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例(3篇)
来源: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文篇1
关键词:乡土社会的特征;礼学思想;差序格局;礼与传统;礼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90-02
中国社会自古就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即使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乡土社会仍旧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尽管中国幅员辽阔,它所占据的海岸线长度在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文明从来都不是从辽远的大海中酝酿而生的,恰恰相反,中国的文明是从一片坚实而厚重的土地中走出来的。在《论语》中很少出现对海的描述,较为著名的也只有那一句“道不行,沉浮浮于海”。而且我想这或多或少是孔子发牢骚的话,他见没见过海,这还有待于考证。我想说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中国古人并不像西欧人那样是在海上那变幻多端、风起云涌的冒险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祖先所依靠,所信任的是那片亘古不变的土地。
再来看看孔子的礼学思想。孔子礼的思想是对商周礼乐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一种传统社会的规范和准则,它强调了一种等级秩序,一种差别。礼既不同于充满强制性的法律,也不完全等同于靠内在素质去自觉遵守的普通道德,它是在乡土社会这一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和秩序。下面我将从乡土社会的特征入手,来简要分析一下乡土社会对孔子礼学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乡土社会的特征
首先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的一大主要特征就是静止性。这里的静止性是与游牧民族和沿海的民族相比,乡土社会的人们大多都是生于斯,死于斯。他们除非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离开故乡的,所以定居是他们的常态,有些学者很形象地形容到,中国的农民们半个身子都插在土里了。
其次从时间上看,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事物的社会。因为乡土社会人们不远徙的特点,所以身处在这种社会的人们有着充足的时间去了解他周身并不大的环境。亲戚街坊,大都叫得出名字,身边的每样事物都能了解到它的历史,并大致也能预知它的未来。
第三,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像是将一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不断向外扩展的波纹。它是以那颗石头为中心的。所以一个团体到底包含有哪些成员,这些都是不明晰的。因为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境况下所处的圈子是不同的。
二、孔子的礼学思想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中国政治是分崩离析的,所以商周时代的礼乐制度已经早已被热衷为自己谋得利益的诸侯们所不屑。孔子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坚持恢复商周时代的礼法,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所以与其说《论语》中所体现的礼学思想是一种行为的规范,不如说它是孔子的一种思想。
关于礼的具体做法,孔子大概提到了以下几条:
首先孔子认为要“克己复礼”。如何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又具体列出了这样的行动纲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其次孔子认为礼乐文化的管理者一定要名正言顺。怎么样才算得上是名正言顺呢?说到底,就是要建立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孔子希望能通过这样一套秩序来“正名”,这样便可以推举出一个名正言顺的领导者。如果管理礼乐文化的权力落入那些利用各种卑劣政治手段取得政权的诸侯手里,这便是天下无道的表现,那么国家一定不能够长治久安。《论语・季氏篇》有以下一段话: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最后,孔子虽极力主张恢复周朝的礼仪,并且对一些古代文献的整理秉持着“述而不作”的态度。但是孔子在编纂这些文献的过程中都传达着自己的思想,体现了自己独特的一种体认。孔子认为“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也就是说孔子并不是看重礼乐那种奢华的形式,而是更注重礼乐所传达的那种情感内涵。孔子没有明确表示自己对鬼神的态度,他只热衷于解决好现世的问题。但是在面对那些隆重的祭祀时,孔子认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并明确表示“吾不与祭,如不祭”。可见孔子主张的各种礼仪,并不是为了礼仪而礼仪,更重要的是用这种形式来表达一种情感,寄托某种哀思。孔子的礼不是某种奢侈的彰显,也不是为了和鬼神相沟通,孔子的礼是一种情感的传达和体认,它的根本在于个人,在于现世的感情。
以上就是我对乡土社会的特征和孔子礼学思想一个简单的认识。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乡土社会在孔子的礼学思想上打下的深深烙印。
三、乡土社会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影响
(一)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对孔子礼学以个人为中心的影响
我们来看孔子的“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从个人的道德和思想入手,进而完善整个礼治。并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一个具体的行动纲领也是从个人来约束。为什么孔子会这么看重从通过个人的行为和修养去影响整个社会呢?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乡土社会特殊的社会结构。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凝滞的世界,人们大多倾向于定居而非迁徙。在土地上的自给自足,使人们觉得自己并不太需要团体的力量,除非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时间人们才会和别人发生某种联系,产生一些合作。所以乡土社会的团体结构并不是像西方那样十分分明的。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倾向于以自己为中心来建立一个团体,进而形成了一种像水波一样的社会结构,而自己就是产生了那层层水波的石头。所以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以个人作为道德的起点,进而推波助澜地影响整个社会。中国儒者们引以为傲的行动纲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概也就是由此而来。
这样像水波一样的社会结构,费孝通先生将之命名为“差序格局”。也就是说水波是越推越远的,并且也是越来越淡的,水波的每一个层次所代表的地位和亲疏都是不同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差别,一种等级秩序。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这种“差序格局”的体现。君臣、父子所形成的格局分别是以君和父为中心的,所以君王和父亲对臣子和儿子就拥有一种绝对的权威,并且由此推演出了一系列伦理纲常。可见孔子礼的秩序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反映。
正是这种由己及人的差序格局,因为这种格局所体现的差别性,孔子并没将礼抽象升华成一种对人人都适用的宗教。因为礼是体现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之中的,如果没有父子,兄弟,远近亲疏的差别和秩序,那么就没有礼。所以孔子的礼永远不会成为一种虚幻的宗教情感,它永远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现实之中,并且成为了一种极为适用的行为规范。
(二)乡土社会的凝滞性对孔子礼学尊崇传统的影响
我们知道孔子的礼所依靠的是从周代累积而来的一种文化传统,是一种对传统发自内心的崇拜,一种主动地遵守。对此我们又可以从乡土社会的社会特征找到一定的原因。身处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安定是常态,迁徙和变化是变态。人们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乡土的农业生活和商业性的冒险生活是绝不相同的。欧洲人在海上冒险经商,经验固然很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是面对变化的机智和发现新大陆的勇气,所以对这些冒险家来说,有着熟练的航海和生意经验的人远远比不上那些能适应各种变化和险境的人。因为他们所习惯的生活是变化和冒险,他们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则不然,经验和传统才是他们最珍视和推崇的,因为在这个变化不大的社会结构里,多一份的经验就意味着可以在生活中多解决一个问题,越是久远的东西就越散发着一种永恒的魅力,因为它们是被后代证明过了的“真理”。孔子对周代礼仪的极力推崇,也就是乡土社会对传统和经验的推崇。
《论语》中很少有提到海的地方,最著名的那句“道不行,沉浮浮于海”,这也大概是孔子在发牢骚时的话语。可见孔子所看重的并不是在积极寻求变化和冒险,而是一种将光辉的传统实践到现世的决心。我们都知道在春秋战国那变化动荡的局势下,固守传统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虽然孔子并不是固守残缺,可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在社会变换的时候,依靠传统生存的礼法是如何举步维艰地前行。
(三)乡土社会对礼治的影响
孔子主张以礼法来治理国家,这和西方的以法律治理是截然不同的。虽然礼与法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一旦与这二者不相符时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法律的实行无疑是强制性的,而礼治则不同。孔子说“克己复礼”,主张“吾日三省吾身”,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是由内心的修养和教化来达到礼治这一目的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论语》中的原文,更加认识孔子对学习礼法的主动性的重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虽然孔子眼中的礼实际上在中国社会就是担当着法的职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与西方法律的巨大差异。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分析过,孔子提倡的礼,它所依靠的是传统,而法律的行使权利在于国家。在乡土社会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变化缓慢,几乎处在一种凝滞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前代人和后代人所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所以传统和经验就是一种宝贵财富。人们要想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得舒心,掌握前人的经验比思考问题更重要。所以礼法并不是像法律一样作为一种惩戒性质的东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而是为人们所学习的,主动体认的一种思想而存在着。人们对礼法的掌握是充满主动性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掌握。这种体认不是强制性的,但是比强制的力量更为惊人,因为它所看重的是内心的顺从与恭敬。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这个“习”就包含着对礼法的一种主动体认和温习。理解了这点,我们就不难读懂为什么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通过对弟子的教化来学习礼法,而不是通过强硬的惩戒。
以上就是我对乡土社会对孔子礼学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的简要分析。
乡土是中国的根,中国的文明与财富都是由此而来的。本文只是从孔子礼学这样一个极为小的着眼点来分析乡土社会对中国思想所造成的影响。总之乡土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丰富的文化宝库,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发掘到这座宝库的一点资源。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说儒[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文
【关键字】本土数学教材;乡村教师;专业水平
当前,乡村教师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方面缺乏平台,关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问题突出;城乡教学质量等不均衡现象日趋明显。在这样的社会发展现实下,如何开发本土数学教材资源、提高乡村教师专业水平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开发农村本土数学教材资源的内涵
由于许多农村学生长期生活环境交通较落后,信息也较闭塞,造成学生见识面不广、视野狭窄,知识经验不丰富,积累的生活素材较缺乏,而统一使用的数学教材部分内容城市化的倾向,造成教材中许多内容例子与农村孩子的现实生活脱节。农村学生对许多学习素材感到生疏难以理解的同时也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根据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环境、经验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重新的开发,将更多的本土数学教材资源融入课程教学资源里去。
所谓本土数学教材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指将学生所在地区特有的自然物质资源,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人文资源,以及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让教学课程资源更具有乡土气息,更贴近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利用开发工作。如在教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时,可不用“铁门”、“扶梯”、“电脑显示器”等素材,而选用萝卜、红薯、土豆等作物素材;让学生通过统计一颗棉花上棉桃的数量,并结合棉花棵树,计算出整块棉花地的总产量等。
二、开发农村本土数学教材资源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关系
毋庸置疑,开发本土数学教材资源与提高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割离而论。正如前面所述,农村学生正是由于生活经验史多来自于农村,积累的大多是农村生活常识与生活经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教师出马去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土数学教材资源,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教师要想成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绝对离不开教师本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只有教师本身业务能力与素质增强了,才有能力并有意识去开发并利用本土数学教材资源,去服务于教学。如在教学中,有经验业务强的农村教师就不会照搬汽车站、火车站、公园、电影院等场景概念举例,而可以选用村东头李明家、村委会、小学、卫生院替代,教学生学习《确定位置》的知识。教材在计算和统计的教学中安排了乘坐出租车、逛商场、统计车流量等活动,如不好实施可以考虑安排学生去养殖户家去帮助统计计算放养量、喂食量总产量、净收入产等去替代。
而相反,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很多途径,但由于受到许多客观条件限制,特别对于乡村学校教学手段滞后、交通不便利、信息闭塞、专业引领不到位的乡村学校,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批判、反思、构建等内因,这种自我提高的内部因素显得更为重要。而新课程教材在乡村学校的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一直在阻碍新课程实施,所以,开发本土数学教材资源迫在眉睫,老师在开发工作中的批判、反思、重构,带来了教师专业水平的生成和螺旋式的提升,即开发本土数学教材资源,也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教师如何做好本土数学资源开发
1.开发学生熟悉的农村自然与物质资源。新课标教学理念就明确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农村学校虽然在电脑、网络、多媒体等教学信息技术资源方面不如城市的学校,但是在物质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方面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用来融入数学资源当中去,也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与认知水平。
在图形的学习认识教学中,有的老师上课时选择和学生一起用泥巴、萝卜、红薯、土豆等农村特有的材料制成圆锥、长方体、四方体等教具,再让学生来说特征,结果这种做法学生学得轻松,又很有意思,纷纷抢着说,并且在制作中就明白了图形的特征。又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有的老师巧妙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爸爸妈妈正准备将收获的土豆拿到城里去卖,家里人已经把土豆用袋装了,如果家里有8袋土豆,爸爸妈妈两人挑,平均每人挑几堆?地里有8袋土豆,你和爸爸妈妈3人挑,平均每人挑几堆?得数是整数吗?应该用什么数表示得数呢?地里有1袋土豆,你和爸爸妈妈3人挑,平均每人挑几堆?从中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呢,结果学生思考很积极。
2.开发与利用农村的人文资源启发学生。另外,农村的人文资源相当丰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理特色都可以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人口比例问题、人口出生率问题、村镇规划、退耕还林、村村通公路等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中的活例子,用来与教材的知识点结合,让学生学习思考。如在教学百分率内容时,有的老师结合本地的人口结构状况,特别是男女出生比例状况,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先让学生调查一下全镇一年大约有多少婴儿出生,其中男孩多少,女孩多少,然后计算男、女分别占多少百分比,然后照此计算,20年以后,男女分别又占多少百分比,从而让学生思考将来人口结构是否合理,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对学生学习社会学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在计算间隔数教学方面,可利用种植树木或庄稼株数与间隔数举例,方法也较好,学生理解明白学得快。
3.开发教学活资源为实际生产生活服务。除了教学中教师举例利用开发本土教学资源外,还可以多布置观察、调查类型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整理、计算等实践环节,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孩子们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学习起来更有与动力。等到收获季节,老师可以安排孩子们入田间,帮自己家里计算粮食亩产量、总产量、总收入以及投入与产出比等,从而了解收入状况,体会父母的艰辛。还有帮一些农户计算每亩棉花产量,养殖户计算喂食量,帮果农计算农药喷洒量等等都是较好的做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数学资源,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内容,既可以使学生学习快乐,也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还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长和.农村学校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13):102
[2]王淑娟.农村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03):34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文
乡土地理教材开发建设六盘水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必须学习的内容。在2003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更是明确规定要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作为探究性实践活动的剧本。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乡土地理教材编写资料的收集和文献的查阅,我国学者已进行了大量乡土地理教材开发与建设的研究工作,但各具特色,其教材编写理论不具普遍性。笔者将对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进行深入研究,为编写出一本独具六盘水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提供科学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外,自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认为地理课程的设计,要从乡土地理的学习开始。18世纪中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就强调学习地理知识时,要深入乡土地理。作为近代地理创始人之一的李特尔也主张乡土地理是地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文中进一步论述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现阶段,当今世界的地理教育已经把乡土地理同本国地理、世界地理摆在了同样的位置,强调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在国内,自清末在中小学就正式设立地理课程,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首次提及乡土地理教育。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在《地理教学法》一文中阐述了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已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1956年颁布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等都涉及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地位。21世纪,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逐渐进入教育者、研究者的视野,《江苏地理》自1980年南京师大地理系单树模教授等编著至今已出版20多年,2005年沙润、王必亚主编的《江苏地理》已面向中学使用,2003年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室编写了《广州地理》,2004年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泉州地理》的编写进行了研究,2004年上海教育局出版社出版了《奉贤区乡土地理》,2007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市乡土地理》,2007年湖南省湘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美丽的湘西我的家》,2009年有《镇宁地理》,2010年有校本课程《彭阳地理》等。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明确规定:“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计划中,并切实加以落实。”但此项规定并没有对编写乡土地理教材作具体要求,以至于开发乡土地理教材时,编写的角度不一,侧重点不同,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不尽一致,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调查发现,贵州省乡土地理教材仅有《贵阳地理》、《镇宁地理》。《贵阳地理》是1989年中国地图出版社与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编著的,但时过境迁,该教材已不具有时代性;《镇宁地理》只涉及到安顺市镇宁县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旅游、人地关系等。作为三线建设的六盘水应该作为六盘水人必须了解的乡土地理知识,通过和六盘水教育局教育研究室的合作,基于六盘水的地形地貌(喀斯特地貌)、气候条件(凉都)、矿产资源(煤)等,专门开发建设六盘水市乡土地理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二、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遵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指导思想,即“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1]”。其次,必须考虑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必须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地理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体现《标准》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观。
2.教材编写的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满足于地理学科、学生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培养学生的三维教育目标和乡土地理特定的教育功能。所以,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编写原则。
(1)科学性与地理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作为中学地理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必须具备严密的科学性。开发和建设乡土地理教材,要求内容准确无误,数据精确、可靠,概念规范,活动设计合理,不能把错误的或带有模糊性的知识编写进乡土地理教材;资料收集要充分、翔实,数据要准确,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做到教材配置的系统性和结构的严密性。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在坚持科学性的原则时,还必须坚持地理性原则。乡土地理传授给学生乡土地理知识,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要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将综合性、地域性、乡土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地理学特征贯穿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整个过程。
(2)乡土性和区域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是中学地理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突出特点是区域性,不仅表现在区域特征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内容上。所以,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教材的使用要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但乡土地理素材的选择上,也不能照抄、照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将区域内的所有东西全部编入乡土地理教材中,要把乡土性放在第一位,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味”、“乡土情”和“乡土特色”,使学生们感受到写的就是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家乡,鲜明地突出本地的地理与社会经济面貌。
(3)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
教材的直观性和形象化是国内外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一个共同趋向。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要坚持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所谓的趣味性原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克服枯燥,通俗易懂,结合民间民谣、谚语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趣味性。在知识素材的使用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乡土地理知识看得见摸得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乡土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所以乡土地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多采用图片和短对话,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景、图像和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自己的家乡,帮助学生理解乡土地理知识[2]。
所谓的可读性原则,就是教材的编写要考虑教材的使用对象,对教材的编写难度和深度要适中,要做到既比较全面地阐述当地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业等的发展状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未来前景等,又不要阐述得过分复杂,与一般统计资料或地方志雷同。编写过程中,要去粗取精,有理有据[2]。
(4)历史发展性和时代性原则
地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研究内容在不经意间就发生变化,人口、经济、交通、教育、文化等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像江苏省乡土地理教材《江苏地理》已出版4次。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既要注重历史发展,历史沿革,又要考虑时代赋予区域的发展机遇[3]。让学生从家乡的变化中来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在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引起思考。教材的编写也要注意把握最新的科技信息与材料,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使编写的乡土地理教材充满时代的气息。
(5)实践性和实用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是让学生自己把平时对家乡认识的凌乱信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生产实践。在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上,必须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出发。要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洗礼和熏陶,检阅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和劳动成果,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野外观察、社会考察的能力。
三、内容的选择
依据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本研究采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特征描述式的展现方法和表述形式,选取最能反映六盘水市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及自然环境等,对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乡土地理教材进行初步的编写设计和思考。六盘水市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大纲及简要内容摘编如右表所示,我们力求使之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标准和活动建议相匹配,以便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达到乡土教材的要求。
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凉都·六盘水》具有科学性与地理性、乡土性和区域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历史发展性和时代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方面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播乡土地理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对家乡的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通过对家乡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了解,促使学生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和环境问题;通过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洗礼和熏陶,检阅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和劳动成果,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野外观察、社会考察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8.
[2]杨军.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教学与管理,1999(7).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范例(3篇)
- 阅0现代教育改革趋势范文关键词历史课程历史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理念的变革,而教育理念的实现最终要具体落实到课程的实施上,所以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历.....

医学遗传学心得体会范例(3篇)
- 阅0医学遗传学心得体会范文遗传学论文4000字(一):南瓜银叶突变体48a的表型特征及其遗传学分析论文摘要:南瓜银叶突变体48a是在嫩食型中国南瓜中分离筛选到的稳定遗传自交系,银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方案范例(3篇)
阅:0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方案范文篇1【摘要】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文献的分析,文章概括....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例(3篇)
阅:0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文篇1关键词:乡土社会的特征;礼学思想;差序格局;礼与传统;礼与法治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范例(3篇)
阅:0现代教育改革趋势范文关键词历史课程历史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理念的变革,而教育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