受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威胁的人群应有的健康权利;同样,针对相对健康的人群,患小病的人群和患大病的人群也应采取不同的科学方法确认、评估和去除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防控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为促进人和社会健康发展,就需转变观念,积极进行健康管理:

1.转变观念,增强健康管理的理念,提高健康投资的意识。维护人的健康是最具有收益的投资,世界经济组织认为,有8%~10%的经济增长,要归因于健康人群;而亚洲经济发展奇迹,甚至源于30%~40%的健康人群。所以对健康的投资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健康投入要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二是个人也要投入,对自己的健康加强关注。因此,要转变观念,对健康进行管理。健康管理是“预防为主、防未病之病”,预防要比治疗更重要。健康管理通过确认和去除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能为我们提供促进健康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要从单纯地预防控制疾病走向全面地维护和促进健康。个人的不健康风险因素是可以控制并降低的。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中心的研究表明,通过有效地改善生活方式,80%的心脏病与糖尿病,70%的中风以及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要充分认识到体检的重要性,通过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隐忧,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的系统管理;通过企业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能让每个员工方便、及时地了解自身的健康改善和潜在隐患、积极参与自身健康管理、采取行动改善健康。

2.开展目标健康管理,积极推进健康的城市化。要积极构建人人都能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将健康管理作为今后医疗服务的方向和重点,在政策、资源配置及财政保障上优先考虑发展医疗系统健康管理的能力。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其目的在于使病人以及健康人群更好地恢复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健康,并节约经费开支,有效降低医疗支出。2009年中国城市健康状况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超过90%的人处于疾病和亚健康状态,而开展健康管理,每年可以节约20%的医疗费用,并可提高企业生产率超过15%。因此,实施“企业员工目标健康管理”,为推进全民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模式。“员工目标健康管理计划”的内容包括:通过体检了解员工身体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案,分级开展健康管理;定期为员工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在流行病高发期免费注射疫苗,同时提供健康讲座,重大恶性疾病专家会诊及转诊服务,对患慢性疾病员工给予健康干预,组织员工健康竞赛,对身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员工给予奖励等。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以“人人享有健康环境、人人享有卫生饮用水、人人享有基本环境卫生设施、人人享有可及病媒生物防制服务、人人享有良好的健康教育”为目的,将爱国卫生工作的内容、标准和要求从过去的政策性的号召和倡导转变为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