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文化交流范例(3篇)

来源:

中西医文化交流范文篇1

【关键词】文化图式中医翻译策略

一、引言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厚重的人文因素,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学习研究中医及其翻译策略,主动衔接基础专业教学,对于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国学文化素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更加生动深入的阐释文化图示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实践,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图式理论简要

“图式”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中提出。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勒特发展了图式理论,1932年他出版了著名的著作《Remembering:acase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从此,“图式”成为一个心理学术语。

三、几种翻译策略

兰凤利认为,“如果一味强调中医翻译理所当然地应是科技翻译,强调译文要摆脱中医语言中的文、史、哲影响,那么,在中医对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无疑人为地摒弃了中医学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认同此观点。

中医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图式,对西方来说是外来文化,文化图式缺失和文化图式冲突在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显现的尤为突出。在文化图示理论指导下,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对中医文化图式的进行精确解码和重新编码,帮助目的语读者新建文化图式,使其纠正理解偏差,克服文化图式的缺失,最大程度的理解中医,促进中医文化与西方医学文化交流和共生。

1.音译。在目的语文化图式缺失的情况下,往往采用音译策略。方梦之认为,音译是不同文字系统中的文字符号的转写。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针灸穴位名词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将针灸穴位名称统一采取汉语拼音,并全部进行编注了国际代码。这是中医音译的典型范例。同时,中医中的一些承载文化厚重的基础理论术语如:气、阴、阳等用汉语拼音直接音译。音译策略简洁明了,可以维护中医的民族性,促使“中国英语”融入英语当中,但是,其表意性差,极易影响外籍人士学习中医的热情,所以,在我们的外语教学实践中,除了约定俗成的音译英语外,不宜自己“创造”音译词汇。

国内中医研究者也反对对音译法的滥用,较多的意见是应尽量控制其数量,只适用于其他译法难以表达的术语。

2.直译。陈宏薇认为,直译是指在合乎英语文化的基础上,在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使得内容与形式完全相符的策略。

如:“提壶揭盖”(liftingthelidtopouroffwater

inthepots“热结旁流”(fecalinpactionduetoheatwithwaterydischarge)“风寒束肺”(wind-coldtighteningthelung“风热犯肺”(invasionofthelungbywind-heat),“热胜则肿”(excessiveheatbringingaboutswelling)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直译既保留了中医语言特色,忠实传达了原文含义,又具有较强的回译性,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但是,直译容易引起歧义,造成误译。比如将“贼风”直译为“thiefwind”,将“木舌”直译为“woodtongue”,都是不可取的。

3.意译。意译是指在不得不舍弃字面意义的情况下,通过释义、添加、还原等方式,以求译文与原文传达的含义相似或者相符的翻译策略。

如将“贼风”意译为“pathogenicfactors-wind”,将“木舌”“stifftongue”,兰凤利将“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四气调神大论)译为:Theyinandyangandthefourseasonsaretherootofeverything.Thesagescultivateyanginspringandsummerandconserveyininautumnandwinterinordertofollowthebasicprincipleofpreservinghealth,thusaccordingwiththeuniversallaw“engenderinginspring,growinginsummer,reapinginautumn,andstoringinwinter。译文将“生长”暗含信息详细的解释出来,使得译文更加生动易懂,语境效果更加逼真,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已有图式,很好的传递了原文信息。

但是,意译也有不足:一是回译性差;二是若无对应词汇,则造成译句冗长;三是受译者主体性影响大,不利于标准化。

4.借用。一是借用等值词翻译。中医术语一般多义,寓意深厚,根据语境,同一中医词汇借用不同等值词汇翻译。如中医中“痰”包括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两种含义,若是有形之痰,就译为sputum,若是无形之痰,就可借用西医phlegm来译。“恶露”等同于西医“产褥排泄物”,用lochia翻译,“无物移睛”等同于西医“玻璃体混浊”,用vitreousopacity翻译。二是借用西医术语中丰富的词根词缀,按照其排列组合方式来翻译中医词汇。如“风秘”翻译成“anemo/genousconstipation”,“湿泄”翻译成“hygro/genousdiarrhea”,“外感胃脘痛”翻译成“exo/genousstomachache”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采取借用策略进行翻译,不但表意准确,而且简便易行,值得推广,但是,对于没有医学专业词汇词根知识的受众则不便传播。

5.加注。即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详细解释。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其生五,其气三”译为“Lifehas(thenumber)five,breathhas(thenumber)three”。此处括号中添加了(thenunber),使译句通顺。结合语境,“五”易理解为五行,而“三”却不易理解,故又在脚注中注明:“Accordingtotheauthor―WangBingthethreefactorsare:theheavenlyclimate,thesubtlespiritoftheearth,andgoodfortune”.又如“虚”“实”在中医中具有深奥含义,在英文总很难找到与其文化图式完全对应的词汇,所以,暂且将其分别对应“asthenia”和“sthenia”,然后,进一步添加脚注,对意译归化为英语中的“asthenia”和“sthenia”,然后以脚注的形式将“asthenia”解释为:symptomsshavingdeficiencyofvitalenergyandresistanceofdisease,将“sthenia”解释为:symptomsofhighfeverordisordersasstasisofblood,constipation,etc.sufferedbypatientswhoarephysicallystrongasaresultofcombatingofresistanceagainstevilsinthebody.

四、结语

我国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东学西渐,中医翻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中医的文化概念和认知体系不同于西方文化,其语言的模糊性更是增添了理解的困难,中医翻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我国经济日益繁荣、软实力逐步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医学院校的语言工作者应当有所作为,为中医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王柳.图式理论观照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刁骧,胡幼平.浅谈词素翻译法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3):266-268.

[3]黄欣贤.中医基本理论名词术语英译探讨(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4):240-241.

[4]代建军.文化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90-91.

中西医文化交流范文

中西医结合遵循了现代科学高度融合的规律,发展迅速。我们及时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很好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出现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突出表现于学科的交叉、综合、融合,使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等交叉学科不断地兴起与发展。每一交叉学科的产生都给人们带来了新方法、新认识。“综合就是创造”。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新兴综合学科,它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渗透的结果,它是以不断综合中西医药知识为基础进行知识创新的产物,它将在不断地综合中西医药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持续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们中国的首创和独创。中西医结合的大思路具有深厚的中华和合文化底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完全符合当代学科发展的自然与必然的规律。而我们在中西医结合学科方兴未艾之际及时地建立这一专业,可谓顺应潮流,独具慧眼。我们有强大的西医学科阵容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作为建立这一学科的背景,这在国内众多的中医院校中是不可多得的优势。风云际会,恰逢其时。由上观之,这三种历史契机确实是可遇而难求。因此,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以展宏图,这是中医药学院发展战略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关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理论教学

学科建设在我们的发展蓝图中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着重要谈的则是学科建设中的基础理论教学问题。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2以)4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山东济南举办了中医基础类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问题高层论坛。会议明确指出:中医基础类重点学科建设不同于西医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中医基础研究要两条腿走路,即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方法,两者缺一不可。会上还特别指出了中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中医各家学说四个二级学科在中医基础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医学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的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学性质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在其学科建设中,要深人揭示其文化内涵、文化特征、哲学思想和人文价值,不仅要涉及到自然科学要素的整合与取舍,还要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因素的借鉴与链接。中医属于复杂性系统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中医基础学科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医学基础课程之一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已经推出,并已在一些中医院校中试行。近日,邓铁涛老先生接二连三写文章,呼吁培养“铁杆中医”问题。邓老和任继学、朱良春、周仲瑛、干祖望等名老中医都强调了中医教育中的经典教学和古汉语、文化哲学素质的培养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中医文史哲学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可削弱,对这方面的选修课和系列讲座要予以必要的支持和扶助。中医基础理论在当代面临着新的变革,中医基础理论将从古汉语基础、哲学基础、生理、病理、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学科体系构建,我们应当不断地积累各方面的教学经验,为建设结构合理的基础学科群做出我们应做的贡献。我们每一个中医教育工作者都要有这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个方面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中的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的设置问题。我们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有三十门课程,其中有一门课程是中西医结合导论。前面已经讲过,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有许多问题还正在探索。正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广东人历来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我们身居广东,应当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中西医结合系列课程尤其是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的建设非常需要这种胆略和气魄。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外、妇、儿以及骨伤、眼科、五官科学、护理学、临床科研方法都已经先后相继推出。而中西医结合导论性的课程尚未产生。为了打造我们的学术品牌,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全国性精品教材的编撰工作,对于中西医结合这一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导论性课程的设置尤为必要。中西医结合在目前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两套体系在理论上具有不可通约性,那么,中西医结合导论究竟应该导什么?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中西医比较。要从两种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医学的源头及各自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尤其是两种医学的当代形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多方位的比较;还要从两种医学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临床思维进行方法论的比较等等。这种比较有助于对两种医学体系特质作深刻的把握,有助于从他者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突出自身优势以更有效地进行优势互补和融合,中西医的比较同时也有助于扩展人们的视野,以推进医学科学的多元化发展。进行这样的比较是参与和更新人类生命科学建构的重要途径。

中西医结合是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崛起的,全球化给中西医结合事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西医的比较肩负着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的对话、沟通的使命,它不仅能在这种对话、沟通过程中启发人们的思考,努力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探寻中西医结合的具体运作方式,同时也将对中医理论的创新和西医科技发展中的困惑提供不可或缺的借鉴。比较方法已经不再是普通研究中的比较手段,它是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用于学术研究的产物。比较学科已成为当代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它在众多学科中正在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因此,在中西医结合的导论性课程中以中西医比较为重要内容应当是势在必然的事情。

二、文献资料的学科建设和刊物的创办

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和二级学院的建立,文献档案资料的学科建设问题必然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第一,要切实加强文献资料室的建设。文献资料的收藏、储存以及陈列对一个以教学、科研、医疗三位一体的机构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献资料、情报信息和档案的管理系统及建设规模是衡量这一机构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一个单位内外信息及科研学术交流的一个窗口和门户。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代表着一个单位的学术和文化形象。国内外著名的大学,都对图书馆、博物馆的建设非常重视。国内七所著名中医药大学亦然。新建后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最高最漂亮的九层楼就是他们的图书馆。当然我们学校有图书馆,可能经费不足管理的并不太好,中医药方面因没有内行参与其管理则更差一些。以前我们是一个中医系的规模,而今后成为二级学院,我们自己单独的图书资料室的建设就不能不由我们来重点考虑。上海、南京、山东、黑龙江等中医药大学一个教研室的藏书都比我们整个学院的资料和藏书要丰富得多。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一差距。

第二,文献档案的收集事关重要。近期我们准备举行建系三十周年庆祝活动,据说许多资料甚至十分珍贵的资料很难收集得到,这不能不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那么在今后是不是能尽量减少一下这种遗憾呢?昨天发生过的事情就是历史,历史对于现实的发展太重要了。把中医系从形成、发展到现今建立学院的历史过程以实物、文献形式表达出来,把各方面的专家的著述,各类科研成果、教研成果以及多种多样的奖项以不同的形式陈列展示出来,这无论是对外进行交流宣传、扩大影响以塑造我们的外在形象,还是对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以鼓舞士气,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现有水平,以加强我们的内涵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工作总是要一点一滴地,一步一步地来做,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注重专家著述和学术成果的收集,并认真地加以分门别类地整理,一些实物也应该注意妥善地保存。文献、图书、情报以及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是一件十分认真细致且较为烦琐的工作,它需要事业心、责任心很强的行家里手来经营和管理。图书资料、情报信息、文献档案这是一个系列项目,它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作为专题讨论。它也可以和中药馆的建设联系起来,它们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都属于具有丰富内涵的形象工程建设。我们要打造品牌,进行对外交流,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况且这一外在形象本身就有着很高的学术含量。随着我们的事业越来越壮大,提出博物馆的构想都不能算是过份。

中西医文化交流范文

位置项目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用地周边比较空旷,用地北侧为雁同路,西侧为御河东路,南侧为规划道路。

用地项目用地面积126172.30m2,总建筑面积88890m2,建筑高度为51m。本工程主要由门急诊、住院、医技检查、制剂药剂中心、后勤办公等功能空间组成。

项目目标

(1)创建现代化的医疗中心。

(2)体现对医院内的各类使用者的关心,创建适宜的就诊,工作空间。

(3)尊重地方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将现代化的医疗中心和山西传统建筑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4)注重生态与节能的设计理念,营造温馨,舒适、人性化的绿色医疗、办公建筑空间。

规划设计

1规划特点

(1)山西传统建筑文化

方案吸收了山西大院空间格局中院落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秩序将庭院串联组合在一起,把院落空间简化抽取,建筑,庭院虚实相间,形成具有一定韵律变化的空间环境。

造型取自单坡屋顶的大院形式。山西大院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内倾。这样单坡屋顶背后的高墙对准院外,墙体高大,具有防御功能。山西一带气候干旱,春季常有大风,沙尘暴,外墙的高大具有封闭性,可以防风沙。屋面内倾,雨水向内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晋商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

(2)现代化的医疗流程――模块化的建筑布局

平面设计贯彻“枝状生长式”空间的设计概念,和模块化的功能布局,适应医院复杂的系统要求,使医院空间获得紧凑的功能、优良的通风采光,利用南北向“医院街”的简明性实现内部空间的易识别性,并形成整体交通核心。各功能区按资源共享的原则,根据医疗流程设计为既相互独立,又紧凑联系的整体。

(3)花园式的医院

集中体现在创造生态、自然绿色为基础,少量人工雕饰做点睛的“颐养型”景观。景观作为辅助医院医疗康复功能的生态元素出现,以期创造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给患者带来最大程度的身心愉悦,起到配合治疗的效果,营造健康,完整,可持续发展的小型生态系统,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根据医疗康复机构区景观对于功能、氛围的要求,做到功能布局合理,景观形式协调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总体布局与交通组织

总图布局分为医疗核心区,预留发展区两大区。门急诊是医院最前沿的窗口,是接触病人最早、最多的场所,门诊部具有功能、流线、使用人群复杂的特点,因此将门诊部布置在场地东侧,毗邻主要人流来往的干道;住院位于医疗区的北侧,在主干道雁同路上有较好的景观,南面全部为病房,面向开阔的绿化庭院;后勤行政区位于医疗区南侧与各个医疗部门有方便的连接。

严格规范内部人流,车流及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洁净物资与废弃物均设独立的通道与出入口,做到清洁路线与污染路线分开,互不交叉。医院主入口设于城市干道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界面,根据门诊的特点,设多个出入口,方便各种就医人流;污物出口设于南侧城市支干道上,但远离门诊主入口,出口隐蔽。

明确各功能联系,医院各功能楼布局联系疏密有致。纵观全局,医院建筑按照其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进行集中与分散设计。医疗区的医技与门诊、住院紧密联系,门急诊部与住院部的病患与医技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将医技楼设于门诊楼与住院楼之间的中心点上,通过水平和垂直交通元素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得总体分区合理,开合有致。

3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以富有山西传统建筑文化特点的形象表达现代中医医院的内涵,力求打破传统医院冰冷、严肃的建筑形象,赋予大同市御东新区中医院新意义,形成轻快、活泼而富于中医特色的建筑形象。建筑形象强调传统建筑的魅力和山西大院文化的精髓,坡屋顶的运用体现出中医传统特色,并注重第五立面的设计,坡屋顶的走向相互连接整体感和节奏感强烈。

建筑设计

1内部交通组织

通过水平交通系统及垂直交通系统组织了大型医院内部种类繁多复杂的人流、物流流线。

方格网水平交通体系,简洁明了,快捷地组织起门诊、医技,病房各功能单元。

分类设置垂直交通系统,清晰有效地组织各功能系统的人流,物流。

垂直交通均沿水平交通网格相对集中设置。

洁污分流分别通过分流的水平交通系统及分设的垂直交通系统实现。

2功能分析

分功能区域的布置,既可减少微观流程相互穿越,又渗入了专科细分、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现代医院的发展模式。

根据各使用部分的人流量,以及各主要功能的内在关联度,合理安排布局,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就医行程,并充分利用诊疗资源。

门诊由下至上将人流量大的内,外等科室安排在较低的楼层,减少大量人流通过垂直交通上下,增加就诊时间。

医技部作为医疗支持体系,与门诊、病房各功能单元形成系统化医疗体系,分别根据相关联系紧密度,布局同层或上下紧邻,形成便捷的支持系统。

门诊和各类检查科室、药房、治疗中心、门诊手术间之间,急诊和影像中心、手术中心,治疗中心、病房楼之间:手术中心和中心供应、血液中心、病理、ICU之间关系紧密,通过最近的平面布置和交通组织加强之间的联系,减少穿越和增加效率。

医疗主街使各功能科室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各科室尽端式布局便于部门间相对独立,医疗主街与科室之间为开敞的候诊空间,候诊空间内设护士台。护士站,一站式门诊可减少病人来回穿梭的机会。候诊厅面向主街和庭院,可带来良好的就医环境。

手术中心:采用梳状多通道的布局,医生设单独出入口,手术部与各ICU间同层布局,既可避免术后感染,又是对危重病人的尊重。

急诊中心:将急诊和急救分开设置,急救的绿色通道,可保证危重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与放射、手术部的便捷联系使急救功能更加完善。

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40个床位,均为单廊式布局,大多数南向布置,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医护用房成区域设置,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

3建筑空间设计

门诊部以尺度开阔的中庭组织建筑入口空间,在视觉上是空间系列的高潮和导向中心。医院的所有部门都围绕着一个大型的中庭布置,垂直交通电梯,公共活动场所以及植物、水景、照明等都有秩序地设于中庭周边,创造了一个有静有动,构图丰富,充满生机的公共空间。

室内的“医疗主街”纵贯中庭,将整个建筑包括中庭两侧的各个功能单元串联起来,从而建立了各部门之间紧密的功能联系,依托“医院街”还布置了几个绿化内院,既解决了建筑的通风和采光问题,也增添了人性化的情调,对舒缓患者的精神压力,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候诊区域设有精致的室内园林,为病人提供全天候的自然环境,并且他们的活动是在医生和护士的视野之内的,这样的自然环境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同样可以享受得到。

生态节能策略

1通风、隔热

混合通风:在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辅以有效的机械通风装置。

建筑设计:建筑面向夏季主导风向,房间进深不宜过大,以便易于形成穿堂风。

中庭设计:

(1)太阳能光电板遮阳

由于进出风口的高度差小,要利用热压通风,则需增加室内外空气温度差,因此,在玻璃天窗上加设太阳能光电板,不但能起到遮阳的作用,也能提高外表面的温度,有助于加强热压通风的效果,并能为建筑的机械抽风设备提供电能。

(2)半透明遮光帘+遮光百叶

天窗在医院街三层通高部分升高,两边开设百叶窗。春、夏、秋季节打开通风,下雨天气关闭;冬季可按新风需求量控制百叶的开合。

透过玻璃顶棚的半透明的遮光帘可将直射阳光转化为柔和的漫射光,避免直接眩光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可在其向上一面涂选择性反射材料,避免过多的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减少空调能耗。

在两边的走道部分的天窗设置遮光百叶,减弱阳光的直接照射。

(3)反光板+遮光百叶

取消上一种设计的半透明遮光帘,在天窗下设置磨砂玻璃作为反光板,将直射阳光转化为柔和漫射光线,达到避免眩光的效果i走道部分做法同上,设置遮光百叶。

楼梯间的通风设计:同样利用热压通风原理,在高层部分的楼梯间的顶部设置集成的机械抽风和热回收的装置,在建筑外观上是一金属的风斗,通过其旋转确保排出的气流总是朝下风向,从而形成最大的正负压差,加强通风效果。

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在外立面开设通风口,在开口处设置可调节百叶,对于不同的风向和风速,通过调节百叶的开合来控制室内气流,实现自然通风。

置换式通风系统:以极低的送风速度(0.25m/s以下)将新鲜的冷空气由房间底部送入室内,当遇到人员,设备等热源时,新鲜空气被加热上升,将热量和污浊空气等带至房间上部,脱离人流区,回(排)风口设置在房间顶部。

外窗选用自然通风器:适用于推拉窗与玻璃幕墙。该系统可在隔绝噪音的条件下保证无间断的自然通风换气。

2采光策略

(1)自然采光

设置中庭、天井。控制房间进深,

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特别是医院街部分)。

室内材料的选择,避免镜面反射,尽量漫反射。

(2)人工照明

外立面设置遮阳构件:

避免直接型灯具,选择间接型灯具,

选择节能型灯具:

景观照明可考虑采用PV板提供能源。

3降温

考虑利用景观水体对进入中庭空间的空气进行预降温与除湿。

4地下停车场的设计

考虑结合场地的景观设计,在地面开设天井,以采光和通风,增加地下与自然的联系,减弱地下的幽闭感。

5节水设计

(1)选用节水型卫生器具

使用低流量节水设备,减少建筑内部的用水量。

(2)中水回收系统

生活区和行政办公区的盥洗用水可加以回收,进入中水系统,通过机械生物处理、过滤和红外线净化后,将处理过的中水用于绿色灌溉,以及冲厕:对于门诊、急诊,医技,病房部分产生的污水,细菌含量较高,要对其先进行消毒处理,其出水的应用也有严格限定,产出的中水不得与人体有直接接触,如不能用于冲厕、洗车等可能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可用于不与人直接接触的绿化用水。具体规定参见《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中的相关内容。

(3)雨水的回收利用

在建筑屋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区域使用透水砖收集雨水,收集到的雨水替代自来水用于绿化灌溉和景观用水,也可用于卫生器具的冲洗用水。

目标:灌溉系统的供水由收集到的雨水,抽调上来的经过处理的中水优先提供,市政供水系统作为后备水源。消防系统用水也将由经过处理的中水和雨水优先提供,市政供水作为备用水源。

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范例(3篇)

    - 阅0

    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范文[摘要]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包括三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组织所面临的.....

    化妆品促销活动方案范例(3篇)

    - 阅0

    化妆品促销活动方案范文在一般的情况下,化妆品专营店的会员即老顾客所产生的销量是新顾客的三倍以上,老顾客对于店面与品牌已经了解熟悉,信赖店面,忠诚度高,在店内消费化妆品的.....

    幼儿园中班家长工作总结(整理8篇)

    阅:0

    幼儿园中班家长工作总结篇1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体式教育模式,已被越来越多人所接....

    中西医文化交流范例(3篇)

    阅:0

    中西医文化交流范文篇1【关键词】文化图式中医翻译策略一、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厚重的人文因....

    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范例(3篇)

    阅:0

    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范文[摘要]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包括三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