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范例(3篇)
来源: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范文
李瑞杰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和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发起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各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科室建设、管理和诊疗服务水平,推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的临床经验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内涵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对李瑞杰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众专家纵论心脏康复
四月的北京,暖风拂煦,春和景明。在这百花吐艳的大好春光里,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迎来了一大盛事――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出席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开幕式的有在该领域享誉国内外的胡大一、李瑞杰、杨荣臣、高武、连岳寿、王亚煌、袁平等众多专家。在此后举行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选举会议上,陈可冀院士、胡大一教授当选为名誉主委,李瑞杰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吴D教授、吴永健教授、徐浩教授、李军教授、王肖龙教授、杜廷海教授、王晓峰教授、施海明教授、胡镜清教授、袁平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据记者了解,胡大一教授为本次会议带来了题为《心脏康复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与前景》的工作报告。在会议进行期间,胡大一教授还着重指出:心脏康复是一个多赢的体系,其核心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的统一。它不仅包含了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患者生活方式达标和药物治疗达标,而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综合的、整体的心血管医疗模式。积极的创新模式可使患者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可使卫生服务体系控制不合理的医疗成本增长;可以增加医疗服务效益,提高医疗服务和社会满意度,合理使用和节约医疗资源。发展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事业,是推动医疗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杠杆支点,是实现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推动医患和谐的关键点,更是推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落脚点。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吴D教授在会上作报告时谈到:现代心血管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已经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研究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使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将现代医学精细化诊疗技术与中医精细化慢病防治优势相结合的心脏康复模式,是中西医防治心血管病的新趋势。要运用中医理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要拓展中医的应用范围,有必要选择有充分基础的中医临床医疗基地,应用专项资金建立具有示范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精细化诊疗平台,从而探索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姜红岩医生在题为《心脏康复之心理处方的制定》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很多心脏病人生病后,会产生焦虑、不安心理,这对心脏康复极为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处方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心理压力调节训练、群体治疗和家庭社会支持等。而且,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主要源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错误认识和对心脏康复的不了解,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的咨询与程序化教育非常重要,而且讲解往往需要多次重复,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具有独特优势
在这次论坛上,李瑞杰教授作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探讨》的专题工作报告。在围绕这个话题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瑞杰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当前,随着心脏介入及手术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新药的问世,使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瓣膜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控制,但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术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往往是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而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往往不够重视,这导致大量发病后的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重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血运重建,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谈完上述学科背景,他还介绍说,近50年来,心脏康复在全世界得到了快速发展,欧美国家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在我国,心脏康复依然是医疗服务体系的“短板”。目前有明确的临床研究显示: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至37%和心血管死亡率7%至38%,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瑞杰教授还认为:“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几千年来逐渐形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中医康复学思想理念和实施方法,具有显著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谈及中医康复学的具体方法,李瑞杰教授阐述说:“中医康复学概括起来可分为运动、药物、饮食、精神、物理和环境等6大类康复措施。”同时,李瑞杰教授在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还特别指出:“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的各种优势,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在社区、家庭广泛开展心脏康复工作,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医药资源,低成本、高效益地提高心脏康复效果;同时这也是设计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程序的指导思想。”
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五大处方”
李瑞杰教授依据我国国情和临床工作体会,参考国外大量心脏康复文献,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结合中医养生及康复学理念与方法,归结出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采访中,李瑞杰教授系统介绍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具体为:一是中西医结合运动处方,二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三是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四是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五是中西医结合戒烟处方。”
随后李瑞杰教授详细阐述道:“首先说说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要素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有氧运动是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的种类一般包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的运动时间一般为30到60分钟,其中包括热身运动时间、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其运动频率为每周3到5次为宜。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VO2、AT、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指标,酌情给予具体确定。”
解析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的“药物处方”时,李瑞杰教授首先阐述说:“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李瑞杰教授继续说,“根据指南,合理选择具有循证证据的药物,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药治疗,再加上针对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
关于“营养处方”,李瑞杰教授阐述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人们有害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指导患者改变有害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并运用食物进行调理,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在调节血脂、增强免疫、调节血糖、改善循环、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耐缺氧、抗氧化、延缓衰老、减肥、抗焦虑、抗抑郁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近些年来,国内外对食物的药效研究和功能食品的开发方兴未艾,这其实正是中医食物疗法与‘药食同源’思想的现展结果。因此,‘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就是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如每日能量的摄入、饮食中的饱和脂肪、盐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比例等,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指导患者服用药茶、药膳、药粥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及其急性事件与人格特征、心理冲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有害的生活方式也与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目前的心脏康复主要关注体力活动的恢复,往往忽略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应贯穿心脏康复全程管理的始终。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因疾病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迫使患者调整以往的生活状态。他们出现的躯体不适,也往往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对此,李瑞杰教授在解析“心理处方”时强调,“除患者本人,患者的配偶和亲友往往也会感到焦虑,这同样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中医康复学尤其重视精神摄养在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吸收了儒、佛、道、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养方法。为了防止七情过度、躁扰神明,气功、瑜伽、禅宗、超觉静坐等修练方法,一直是我国人民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措施。在临床实践中,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医精神摄养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增强心理免疫,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十分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李瑞杰教授接着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戒烟处方’的目标,就是使患者彻底戒烟、并远离烟草环境,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他还推荐了如下措施:每次诊视询问患者的吸烟情况并记录在病历中,劝导每个吸烟者戒烟,评估戒烟意愿的程度,拟定戒烟计划,给予戒烟方法指导、心理支持和(或)戒烟药物治疗,以及中医针灸、按摩、理疗、足浴、热疗、穴位贴敷等中医物理治疗,并定期随访。
详细解释完“五大处方”的内容之后,李瑞杰教授归纳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均比较少,并且缺乏循证医学指导。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及其养生康复学的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的新模式,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采访过程中,李瑞杰教授谈及自己供职的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时介绍说:“作为本次会议的联合发起单位,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以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王硕仁为核心,聘请西苑医院史大卓教授、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等十余名专家为委员,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整合多学科服务团队,成立了多学科、跨部门的一体化心脏康复服务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资深的心脏康复诊疗服务。我们的组织构架涵盖有心脏康复研究室、心脏康复门诊、戒烟门诊、心脏康复评估室、心脏康复训练室、心理科、营养科等,这为提供团队化康复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从成立至今,为了建立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案,得到了心脏康复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患者、媒体的广泛赞誉和关注。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心脏康复服务事业,助力中国心脏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
采访到最后,李瑞杰教授强调说:“中西医预防与康复各有自己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十分重要。随着中西医有机的结合,系统、优化的康复治疗方法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提出了心脏康复的新模式。目前,我国心脏康复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希望借助本届大会的影响力,最终能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心脏康复之路!”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范文篇2
【关键词】系统康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恢复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17-01
脑血管疾病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研究发现系统康复治疗对提高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能让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服务[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对其进行分组干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旨在探讨系统康复治疗对其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选择样本为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82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均符合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诊断标准(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上制订)。入选标准:急性发病1-4个月,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但意识无障碍。将82例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基本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康复治疗方法全组患者先控制血糖和血压值,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有颅高压征象者给予脱水剂,脑梗死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便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分别于康复治疗前1天及治疗8周后由同一医生进行评定,康复训练流程如下:①以现代康复医学的易化技术为指导,综合运用以运动再学习法以及Bobath、Brunnstrom、PNF技术,训练每周5次,每次45min,以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卧床期学习向侧卧位翻身,在保持正确卧位的同时练习床上起坐训练。学习从坐位起立和床到轮椅的转移等:加强穿衣、进食、洗漱和人厕等技能训练。
1.3疗效评价方法对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治疗结束后均进行随访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评价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分析[2]。
1.4统计分析方法计量资料和分类资料我们分别用两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计算比较,P
2结果
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意义重大,无论是在脑损伤早期、后期还是晚期,也是影响脑血管后遗症患者脑可塑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功能重组理论认为,脑损伤残留部分通过病灶周围组织不断促进功能上的重组,并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3]。所以康复训练对后遗症患者的脑功能重组来说,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进行不同的康复干预训练,早期康复组在上下肢运动功能、偏瘫肢体痉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上,均较常规药物组改善明显(P
早期科学的系统康复治疗可增加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避免肩关节半脱位疡等各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治疗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新的观点认为,脑损伤的恢复过程对于患者来说只是恢复速度逐渐减慢,而没有终点[5]。那些有终生残疾危险的颅脑损伤患者仍可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得到有效的恢复,并不断去适应新的环境。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早期采取积极的、综合的、正确的康复训练,能全面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促进患者的脑功能重组,有效减轻患者的病患程度,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毅.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病人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0):25-27.
[2]周道友,刘军,邢诒刚,等.初发脑梗死后急性期抑郁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9,8(34):7628-7629.
[3]谭峰,顾卫.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9):543-546.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干预
当代流行病学统计显示,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致死、致残的常见病,在很多地区,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是高居首位。国家科技部已经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病人实施有效的康复治疗干预,可以减轻社会、家庭的负担,减少医疗费用。合理分配和利用卫生资源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干预的模式及效果,我们对返回内的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个体化的早期康复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同期发病的住院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出血或脑梗死,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通过筛选有12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86例,女性34例,年龄67.8~89.3岁,平均年龄76.2岁;脑出血23例,脑梗死97例,随即分为两组,康复护理干预组(康复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肢体瘫痪和言语不清等残疾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均遵照出院医嘱服药。康复组护理干预:1)康复教育和干预:讲解脑卒中的病因、预防、遵医嘱服药及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褥疮预防措施、肩关节、良肢位的摆放及转移方法、如何穿脱衣服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导等;2)运动疗法:采用运动再学习的方法;3)作业疗法:手足功能训练;4)物理因子治疗:生物反馈、脑循环、电脑低频、等速肌力训练、有氧训练等。对照组:服药和家庭自我康复,部分患者采用针灸治疗。
1.3疗效评定方法
1.3.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MI)[2]进行评定,分进食、入厕、梳饰、洗澡、更衣、转移、行走、上下楼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10项共100分。
1.3.2运动功能评定利用Fugl-Meyer的方法[3]评定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该方法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康复护理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情况(BMI)。
2.2康复护理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情况(Fugl-Meyer评
2.3康复护理干预前后相关知识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康复组的康复相关知识知晓率由16.4%增加至100%,而对照组由16.8%升高到23.6%。康复组患者中发生褥疮、肺部感染、肩手综合征、下肢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窒息、再发脑卒中1例(发生率1.67%),对照组有11例(发生率18.3%)。
3讨论
3.1康复护理干预的必要性传统的观点简单的认为康复就是针灸和按摩。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的恢复在前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4周内恢复最快[4]。大力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水平,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首要任务。鉴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系统规范的康复中心尚不能普及,很多脑卒中患者大多在家庭中康复治疗,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遗留严重的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其原因首先是人群中康复知识和理念的缺乏,而康复资源相对比较充足,经过培训的康复护理工作者可以部分承担医生的康复工作,缓解医务人员的压力。由于和患者接触时间较长,可以充分和患者沟通,建立密切联系。实践证明:早期的功能训练对于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并减少残疾的发生率是十分有效的。
3.2康复护理干预的特点
3.2.1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卧位即抗痉挛模式卧位:①患侧卧位:患病侧肢体在下方,健侧肢体在上方,注意患侧肩关节的保护。此卧位称之首选卧位。当肌张力增高、屈肌痉挛明显时,手中不应放有任何东西。患侧下肢的髋、膝自然微屈在后,健侧下肢充分屈髋、膝,要注意患侧踝关节屈曲90°,以防足下垂。②健侧卧位:此卧位缺点是限制患者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③仰卧位:因其符合大多数人睡觉的习惯姿势,是患者及家属最喜欢采用的。但因其异常反射活动增强,尽量少用或安排在白天。④床上坐位;⑤桥式运动: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
3.2.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根据病人功能恢复的程度,设计简单易行的动作,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练习穿脱衣服、洗脸、沐浴、刷牙、使用餐具以及便后处理等,以逐渐提高病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3.2.3吞咽训练
训练之前护患之间应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充分肯定患者的吞咽能力,进行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的练习,呼吸、咳嗽训练,选择安静环境,患者舒适,选择患者认可接受的食物。
3.2.4言语训练
发病后3~6个月为最佳康复时间,一对一康复护理训练,也可进行家庭训练,首先进行发音器官的基本训练,每一动作重复10次左右,训练内容包括刺激法、对唱法、图片法、发音模仿法等。应坚持天天练习,不断提出新内容以增加言语对话的新鲜性和趣味性。
3.2.5心理康复
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病人出现偏瘫、感觉及认知功能障碍,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和情感变化。常表现为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康复训练中,病人的心理状态能直接影响康复的进展成败,因此要把心理康复贯穿在整个早期康复训练中。
3.2.6康复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护理及康复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患者从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引导,通过传授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患者主动康复的意识和对康复的信心,在康复中变被动为主动。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富营养易消化之品,多食植物蛋白及蔬果类食品、戒烟酒。合并糖尿病者,按糖尿病膳食进餐。
3.2.7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卧床的患者要保持1~2小时翻身一次并辅助皮肤按摩,保持床单干燥、平整,防止褥疮发生;房间注意通风,防止肺部感染。指导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患者正确进食,粘稠流质,必要时鼻饲。
本研究中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MBI评分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但康复干预组改善更加明显,康复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康复干预组康复知识的知晓率增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成功的康复治疗不仅取决于各种药物治疗,更取决于在治疗后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内,如何作好患者的康复治疗,使其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8.
[3]桑德春,纪树荣,张缨.Fugl-Meyer量表在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64265.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水利工程勘察设计范例(3篇)
- 阅0水利工程勘察设计范文关键词:勘察(测)监理制;推行;必要性1勘察(测)工作内容勘察(测)工作属于设计阶段前期工作,为水利建设而进行的地质勘察(测)和测量。其任务是对拟定开发的江河流域或.....

生物工程专业知识点范例(3篇)
- 阅0生物工程专业知识点范文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专业特色系列课程;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68-02目前生物工程专业所开设的生物学基础知.....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