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范例(3篇)

来源: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范文篇1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现代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中医康复学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随枝.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60-61.

2陈耀华.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18(2):30-32.

3岳旭东.略论中医康复学[J].国医论坛,2003,18(2):14-15.

4卓大宏.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146-148.

5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5):412.

6卓大宏.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关骅.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张雅萍.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48-49.

9袁嘉丽,李庆生.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10张东坡.心脏康复中运动计划配中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探微[J].现代康复,2001,5(8):121.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范文

摘要目的:对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进行心理亚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并利用慢跑、羽毛球和器械健身三种运动形式对筛查出的心理亚健康人群进行运动干预,试找出有效缓解大学新生心理亚健康状况的运动手段,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节选并修改的康奈尔医学量表(CMI)对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筛查出的心理亚健康人群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运动干预,运动形式主要有慢跑、羽毛球与器械健身。结果: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300人进行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存在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共有70人,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23.49%;其中存在心理亚健康状况的70名学生经过三个月的运动干预并进行重新测试,心理亚健康人数下降到26人,效果比较显著。结论: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发生率为23.49%,略高于全国水平;并且利用运动手段能有效的缓解控制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发生。

关键词心理亚健康调查大学新生运动干预

根据高校学生心理普查,约有20%的大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1]。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约22.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2]。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11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25.4%,近年还出现上升趋势[3]。本研究旨在对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其心理亚健康状态,并利用运动干预手段对存在心理亚健康人群进行运动干预,探讨运动手段对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300人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1)研究对象为非体育专业学生;(2)研究对象无精神疾病;(3)研究对象为自愿参与研究。

(二)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从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中,随机抽取5个班级、约300人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前说明本次调查意义,采用自愿记名的方法(但性别必填),由专人负责组织研究对象进行集体测试并当场回收问卷。

测量的问卷采用经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修订、由美国康奈尔大学WolffHGBrodmanR等编制的康奈尔医学指数(CornellMedicalIndex,CMI)[4]作为指标,选取康奈尔医学指数中M~R部分(M—不适应N—抑郁O—焦虑P—敏感Q—愤怒R—紧张),共51个问题。在每个问题均为“是”和“否”两级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根据性别确定评分范围,将男生》15分,女生》20分作为确定心理亚健康的标准范围[5],即本实验研究所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2.实验法

将经过问卷调查后所得出的心理亚健康的新生进行运动干预,干预的方式为每周四次(周一、周三、周五、周日),周一、周日女生进行慢跑运动、男生进行器械健身运动,周三、周五统一进行羽毛球运动;持续三个月后再进行康奈尔医学量表的心理亚健康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与进行运动干预前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二、结果

(一)心理亚健康情况

康奈尔医学量表心理亚健康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为99.33%。其中男生73人、女生225人,在被调查的男生中,根据康奈尔医学量表评分标准分数大于15分心理亚健康人数的有21人,占28.78%;女生分数大于20分心理亚健康的人数有49人,占21.78%。男女生心理亚健康人数共70人,占总人数的23.49%。

(二)亚健康各因子得分

在我们所选取的康奈尔医学指数M~R部分(M—不适应N—抑郁O—焦虑P—敏感Q—愤怒R—紧张)中,70名心理亚健康学生的得分主要集中在M、O、Q和R部分,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心理亚健康主要体现在不适应、焦虑、愤怒和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方面,而抑郁和敏感等心理状况较少。

(三)运动干预结果

经过对所选出的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心理亚健康的70名同学进行为期三个月、每周四次的运动干预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根据康奈尔医学量表评分标准男生分数大于15分心理亚健康人数的有10人,比进行运动干预前减少11人次;女生分数大于20分心理亚健康的人数有16人,比进行运动干预前减少33人次。男女生心理亚健康人数共减少44人,经运动干预,心理亚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的比率达到62.86%。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修订的康奈尔医学量表和评分标准对云南师范大学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3.49%学生处于本研究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人群中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不适应、焦虑、愤怒和紧张等方面。经过所设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干预,心理亚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的人群比例达到62.86%,证明运动手段对影响和改善心理亚健康状况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洪家云.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分析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3.10(5):50-51.

[2]张占平.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1):58-60.

[3]孙彩丽.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4):170-171.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体质理论;大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R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02(a)-0074-04

TheinfluenceoftheconstitutiontheoryofTCMto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physicalhealth

XUYangcai1WUZhikun1ZHANGCai2GONGBomin1LIJixia3

1.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ofShanghaiUniversityofTCM,Shanghai201203,China;2.RehabilitationMedicineCollegeofShanghaiUniversityofTCM,Shanghai201203,China;3.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of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ThispaperdemonstratesthebenefitthattheconstitutiontheoryofTCMtopromotecollegestudents'physicalandpsychologicalhealthandfitness,humanisticqualityandstudents'consciousnessoflifelongsportsfromtheperspectiveofChinesemedicinetheory,thecurrentcollegestudents'physiquehealthtestsystemlackstheindexofreactingstudents'mentalhealthandsocialadaptability,andtheconstitutiontheoryofTCMhasthecharacterofharmonizationbetweensomaandspirit,the"overallconcept",justcanmakeupfortheinadequacyofthecurrentcollegestudents'physicalhealthtestsystem.Thisstudysuggeststhat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hysicaltestprojectsshouldbebroughtintothecurrentcollegestudents'physicalhealthtestsystem,andstrengthentheinterventionandguidanceaftertesting,toimprovethecurrentsystemofstudents'physiquehealthtestandpromotecollegestudents'physicalandmentalhealth.

[Keywords]TheconstitutiontheoryofTCM;Collegestudent;Physicalhealth

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导致我们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很多现代文明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等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关注国民健康,寻求促进国民体质健康状态是国家的重要工作。而大学生体质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国民的体质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近20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而肥胖率在持续增加,视力也在不断下降,心理状态更不容乐观。最近国内大学接连发生室友之间投毒、杀害等恶劣事件,无不影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峻。针对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国家也推进了很多改善措施,先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央7号文件”的政策或举措出台,但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还没遏制住下降的趋势,体质健康水平还在继续滑坡。探寻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成为教育系统、体育系统、运动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其体质健康状态,缺少能全面反应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更缺乏后期的干预措施。中医体质理论恰巧可以弥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不足,全面反映大学生心身健康状态,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选取相应的中医养生措施,进而改善大学生心身健康状态。

1中医体质理论概述

中医体质学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人类个体健康状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与亚健康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运动养生和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在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即人的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1]。表现为形态、结构、功能、心性、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机体差异性,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病变过程的倾向性。

中医体质学认为:中医体质是强调人体体质的形成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调养两个基本因素。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基础是先天因素,很大程度上体质类型的转变与差异性还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另外,中医还强调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表明个体体质特征是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个体特征,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形神合一”的生命观[2]。体质的形成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转化的,从而使得体质的调节与转化成为可能。根据机体生理功能,有针对性的对各种体质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进行调整,纠正或改善某些偏颇体质状态,达到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以减少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可以预防疾病或延缓发病,达到阴阳平衡状态,这就是中医养生的“辨体施养”原则。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划分,但始终没有统一的标准,历代中医文献中有气体、气质、素质、体质等不同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颁布了9分法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体质类型分别为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湿热体质、气虚体质、特禀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平和体质。其中平和质表示个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其余8类体质则属于偏颇质,即个体处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中医体质分类为体质辨识及中医体质类型相关疾病预防和治疗、运动养生、健康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体质分类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根据个体的体质类型,遵循“辨体施养”的原则制定中医运动养生方案,调整人体体质的偏颇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2中医体质理论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2.1中医体质判定标准能有效反应大学生心身健康状态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基于中医体质理论,它是我国规范和指导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第一部规范文件,旨在为中医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健康管理、运动养生提供理论依据,使中医体质分类更规范、更科学。而中医体质理论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界、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统一,空气中弥漫的尘埃,自来水中的重金属便是人类破坏自然之后所得到的反馈;人类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治或乱对人体的影响亦很大。中医体质理论遵循整体观念,认为人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心身统一”“形神具备”,反对过分安逸,强调四肢要适当运动,强调心神安宁,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宰,心神安定,则五脏六腑皆安定;若心神不宁,则五脏不安,容易产生各种疾病,心神,也就是现代所谓的心理活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涵盖了反映人的心理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中医体质类型判定能够较全面的反应大学生的心身状态。现行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缺乏反应大学生心身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项目,将中医体质类型测试项目纳入其中,从而形成完善的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全面反应学生的心身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中医体质类型选择合适的中医养生方式,调整偏颇体质,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2.2中医体质理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就是将体育终身化,即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一直保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意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学习体育技能至关重要。提升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促使其在步入社会后继续保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认知和坚持不懈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保证身心健康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做贡献。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最后一环,也是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最重要的一环,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重要时间段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3]。如何让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理念的教育势在必行。而终身保持健康状态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人们对生命、健康有清醒正确地认识,还要学会调养身体,维护健康的方法,而且要付诸实践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中医养生就是为人的生命健康长寿保驾护航,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中医养生的知识,将来走出校园后,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方法与手段保养身体。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综合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可以调整。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养生手段,调整偏颇体质,防病于未然。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部分,也遵循“辨体施养”的原则,例如湿热体质的学生适合爆发性的运动项目,而气虚体质的学生则应该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项目。掌握有效的维护身体健康的运动方法,并根据自身体质特征选择合适运动项目,对维护身体健康,形成健康意识,对于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3中医体质理论为大学生运动养生提供依据

统计数据提示,大学生人群中的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攀升,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4]。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经济、家庭、社会压力,以及不规律的学习生活方式,均会导致大学生们体质下降。近20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也提示大学生体质状况每况愈下。大学生担负着未来社会的建设重任,他们的身体素质关系民族的未来。如何提高他们的体质,成为教育界、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医养生提倡“辨体施养”,按照人体的体质类型选择养生方法,调整偏颇体质,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现在常用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运动锻炼、情志调摄、中药调理、饮食调养、起居调护、四季养生、经络养生等,因此,体质辨识的方法成了个性化运动养生的工具。根据个体体质类型选择合适的运动养生方法,调整偏颇体质为平和体质,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应用体质辨识,客观地评价自身的体质类型,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健康状态,已获取个人将来可能出现的发病倾向信息。生命在于运动。个体身心健康与运动紧密相关。一是,运动养生可以有效干预个体亚健康状态,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二是,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促进病体的康复、提升体质健康状态。中医体质辨识和运动养生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应用中医体质理论为大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养生方法,能更及时、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运动炼和完善饮食结构、生活起居、情志调摄等来调整偏颇体质状态,达到体魄强健,为个性化的运动养生提供了依据。

中医体质理论在治未病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能较好地体现因人制宜、因体施养的思想,在大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中医体质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运动养生过程中满足了其治未病的需求。中医体质理论在运动养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偏颇体质的运动调养上,指导各类偏颇体质更科学的运动养生。例如,阳虚体质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耐夏不耐冬等主要特征。根据中医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阳虚体质的人锻炼时间最好选择春夏,每天选择阳光充足的上午为最佳的时机,进行户外运动锻炼,不宜于阴冷天气或潮湿之处锻炼身体。阳虚体质的人以振奋、提升阳气的锻炼方法为主,以提高肌肉力量、爆发力锻炼等可以振奋阳气,促进阳气的生发和流通。中医体质理论方法能有效的指导各类偏颇体质者的运动调养,从而达到阴平阳秘、身心健康。

2.4中医体质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因素,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逐渐升华和形成的心理潜质、能力、特点、品行的综合。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评价与干预大学生心理素质也是高校教育团队不断寻求的内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仅包含身体的健康,还应包含心理的健康。而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缺乏反应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指标。中医体质理论注重“形神合一”“心身统一”,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是一个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整体,两者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的精神活动依赖于其生理功能,生理活动出现异常,会影响机体心理状态;并且异常的心理活动可以引起情志变化,进而导致脏腑紊乱。根据中医体质理论制定的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涵盖了对人体心理状态的评价。而中医养生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中医养生方法,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气郁体质的人群可以选择户外的、大强度、娱乐性、群体性的运动项目,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所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养生方法能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改变忧虑焦躁情绪,更好的适应环境、展现自我,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的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勇敢创造的良好心理品质。另外,中医体质理论的整体观念要求个体和环境合理的融合达到一种协同促进的状态。要达到个体与环境和谐统一,即个体对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和生活需要具有较高的应付和适应能力,个体要不断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同时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中医体质理论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综合性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2.5中医体质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特质,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人文素质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引导个体人际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准则,对其政治素质、文化修养和精神素养等具有巨大影响力。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日益凸显,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质量上的软肋[5],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这一问题已逐渐为教育专家和高校所深切关注,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发展壮大,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中医文化与中医养生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中医体质理论,是研究人体体质特征、体质生理、体质病理特点,进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医体质理论属于中医文化的一部分。中医养生遵循“辨体施养”的原则,根据各自的体质类型,选择恰当的养生方式保持增进健康。中医养生在衍生、发展的进程中受到儒、佛、道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结合阴阳、八卦、太极、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融传统艺术、民俗、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通过培养学生中医养生的意识,进而改善心身状态,防病治病,增强体质,保证健康。在大学生中推广中医体质理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中医养生意识与手段,对增加学生中医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的知识,提高其人文素质也大有裨益。

3结语

大学生体质连续下降,肥胖率不断攀升,慢性病不断滋生,心理疾病发生率不断升高,大学生心身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大学生又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只有大学生健康了,才能保证将来我们的社会和谐的发展与进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体质类型辨识与中医养生,不仅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还具有增强其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目前实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一方面缺乏反应大学生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干预措施。而中医体质理论与运动养生可以弥补其不足。笔者建议将现行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增加中医体质类型测试,构建完善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新体系,并依据“辨体施养”的原则,对不同体质状态的个体开具综合运动养生方案,一方面构建了新型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还加强了测试后期的干预和指导,从而全面的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

[2]张彩,吴志坤,徐仰才,等.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6):12-14.

[3]伪.大学生也应重养生[J].食品与健康,2010,(11):24.

[4]林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与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1):15-16.

[5]林海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7(6):102-104.

[6]邱男,徐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中医体质与抑郁情绪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614-618.

[7]蔡增亮,龚博敏,吴志坤,等.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中医教育,2015,34(3):5-8.

[8]杨俊丽,郭文海,李海涛,等.中医体质辨识与亚健康调控[J].中医药学报,2013,41(3):12-13.

[9]邱新萍,王洪,魏青,等.基于脏腑相关理论的亚健康状态中医体质辨识思路初探[J].中医临床研究,2016,8(9):8-10.

[10]邸洁,朱燕波.中医体质干预研究现状及展望[J].天津中t药,2014,31(5):314-317.

[11]陈善平,张中江,潘秀刚,等.学校体育政策态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110-115.

[12]董跃春,谭华,宋宗佩.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4):51-60.

[13]马逸奎,毛世玉.中医体质分型理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138-139.

[14]孟强,谭晓华,刘乐,等.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28-130.

[15]吴志坤,张彩,徐仰才,等.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9):598-601.

[16]刘阳,海维芳,艾东明.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7):71-72.

[17]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26-128.

[18]刘晨,冯德琳.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4):347-349.

[19]孔增强.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4(5):51-54.

[20]龚玲,张大均,王金良.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3):86-9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生物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范例(3篇)

    - 阅0

    生物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范文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自读课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

    师德个人活动总结范例(3篇)

    - 阅0

    师德个人活动总结范文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决定》(奉教〔2012〕71号)文件精神,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在.....

    绿色营销开题报告范例(3篇)

    阅:0

    绿色营销开题报告范文大型展销活动。黑龙江省以市场为导向,由偏重“田间地头”向研究“市场端头”转变,不断加....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范例(3篇)

    阅:0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范文篇1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

    基层党员年终工作总结(收集10篇)

    阅:0

    基层党员年终工作总结篇1一年来,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各位同志的支持配合下,本人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学习,....

    2023年抗洪抢险总结简报报告范文(收集2篇)

    阅:0

    2023年抗洪抢险总结简报报告范文篇1为全面消除防汛安全隐患,做好今年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过汛期,我所高度重视....

    生物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范例(3篇)

    阅:0

    生物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范文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自读课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