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范例(3篇)
来源:
最新作文素材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作文;作文素材
一、写作原因
对于绝大多数的初中生来讲,要煲出一道美味的作文之汤,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即使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却往往煲出了一份“惨不忍睹”的“杂色杂味”的勉强称之为汤的“作文汤”,其中辛酸苦不堪言,最后只得感叹"赤手空拳难敌虎,家徒四壁羞待客"。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缺少“食材”——作文素材。
俗话说“素材是作文的血肉,主题是作文的灵魂”。如何拥有充分、生动、典型、新鲜的食材——写作素材去表现主题,煲出美味“作文浓汤”,是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组着手探讨、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这一难题,以期对当前中学生作文素材积累教学提供一些借鉴,以期初中生能够煲出属于自己的美味“作文汤”。
二、探究“厨艺”之“煲作文汤”方法——如何积累素材
如何帮学生解决煲作文之汤时"无食材下锅"的困境?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并且一定要解决的难题。鉴于此我们初中语文组总结了一些“厨艺”秘诀,以期找到充分、生动、典型、新鲜的食材——写作素材,以供初中生下锅煲汤——煲出美味作文汤。
(一)煲作文汤之秘诀一——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煲“作文汤”时,必须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煲汤的兴趣,搜集“食材”——作文素材的兴趣,从而将身边鲜活的人与事——这些丰富的“食材”都吸收、储藏进他们的头脑中,这样,煲作文汤时就不愁食材匮乏了。那么,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搜集“食材”的兴趣呢?我们初中语文组研究决定采用“小组合作竞赛法”——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小组内部合作搜集“食材”——写作素材,小组间进行竞争,每天检查一次,看哪个小组搜集的“食材”——作文素材又多又好。然后开展“周冠军”比赛,每周进行一次评选,评出搜集“食材”——写作素材最多的小组,评选出搜集“食材”——作文素材最典型、最精美、最新颖的小组,给予这两个小组“周奖励”,奖品为“笔记本”。接着让各个小组冲击月冠军,每个月评选出搜集“食材”——作文素材最多的小组,评选出搜集“食材”——作文素材最典型、最精美、最新颖的小组,评选出搜集“食材”——作文素材最佳合作小组,奖品为“优惠券”——免交作业一星期。最后各小组冲击“年度总冠军”,评选出搜集“食材”——作文素材最多的小组,评选出搜集“食材”——作文素材最典型、最精美、最新颖的小组,评选出搜集“食材”——作文素材最佳合作小组,评选出搜集“食材”——作文素材最佳灵活运用小组,奖品为荣誉证书、“笔记本”、“优惠券”——免交作业一星期和免检背诵课文一次。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搜集“食材”——作文素材的兴趣。
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惊喜不断!我校初中生经过一个星期的搜集,搜集了诸如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杨善洲: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2012传播中华文化年度十大人物之一咏钢琴巨星郎朗致力传播优秀音乐,指尖在黑白间跳跃心灵在东西方穿梭。二咏当代大儒学贯中西美华人杜维明,从上世纪开始在世界百多个国家奔行。把儒家崇尚和谐的处世哲学宣扬推崇,天人合一生存智慧不同国度扎根盛行。……学生搜集了食材——写作素材,煲汤时就不愁没原材料了!
(二)、煲作文汤之秘诀二——耳聪目明,认真观察生活
煲好“作文汤”,立意新颖了,那么“食材”——作文素材就是关键了!怎样选“食材”——作文素材呢?初中生就要做到耳聪目明,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有用的食材——作文素材,因为生活是我们写作的源泉。这就像蜜蜂酿蜜一样,只有广采粉,才可以酿好蜜!初中生要做生活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关心国际风云、社会生活,留意身边琐事,体验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学会从中捕捉写作材料,并且要善于思考,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东西来。身边的人,身边发生的事,是最易带有个性色彩,也最容易触动情感的,因此都是非常好的“食材”——写作素材。
在家中:日记是记录生活、积累“食材”——写作素材的好方式。日记可以培养初中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积累卡片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每当遇到或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语段,或者是自己突然有灵感了,就可以随时写到积累卡片上。积累卡片可以记述初中生某一瞬间的感动,捕捉初中生的灵感。要想写好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平时就要注意观察;要对某件事或某种现象谈一点感受,抒发一段议论,就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或赞成,或反对,或褒或贬,总得有自己的看法。这样积累了一定的“食材”——写作素材,初中生也就不用谈汤色变了,煲作文汤也就不难了!
王晨曦同学的习作《永恒的慈爱》,就是他平时日记里记述的他与奶奶之间的情感故事。他抓住了一瞬间的感动完成了他的习作,引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煲出了一道浓浓的爱之作文汤。他在文中写到:时光匆匆流逝,我知道了更多的知识,懂得了更多的事情,我与奶奶的代沟慢慢的显现出来,我开始觉得奶奶不是天下最慈爱的人,我对奶奶产生了厌烦之感。那时我一回到家,一句话不与奶奶说,一眼都不瞅她,径直走到卧室里写作业,奶奶问我,我也很少回答,也不会和奶奶主动交流了,奶奶了继续寂寞的做着手工活。有时奶奶看电视的时候,因为不识字,问我字怎么读,我也总是不理睬奶奶;奶奶也参加了不少的健身活动,奶奶总告诉我矿上组织的户外活动既能健身又能交到朋友,劝我也去玩玩,我对此嗤之以鼻。有段时间奶奶还去包包子赚钱补贴家用,但我也总是觉得她贪财,所以我对奶奶更加烦感!后来,我与因为小事也有时会吵架,与奶奶的误解变得越来越深,我忘记了奶奶对我的慈爱。
有一天下午我放学回来,奶奶已去外边参加活动,我忽然发现在沙发上放着一样东西,这是奶奶小时候给我买的风车,我的心里忽然想起奶奶在我小时候那慈爱的样子,带我去户外玩耍时快乐的表情,我的泪流留下来了,我忽然明白了奶奶的良苦用心,奶奶是想多挣点钱,多让我过的好点。奶奶回来了后,额头上沾满汗滴,我看着奶奶已经日渐衰老的面孔,再一次想起了当年我和奶奶看火车的快乐。奶奶坐下来,我看到奶奶的那苍老干裂的双手手,看到了奶奶这几年的辛劳与悲酸,这一刻,我泣不成声,这一刻,我与奶奶所有的矛盾都已经消失,这一刻,留下来的是永恒的慈爱。
(三)煲作文汤之秘诀三——广泛阅览,厚积薄发
初中生要想煲出美味浓汤,就必须多听多看,听时代脉搏,看中外古今,这样才可以搜集、积累最新颖、最典型、最精美的“食材”——写作素材。"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收集材料,提起笔来才能左右逢源。在看、听的同时,初中生还要手勤,及时做好读书笔记。实践证明,搜集素材重要,要把素材化为己用更重要。为了避免初中生阅览时浮光掠影,“雨过地皮湿”的现象,我们初中语文组研究决定,让学生在阅读时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并且每节课的课前都会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其中一个小组的其中一名学生诵读自己积累的“食材”——写作素材,在他与我们分享的同时,让他谈谈搜集这一“食材”——写作素材的目的,根据素材内容与口语表达给予相应的分数,然后把分数折合到小组合作竞赛搜集素材的评选中,以督促初中生搜集到精美的“食材”——写作素材,从而有利于煲出美味作文汤。
荣获2013年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的王佳宁同学在煲《信念的力量——观有感》这道作文汤时,就是对最新“食材”——写作素材的合理运用,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她在文中写到:信念的力量,能有多大?在了解陈家顺的经历后,你就会相信,信念的力量,远比你想象中要大。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他,却为了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07年9月起先后深入多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即使这样辛苦,陈家顺也从未抱怨,他早已把农民工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看待,为他们做事,让他感到光荣。他的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可,为什么一个那么平凡的副局长会坚持为自己找“麻烦”这么多年呢?这正是因为他的信念——就如他自己说的,“最怕的就是老百姓你们干部骗人”。这信念非常朴实,但又是伟大的。信念是什么?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但对于几乎所有的伟人,包括陈家顺而言,它如夸父奔跑时天边的太阳,雨夜还家时家中为其守候着的那盏忽明忽暗的灯,世界地图仍不完善时探险家地图上那块等待被填充的空白……它值得整个世界的人用一生去追寻。
没有信念的努力,“无异于在茫茫黑暗中远征”。这个比喻用得恰如其分。但有了信念的人,即使他仍要面对黑暗,他也能靠着这份执着的追求撑下去,只要信念不坍塌,他什么苦也能忍受。但是,没有人生来就能预测人生的方向。在找到信念之前,成功对于你也许就像柯罗连科所描绘的火光,可望而不可即。直到某一天,信念有意无意地出现在你面前,也许出自父母的劝告,也许出自兴趣的指导,甚至可能出自一本书、一句话甚至一部韩剧的主人翁,但它总能像天边的北斗星或航船的罗盘一样,指引你一步一步地下赢这盘人生的棋。信仰的主人可以是平凡的,但最后总能获得成功。“平凡滋生伟大。”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信仰或中途背弃信仰的人仍比比皆是,他们的人生就像一只空杯,外观再美也终究只是空壳罢了。人生的意义是由对社会贡献的多少来决定的。……拥有信念,才能抓住成功。
最新作文素材范文篇2
材料的积累,虽然主要靠学生自身长时间的努力,但语文教师的引导、指导却是不容忽略的,更需要高中三年语文教师长期、耐心而细心的指导培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每天接触的语文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丑,从大量的阅读中提炼、整理材料。
一、回归语文教材,把教材作为丰富的作文资料库
高中三年厚厚的六本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一“资源”,引导、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将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经典人物、经典事例,如霍金、荀子、贝多芬、海子等,还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至理名言,再现于作文中,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正是学生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源头活水。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内容,尤其是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优秀篇章,应及时督促学生反复背诵并经常复习,而一些大纲中没有要求背诵的优美语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事例、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的时候便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
二、回归生活,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假恶丑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在中学生平凡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美的东西,只是缺少注意,缺少发现罢了。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我们常常缺少的是用心灵去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只要你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就会从自己身边发现从前熟视无睹的平凡小事中的美:从一次打水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一个微笑体悟到社会的温馨,从别人的不拘小节里体会到宽容的魅力……其实,许多时常烦扰我们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体验,每天眼见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作文最需要的材料,朱自清正是从“日日走过的荷塘”中,发现了荷塘月色之美,从而写就了感动几代人的经典美文。
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感受的触须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瞬间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关心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关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警察”“最美司机”等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挖掘出最真实的体验,用最有真实感受的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
通过有意识的长期引导,学生就会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心去细腻地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三、博览群书,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最重要方法,也是作文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浓厚、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在广泛浏览一些精美的散文、小说、文学名著等的基础上,从中摘取许多精彩的语句、名言警句等,并对平时积累的素材,做到熟练背诵。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才有东西可写,而且还能给作文增色不少。
四、引导学生留心各种社会信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学生如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社会信息,便会及时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写作中就会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是多样、广泛的,应积极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去收集大量的社会信息,并且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取积极、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去丰富、充实自己的作文内容,从而增强作文的时代感。
最新作文素材范文
但可惜的是,如同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等文化名人被写滥了一样,感动中国人物已经被众多考生写得俗不可耐,而成为考场作文的“重灾区”。据统计,2012年高考作文,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不约而同地提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选材撞车,情感雷同,让阅卷老师观之生厌。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运用,主要有以下误区:
1.把“感动中国”素材当做万能的作文材料,手头准备了两三个“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就拿来应付任何话题的作文。比如写“伸出我的手”用到“最美妈妈”吴菊萍和用脚弹钢琴的刘伟,写“微光”还是这两个人,写“忧与爱”仍然是这两人!全然不考虑素材是否适用其主题,只是简单地把人物的事迹复述一遍,见不到人物突出的精神,看不到人物身上的亮点,更不见素材的使用角度。
2.将“感动中国”素材随意肢解,弄得面目全非。许多考生对“感动中国”的基本事实模糊不清,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写作时往往张冠李戴,或者出现内容虚假的情况。比如将朱光亚跟吴孟超搞混,把刘金国当成杨善洲,至于草根慈善家阿里木会投资办厂的细节差错更让人啼笑皆非。
3.把“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当成“万金油”,照搬硬套,而不知道变通。“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确实饱含深情,言简意深,富有文采,如果恰到好处地摘取其中精华,确实能收到激活全篇的效果。但不分场合地全文引用,就显得机械僵硬了。比如有位同学运用杨善洲的事例来证明“无私奉献也快乐”的观点,本应该概括其奉献的事迹,却大段搬出了“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的颁奖词,一则语体风格不合,二则与观点方向不一致。
那么,如何将家喻户晓的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翻出新意,做到有启发性、有观点性、有情感性呢?可以有以下几个角度:
一、从陌生化的角度,别出心裁,妙用“感动中国”素材。
古人云:“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偏不下手者”。比如“最美教师”张丽莉,以她日常的一言一行,以危险来临时的坚决举动,证明她身为一名教师“最美”的一面,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告诉我们师德从来都是高尚无私的,这世间的美好和善良从未走远。这样的素材,一般人都从“师德大爱”、“理想追求”、“美好善良”等角度来写作,但下面的作文却避开了这些角度,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
“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意外地成为“最美女教师”之前,已经在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执教5年多的她,一直都没有正式教师编制,也没有医保,每月薪水仅有1000元。
在危急关头选择“冲上去”,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日常忠于教师岗位、对学生富有大爱之心的必然反应。每月1000元的工资,还要按月资助一名困难学生100元,一帮就是3年。工作5年,张丽莉只请了两次假,各种教学比赛都名列前茅,她所带的班级名次遥遥领先,她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新秀”、“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可是,这样的一名优秀教师,却无编制、没医保,每月薪水1000元,“最美女教师”的背后,有着极不美丽的现实。
文章从“最美女教师”没有编制临时工身份的角度,从她的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从“最美”的称号与“极不美丽的现实”的对比的角度,避俗求新,写出了独特的感受,见解不凡,令人耳目一新。
二、从巧妙切入的角度,独辟蹊径,巧用“感动中国”素材。
在熟悉素材的基础上,从素材本身寻找切入口。每个感动中国人物,都涉及不同的人物,不同人物身上有不同的突破口。比如捐献肝肾的12岁女孩何玥,她的父亲帮助他完成了遗愿,运用何玥这个素材时,如果从她父亲这个角度切入,更容易出新。请看:
最美女孩何玥,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生命有限、精神无限”的人生真谛,女儿的大爱也深深打动了她的父亲。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父亲何先航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谢绝了各方捐助,婉拒了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索朗旺青亲属再三送上的酬谢,他以最美的方式,实现着女儿的“最美愿望”。今年2月初,何先航得知一名女孩患上了尿毒症,女孩和她的家人为高额治疗费发愁时,辗转联系上他们,拿出1500元汇了过去,却只留下了“桂林何先生”的称谓。何玥的事迹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器官捐赠,甚至有更多的人有了捐献意识,并逐渐将意识变成了行动。如今,他自己也填写志愿书,承诺死后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女儿感动了老爸,感动了中国。
当众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感动中国人物的时候,如果转换一下视角,从他们身边的亲人写起,一定会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三、从因果分析的角度,弃浅就深,用好“感动中国”素材。
支撑素材的,是背后的思想。我们不妨透过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把握其基本内涵,找到材料独特的运用方向。特别是立意上要求深,层层透析,逼近本质。比如深受民工爱戴的被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的陈家顺的素材非常有特色——陈家顺从2007年以来,先后5次以打工者身份“潜伏”在浙江义乌和江苏扬州等地当组装工、装卸工、看仓库,甚至当起了“猪倌”,以此体验工厂招工是否存在骗局、工资能否足额如期发放的状况,然后再放心地把家乡的农民工介绍到有关企业打工。运用这个素材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浮于所谓“为民服务”的表面,人云亦云,而要开掘其深层意蕴,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剖析根源。起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重在行动,他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乡亲,是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2)担当的力量,他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一个基层干部的职责。(3)百姓利益为先,他胸中装着百姓,时时处处想着他的乡亲,赢得了农民的信赖。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创新”这个主题来写作。请看学生作文片断:
在陈家顺身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在他身上体现了紧扣经济发展、变管理为服务的创新精神。陈家顺一年奔波的最多的地方不是在老家,而是在义乌。这样的“异地服务”是针对目前我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提供服务的一种重大创新。他不像别的官员,只是动动嘴,走走过场,他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卧底打工”就是他在“摸爬滚打”中“被逼出来”的创新之举。如果他墨守成规,又怎么能引领大伙走出深山,走出闭塞的家园呢?
这样的分析,透过“卧底打工”的表象,看到了“创新工作思路”的实质,给人的启示非常深刻。
四、从联想的角度,由此及彼,用足“感动中国”素材。
可以运用同类联想,由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联想到古今中外相似的人和事,一并运用到文章中。比如大漠忠魂林俊德的素材,可以跟同样献身国防、矢志报国的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人的事例巧妙联系起来,请看: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在西北荒漠中,在戈壁悬崖上,为核武器的建造立下汗马功劳。恰如古时戍守边疆的战士,即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依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想想同样故去的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们,还有为辽宁号航母献出生命的罗阳,他们同样都有一股信念,哪怕披荆戴棘,哪怕困难重重,永远致力于科学研制,对于其他的身外之物早已抛之脑后。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也可以运用异类联想,由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联想到相反的事例。比如“孝子教师”陈斌强的素材,可以跟社会上不孝敬父母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请看:
陈斌强这位普通语文教师,把“孝”传递给了学生,也将传递给自己的后代子孙。这是一份多么强大的正能量,影响了周边的人,也使很多中国人再次接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孝顺父母俨然成了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事,赡养父母似乎成了不可承受之重。一些诸如遗弃父母、拖欠赡养费、强行把父母送进敬老院、兄弟姊妹之间互相推诿赡养义务等等令人痛心的新闻报道也层出不穷。面对陈斌强,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做到赡养父母了吗?做到多陪陪父母了吗?能够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吗?能够成为孩子们“孝”的榜样吗?
五、从想像的角度,丰富细节,用全“感动中国”素材。
在立足事件的基础上,活用素材的关键性细节,大胆演绎发挥,进行延伸扩展,可以让素材出新。比如有位同学运用陈斌强素材时,对其中“爱的味道”的细节进行充分想像扩充:
陈斌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心,他的孝心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有一次,一个学生轻声告诉陈斌强:“老师,您身上好像有股怪怪的气味。”他知道,一定是妈妈的大小便沾到自己身上了。这是常有的事,平时他总是换套衣服再去上课,那天因为时间来不及就没换。当时气氛有点尴尬,只见有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没事,这是妈妈的味道!”另一位女同学说:“老师,没事,这是爱的味道!”陈斌强鼻子一酸,再也忍不住,七尺男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下了热泪。从那以后,每当陈斌强陪母亲散步,总有学生陪伴身边;每当陈斌强洗衣服,总有学生抢着来帮他,她们说:“老师,让我们感受一下爱的味道。”
这里的添枝加叶,让文章血肉丰满,形象鲜明,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六、从对话的角度,融入自我,用活“感动中国”素材。
运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时,一定要融进作者的情感,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可以虚拟场景,采用对话形式,突破时空限制,与人物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话,自如地表情达意。请看以高淑珍为素材的作文片断:
你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名字——母亲,你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你更是39个残疾孩子的妈妈!你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妇,却在自家小院创办了一所“特教学校”。在这个充满爱的小院里,所有残疾孩子免费吃住、免费接受教育,快乐健康地成长。而这一切都是当校长的你靠种地和打零工来维持。你用柔弱的双肩,为残疾孩子撑起了生命的蓝天。在你的感召下,多位志愿者走进了你的家中,当起了爱心志愿者,演绎了一曲爱心接力、无私奉献的动人华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应急管理知识培训范例(3篇)
- 阅0最新应急管理知识培训范文【关键词】急救护士;培训【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60-021一般资料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3名,年龄:20-41岁;学.....

网络安全的构建范例(3篇)
- 阅0网络安全的构建范文篇1【关键词】网络安全;IPS;构建;应用【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102-011、建设背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网络.....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