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税收论文范例(3篇)
来源:
现行税收论文范文
梁朋
税收流失是目前我国财税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以税收流失定义和范围的界定、税收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税收流失规模的测估、税收流失的经济影响以及我国若干具体税收流失问题为研究的主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近几年,我国税收流失愈演愈烈,税收流失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了财税界研究的重点。但从国内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看,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和空白,主要包括:第一,对税收流失的定义和范围还缺乏明确的界定,对税收这一概念及所包括的范围还存在许多不同甚至是矛盾的看法,使得研究的范围不够明确。第二,目前国内的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对税收流失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很少,对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规模,一般只是通过简单的推测,结果的随意性较大。第三,对税收流失是如何影响国民经济运行,如何影响财政收入、劳动与就业、收入再分配、资源配置以及宏观调控,目前还缺乏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第四,研究成果较为分散,大多以论文的形式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内容一般只涉及税收流失某一、两方面的具体问题,而且往往是一事一议,还没有对税收流失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看,大多数是以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为背景,研究的重点是偷逃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偷逃税问题,而对有关间接税的流失及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流失问题则研究得很少;从研究方法上看,偏重于理论研究,非常倚重数学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但也暴露出远离现实,缺乏现实针对缘谋锥恕6遥晃夜魑桓龇⒄怪械纳缁嶂饕骞遥质且桓鲇凶庞凭曼ahref=//lishi.7139.com/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历史文化和思想道德传统的大国,独特的国情使得我国无论是在税收流失的原因、渠道还是税收流失的经济影响等方面,都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的方法,并不能简单地适用于我国。总之,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看,虽然对某些具体的税收流失问题进行研究的已经不少,但注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与立足于我国实践相结合来对我国税收流失问题进行分析的还十分少见?
另外,从我国的税收实践看,目前税收流失愈演愈烈,对我国经济的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税收实践工作也迫切要求对税收流失问题能有一个较为全面透彻的分析和研究,以便为治理我国税收实践中的各种流失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看,目前都迫切需要加强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更为深入地研究税收流失问题,是对我国现有财税理论体系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从我国财税理论研究的传统体系看,税收流失问题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各种财税理论专著和教科书中很难见到有关税收流失的专门论述,这说明我国目前对税收流失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落后,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体系和成果,因此,围绕税收流失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对我国财税理论研究来说,是一种十分新颖而幸娴奶剿鳎部梢远怨谠谟泄厮笆樟魇侍馍侠砺垩芯坎蛔愕娜毕菁右悦植埂F浯危钊搿⑾低车匮芯克笆樟魇侍猓梢源俳蜕罨扑袄砺巯喙匚侍獾难芯浚刮颐窃谘芯科渌扑袄砺壑卮笪侍馐保悸堑剿笆樟魇д庖灰蛩氐挠跋旌椭圃迹佣贸鲆恍┬碌娜鲜逗徒崧邸M保泄厮笆樟魇У睦砺垩芯砍晒魑运笆樟魇Ъ捌渲卫淼戎罘矫媸导母爬ê妥芙幔垂矗岫晕夜谒笆帐导腥绾未砗头婪陡髦炙笆樟魇侍猓哂邢质档闹傅家庖濉D壳拔夜扑笆导兴媪俚男矶嘀卮笪侍夂屠眩加胨笆樟魇в星客蚵频牧担绮普延胝裥瞬普侍狻⑺爸仆晟坪图忧克笆照鞴艿任侍猓钊牒拖低车匮芯克笆樟魇侍猓氩豢晕夜导兴笆樟魇Ц髦志咛逦侍饨衅饰觯枰惺蛋盐瘴夜笆樟魇У淖纯觥⒃蚝颓溃⒌贸鼍哂邢质嫡攵孕缘慕崧酆驼呓ㄒ椋虼耍笆樟魇侍庋芯坑兄谖颐嵌圆扑肮ぷ髦械囊恍卮笫导侍饨懈?ahref=//shiti.7139.com/3035/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综合、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我国治理税收流失、实现振兴财政的目标,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本文的结构基本上是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际、从一般到特殊来安排的。全文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从我国及世绺鞴壳八笆樟魇а现氐淖纯龊臀:Γ岢鏊笆樟魇歉鞴餐媪俚囊桓龈挥刑粽叫缘奈侍狻5诙谇叭说难芯浚饕毓肆斯谕舛运笆樟魇б呀械难芯亢鸵讶〉玫某晒治隽斯谕庋芯康奶亍5慵按嬖诘牟蛔恪5谌冢芯康哪勘昙耙庖澹饕窃诨毓饲叭搜芯康幕∩希范怂笆樟魇а芯磕壳敖衔∪趸蛘呋故强瞻椎牧煊颍魑疚难芯康闹鞴シ较蚝湍勘辏鞘牵?.关于税收流失的概念和范围的界定问题;2.关于税收流失影响因素的分析;3.关于我国税收流失规模测估和定量分析;4.关于税收流失对经济的影响;5.我国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的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第四节,研究方法和篇章结构,主要介绍了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以及论文的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税收流失:现象定义和分类。内容包括第一节,税收流失的现象种种,主要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种种流失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它们的共性,以便给税收流失下一个合适的定义。第二节主要对目前有关税收流失的定义和范围的不同理解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三节,主要是对税收流失的定义和所包括的范围进行界定,给出了狭义的税收流失和广义的税收流失各自的定义和所包括的范围。第四节,根据研究的需要和不同的划分标准,对税收流失进行分类。
第三章,税收流失:影响因素分析。本章第一节,主要介绍和分析对税收流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A一S模型及其存在的不足;第二节主要是通过放松模型的假设前提和不断引入新的影响因素,对税收流失影响因素分析的一般理论模型进行修正、补充和扩展,以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第三节,通过国内外一些实证的方法和调查,分析和研究影响税收流失的各种因素;第四节,在前面各节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税收流失的各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
第四章,税收流失经济分析:规模分析。本章第一节主要对税收流失规模测估的各种方法和思路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及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主要尝试运用现金比率法,收支差异法和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对目前我国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估。第三节,对测估的税收流失规模结果和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第五章,税收流失:经济影响分析。第一节主要是分析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指出税收流失虽然会产生类似减税的效应,但由减税效应而扩大税基增加的税收收入一般不足以弥补税收流失导致的财政收入的减少,并结合我国情况分析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指出税收流失是我国目前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也是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产生的根源。第二节主要分析税收流失对劳动和就业的影响,包括税收流失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流失对劳动力在税收流失部门和非税收流失部门之间流动的影响以及税收流失对劳动效率的影响。第三节,主要分析税收流失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指出税收流失使资源配置有利于税收流失部门和产品,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虚耗,还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决策失误。第四节,主要分析税收流失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指出由于税收流失的存在,可能使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被严重扭曲,从而使税后分配比税前分配更不公平,加剧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公。第五节,主要分析了税收流失对各种经济信息和数据可能产生的扭曲,从而影响到据此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宏观调控。
第六章,税收流失:我国若干具体问题研究。第一节,主要分析我国目前增值税的流失原因、渠道及治理对策。第二节,主要分析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流失的严重状况、流失原因和渠道,提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和完善的思路。第三节主要分析进出口环节的税收流失问题。分析了我国目前进出口环节税收流失的主要渠道:走私、骗取出口退税以及任意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分析了它们产生及严重的原因,提出了针对这些税收流失渠道的相应治理对策。第四节,主要分析了我国月前的企业欠税问题,对企业欠税的原因从各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治理企业欠税的相应对策。
第七章,税收流失:引出的思考及治理的思路。主要结合对税收流失问题的研究,对当前财税理论界比较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最后从一般原则方面,提出了治理税收流失应采取的基本思路。
三、论文的特点及创新
与目前已有的研究税收流失问题的成果相比,本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本文在对税收流失的定义和范围的界定,税收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税收流失对国民经济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分析几个方面都突出了理论性,比较全面、系统地从税收流失一般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税收流失问题,克服了目前国内对税收流失问题研究往往只是针对其中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对策分析的模式的不足,而且在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能较好地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也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2,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本文专门在第四章探讨了对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估的问题,尝试运用现金比率法、收支差异法、税收收入能力法对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估,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对定量分析重视不够,研究不够的缺陷,较好地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3.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能较好地与立足于本国实际相结合。本文在分析税收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税收流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但在借鉴时,十分注意与我国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分析。
4.不仅仅局限于税收流失问题本身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在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时,往往也从税收流失的角度出发,对其他一些财税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如税制结构问题,费改税问题等,使得对税收流失问题的研究与其他问题的研究能结合起来进行,拓展了研究的思路,加深了对其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本文的选题较为新颖,国内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同类成果还十分少见,因此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对税收流失的定义和所包括的范围进行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对分析税收流失影响因素的A-S模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补充;尝试用各种方法对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税收流失对国民经济各方面如财政收入、劳动就业、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对我国若干具体税收流失问题的分析;结合税收流失,分析我国税制结构是选择单主体税制还是双主体税制等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现行税收论文范文
「关键词:税收法律关系;体系;客体
法律关系是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构筑整个法学体系的基石之一,它可以被应用到各门具体的法学学科之中,并形成为具有特定内容和意义的该部门法学所独有的基本范畴。税收法律关系作为税法学的基本范畴,由它可以推演出一系列的税法学的重要范畴,由这些重要的范畴又可以进一步推演出一系列更具体的一般范畴,从而可以构筑税法学范畴体系的大体轮廓。因此,税法学可称为以税收法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2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法学研究的核心范畴。“理论的科学性取决于范畴及其内容的科学性。”3因此,建立科学的税收法律关系的范畴对于税法学的发展与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税收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对于构筑科学的税收法律关系的范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体系
在探讨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之前,有必要先探讨一下税收关系与税法体系。因为,税收关系是税收法律关系的经济基础,而税法体系又在根本上决定着税收法律关系的体系。
税法的体系是由一国现行的所有税收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税法部门从而形成的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有机整体。税法的体系取决于税法调整对象的体系与结构。税法调整的税收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税收体制关系与税收征纳关系。依据税收关系的结构与体系可以构筑税法的体系,即税法可划分为税收体制法和税收征纳法两类。税收征纳法可分为税收征纳实体法和税收征纳程序法。4
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法确认和调整在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以及征税主体内部各主体之间发生的税收征纳关系和税收体制关系的过程中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体系是指由各种税收法律关系所组成的多层次的、内部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由税法的体系并在根本上由税收关系的体系所决定的。由上文的论述可知,税收法律关系由税收体制法律关系和税收征纳法律关系所组成。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由税收征纳实体法律关系和税收征纳程序法律关系所组成。
探讨税收法律关系的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探讨税收法律关系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前提。同时,税收法律关系的体系为我们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构筑了一个理论平台,只有站在这个共同的理论平台上,我们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学术讨论,否则,从表面上来看,学者们是在讨论同一问题,而实际上,由于他们所“站”的理论平台与所持的理论前提不同,因而所讨论的并非同一问题,或并非同一问题的同一个方面。因此,笔者在此先构筑自己的理论平台是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的。
二、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
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在这一问题上税法学界的争议不大,一般认为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货币、实物和行为,而前两者又可合称为“税收利益”。5
然而,从整个法学界的角度来讲,法律关系的客体却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无论是法理学界,还是部门法学界对此问题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首先,就法理学本身对法律关系客体的研究来说,其观点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如有学者认为:“法律关系客体是最为复杂、最为混乱不堪的问题。”6
其次,从部门法学的角度来讲,对法律关系的客体的理解也存在众多争议。在民法学界就存在着“利益说”、“行为说”和“社会关系说”三种不同的观点。7在刑法学界,关于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也存在不同的观点。8另外,其他部门法学的学者纷纷提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力”9、竞争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竞争秩序(也可以理解为竞争机制)”10、“统计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几乎包括所有的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11、“目标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或经营控制权便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并购法律关系的客体”12等诸多观点。
法理学界和各部门法学界对法律关系客体理解上的差异,为本文探讨税收法律关系客体的问题制造了诸多障碍,使得税法学界无法直接借鉴法理学或其他部门法学的既有的研究成果,而必须在法理学和各部门法学现有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门法学的特殊研究对象进行创造性地研究。
借鉴法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客体是法律关系的必备要素之一。因为,从语义上讲,“客体”与“主体”相对,指的是主体的意志和行为所指向、影响和作用的客观对象。它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发生权利义务的中介。任何一种关系都需要中介,关系通过中介而发生,又通过中介而构成。13
法律关系的客体既然是法律关系主体发生权利义务的中介,是主体作用力所指向之对象,因此,从理论上讲,法律关系的具体客体是无限多样的,把它们抽象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七类:国家权力;人身、人格;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法人;物;精神产品(包括知识产品和道德产品);信息。这七类客体还可以进一步抽象为“利益”或“利益载体”等更一般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说,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一定的利益。14
本文从税收法律关系的体系出发认为,在税收体制法律关系中各相关主体(中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和地方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是税权,因为税收体制法主要就是分配税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权在税法学界是一个有着不同含义的概念,但通常所理解的税权是指国家或政府的征税权或税收管辖权。15本文所使用的税权指的是国家对税收事务所享有的权力,国家所享有的这种税权是一种从国家统治权派生出来的一种政治权力,当这种政治权力由法律规范来调整时就成为一种法律上的权利。因此,作为税收体制法律关系客体的税权指的是政治意义上的权力,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
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政治实体,它由一系列行使国家各项权能的职能机关所组成,它的权力也要由这些具体的职能机关来行使,这样就会出现如何在国家的各职能机关分配国家的某项权力的问题。在这种分配国家某项权力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体制关系,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和调整这种关系,就产生了体制法律关系。具体到税收体制法律关系,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其主体是中央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一定级别以上的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它们的权利与义务是合而为一的,其权利是依法“行使”其所享有的税权,其义务是“依法”行使其所享有的税权。16因此,其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税权,税权充当其权利义务的载体,是其权利义务作用的对象。因此,税收体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税权。
在税收征纳实体法律关系中,其主体分别是国家与纳税人,国家享有税收债权,纳税人承担税收债务,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各相关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是税收收入,主要包括货币和实物。
在税收征纳程序法律关系中,其主体分别是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代扣代缴义务人,各相关主体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是税收行为,因为,税务机关的权利是要求纳税人为或不为某种税收上的行为,而纳税人的权利也是要求税务机关为或不为某种税收上的行为。
由于法律关系的统一客体是利益,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也可以高度概括、抽象为税收利益。当然,这里所说的税收利益已不同于学界通常所理解的、作为税收征纳实体法律关系客体的税收利益,那里的税收利益是具体的利益,即货币和实物等经济利益,也就是本文所使用的税收收入。而作为税收法律关系统一客体的税收利益指的是广义上的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权力利益和权利利益。
本文所述观点与税法学界的一般观点的区别有四:其一,本文是在税收法律关系体系的理论框架下来探讨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显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且可以和税收法律关系的其他问题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二,本文提出了税权是税收体制法律关系的客体的观点,笔者尚未见到学界有人提出这一观点,其科学性及价值如何尚有待学界讨论;其三,本文所说的“税收行为”不同于学界一般理解的“行为”,学界一般理解的行为是指:“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其所属税收征收管理机关在制定、颁布和实现税法的过程中享有税收管理权限,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17而本文所理解的税收行为则是指在税收征纳程序法律关系中征税机关与纳税人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笔者之所以提出“税收行为”的概念是与本文把征税机关定位于国家税法的执行机关以及在税收征纳程序法律关系中征税机关与纳税人法律地位平等的观点相一致的。18本文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及其价值同样有待学界讨论。其四,本文概括出了税收法律关系的统一客体是税收利益,但这是在广义上来理解的税收利益,而不同于学界一般理解的狭义的税收利益。同时本文主张用税收收入来取代学界一般理解的税收利益的概念。
注释:
1参见刘剑文、李刚:《税收法律关系新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2参见(日)金子宏:《日本税法原理》刘多田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18页。
3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3页。
4参见张守文:《税法原理》(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页。
5参见刘剑文、李刚:《税收法律关系新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6王勇飞、张贵成主编:《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37—538页。
7“利益说”参见郑少华、金慧华:《试论现代商人法-规范市场交易主体的新模式》,载《法学》1995年第2期。“行为说”参见佟柔:《民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35页。“社会关系说”参见[苏]A.K.斯塔利科维奇:《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政法译丛》1957年第5期。
8如“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说”参见杨兴培:《论刑事法律关系》,载《法学》1998年第2期。“犯罪人部分利益的载体说”参见张小虎:《论刑事法律关系客体是犯罪人利益之载体》,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
9董保华:《试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5期。
10徐士英:《市场秩序规制与竞争法基本理论初探》,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4期。
11李光忠:《会计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载《财会通讯》1995年第9期。
12侯怀霞、钟瑞栋:《企业并购立法研究》,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13参见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75~179页。
14参见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75~179页。
15参见张守文:《税权的定位与分配》,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16由于其权利义务是统一的,因此,其权利与义务的表述是一致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现行税收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税收法定主义,平衡
一般认为税收法定主义起源于英国的《大》,此后经过《权利请愿书》和《权利法案》,最终在英国宪法中取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三权分离的美国在独立之后更是明确的确立了税收法定主义。许多发达国家都将税收法定主义注入了宪法之中。[1]税收法定主义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革命而兴起的,成为保护人民财产不受政府侵犯的最重要手段。这个过程中,税收法定主义和社会契约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税收法定主义在西方各国的确立和这些国家成立时受社会契约论的浸染是分不开的。
社会契约论兴起之后,便成为了税收法定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提倡的政府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这些观点,与政府的征税权是人民赋予的这一税收法定主义的核心不谋而合。税收法定主义成为社会契约论关于财产问题的论述的组成部分。直到今天,西方仍有学者用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研究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
在解读税收法定主义时,一般认为这里的“法”仅指立法机关制订的法律。这和税收法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它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分不开的。税收法定主义是在限制权力,反对任意征税,维护私人财产权的斗争中产生的。斗争的成果便是以人民的代议机关的同意来限制国王——税收的取得者——的征税权[4].在这种情况下,税收法定主义强调的是对权力的限制和人民的提倡,而非税收本身。税收法定主义的“价值性含义不在纳税主体依法纳税或征税主体依法征税,而是社会成员对国家征税权的同意”[5].这也正是北野宏久所指的税收法定主义的第一阶段,即“不问租税法律的内容,仅以法定形式规定租税”[6].另一方面,由于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倡导的是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排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夜警政府”的观念使得政府权力被束缚在很小的范围之内,税收的作用也非常的有限。这使得传统的税收法定主义针对的是对权力的控制和财产权的保护,而忽视了税收本身的作用和特点。这种不以税为中心内容的税法越来越不能应付现实的发展。
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和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政府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全能政府”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行政权的扩大成为一种趋势。行政权逐渐介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强大的调控作用,而这种调控又是社会所必需的。这种情况下,以往那种防范、限制行政权力的观念已经不能满足行政权发挥作用的需要。行政权渐渐的在突破旧思维的惯性,一点一点的侵蚀立法权和司法权。在严格恪守三权分离的美国,判例赋予了行政机关从属性的立法权;在分权观念的发源地英国,政府享有了委任立法权,进行了数量庞大的委任立法;在法国、日本这样的没有严格权力划分的大陆法国家,政府在享有委任立法之外,本身就有一定的立法权。可见,不论是在英美法国家还是在大陆法国家中,行政权处于一种膨胀的过程中。其表现和原因是多方面的。[8]就税法而言:首先,税收除了担负财政职能之外,又担负了经济调控职能。这是经济危机的应对手段之一。而当税收担负了这样一种职能以后,一方面,税收就和灵活多变的经济形势紧密联系起来,这需要税收政策也具备灵活的特点。另一方面,税收的这种调控职能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专业知识和经验成为税法实践中的重要因素。[9]这就使传统税收法定主义——立法机关对征税权的垄断——不能够适应税收新发展的需要。而相对灵活和一直从事税收实践的行政机关,在税法中势必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征税权向行政机关转移是一种时代的需要。传统的税收法定主义已经过时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野来审视税收法定主义,以及征税权、税收法律关系的问题。
人类的历史呈现出这样一条线索:首先是统治者享有专制的权力,这是一种权力主导时代;然后是权力被严格的限制,我们可以称之为权利主导时代;现在,权力开始复苏扩张,权利相对缩小,权利主导似乎走进了变革。就税法而言上一过程表现为:首先,统治者享有专制的征税权,即征税人主导时代;然后,征税权被严格的限制,税收须经得纳税人的同意,即纳税人主导时代,也就是税收法定的时代;现在,征税权开始重新回归行政,税收法定主义走向变革。我们应该用一种崭新的视野来看税收法定主义的发展。
传统的税收法定主义的合理性会受到和其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一样的质疑。实际上“又有谁签署了那一纸建立国家的‘原始契约’?”也没有纳税人的同意而产生的征税权。征税权作为政府权力的组成部分从来就不是依存纳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这一点,马克思的暴力国家理论似乎更接近现实,马克思指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进行再分配的形式,税法是国家制定的以保障其强制、固定、无偿地取得税收的法规范总称。”[12]即便如此,我们没有必要为社会契约合理性的缺乏而恐惧,因为相应的,国家除了暴力又有什么理由来为所欲为呢!更重要的是社会契约论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是社会契约论唤醒了人民的自我觉醒,使人民不再本能的服从权力。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契约理论从人本身出发,发掘了除权力之外另外一种社会力量,也就是权利。在此之前,只有权力这一种社会力量,它自然的占有支配性地位,完全的统治社会。在这种独裁的情况下,权力发挥的作用是不稳定的,容易泛滥。社会契约理论造就了另一种力量——权利,使人民和政府在制度化范围内产生了对抗。两种力量互相制约平衡,使权力在平衡点发挥作用。两种力量的来源是不一样的。权力来源于暴力和公共需要,权利来源于人本身。从来没有权力产生出权利,也没有权利赋予权力的过程。他们互不隶属,互相制衡。社会力量另一极的形成是社会契约理论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必须看到,权力是必需的。不同的社会状态需要权力发挥作用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权力必须良好的运行才是有益于社会的。在前社会契约时代,权力由于独自占有支配性地位而容易泛滥;社会契约时代,权力又由于受到权利的限制和压抑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都是不利于权力良好的运行。也是不利于社会本身的。现在,社会发展本身需要权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权力的扩张正是这种需要的体现。为了使权力良好的运行,权利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不妨碍权力在属于其本身的范围内运行,同时又制约行政权的过分扩张,使两者的对抗平衡在某一个适合发挥权力作用的点上或者范围之中。关于这种平衡,行政法学者作了这样的阐述:平衡指“一种状态,在这个状态中行政机关和公民能够通过行使各自拥有的权利,履行各自负担的义
务而彼此制衡”,“一种过程,即行政机关和公民之间彼此互动又不断趋衡目标状态的过程,尽管在这种过程中存在的只是不平衡的状态”,“一种方式或手段,即保证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平衡关系实现或近乎实现的方法、手段或机制”。这种平衡是双向的,既是权利对权力的限制,也是权力对权利的限制。
在这种理论下,社会管理职能乃行政权的基本范围,而非由权利授予,不应该在实体上受到限制。否则必然会导致行政权运行的不良。行政权应当从近代以来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属于行政管理范围的事项,权利不应该实质上的干涉。就税法而言,税收作为一种支撑政府运转的财政来源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征税权应该属于行政权的范围。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政府的征税权和纳税人的权利正是这一平衡中的力量双方。对于社会来说,税收是必需的,征税权也就是必需的。但是要达到对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必须使征税权的行使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两者的制约平衡就是起着限定征税权的作用。首先行政机关对于征税权有其自由裁量的空间,作为权利代表的立法权不应该过多涉及到具体征税权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行政机关的征税权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作为社会力量另一极的权利,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使行政权保持在能够正常运行的那一点,或那个范围内。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税收法定主义。法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了。法不是直接去规定征税权的具体内容。而是应该作为征税权的制衡。这种制衡应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在立法上,事先对政府征税权给以限制,这种限制应该是程序性的。这一点,有学者曾指出“税收法定主义应以形式课税原则为基础,以实质课税原则为目的和补充”。第二,在司法上,事后对征税权的行使给以监督和救济。不仅是个案监督,更是宪法监督。
对中国而言,要指出,中国的现实是不符合这种理论的。中国的社会力量发展还很不均衡。社会力量仍呈现一极的趋势。行政权不是过小,而是过大。因此,中国尚未受过传统税收法定主义的洗礼。没有力量的制衡,就没有平衡观的税收法律关系。没有力量的制衡,行政权的扩张就容易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中国还必须补上传统税收法定主义这一课。
「注释
[1]刘剑文主编:《税法学》(第二版),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122页;参见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2]指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说,参见刘剑文:《税收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3]谢怀拭:《西方国家税法中的几个基本原则》,载刘隆亨主编:《以法治税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刘剑文主编:《税法学》(第二版)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4]参见刘剑文:《税收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5]郑勇:《税收法定主义与中国的实践》,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6]转引刘剑文:《税收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7]参见刘剑文:《税收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135页。
[8]参见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知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157页。
[9]参见刘剑文:《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10]参见刘剑文:《税法学》(第二版),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82页。
[11]何兆武:《社会契约论》修订第三版前言,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页。
[12]转引刘剑文:《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101页。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现行法论文范例(3篇)
- 阅0现行法论文范文(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县(区)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

逻辑推理的形式范例(3篇)
- 阅0逻辑推理的形式范文论文摘要: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一门学问,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不懂得命题就不懂得推理。普通逻辑学在研究命题时,主要是从二值逻辑的角度研究命题逻辑.....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