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的应用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免疫学的应用范文篇1

[关键词]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高职高专;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c)-086-04

ApplicationresearchonnewteachingmaterialPathogenicBiology&Immunologyaboutnursingspecialitiesofmedical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

WANGJian,GUOSuhua,ZHENGChangjiang,WANGXiaoliu,PANXiaojuan,WUSuhong,LUOXiuzhen,HUANGLifeng,ZHANGHaiyan

(ZhangzhouHealthyVocationalCollege,FujianProvince,Zhangzhou36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successandfailuretowriteanewteachingmaterialPathogenicBiology&Immunologyaboutnursingspecialitiesofmedical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Methods:UsedthreekindsnewteachingmaterialPathogenicBiology&Immunologyaboutnursingspecialitiesofmedical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assamplebook,fact-findingresultsinrecentthreeyears′studentsandteacherswereanalysed.Results:100%oftheteachersand93%-97%ofthestudentsthoughtthatimmunologypartwastoohard,numerousandabstract.89%-96%oftheteachersandstudentsthoughtthatknowledgevolumeofthreecopiesnewteachingmaterialswerealltoolargeorabittoolarge,andZhao′swasspeciallylarge.Conclusion:Teachingmaterial′sknowledgevolume,wordsofwriting,inordertowrite,appendixandothersimportantthingsmustbespeciallypaidattentionwhenwewriteanewteachingmaterialPathogenicBiology&Immunologyaboutnursingspecialitiesofmedical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sothatnewteachingmaterialhavingbeenwrittenisstillmorepracticalandperfect.

[Keywords]Nursingspecialities;PathogenicBiology&Immunology;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Newteachingmaterial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希望有一本可以得心应手的教材。这本教材,应该是既能够反映学科的最新知识与动态,又能够深入浅出地被现在的学生所理解;既做到内容充实丰富,又符合现在高职高专教学时数越来越少的趋势――宜精辟扼要,而不应篇幅过大;宜简明易懂,而不应晦涩曲折。多年来,经过多轮多个范畴的教材修订,不断有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出版,这些新教材的编写者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工作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但无庸讳言,目前十分令人满意的新教材还真不多。以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高职高专教材为例,近两年中,我们所用过的三本新教材,都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而现实的情况是:近年来,国内大学教育的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已经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只要愿意上学就有学可上。因此,当各本科大学招生完毕后,来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在中学里最不能读书,或最不愿意读书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但学习精神较差、学习能力较低,其中相当部分甚至个人品质也很恶劣,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部分由于这些原因,卫生部对医学高职高专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这样的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的教育为根本,满足三个需要(学科需要、教学需要、社会需要),力求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1-4]。有感于此,我们历时三年,对近三届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师生们在使用新教材后所产生的效果和感受,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新教材样本

①陈兴保主编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2004年7月第5版教材(简称“陈版教材”,下同),供医学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1]。该书理论教学篇幅380页,加附录共390页。教材内容的编排,按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在三年专高护、高助产、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63学时,寄生虫学18学时。②刘荣臻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06年1月第2版教材(简称“刘版教材”,下同),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使用[2]。该书理论教学篇幅272页,加附录共277页。教学内容的编排,循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在三年专中西医高护、高助产、高护函授等专业的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63学时,寄生虫学18学时。③赵富玺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04年1月第1版教材(简称“赵版教材”,下同),供高职院校的护理、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工艺技术、药学、检验等专业使用[3]。该书理论教学篇幅401页,加附录共466页。教学内容的编排,按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五年专护理、英护、助产等专业的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48学时。

比较三本新教材可以看出,其中“赵版教材”篇幅最大,“陈版教材”次之,“刘版教材”最小。最大的赵版教材,其理论教学篇幅,比最小的“刘版教材”超出近130页。

1.2对象

本次研究涉及学生班级24个,共1287名学生。主要为护理类专业(包括三年专高护、高助产、中西医高护、高护函授;五年专护理、助产、英语护理等班次)的学生,其中采用“陈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11个班,620名;采用“刘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7个班,共335名;采用“赵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6个班,共332名。

本次研究除本院病原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答卷外,还有部分来自于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闽东卫校、闽北卫校、龙岩卫校、莆田卫生职业中专等六所兄弟院校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师以个人身份参与。参与调查答卷的教师共18人。兄弟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为“陈版教材”和“刘版教材”,教学时数均为全书(微生物、免疫学、寄生虫学)64学时。

1.3方法

在学生或教师中进行的研究,均采用调查问表为主、个别询问为辅的方式。学生问表只写班级,不署姓名,以便使学生打消顾虑,回答时尽可能客观真实。问卷基本内容见表1。

表中除前后两处需要学生稍作思考后填写外,其他均为打勾选择答案,并且其中大部分问题可选择多个答案。教师问表只填所属院校,也不署姓名。所涉及到的内容与学生问表大致相同,仅形式上稍有差异。另外,多增加了第6题(你认为该书寄生虫学部分:A.内容太多;B.内容太少;C.内容量合适;D.部分章节应适当简化;E.应删减不常见的虫种内容;F.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由学生自学)。学生问表的第6题变成了教师问表的第7题,其内容基本相同。教师问表的填写及选择答案的方式也与学生问表大致相似。

2结果

2.1教材学习的难与易

对三本新教材师生们的评价基本相同,绝大多数认为学生学起来感到艰难(回答“是”的答案在94%~96%范围内;其中教师为96%,学生为94%),至于哪部分最难学,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免疫学基础部分(选择该答案者占总人数的93%~97%,其中教师为100%,学生为93%~97%)。关于难学的原因,93%~97%的人认为内容太多、太抽象;91%~95%的人认为书中语言晦涩难懂,专业术语、英文缩写太多;86%~90%的人认为学生(或自己)基础知识不够。至于课前预习是否能看懂选项,学生认为,免疫学基础基本上看不懂(选择完全看不懂者占93%~97%,看懂1/3~1/4者占3%~5%),微生物学大多能看懂1/3~1/4(选择该答案者为81%~85%),寄生虫学则大多能看懂1/2(75%~78%的人选择此答案)。教师的看法与学生基本相同,但认为免疫学基础学生是完全看不懂的(对三本教材选择该答案者均为100%)。

2.2教材的知识量

师生们对三本新教材知识量的评价均主要是太大或稍大,没有认为太少或稍少的,但三本新教材之间有较大差异,结果见表2。其中,认为“赵版教材”知识量太大的评价,明显高于“陈版教材”或“刘版教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6、8.52,P<0.01)。

表2三本新教材知识量评价

Tab.2Evaluationontheknowledgeamount

ofthreenewteachingmaterials

与“陈版教材”、“刘版教材”分别比较,均P<0.01

ComparedwithChenedition,Liuedition,bothP<0.01

2.3教材的编排或讲授顺序

本项不专谈哪一本教材,而是谈对微生物、免疫、寄生虫三部分知识,如何安排先后顺序,比较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理解、接受心理。调查结果见表3。其中,第一种编排顺序的赞成率与其他三种编排顺序的赞成率总和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P<0.01)。

表3教材编排顺序的调查反馈

Tab.3Surveyfeedbackoftheteachingmaterialsarrangedinorder

2.4对免疫学部分的评价

师生们认为三本新教材的免疫学部分均需要改进。学生们多认为内容应该更少、更简明(对陈、刘、赵三个版本的新教材而言,有此意见者分别为92%、85%、96%),还要减少过多的英文缩写(同前,有此意见者分别为93%、90%、94%)。教师们则除了与学生有类似意见外,还认为需要增加更多的能辅助理解的直观性图表(对陈、刘、赵版新教材的这种意见分别为83%、94%、89%)。

2.5对寄生虫学部分的评价

大多数教师认为,“陈版教材”、“赵版教材”的寄生虫学部分内容太多,需要删去不常见的虫种内容,简化部分章节,甚至有部分教师(61%)认为,寄生虫学部分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由学生自学。

2.6对教材总的改进设想

对上述三本新教材,师生们大多数(教师89%~94%,学生92%~96%)认为,有必要在每章后增加复习思考题,在书后增加更多的微生物、寄生虫彩色图谱;有必要附上教学大纲、课时分配表,特别是实验指导。“赵版教材”、“陈版教材”应减少过多、过于深奥的机制,过多、过于抽象的英文缩写和专业术语;“赵版教材”应删去至少1/4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94%)还认为,教材中较为孤立的遗传学内容(如细菌变异的机制、HLA的遗传特征等),在再次编写新教材时可以考虑删掉,以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并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3讨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三个版本的新教材虽然各有其优点和长处,但均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需要加以完善。

3.1课后复习思考题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都缺乏课后复习思考题[1-4],这是一个较大的遗憾(虽可由作者或其他人另行编写、出版,但毕竟很不可靠、不方便,配套教材经常是买不到的)。令人担心的现实还在于,现在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精神太差,课后不做复习思考题,很可能就会把课堂上教师讲的一切忘记,同时也无兴趣看书。假如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另行布置,则有相当多的学生由于懒于动手或疏于动手,不会予以抄写,但如果印刷在书上,对她们可能有一个促进和提醒的作用,也相对简单、方便。

3.2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附录上都没有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由调查结果可知,补充上这两个附件是必要的。它们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相当好的参考价值和辅助作用。

3.3教学内容量与语言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其教学内容量都明显偏大,语言都较为抽象难懂。“赵版教材”尤其如此(其主要部分――理论教学篇幅比“刘版教材”多近130页),这也是师生们反应最强烈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所面对的是新形势下的高职高专学生,而不是以前的大专生,甚至也不是以前从中学里相对拔尖而来的中专生。同时,我们的护理类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学课时数正在不断减少(许多高职院校现在都已减至32~54学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可以把越来越深奥的微生物、免疫机制大量的编写给目前的高职高专学生。教材的专业水平和理论造诣固然很重要,但教材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则更重要[5-8]。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使内容量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这样,这门学问才能较容易地为今天的高职高专学生们所理解、接受。

3.4实验指导

“陈版教材”与“刘版教材”均没有实验指导,这也是不足之处,而且长期以来,这一直是高职高专教学上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困难。经常是教材买来了,却怎么也买不到实验指导,任课教师只好把其他版本或其他专业教材的实验指导,临时油印或复印给学生参考,或抽出大量的课后时间来临时编制实验指导。对于教材主编者来说,同时编一个实验指导的举手之劳,却能给教学工作中的教师和学生们带来很多方便[4,9-12]。学生们带书时就等于带上了实验指导,也不会造成忘带实验指导去上实验课的情况了,这对今天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尤其显得必要。

3.5免疫学化难解疑

免疫学一直是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学中的难点。别说是现在刚入校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就是已经从医科大学中毕业了的护理类本科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它的许多基本知识也都还是一知半解,没有完全弄明白。采取多种办法(比如直观易懂的图表、比喻比拟的手法、抽象理论与实际事物挂钩的措施等)化难为易、解此难题,是广大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师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目标[13-15]。我们应该继续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至少可以把教材的语言写得更简明易懂些,并考虑浓缩或删去部分并非必需、但又过于深奥的理论部分。比如,MHC(或HLA)的遗传特征、Ig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的机制等。一些可有可无的名词术语、英文缩写也尽可能地删掉。这样,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得到部分减轻,不至于一看到免疫学庞大深奥的内容就心存畏惧,从一开始就产生害怕、排斥心理,以至影响了以后的继续学习。

3.6对寄生虫学部分的处理

寄生虫学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一直是比较好学易懂的部分,但是近年来也是一直在淡化、轻化的部分。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已经基本上不讲此部分了,由学生自学,而把教学的主要时间放在免疫学、微生物学的重点难点上,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因此,在编写时对寄生虫学尽可能地扼要介绍,多数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学(放在参考内容部分)是可以考虑的[9],这能够留出一定的时间,为讲好、讲透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中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课时铺垫。

3.7教材的编写顺序

看书或讲课的先后顺序也很重要[10-15]。如前所述,学习开始就让学生去学学科中最难的部分,是教学上的大忌。所以,我们需要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三至五部分内容精心安排,以符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前的中专教材,有许多是考虑了这个因素的,它们中的大多数就是按照:细菌学总论免疫学基础细菌学各论病毒学寄生虫学这样的顺序编排的。这是历届中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摸、爬、滚、打,历经多次成败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是极富教学价值,但可惜的是,在后来的教材编写中,人们或过于盲目崇拜本科教材的编写方法,或由于担心教材的水平,或因为其他原因,逐渐放弃了这种行之有效的编排办法。我们今天面对比过去中专生还要基础薄弱、毅力和耐心还要缺乏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很有必要重新拿起这个法宝,以尽可能地减轻教学上的阻力和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我院部分教师曾经在多年教学中运用这个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一个良好的证明。免疫微生物寄生虫的教学顺序是不好的,同样,微生物寄生虫免疫的教学顺序也不太好。因为在微生物、寄生虫的各论中已经涉及到了大量的免疫学知识,这时候学生还没有学过免疫学,显然也是不合理的。调查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三本新教材的编排顺序,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护理类高职高专教学的改革还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教材的问题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让我们开动脑筋,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实际需要的宗旨,尽可能地完善我们的教材,把护理类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车轮推进到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兴保.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90.

[2]刘荣臻.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77.

[3]赵富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6.

[4]许正敏.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46.

[5]HarperDR.MolecularVirology[M].2eded.Springger:BIOSScientificPublishersLimited,1998:1-235.

[6]RoittI.Immunology[M].3rded..HK:mandarinoffsetLtd,1993:1-156.

[7]StitesDP,TerrAI.BasicandClinicalImmunology[M].8thed..HK:mandarinoffsetLtd,1994:1-179.

[8]LeviesonW,JawetzE.MedicalMicrobiologyImmunology[M].6thed..NowYorkMcGraw-HillCompanies,2000:1-338.

[9]汪学龙,沈继龙.浅谈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J].安徽医药,2004,8(5):81-82.

[10]孔祥雷,王俊,张超.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4):143-144.

[11]王治西,孙彦坪.新版《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材的优点与不足[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5):118-119.

[12]米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新高职教材的一点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116.

[13]于秀玲,闫珂柱.关于高校教材编写存在问题的新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5(5):59-61.

[14]汪正清,张锡林.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90(6):12-13.

免疫学的应用范文篇2

[关键词]自然免疫计算机免疫系统网络安全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邮件、网络银行、网络书店、网络社区等网络服务的兴起,以及各种专业网络的建立,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存取控制、防火墙、密码访问等传统方法已无法胜任新形式下抗病毒技术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研究和发展新的病毒检测技术,克服传统检测方法的缺陷。

二、自然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学家认为“免疫就是识别我(Self)和非我(Nonself),并消灭非我,是为了保证机体完整性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人类的自然免疫系统主要包括皮肤、生理条件、先天性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几部分,自然免疫系统是一个多层防御系统,皮肤是预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生理条件是第二道防线;一旦病原体进入机体,就遇到第三、第四道防线----先天性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先天性免疫系统是生物在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适应性免疫系统在初次应答后,一部分B细胞转变成记忆细胞,当再次遇到同一抗原刺激后,唤醒记忆细胞,抗体迅速增殖杀死抗原。

适应性免疫系统主要包括两类用于检测病原体的淋巴细胞:进入胸腺的T细胞和进入法氏囊的B细胞。胸腺中T细胞在生成过程中要经历一种称为“否定选择”的检查过程,胸腺中包括了人体大部分Self细胞的样本,淋巴细胞与这些样本进行匹配,凡是对人体自身细胞具有免疫能力的淋巴细胞都将被杀死,只有那些存活下来的淋巴细胞才能离开胸腺,到全身的各淋巴组织和循环系统中,参与人体的免疫作用。B淋巴细胞在法氏囊中进行分化、发育,B淋巴细胞分泌的免疫分子(即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抗原,并依靠其它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合作,最终将抗原清除。

三、计算机免疫学概述

自然免疫系统保护生物体不受外来有害细胞的侵袭,其作用与计算机安全系统有着惊人的相似。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保护高度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系统,抵御外来的入侵;保证自身系统的正常功能;保证防御机制不会严重损害系统。

生物和计算机系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基于计算机安全系统与自然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似性来产生一个有效的计算机安全系统是比较困难的。但自然免疫系统的一系列组织特征可以用来指导计算机安全系统的设计,这些特征包括:

1.分布性:生物免疫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分布于生物体的全身,这种机制保障了系统的高度可靠性,计算机免疫系统要实现鲁棒性就要实现分布检测。

2.多层性:生物系统对生物体的保护是从皮肤到生理条件,再到免疫细胞的多层保护机制,计算机免疫也要实现对系统从网络级、主机级、文件级到进程级的多层保护。

3.多样性:生物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的多样性保证了当有抗原侵入机体时,能在机体内选择出可识别和消灭相应抗原的免疫细胞,进行免疫应答,最终清除抗原。计算机免疫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安全实现方式不同,保证一个站点或网络受到攻击破坏时,其它站点或网络极少受到同样的攻击和破坏。

4.适应性:生物免疫系统一方面学习识别新的抗原,另一方面,检测到新病原时,通过免疫记忆保留对新病原的识别和反应。计算机免疫系统也应该有相似的适应性,既能识别新的入侵,又能记忆以前受到的攻击。

5.动态性:生物免疫系统中约有108个淋巴检测器,能识别出约1016种不同的抗原,并且大约10天左右淋巴细胞会全部更换一次。借鉴这一特性,计算机免疫系统在病毒检测中,可不必包括所有可能的入侵的检测器集合,而是使检测器集合能随时间动态变化。

四、计算机免疫学应用于网络安全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开展“计算机免疫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防、军事、安全部门的应用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FORREST研究小组在深入分析生物免疫与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免疫系统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算法——否定选择算法。其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够很容易地发现未知病毒感染,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2.IBM研究中心的Kephart等人通过模拟生物免疫系统的各个功能部件以及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分析和清除过程,设计了一种计算机免疫模型和系统,该系统主要是设计“饵”程序来捕获病毒样本,提取病毒特征,并设计相应的病毒清除程序。

3.普度大学的Spafford和Wright-PaffersonAFB空军技术学院的Marmelstein都深入分析了计算机病毒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安全性要求,并给出了相应计算机免疫系统模型。

4.日本丰桥科学技术大学的Ishida也对基于免疫系统的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应用多Agent技术与实现方法,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计算机病毒的监测和清除工作,同时给出了针对网络特点将被病毒感染的文件和系统修复的方法。

国内在计算机免疫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武汉大学提出了基于多的计算机安全免疫系统检测模型及对Self集构造和演化方法,并在“Self”、“Nonself”的识别规则上进行研究,提出用演化挖掘的方法提取规则,在基于系统调用的基础上建立了位串识别器,借鉴食物链的一些特征,建立一种多识别器协同识别模型;武汉大学与北方交通大学合作,提出了基于主机安全扫描的计算机免疫系统检测;北方交通大学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入侵检测模型,并将随机过程引入计算机免疫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利用免疫机理进行抗病毒技术进行了研究;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从控制论的角度论述了计算机免疫和生物免疫的相似性,提出计算机防病毒领域中应用多控制技术构筑计算机仿生物免疫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计算机免疫学应用于网络安全的发展前景

网络安全是一个立体纵深、多层次防御的综合体系,对于异常入侵、病毒等都可以从自然免疫机制中获得不少启发。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将有以下方面:

1.分布式反馈控制:利用自然免疫系统高度分布性与并行处理的机制,在计算机入侵检测系统的框架上采用分布式结构,检测时联合获取各方数据进行分析,并采取联动式防御措施,高效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攻击。

2.采用混合式入侵检测:与传统设计思想中单纯的系统架构不同,混合式入侵检测是多层次的,在系统结构上采用基于主机与基于网络的混合架构;在检测算法上使用异常检测与误用检测结合的混合模式;在检测方式上应用实时检测与基于时间间隔检测混合互补的策略。

3.多特性防护系统:当前许多信息安全系统都借鉴了自然免疫系统的一些特点,但同时具有所有特点的信息安全系统还没有出现,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研究一个鲁棒的、分布的、自适应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4.基因计算机:基于免疫原理的基因计算机系统有更强的辨别和保护能力,它通过对基因码的检测来判断数据的合法性,只有与基因码相吻合的收发端才能操纵数据,基因码是自动生成的,不能人为进行干预,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

六、结束语

计算机免疫技术发展很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在从事理论的研究与设计,随着自然免疫学科、智能模拟技术的发展,一定能建成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免疫体系,解决越来越严重的计算机病毒问题,成为网络安全技术的主流。

参考文献:

[1]SomayjiA.,etal.Principlesofacomputerimmunesystem.InNewSecurityParadigmsWorshop’97,1998:75~82

[2]ForrestS,HofmeyrS,SomaryajiA.ComputerImmunology[J].CommunicationsoftheACM,1997,40(10):88~96

[3]ForrestS,PerelsonF,AllenI,ital.Self-NonselfDiscriminationinaComputer[A].LosAlamitos,CA:IEEEComputerSocietyPress,1994:202~212

[4]SomayajiA,HofmeyrS,ForrestS.PrinciplesofaComputerImmuneSystem[M].NewSecurityParadigmsWorkshop,1998

免疫学的应用范文篇3

【关键词】免疫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实践教学

一、基本知识点的组织

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及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通过体液传送(血液和淋巴循环)到全身并由全身不同部位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接成网络系统。

1、免疫器官。包括淋巴器官,课程标准主要要求的是骨髓和胸腺的免疫功能的了解;骨髓,是哺乳动物的造血和免疫器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是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群的起始细胞,骨髓也是人类和哺乳动物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通过切除新生小鼠的胸腺实验,其成年后外周和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显著减少,不能排斥异体移植皮肤,对抗体生成反应也有很严重的影响;若小鼠出生1周后摘除胸腺,则不易发生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的表现,这是因为出生前后大量成熟的T淋巴细胞从胸腺迁移到外周免疫器官,建立了一定的细胞免疫功能;周围免疫器官,主要包括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和淋巴管,以及皮肤和内脏器官粘膜等,这些都具有着一定的免疫功能。

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种类很多,高中课程标准主要了解抗原呈递细胞和淋巴细胞。

其中抗原细胞主要有:外周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分布在皮肤和其他器官中的树突细胞,这些细胞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把抗原呈递给T细胞,所以成为抗原递呈细胞。淋巴细胞主要有:T细胞、B细胞、NK细胞。T细胞和B细胞是最主要的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顾名思义,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免疫应答反应,就可以作用于靶细胞。

3、免疫分子。主要包括抗体、补体和各种细胞因子。其中抗体是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的重要产物,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效应B淋巴细胞,同时产生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其通过体液传送存在于体液之中,主要存在于血清中,通常将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称为体液免疫。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活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能协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的免疫溶菌、溶血作用,细胞因子是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介质,主要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分泌,具有高活性和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

4、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近代免疫概念是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的功能,是机体具有保护自己免受其他物质损害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功能主要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高中生物课标则主要学习关于免疫防御的内容,也就是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侵袭和防止感染疾病,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二、明确表述教学目标

“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学习目标,“概述”要求学习者能够在学习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理解水平。“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主要是“事实性知识”,“维持稳态的作用”则属于“原理性知识”,“事实性知识”需要记忆,“原理性知识”需要学习者在理解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因此,“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作用”的学习目标可以细化为: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三个层次上举例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说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来源、成熟部位以及参与的主要免疫过程;举例说出免疫系统的防御、监视、清除功能;概述免疫系统实现免疫防御的三道防线;说出抗原的特点和抗体的来源、本质和作用等;概述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大体过程,两种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举例说出人体的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

三、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组织

“人体免疫调节”可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内容是免疫概念和免疫系统组成,重点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免疫功能;第二课时是免疫防御功能,重点是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第三课时是免疫异常及艾滋病的预防。

1、“免疫系统的组成”的教学,从学生已经知道的简单的免疫学知识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如从人体对疾病防御入手,引导学生剖析“免疫”概念的内涵,让学生领悟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免疫系统的防御、监视、清除等功能,以此激励学习者探求免疫学奥秘的兴趣。

可以从免疫器官的认知着手,在认识各种免疫器官的同时,研究个器官间的关联,并要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错误的难免的,而在学习中纠正学习错误,才能最终达到科学学习的目标)。教学中,可以从骨髓和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开始,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淋巴干细胞,淋巴干细胞发育为各种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一部分直接在骨髓中成熟,就是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随血流进入胸腺,并发育成熟为T细胞。当然,免疫细胞种类繁多,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熟悉,从免疫细胞的主要类型开始,逐渐掌握全部类型的免疫细胞并掌握整个免疫调节过程,体现学习中循序渐进的特点。

免疫学的应用范文篇4

分析比较12年来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疫苗监测所获得的数据。结果两种疫苗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后的免疫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行病学防制效果是相同的;但接种后副反应发生数乙脑灭活疫苗是减毒活疫苗的21.32倍。结论应优先将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纳入到儿童免疫规划中。

【关键词】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乙脑;效果比较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我省历史上自有疫情报告以来,就有病例报告,且曾经是高发省,发病率高达53.06/10万。在人群中有计划的大规模预防接种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1968年我国研制出地鼠肾细胞乙脑灭活疫苗并在全国推广使用,1978年我省将此乙脑灭活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使用数10年以来,对控制和降低全省乙脑发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乙脑灭活疫苗有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也增加的现象。1989年我国研制开发出SA14-14-2株乙脑减毒活疫苗,国内外文献报道,证明安全可靠、免疫保护率高[1]。为了解两种疫苗的免疫学效果和流行病学效果,我们比较了近十年来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疫苗所观察的数据,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发病率资料来自江苏省1950~2004年传染病统计年报表,预防接种反应数据来自江苏省各地按月上报的《预防接种反应月报表》,其他相关资料来自于免疫监测点。

1.2研究对象与内容比较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地区如南京、徐州、常州和盐城市4市;和使用乙脑灭活疫苗地区除上述4市以外的其他9个市的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前后乙脑控制情况;开展了不同疫苗接种免疫学效果的观察;并根据预防接种反应月常规报告系统数据进行两种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比较。

2结果

2.1江苏省1950~2006年乙脑发病流行病学特征江苏省在50年代和60年代是属于乙脑高发地区,其发病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65~1977年年平均发病率20.88/10万,1971年为乙脑发病最高年,年平均发病率达53.06/10万,死亡率达3.66/10万。自1978年将乙脑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乙脑发病率逐年显著下降,1978~1989年年平均发病率降至3.76/10万,1990~1999年年平均发病率降至0.88/10万,2000年以后平均发病率降至0.20/10万左右。

2.2使用不同疫苗地区乙脑发病率的比较1989年我国研制成功了乙脑减毒活疫苗并开始广泛应用,1995年我省开始在部分地区即南京市、徐州市、常州市及盐城市4个地区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其他地区仍然使用乙脑灭活疫苗,进行了为期12年(1995~2006年)的观察。减毒活疫苗共接种840多万人次、灭活疫苗共接种2000多万人次,南京、徐州、常州及盐城4个地区使用活疫苗后(1995~2006年)乙脑年平均发病率为0.23/10万,其他地区同期为0.35/10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9,P

2.3使用不同疫苗安全性的比较根据我省2002~2006年预防接种反应月常规报告系统结果表明:全省共报告预防接种反应2460例,在所使用的29种疫苗中,以乙脑灭活疫苗和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发生的反应为多。其中2002年乙脑灭活疫苗反应占全年70.33%,而乙脑减毒活疫苗却无一例副反应报告。乙脑灭活疫苗发生的反应以发热和皮疹为主,占58.00%。还报告有眼睑或面部浮肿、过敏性休克、皮疹伴哮喘、呕吐、喉头水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反应。5年平均报告副反应,乙脑灭活疫苗占报告数的24.27%,乙脑减毒活疫苗占2.38%,乙脑灭活疫苗反应报告数是乙脑减毒活疫苗的10倍多,见表1。

2.4两种疫苗免疫学效果比较疫苗分别选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SA14-14-2株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乙脑灭活疫苗,两种疫苗均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的产品。在近几年无乙脑患者或发病率极低的地区,分别观察两种疫苗基础免疫和1年后加强免疫的效果。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测定中和抗体,免前阴性、免后阳性≥1∶5或免前阳性、免后四倍增长为免疫成功。结果乙脑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基础免疫成功率分别为89.90%和83.10%,加强免疫成功率分别为93.02%和97.40%。经显著性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3;χ2=1.83)。见表2。

3讨论

通过12年来的应用表明,地鼠肾细胞乙脑灭活疫苗接种后发生副反应的概率较高,尤以发热和过敏性皮疹为主。其乙脑灭活疫苗副反应发生数是减毒活疫苗的21.32倍;5年平均报告副反应,乙脑灭活疫苗占报告数的24.27%,乙脑减毒活疫苗占2.38%,乙脑灭活疫苗反应构成比是乙脑减毒活疫苗的10倍多。

两种疫苗免疫学监测结果表明,基础免疫后灭活疫苗的免疫成功率为86.67%;减毒活疫苗为83.1%,经统计学检验,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础免疫1年后各加强1针,结果灭活疫苗组的加强免疫成功率为93.02%;减毒活疫苗组的加强免疫成功率为97.40%,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学效果,但减毒活疫苗接种少1针次[2]。

两种疫苗应用后,对降低和控制乙脑发病均有显著效果,已由乙脑疫苗接种前的年平均发病率20.88/10万、降至接种后的0.20/10万。12年来使用减毒活疫苗地区的年平均发病率为0.23/10万与使用灭活疫苗地区年平均发病率0.35/10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疫苗对乙脑防制的流行病学效果是相同的[3]。

概括起来,我们认为乙脑减毒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学和流行病学效果、且接种针次少、预防接种后的副反应发生要明显低于乙脑灭活疫苗。因此,应优先将乙脑减毒活疫苗纳入到儿童免疫规划中。

参考文献

1迮文远,刁连东,徐爱强,等.计划免疫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76.

免疫学的应用范文1篇5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免疫检验;实践;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多学科交融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免疫学检验定义

4.1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定位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质量管理分析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小结

综上,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松华,罗识奇,周为民,等.28所医疗机构检验免疫学部分指标现场检测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2):154.

[2]BeutlerB,CasanovaJL.Newfrontiersinimmunology.WorkshoponTheRoadAhead:Futuredirectionsinfundamentalandclinicalimmunology[J].EMBO(EuropeanMolecularBiologyOrganization),2005,6(7):620-623.

[3]武建国.老年人抗病毒螺旋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41-243.

[4]HartmannM,SchrenkM,DottingerA,etal.Expandingassaydynamics:acombinedcompetitiveanddirectassaysystemforthequantificationofproteinsinmultiplexedimmunoassays[J].ClinChen,2009,54(1):956-963.

[5]周镇先,吴玉强,黄茂萍,等.国产抗HBs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1):70.

[6]ShoshanSH,AdmonA.Noveltechnologiesforcancerbiomarkerdiscovery:humoralproteomics[J].CancerBiomark,2007,3(1):141-154.

[7]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59-712.

[8]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9]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10]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11]袁红,黄文芳,杨明清,等.对四川省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及指导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9,26(18):126.

免疫学的应用范文篇6

【关键词】检验;免疫;临床;实践;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62-02

临床医学和免疫学通过临床免疫学连接起来,免疫学原理是免疫学检验的根本。本文结合自己从事免疫学检验的多年经验,阐述一下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知识。

1临床免疫学概念

在免疫学中,临床免疫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当前,在临床上检验项目越来越多,患者本身和临床医生也都已离不开临床检验,对其具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其迅速全面发展,与医疗科技发展同步,满足临床应用,开创临床免疫学技术的新篇章。

2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DNA的双螺旋是分子克隆和PCR等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些技术对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同时,免疫学抗体理论和抗原推动了凝集和沉淀以及标记等,这些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对免疫学的渗透,再加上免疫学的自身发展,免疫学理论有所创新。

3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多学科交融数据多且复杂是免疫学检测的特征,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对结果的正确应用,是最关键所在。因此说,加强临床免疫学、医学统计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并在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中,以它们为基础上,广泛创新和应用新技术,将是充分发挥免疫学检测作用的关键环节。

3.2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同步化是临床免疫学检测的特点,毛细管电泳技术和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以及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等,这些免疫新技术远远先进于传统手工操作,而在整个检验医学检测中,生物芯片技术的运用使高通量和平行化以及大规模成为现实。

4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4.1定位目前,在一部分医疗单位中,免疫学检验专业还没有设立,因此,就更谈不上实验室和专业检验设备了,而专业的检验人员也没有固定,在生化和微生物实验室分散进行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从而影响到免疫学检验专业的发展。

4.2质量管理分析在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中,各大医学中的免疫学检验的大部分项目都已参加,但控制室内质量仍处于薄弱状态。国内还没有彻底的做到有效统一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的质控品和标准品,所供应的部分,存在项目不全和价格昂贵的弊端。这是造成大多数试验室达不到质量控制标准,检验质量出现波动的原因所在。当前,缺乏充足的试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研究内容与临床也没有实现有效结合,这些是造成免疫学检验在诊治疾病中,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

5发展建议

医院领导和检验科应充分的认识到免疫检验的重要性,设置免疫学检验专业,积极引进设备,展开定位项目,并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把室内质量控制健全起来,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负责分析相关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强化管理参考品和质控品,竭力把检验效果提高上来,真正发挥出临床免疫学的作用。

6小结

在临床免疫学中,临床检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所研发的各项技术有效的推动了临床检验学的发展,并使检测时间被缩短,样本用量也被节约,从而在诊断上实现了无创和快速以及准确。但也存在困难,我们应该予以正视,即需要有效合理的把复杂的数据应用起来,从而能够把患者负担减轻,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同时为达到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需要强化交流和合作基础研究项目,调动在岗员工学习各种技术的积极性,努力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上来。

参考文献

[1]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2]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3]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免疫学的应用范文1篇7

一、了解鸡的免疫系统特点

1.鸡的免疫系统

鸡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大类

(1)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主要是T、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性(NK)细胞和杀伤(K)细胞、辅助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3)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由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组成。

2.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法氏囊

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是诱导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参与体液免疫。

3.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哈德氏腺

哈德氏腺是禽特有的免疫器官,分泌特异性抗体,在上呼吸道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免疫雏鸡时可以不受母源抗体影响。

4.鸡的淋巴样组织

鸡的淋巴样组织广泛分布于体内,有的呈弥漫性如消化道管壁中的淋巴组织,有的呈淋巴集结如盲肠扁桃体,有的呈小结样。它们在抗原的刺激下形成生发中心,构成黏膜免疫系统。

二、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1.疫苗因素

(1)疫苗的种类、毒株类型

多数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或亚型,不同血清之间交叉保护能力高低不同,有的很低甚至无交叉保护能力,应根据野毒血清型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疫苗毒株进行预防接种。

(2)疫苗效价

家禽活疫苗要求在一15℃以下贮藏,耐热保护剂活疫苗可以在2℃~8℃以下贮藏,灭活疫苗的适宜贮藏温度为2℃~8℃。疫苗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温度不易控制,效价显著下降;从疫苗到疫苗的具体运用,至少要经过2~3次冻融过程,效价急剧下降;疫苗稀释的浓度不合要求或稀释液选择不当;受用饮水免疫时要注意水的质量,有条件的鸡场,可用凉开水给以饮水免疫,不要因水质问题或含有消毒剂或其它铝、镁、钙等离子影响免疫效果。法氏囊病疫苗饮水免疫时,为了保证质量,需加0.2%脱脂乳粉或2%鲜牛奶,饮水免疫时,应注意停水6~8h,要保证鸡群在半小时内饮完疫苗水。尽可能选择适合本地或本场毒株毒力的疫苗,不要因为毒性太强或太弱而影响免疫效果;接种时所用器件(注射器、针头、人员、工作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防止其他细菌或病毒带入而影响疫苗免疫效果,不要让消毒剂残留在注射器、针头。

(3)疫苗被源病原体污染

按照《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应采用SPF级鸡胚制造疫苗。

(4)接种途径不当

每种疫苗都有特定的接种途径,不按要求进行就会引起免疫失败。因此接种途径必须正确,以恰当的方式接种适当剂量的疫苗。例如,滴鼻滴眼免疫时,疫苗未能进入眼内、鼻腔;肌注免疫时,出现“飞针”,疫苗根本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注射孔流出,造成疫苗注射量不足并导致疫苗污染环境。饮水免疫时,免疫前未限水或饮水器内加水量太多,使配制的疫苗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饮完而影响剂量等。这些问题看起来不大,但非常重要,必须注意,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5)疫苗选择不当

鸡群在不同日龄进行不同的疫苗接种,即使同一种疫病在不同日龄需要用不同毒力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如果用苗不准确,不但起不到免疫作用,相反会造成病毒毒力增强和扩散,导致免疫失败。在疫病流行重灾区仅选取安全性高但免疫力差的疫苗就会造成鸡群免疫麻痹,影响免疫效果。另外有些病的病原含有多个血清型,如果疫苗毒株(或菌株)的血清型不同,也会造成免疫失败,针对多血清型的疾病应考虑使用多价苗。

(6)疫苗剂量

疫苗在使用时,要充分摇均,避免造成注射剂量不等;有的为了减少疫苗成本,随意加大稀释液剂量,而影响免疫效果。免疫次数过于频繁,间隔时间太短;不同疫苗之间相互干扰等等,均可影响免疫效果,甚至造成免疫抑制。

2.鸡群本身

(1)品种

有的品种对各种疾病有原发性免疫缺陷,不能产生免疫应答,这就对育种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可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品种,充分利用杂交优势。

(2)鸡本身母源抗体影响

鸡本身的母源抗体影响:母源抗体是雏鸡从母体获得的被动性免疫抗体,它对外部抗原的有防御功能,有阻碍疫苗接种产生免疫力的作用。这样,母源抗体是影响雏鸡首次接种的主要因素。在给雏鸡进行初次接种时,首先通过血清(或卵黄)测出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掌握初免的日龄。如雏鸡DN母源抗体的一个半衰期为4~5d,也就是说4~5d,每源抗体滴度下降一半。首次接种ND疫苗,雏鸡母源抗体掌握在1:8~1:16之间为佳。出阶段,有条件的鸡场对鸡群的新城疫免疫时实行灭活苗和活弱毒苗在3~5日龄同时接种,可引起足够免疫应答,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与影响。雏鸡获得法氏囊母源抗体取决亲代免疫程度,种鸡接种疫苗2~3个月所产蛋孵出的雏鸡,其母源抗体可维持15~20日龄,这样给鸡群免疫法氏囊疫疫苗选择的日龄应在琼扩抗体1:8时接种最佳,同时应注意二免前后的雏鸡饲养管理,增加消毒次数,因为几天最易感染法氏囊病。其他疫苗的母源抗体有条件也应监测。

(3)个体抗体水平

鸡群个体间的抗体水平存在差异,饲养管理时尽可能克服个体差距,以便搞好群体免疫,防止病原体出现。

(4)应激因子

捕捉鸡只、饲养密度过大、鸡舍内氨气浓度超标等应激因子刺激脑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损伤T淋巴细胞,抑制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免疫反应。应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应激因子的产生或减轻应激刺激,合理安排接种时间。

(5)鸡群的营养状况

给鸡群提供足够的能量,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所需微量元素、优质水、电解质等,让鸡群处于健康状态。当鸡群受到强烈应激时,如中毒、某些流行性病毒侵扰时有一定抵抗力。饲料中黄曲霉大于0.2ppm,曲毒素大于0.4ppm或几种曲霉素混有时可抑制免疫应答,同时使用蛋白质合成减少,法氏囊、胸腺等免疫器官受影响。应给鸡优质配合饲料,以提高群体体况,产生优良的免疫效果。

3.免疫接种时间及疫苗之间的干扰

一般来说,凌晨时分体内肾上腺素分泌量最少,机体免疫系统对疫苗毒株最敏感,此时接种效果较好。鸡在产蛋期也要接种多种疫苗,同一机体在短时期内接种多种抗原,依其成分的性质及靶器官的不同,会出现抗原竞争、干扰、协同或促进等免疫反应。接种

IB疫苗10d内接种ND疫苗,ND抗体的产生受影响,而接种ND弱毒疫苗的前或后6~8d接种IMBl20的疫苗与单独接种弱毒或接种ND-IBm--联疫苗的鸡相比,会ND抗体滴度明显下降,ND对IB无影响,丙种先后接种于鸡群。接种喉气管疫苗前后7~9d内不要接种其他能引起呼吸道症状的弱毒活疫苗。一般情况下接种各疫苗(除生产厂家联苗)接种应间隔9d左右。某些异种物质进入机体数小时可诱发产生干扰素,防止接种频繁而干扰素积累,影响免疫应答。选择应激性无或较小的时间接种,也就是无MD、ND慢性呼吸道病和球虫病等疾病和无其他应激性条件下接种。

4.其它因素

(1)疾病因素

许多传染病病原体载体都有基因型、血清型等差异,为选择适合的疫苗带来一定的难度;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抑制机制鸡疫苗的免疫应答;野毒早期感染或毒株感染;鸡群中存在球虫病、坏死性肠炎、慢性呼吸道等病症。

(2)药物

研究表明,链霉素、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类、呋喃类、激素类(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病毒灵)等药物都对家禽免疫系统有不良影响,使机体产生抗体能力下降,从而削弱机体的免疫力。如饲料中农药残留、重金属(铅、砷)元素、霉菌毒素等可导致免疫组织器官部分或全部萎缩,甚至破坏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免疫抑制。

三、科学免疫

1.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疫苗,到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生物制品的专营商店购买,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注意瓶子有无破损,是否在有效期内。此外要保管得当,农户购买时最好放在保温瓶或冷藏瓶中,疫苗开启后严格按使用说明在4h内用完。使用疫苗后应把疫苗瓶处理掉,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和劳力把2种疫苗混在一起使用。

2.掌握免疫时间

认真做好调查,合理安排免疫时间接种疫苗前应对鸡群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调查。若有严重传染病流行,则应停止接种。若是个别病鸡,应该剔除、隔离,然后接种健康鸡。对可疑有疫病流行的地区,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对未发病的鸡只做紧急预防接种。免疫接种时间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鸡群的实际抗体水平来确定。鸡体对抗原的敏感程度呈24h周期性变化,不同时间内免疫效果稍有差异。清晨鸡体内肾上腺素分泌较其他时间少,对抗原的刺激也最敏感,此时疫苗接种效果最好。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免疫质量疫苗操作规程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

3.饲养管理

很多养殖户片面追求饲养数量,不重视饲养质量,忽略鸡舍通风、降温等硬件设施建设和规范化饲养管理制度的落实,造成养殖数量过多、鸡群密度过大、鸡舍通风不良、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这些不良因素均可导致鸡群免疫应答能力降低,造成免疫失败。鸡群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适合的坏境,鸡舍既要通风优良,使氨气在20ppm以内,又要保持适合的舍温。给予适合的温度、湿度,便于鸡的健康生长。防止因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造成鸡群免疫应答能力降低。鸡群免疫后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和各种疾病发生,以提高鸡群免疫效果;如有条件最好饲喂全价饲料,并要控制饲料质量,防止受到霉菌毒素等其他化学物的污染;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同时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4.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一套免疫程序不可能适合于所有地区所有的养鸡场,同样,一个养鸡场的免疫程序也不可能年复一年地轮回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修改。免疫时要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鸡群品种、日龄,以及疫苗种类、性质等因素制定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当然这对普通农户难以做到,农户可到当地动检或兽医部门咨询,听取专家的意见。接种应在较凉快的时间如早上或傍晚进行,以避免应激。为了增强家禽的免疫活性,也可添加一些免疫调节剂或佐剂,以提高家禽的免疫反应,克服污染物或霉菌毒素的免疫抑制作用。

免疫学的应用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处于活动期或非活动期分为研究A组与研究B组,各30例。研究A组为非活动期,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38.4±3.2)岁;研究B组为活动期,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为(38.5±3.4)岁;同时期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38.7±3.5)岁。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应用蛋白自动分析仪及专用的试剂对三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进行检测,血清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的检测方法为散射速率的免疫比浊法;使用荧光显微镜进行各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其中,可溶性抗原(ENA)多肽抗体Sm、抗ds-DNA抗体检测方法为免疫印迹法,抗核抗体谱(ANAS)、抗SS-A、抗SS-B、抗SS-A和抗SS-B的检测方法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所有的检测步骤及方法应严格的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及说明书。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的免疫学检测指标比较研究B组的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的IgG、IgA、IgM与对照组比较,(P<0.05),研究B组的补体C3、补体C4与研究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研究B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检验阳性比较研究B组和对照组的ENA多肽抗体Sm阳性、ANAS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抗SS-A阳性、抗SS-B阳性、抗SS-A和抗SS-B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免疫学的应用范文篇9

【关键词】恶性肿瘤;化疗;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流式细胞术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10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在抗肿瘤免疫效应中细胞免疫比体液免疫起更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化疗药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笔者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均为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为恶性肿瘤,男63例,女37例,年龄21~79岁,平均53岁。其中恶性淋巴瘤19例,肺癌35例,乳腺癌25例,肠癌13例,胃癌8例。对照组选择本院职工、健康体检者,共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9~76岁,平均52.3岁。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均无免疫系统疾病,在接受本次治疗前1个月未接受化疗、放疗及使用其他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依据肿瘤不同类型接受不同的化疗方案。药物主要有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长春新碱、顺铂、紫杉类等,化疗前后做CT或MRI判定疗效。

1.3检测方法化疗开始前1周及化疗2周期结束后1周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B淋巴细胞(CD19+)及NK细胞(CD3-/CD16+56+)。

所有患者均于清晨抽空腹血1.5ml,EDTA-2K抗凝,用型号为FACSCalibur(美国BD公司生产)流式细胞仪测定,试剂均采用美国BD公司产品,包括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试剂盒,溶血素(FACSLying)等。严格按照说明书处理标本,通过四色荧光微球校准流式细胞仪后,用MultiSET软件获取并分析。

1.4统计学处理用PEMS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CD3+、CD4+、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4+/CD8+较对照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CD3+、CD4+细胞升高,CD4+/CD8+比值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16+56+表达较化疗前降低,较对照组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肿瘤的消退与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引起到了重要作用[1]。T淋巴细胞由不同的亚群组成,不同亚群的T细胞具有不同的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其细胞表面不同的白细胞分化抗原是反映其功能的重要标志,并随着疾病的转归发生变化[2]。体液免疫通常仅在某些情况下起协同作用。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深入研究,肿瘤与免疫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是临床观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外周血中,CD3抗原分子通常分布在成熟T细胞表面,故CD3+T细胞数量可代表机体总T细胞数量,CD4+T细胞通常代表T辅助细胞,CD8+T细胞通常代表具有抑制作用的抑制细胞,CD4+/CD8+比值反映了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是否稳定,只有两者在适当的比例,才能发挥正常的抗肿瘤作用[3,4]。CD4+/CD8+比例降低说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存在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恶性肿瘤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下降与肿瘤细胞分泌的免疫抑制因子(TDSF)有关,TDSF可广泛抑制NK等免疫细胞的活性,是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5]。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均为细胞毒性药物,它不仅杀伤肿瘤细胞,对人体正常增殖和分化细胞也有杀伤作用,能够导致淋巴细胞减少。因此,以往人们认为肿瘤患者在化疗的同时机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降低[6]。

本组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CD3+、CD4+、CD8+低于对照组,CD4+/CD8+也高于对照组,说明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处于抑制状态。CD4+/CD8+比值的高低,可提示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好坏,化疗药物有效与对照组结果相一致。化疗后CD3+、CD4+均明显增高,可见化疗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但比值>2.0,仍然提示化疗可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NK细胞具有非特异地直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是抗肿瘤免疫的第一道防线[7]。本组化疗后NK细胞继续减少,NK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以细胞免疫损害为主,有效的化疗可使免疫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免疫调节紊乱尚不能得到纠正。这可能会改变以往认为化疗可使免疫功能完全损害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杨镇.肿瘤免疫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36.

[2]刘莉,丁乾,曹如波,等.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5,10(4):342.

[3]付尚志.肿瘤的免疫功能研究现状[J].临床军医杂志,2002,30(5):95.

[4]YasutomoK.ThecellularandmolecularmechanismofCD4+/CD8+Lineagecommitmeht[J].JMedInvest,2002,49(1~2):1.

[5]IllingRO,KennedyJE,WuF.Thesafetyandfeasibilityofextracorporealhigh-imtensityfocusedultrasound(HIFU)forthetreatmentofliverandkidneytumoursinawesternpopulation[J].BrJcancer,2005,17:890.

[6]黎建军,徐国良,罗广裕,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左叶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156.

免疫学的应用范文篇10

【关键词】传统教学;PBL;结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

1.引言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侵蚀,我国传统医学教学往往具有一定的知识本位色彩。一般而言,传统医学教学仅仅是相对知识的系统化积累而言。一方面,传统医学的学习是独立于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缺少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另一方面,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片面的注重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其主观创造性的发挥。这与我国现阶段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是完全背离的。而PBL教学法的提出是基于问题的产生,以一定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及探究。因此,传统医学与PBL教学法的结合既满足我国医学免疫学在医学知识领域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医学免疫学过于保守与固化的现状,通过对其教学的创新性探讨,实现了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传统教学与PBL结合对医学免疫学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2.1医学免疫学自身学科特点的要求

作为一门有关人体免疫体系研究与疾病防治的科学,医学免疫学不仅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职业的医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从业资格。可想而言,医学免疫学必然集结了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其内容繁杂与宽泛可见一斑。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加深及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医学知识的更新也呈现出跨越式进步。那么对于免疫学这种知识交叉融合且复杂多变的学科其学习的难易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此外,一些免疫学学生普遍反映对于免疫学知识的学习处于艰难摸索阶段,教师在课堂中只进行简单的知识要点解析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学生追赶教师教学进程的同时仍处于朦胧的学习状态,晦涩难懂的知识依然不能得到完全克服,这就是PBL提出的时代背景。

2.2免疫医学探究的需要

首先,医学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探索完善的过程。单纯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能做到对新知识与未知领域的探索,这种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策略也远远低于实际需求水平,我国免疫医学的发展已处于停滞阶段。在全球化及互联网高度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免疫学教学模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社会的需求,时代的号召,使人们迫切希望进行一定的教学制度变革,从而彻底的解决我国免疫学教学前进中的问题,由此产生了PBL教学法。但纵观历史发展,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会与原有制度产生一定的摩擦与碰撞,但其本质又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种融合本身就意味着新思维、新发展的产生。因此PBL的提出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直接否定,而是将传统与现展的优势进行了良好的融合与创新,做到传统教学扬弃的同时实现PBL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全面促进免疫医学研究的前进步伐。

3.传统教学与PBL结合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探索及应用

3.1实验探索过程

下面我们以我校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探究。我们将实验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为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实施阶段与实验效果测试阶段。首先,为了更鲜明的看到实验结果的明显区别,我们设置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实验单位,每组10人,且这两组学生都缺乏一定医学免疫知识,以便对学生实验后知识的考核,同时教材统一使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医学免疫学》第一版作为参考。其次,接下来就要开始对这两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了。在对实验组进行课程教授之初先对其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的灌输与积累,通过教学学生们对免疫知识有了确切的了解并熟悉了一些基础且核心概念与理论。而后针对实验组的学生教师需要创设相对真实的医学临床诊疗环境,向学生们提出疑问的同时进行边讲解医学免疫知识边实践的模拟诊疗,从而激发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引发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并鼓励其进行自主实践的探索,或者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另外一个实验组教学的实施主要是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师的讲解更加偏重于对知识的讲解与单纯的知识体系创建。最后,实验效果的检测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自我测评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其中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仅指的是试卷类型的考核,还要将临床试验的具体实践分析加之其中。

3.2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学生试卷成绩。从两组学习小组的试卷成绩来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得分表明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第二,临床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明显得感觉到实验组在面对实际的医学分析时比较从容镇定,能够在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治疗。但对照组的同学虽然有着同样的知识储备,却没有做到将脑海中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其自主能力也相对较差。第三,学生自测。通过两个小组的学生反映,实验组的同学掌握的探究能力已完全超越了对照组,其基本临床探究及分析能力也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经过传统教学与PBL结合的教学的实验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同时已对临床中的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验教学进行了相对完整的独立探究。而对照组只是在观看教师实践的同时进行了知识脉络的调整及梳理,使其更加清晰化与系统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与PBL结合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不仅是医学探究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我国免疫医学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我们要在传统免疫教学的基础上,做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其医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蕴,何秀娟.传统教学结合PBL或结合文献汇报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

[2]杨婧.LBL结合PBL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

免疫学的应用范文

[论文关键词]医学教育硕士生免疫学教学PBL教学法

[论文摘要]现代教学理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向个性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转变,这种开放条件下新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免疫学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根据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和网络教学实践经验,对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尝试结果表明: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训练和提高了诸如获得科研材料、制作多媒体及现场答辩等方面的能力,还激发和增强了教师责任心。教学改革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建议。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工作者可以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等层次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机制,揭示细胞活化与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基本规律,因此,免疫学知识日新月异,现代免疫学教材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知识点,使免疫学各个章节全部涉及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知识,但同时又使得免疫学内容变得更加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在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即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时已经接触过免疫学,但到硕士生学习阶段对免疫学理论仍感陌生;虽然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是医学各个专业的基础,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是鉴于免疫学知识更新太快,尤其涉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内容抽象,难懂,免疫学知识不容易掌握,加上最新版的免疫学教材也存在着知识滞后的现象,所以许多硕士生因担心考试不合格,而选择旁听《高级免疫学》,并不参加考试,从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学分。因此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我校自2005年在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中开展网络教学试点以来,已经在500多名硕士生中成功地实现了自主性合作学习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几经调查论证,并结合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免疫学学科本身发展特点、以及网络教学实践的经验,对2006级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初步尝试,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以往的教学安排是在硕士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高级免疫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新的教学安排第一个学期人仍开设《高级免疫学》,但仅讲授理论部分,用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则安排围绕问题进行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第二个学期新增《实验免疫学》课程,内容除开安排少量理论讲授外,主要是开展实验,不仅将原《高级免疫学》教学中安排的实验全部转移到《实验免疫学》中,还利用科室科研强项,新添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个学期的《高级免疫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教师讲授专业理论为主。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研究生已经经过了本科免疫学学习这一情况,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主要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和丰富教学内容,将在本科阶段不做重点介绍的分子、基因水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体多样性机制;T、13细胞激活的信号转导机制等。另外跟踪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请留学回国人员或者访问学者举行讲座,介绍免疫学最新研究动态。教师将所有教学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随时更新,并在网络上建立了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教学内容,随时进行教与学的交流。《高级免疫学》的第二个阶段是PBL教学阶段。开学伊始由教学秘书在校园网上公布根据各章内容列出的一系列以探讨研究进展为主的讨论题目,每章一般56个,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和兴趣进行选择,将研究生按专业分组,每组l~2人,根据所选讨论题自行查找阅读相关文献,撰写综述,并制作多媒体。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讲述所撰写的综述并答辩,最后由四位授课老师根据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讲述的内容、答辩、以及所撰写综述的质量进行评判记分,由教学秘书统计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即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o%,另外4o%成绩即是理论考试成绩。

第二个学期的《实验免疫学》除开少量理论传授外,大部分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除开常规的免疫学实验,诸如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sorbentassay,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结合教研室的科研强项、利用科室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还给研究生新增添了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如HLADNA分型技术、细胞凋亡分析等。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在实验理论教学基础上,列出科研实验题目,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以获得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在实验室里实施实验。

二、新教学模式的收获

通过这次新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师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现总结如下:

1.新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新教学模式。例如大家体会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献,但是在一堂PBL教学课上,在短短50分钟内阅读了相当于数十篇甚至数百篇科研论文。为了完成PBL教学,学生们运用文献检索和多媒体制作知识,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独立阅读文献,归纳、整理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通过上述过程,他们学会了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组织表达语言,怎样进行答辩,英语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学生们认为:对于一个初入学的研究生来讲,这种PBL教学形式好像一次小小的论文答辩,可以初步了解科研过程,发现目前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对于《实验免疫学》的教学改革学生反应也非常强烈,尤其是新添的几个现代免疫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分上课还是休息,都泡在实验室里,乐此不疲。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认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大于常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新模式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级免疫学教学中所选教材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周光炎主编的《免疫学原理》。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出5~6道讨论题目。例《细胞激活》一章所给出的讨论题目是:怎样理解信号转导的一般原理?怎样理解T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举例探讨核转录因子活化的研究策略及相关技术;简述超抗原研究进展;怎样探讨环胞霉素抑制T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等。PBL教学前,根据学生所撰写综述的题目,教师将相近的选题归为一个专题,每两个学时进行一个专题报告,这些专题包括:免疫应答原理研究进展;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抗体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肿瘤免疫研究进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等。在教学讨论会上,教师们发现学生给出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范围很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是个挑战,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挑战。不进行广泛阅读和知识查新,不对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这种教学尝试和改革,不仅扩充了教师的教学素材,扩大了教学视野,而且帮助教师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进一步加强了老师的责任心,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法的进一步理解。

三、新模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1.新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保障参加这次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一名正教授和三名副教授组成,其中三人已获得博士学位,都在美国留学13年,都具有多年从教经验。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本次教改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虽然教师根据教材的每章内容提出了一些讨论题目,但是学生们建议教师所列出的讨论题目应该更加贴近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专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些先期的调查工作,包括:了解学生所从事专业的研究方向、学生对多媒体制作方法的了解程度、学生对PBL教学过程的了解程度等,并做一些适当的讲解和说明;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所给出的讨论题目外自己拟定题目,但所拟题目须与免疫学相关。

(2)PBL教学的安排是每组学生的报告时间限定在l0分钟,之后由旁听的学生提出问题,由报告的学生进行答辩,这期间教师只在一旁聆听和评判。很多学生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报告、提问以及答辩质量作及时的点评,及时纠正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错误,并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早阅读学生的综述和多媒体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以便作好相应准备。

(3)学生反映不熟悉免疫学相关网站,不容易查到相关文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列出免疫学常用网站以及免疫学相关期刊以便学生迅速获得相关文献。

四、小结

免疫学的应用范文篇12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高职护理比较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ofComparativeTeachingMethodin

BiologicalPathogensandImmuneTeaching

WANGCaiyun

(ChangzhouHealthVocationalandTechnicalSchool,Changzhou,Jiangsu213002)

Abstract"Thebiologicalandpathogenicimmune"isabasicprofessionalcourseofthenursing.Thiscoursecontentabstractconcept,andeasilyconfused,knowledgecrossed-beforeandafter.Weoftenusecomparativeteachingmethodtohelpstudentsacknowledge,cognitivenewconceptconnotationanddenotationinteaching,makedifferentknowledgeorganicconnection,andlearningcontenttopropagationofsperm,trainthestudents'abilitytoanalyzeandsolveproblems,inordertoachievegoodteachingeffect.

Keywords"biologicalpathogensandimmune";seniorhighvocationalschoolnursing;comparativeteachingmethod;application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免疫学基础部分内容抽象、概念多、前后知识交叉,学生在尚未学习专业课程、没有临床体验的情况下普遍感到难学,而病原生物部分内容多、易混淆。因此,在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形势下,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中必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本文主要介绍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1比较教学法的概念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式,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过程。①通过比较,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辨出异同,有助于认识内容本质。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比较过程中逐步建构,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应用对比手段,对多个教学内容进行观察、分析、整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2比较教学法的作用

比较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中经常得到应用,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有助于学生认知新知识

在讲述新课时,有些知识点是学生首次接触,有时难以接受,通过与前面讲课内容进行比较,就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讲述病毒的培养,先与细菌的培养进行比较,细菌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是因为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可以直接从外界环境吸收营养,进行二分裂法繁殖,而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体内缺乏进行新陈代谢的酶系统,其增殖方式为复制,必需在活细胞内进行,只能依靠宿主细胞(病毒寄生的活细胞)提供合成子代病毒的原料、能量、场所才能完成。通过与细菌的培养相比较,引出复制的概念和病毒的培养方法。促进学生对病毒培养方法的理解。

2.2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难以抓住知识的实质,对一些相近的概念容易混淆,分不清,难记住。教学中对这些概念进行比较,学生就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讲述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概念时,首先让学生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即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通过遗传得到的,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而具备的本能,因此作用无特异性且生来就有、人人都有;而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在出生后受到抗原(病原生物等物质)刺激后针对抗原产生的,因为每个人受到抗原刺激的情况不同,故作用有特异性且个体特有。由此,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免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3有助于学生将不同知识点有机联系

教材内容叙述往往都是独立的,有些知识点可以通过比较法使之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T细胞和B细胞都是重要的免疫细胞,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的方面。在T细胞讲完后再讲B细胞,这时通过比较,将两者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就较容易理解了。将两者关系归纳成:“一母所生、二种经历,一个模样、二种标记,一个目标、二种功能”。“一”字开头表示两者相同之处,“二”字开头表示两者不同之处,意思是T细胞和B细胞都是来源于骨骼,但分化场所分别是胸腺和骨骼,T细胞和B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相同都是小淋巴细胞,但表面有不同的受体和表面标志,T细胞和B细胞都参与了特异性免疫应答,但分别参与的是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2.4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容去繁存精

病原生物与免疫内容繁多,尤其是病原生物各论部分有许多内容雷同,学生难以记住,通过将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起到去繁存精的作用。如将常见病原菌、常见其它微生物、常见重要病毒、常见重要寄生虫列表比较,能使学生去繁存精、一目了然、掌握每一种病原生物的特征,将繁杂知识简单化。

2.5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恰当应用比较法能达到较好的预期结果。如在革兰染色操作实验中,酒精的脱色是关键,在实验中可设计对照法,分别将脱色时间改成<0.5分钟和>1分钟(实际是0.5~1分钟),观察脱色时间对染色结果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使学生真正理解脱色在革兰染色操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教学法主要适用于具有共性、相似或相反内容的教学。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特点决定了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时,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类型的比较法,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教学法常用下列几种方法。

3.1类比法

将相同或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先比较相似处,再区别之间的差异。如前述的T细胞和B细胞比较,“一”字开头为两者的相同之处,“二”字开头为两者的不同之处,其他如细菌的特殊结构、常用热力灭菌法、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细菌的全身感染等都可以用类比法进行比较。

3.2对照比较法

对照比较法是对不尽相同的知识进行综合比较、找出异同的方法。如细菌与病毒的比较。细菌与病毒相同点都是常见的病原生物,个体均微小,对人体都有致病性,都能用人工的方法进行特异性预防;不同点有大小、细胞结构、人工培养方法、增殖方式、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致病物质等方面。通过对细菌与病毒的对照比较,两者的异同一清二楚,以此加深学生的记忆。其它如细菌的全身感染、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各类Ig的主要特性、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人工免疫都可以应用对照比较法。

3.3正反比较法

正反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相反的内容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提高辨证思维能力的方法。如免疫功能及其表现,免疫具有三大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可以维持机体处于健康状态,但在异常情况下,对机体是不利的,可以引起机体损伤。免疫防御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能抗抗病原微生物入侵,但在异常情况下,可引起超敏反应、免疫缺陷;免疫稳定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能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但在异常情况下,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能识别、清除突变细胞,但在异常情况下,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对机体的作用是相反的,通过正反比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了解,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其它如正常免疫应答与异常免疫应答结果的比较等也可以应用对照比较法。

总之,病原生物与免疫是高职护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思路,积极实施比较教学法,并与其它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参与式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形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结合应用,以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