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例(3篇)

来源: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德国;巴登-符腾堡州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上海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及比较研究――上海、北京和深圳”(1569210250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项目(2015-6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A1-5300-16-0502064)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8月15日

随着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加速,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宏观层面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但面临着如何深化建设、率先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挑战,我国仍旧需要不停地努力和发展,从而在越发激烈化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此方面国外成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将会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次研究对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提出我国深化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几点举措建议。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含义

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2004年提出来的。许多研究组织、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创新生态系统展开讨论,试图为其加以明确的界定,但至今没能得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目前,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处于微观层面,以国外学者RonAdner,国内学者张利飞、张运生等为代表。纵观已有文献可见,创新生态系统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创新生态系统隶属创新系统的研究范畴,虽基本含义相近,但对主体认知不同。RonAdner(2006)融合了仿生学的理念,第一次明确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协同整合机制,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系统主体是企业。国内学者张运生(2008)、张利飞(2009)在RonAdner(2006)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研究,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高科技企业,范围扩大至全球,认为其是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某些特性的基于专利许可、技术标准合作、协作研发的标准化战略的模块构件间协同配套、共同进化的面向客户需求的技术创新体系。而杜德斌(2012)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是企业,一切相互作用的创新机构都可视为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无论是被划分为核心层和影响层两个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JudyEstrin,2008;Bloom&Dees,2008),还是核心层、中间层和层三个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Smith,2011;杨荣,2014),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交流,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但从各类行为主体重要性来看,大多数专家认为核心企业处于中心地位,但仍有学者认为中介服务机构是创新生态系统中重要行为主体(刘缉慈,2012)。

三是共生演化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创新系统理论强调的“主体之间相互依赖”和生态学强调的“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之间共同演化。目前,学者更加关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研究(Wessner,2012;李恒毅,宋娟,2014;赵放、曾国屏,2014;单蒙蒙、邵鲁宁、尤建新,2014)。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创新主体与其所处的创新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等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德国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得益于一个精心打造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的本质是追求卓越,主要是由科技人才、富有成效的研发中心、风险资本产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基础研究项目等构成。

(一)国家层面。德国为了应对越发激烈的全球竞争,巩固其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从2013年开始实施“工业4.0”计划。这是德国《高科技战略2022》确定的十大国家未来项目之一。以此来振兴德国制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供应商。德国创新生态系统也为这一目标提供了环境与保障。围绕着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和创新生态中的主角,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形成长期伙伴关系。德国联邦政府将扶持组建创新联盟视作“高科技战略”下新型政策工具,由联邦教研部主持。政府在资金投入上要形成杠杆效应,设定杠杆效应目标为,1欧元联邦政府资金投入,带动5欧元产业界资金投入。联邦教研部和科技界、产业界共同工作,2007年启动组建6个创新联盟,2008年再组建3个。联邦政府总计向这9个创新联盟投入资金6亿欧元,产业界配套投入资金则超过30亿欧元。除战略联盟之外,联邦政府还促使政府、产业和科技界形成大量多种其他形式战略伙伴关系,这些伙伴关系广泛分布在高能效建筑、适用型汽车、地方公共交通等技术领域。

以“科研校园:公私创新伙伴联盟”为例,2011年8月德国联邦政府在高科技战略框架下发起该计划并设立行动基金。该计划致力于促进企业、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中长期伙伴关系,促使他们深化合作,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利用。一个入选“科研校园”平均预定资助时期为10年,总计获得约2,000万欧元资助。入选的“科研校园”必须已存在至少5年时间,并且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在同一地点实现公私部门科研能力联合;科研主题突出且中长期前景较好;公私部门以合约形式建立起伙伴关系。

2、推动产业集群计划,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德国联邦政府于1995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群策动――推行BioRegio(生物区)计划,全面地促进了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这之后的10多年间,连续的集群策动在德国陆续进行,取得了有效成果。

以“尖端集群竞争行动(TheLeadingEdgeClusterCompetition)”为例。该行动由联邦教研部于2007年作为高科技战略组成部分发起,旨在为区域经济界和科学界组建的最强大的研发与创新集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专项经费资助。集群是科技型产业在地域上汇聚,是科技向产业转化的体现,尖端集群竞争行动则致力于通过尖端集群的遴选和资助,在集群建设上形成示范和促进效应。该行动拟定3轮工作计划,每轮工作计划控制在5年以内。在每轮计划期,从全德范围申报者中遴选5个优胜集群作为扶持对象,每期支持资金总计2亿欧元,每一集群受资助额4,000万欧元。政府资助额总计6亿欧元,加上参与企业提供的6亿欧元经费,致使德国对相关创新地区投入的专项经费达到了12亿欧元。同时,要求集群关联产业界和私人投资者配套投入相关资金。目前,总共15个集群在3轮竞争中胜出,成为所谓德国“尖端集群”。德国希望通过尖端集群,联合地区内科技、创新领域的一流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组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赢得并培养专业人才,利用区域创新持久地为德国创造价值。

3、搭建技术交易平台,盘活创新资源。德国有很多技术转移中心或平台,一部分是私人机构,企业化运作;另一部分为各大学下属技术转移中心或技术咨询中心。政府也通过各种行动参与甚至主导技术交易平台建设,例如联邦政府主导建设的SIGNO平台:

(1)发起和组织。德联邦教研部先后推出有关科研技术交易和转移的“INSTI计划”(1995)、“VWO计划”(2001)和“INSTI发明者俱乐部”(2003)。2008年4月联邦经济技术部将三者整合成技术交易平台“SINGO”。每年拨款1,500万元用于项目管理和资助。该平台结构松散,为非营利性机构。平台主要作用是在技术创新者、企业投资者、政府机构之间构建网络,沟通信息。

(2)信息网络。SIGNO优势之一是将网络化信息汇聚起来。信息来源渠道包括:SIGNO伙伴网络。SIGNO在德国各州都有一个“伙伴机构”,一般为各州经济促进机构,能为SIGNO开展信息咨询、提供、交换、交易项目受理、评估、专利保护咨询等服务。

(3)会员与市场。SIGNO会员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私人发明者、资本拥有者;他们可利用SIGNO平台进行技术交易、信息交流和咨询等活动。SIGNO将创新提供者、资本拥有者和企业三者组织起来,形成创新市场。在市场网站上,会员可按分类意图――“创新寻找资本”、“创新寻找企业”、“企业寻找创新”――进行合作者搜索和联络。

(4)业务范围。SIGNO首要功能是技术交易,SIGNO无偿为技术供需者提供中介服务。SIGNO要将企业和技术供需信息纳入技术数据网络,形成网上交易市场。除此之外,SIGNO还提供以下服务:咨询、专利信息检索、为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研究、学术报告会和展会、融资联络、科研资助等。

4、直接对话创新主体,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联邦政府以对话的方式把与电动汽车有关的企业、协会、科学界和社会团体召集在一起,共同探讨电动汽车的未来。通过对话,有关各方很容易对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达成共识。2010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设立“国家电动汽车平台”,目的是扭转德国在电动汽车国际竞争中相对落后的局面。该平台的成员包括大型汽车公司、化工公司和能源集团的经理、行业协会代表、学者及政界代表,主要任务是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2012年11月,科研界、企业和卫生领域的150多名专家共同提交了针对国家战略进程的“医疗技术创新”最终建议报告,报告指出了德国未来在医疗技术方面面临的重要挑战,并在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行动建议:第一,提高德国医疗技术行业的竞争力,加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第二,扩大卫生系统的生产能力;第三,加强德国医疗技术研究的创新力。

2013年3月2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联邦经济技术部部长R.sler、联邦教研部部长Wanka、总理府办公室主任Pofalla与经济界和科学界代表在总理府举行了第5次创新对话会议。此次会议的重点为基于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服务创新,以及如何为新商业模式和新型创新提供最好的环境。教育和技术设施建设被认为是首要工作。此外,还强调了需要有针对性地资助科研项目,以及推进对敏感话题“大数据”的深入对话。

5、巩固东部地区建设,形成创新吸引。2009年,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德国东部研究基地的实力,联邦教研部专门推出了“新联邦州尖端研究与创新”资助计划,以强化东部大学和研究机构已经形成的特色,将东部建设或扩建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研究地区。过去10年里,政府总计为“企业区”创新计划和“新联邦州尖端研究和创新”计划相关的合作项目提供了超过10亿欧元的资助经费。

2012年8月,政府推出“2022年创新伙伴关系”计划,以及坚持在东部实行以区域发展为导向的创新政策。在2013~2019年间将投入5亿欧元,通过支持东西部研发创新合作,推动德国东部地区科研能力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与产品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面向未来的就业岗位。“2022计划”将把整个东部地区分散的科学、技术和企业能力聚集在一起。新的联合形式将打破组织、学科与行业的界限,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跨区域和有国际显示度的创新结构。

(二)地方层面:以巴登-符腾堡州为例。连续五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以下简称巴符州)在欧盟区域创新指数排行榜上位列第一。其产业成功的秘密就在内卡河谷。内卡河是莱茵河支流,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包括了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中部的大部分区域。这里集聚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有戴姆勒奔驰、保时捷、博世等知名企业总部,“隐形冠军”企业(在细节市场上占有大量份额,但社会知名度较低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断涌现。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有两座“桥”,将科研与产业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是巴符州创新联盟;二是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其主要合作对象都是中小企业。

1、巴符州创新联盟:连接基础型研究与应用型研究的桥梁。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科研资源丰富,有9所研究型大学、23所应用型大学、13家马普协会研究院、17家弗劳恩霍夫协会研究所,以及由12家州立研究所组成的“巴符州创新联盟”。(图1)

马普协会研究院金和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研究所是部级科研机构,分别从事基础研究和战略性应用科技研发,中小企业一般难有机会与其合作,导致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为了解决科研与产业脱节的难题,巴登-符腾堡州政府建立了一批覆盖生物医药、汽车制造、信息通讯、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导向研究所――“巴符州创新联盟”。该联盟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应用型科研,所有研究都按照产品入市必须符合的标准、法规和药典进行;二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包括低价或免费提供仪器设备;三是利用研究成果孵化衍生企业。位于德国最大的生物技术产业园区――图宾根―罗伊特林根技术园区的州立自然与医学科学研究所(NMI)是最早建立的一家巴符州创新联盟。该研究所孵化出18家高新技术衍生企业。这些企业规模虽不大,但平均年产值达上千万欧元,大多数是掌握独有技术的“隐形冠军”。NMI设有多个实验室和技术转移公司,实验室主任大多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兼职教授,许多科研人员也出自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非营利机构,研究所每年经费中的10%来自州政府,40%来自德国联邦科技部的竞争性项目资金,50%来自企业客户。

2、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通过服务和教育来“架桥”。面对科研与产业的脱节,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就是通过服务和教育来“架桥”。1868年建立了第一代史太白基金会,发展针对年轻人的创新教育和职业教育。1983年,巴符州政府全额投资重建了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旨在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移到产业中。2013年年报显示,史太白有978家转移、咨询和研究中心,有1,708名全职工作人员和3,544名签约专家,专家来自科研机构和企业,其中教授730人;机构的合作伙伴遍及50个国家,每年完成10,000多个技术转移项目,技术转移服务收入1.45亿欧元。史太白基金会还拥有史太白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擅长技术研发与企业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史太白,全职人员多为从事知识和技术转移的项目经理,很多人毕业于史太白大学,既懂技术,也懂企业管理。项目经理与有志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教授合作,寻找适合将某项技术产业化的企业,或根据企业需求寻找能解决问题的教授;找到后三方一起讨论、再创新,并开展新技术的小试和中试。试验中,如果因不可预知的技术风险造成设备损坏等损失,由史太白基金会出资补偿,巴符州政府为基金会提供财政担保。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通过服务和教育,连接科研与产业。在我国创新链条往往存在“埂塞”现象,中间环节非常薄弱,科研机构热衷于“申请课题、开展研究、通过评审、再申请课题”的循环,而产业部门则陷入“引进技术、生产产品、技术落后、再引进技术”的循环。如何打破循环,为科研与产业搭建一座桥,一直是国内外创新型国家/地区的发展难题。以德国巴符州为例,当地政府另辟蹊径,建立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通过服务和教育来连接科研与产业。新的教育与服务评价机制,使得当地研究人员不再追求发论文、当教授,而是更多地专注于既有战略前瞻又与企业需求对接的技术,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上海要建成具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应建立从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的教育和评价体系,加强这一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此类人才既可成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项目经理,也可成为企业创新骨干或投身创业的科技企业家。

(二)建立应用型研究所,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中小企业的财力、人力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提并论,但却是整个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子。在德、美两国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中,都建立起了以扶持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孵化机构。2014年巴符州创新联盟下的研究所致力于原创技术成果的转化,及其衍生企业的创新生长,使得一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处于高位。这些企业规模虽不大,但平均年产值达上千万欧元,大多数是掌握独有技术的“隐形冠军”。下阶段,上海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可围绕重点领域,推动建立一批应用型研究所,使之成为重大原创技术及其衍生企业的策源地。具体研发平台的功能定位、运营模式可参考巴符州创新联盟下的应用型研究所。

(三)发展技术交易平台,推动创新资源的利用。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关注、扶持创新主体,需要改善、维系良好的创新环境,还需要保护和推动创新资源的利用。只有当有用的创新资源被有能力的创新主体所运用,才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以德国的SIGNO平台为例,这是一个由联邦政府主导建设的技术交易平台,其在德国各州有“伙伴机构”进行相关工作的辅助帮助,而且这些都是非盈利性质的。它能在技术创新者、企业投资者、政府机构之间构建网络、沟通信息,让“创新寻找资本”、“创新寻找企业”、“企业寻找创新”。虽然我国在北京、上海等地也已经出现一些类似的交易平台,但真正被高效利用的还不多,需要不断完善,在此过程中可以以德国为借鉴,使技术交易平台更国际化、更市场化、更信息化。

(四)寻求多方合作,建立战略长期伙伴关系。想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些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政府层面的努力或者某些产业、企业自身的愿望,而是各个相关方面共同的努力和良好的合作,齐头并进共推创新。以“科研校园:公私创新伙伴联盟”为例,2011年8月德国联邦政府在高科技战略框架下发起该计划并设立行动基金,致力于促进企业、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中长期伙伴关系,促使他们深化合作,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利用。北京和上海作为优秀科研院校的聚集地也可以参考这个方法,寻找科技创新的长期伙伴。当然,此类战略性的长期伙伴关系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例如分布在高能效建筑、适用型汽车、地方公共交通等技术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1]AdnerR..MatchYourInnovationStrategytoYourInnovationEcosystem[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84.

[2]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29.3.

[3]张利飞.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3.

[4]杜德斌.破解创新密码[N].文汇报,2012.11.21.

[5]Bloom,P.,Dees,G..Cultivateyourecosystem[J].StanfordSocialInnovationReview,2008.

[6]Estrin,J..ClosingtheInnovationGap[M].NewYork:McGraw-Hill,2008.

[7]Smith,KennethR..Buildinganinnovationecosystem:Process,cultureandcompetencies[J].IndustryandHigherEducation,2006.20.4.

[8]杨荣.床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J].科学与管理,2014.9.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1

一、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能力,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有助于地方政府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区域竞争优势[1]。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涉及的主要方法有标度无关性(高霞等,2012)、理想解方法(李俊等,2012)、灰色关联分析(童纪新等,2011)、主成分分析(巴吾尔江等,2012)、模糊数学(唐炎钊,2004)、SPA联系函数(荣飞等,2006)[2]-[7]等。然而,以往的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即过分注重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科学内涵。传统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主要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标准,过于强调区域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忽略了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党的“十”报告以独立的篇幅阐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8]。因此,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重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区域科技创新,首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该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符合下面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要符合客观实际,能够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指标体系能够客观的反应该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投入能力、产出能力、转化能力等。选择具体指标的时候理由要充分,避免选择各类非科学指标。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相对独立的,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并且能够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真实状况的指标。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按照系统的观点,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若干层,逐层进行分解;指标的设置要求既能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也要达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长期与短期的平衡,各指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要求任何一次测评方案所需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要为测评者的客观环境条件所允许,并要求在制定测评方案时,应根据测评目标合理设计方案,并对测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指标越具体越细致,可能越有利于全面、具体的认识评价对象,但指标过多过细,不仅操作困难,而且往往因缺少弹性而产生评价误差,或失去重点。因此,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在保证科学地反映评价对象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指标数量。

(四)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就是指生物同环境的统一。在宏观水平,生物的个体与群体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是绝对的;在微观(细胞)水平,各种功能性细胞都对其功能活动必然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要求。生态文明评价标准要求维护生态环境、对资源进行合理而持续的开发利用,从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传统生产转向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绿色生产,区域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的要求,从基础、投入、产出等几个方面进行通盘考虑。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逐步淘汰、取代那些资源消耗高、生产污染过大的落后生产力是实现向绿色生产转化的途径。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以经济和自然、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由具有相应功能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社区和公众组成的在一定运行机制保障下的网络体系。该创新体系由科技创新基础指标、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和生态文明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56个三级指标组成(见表1)。科技创新基础是测评科技创新的支持条件,包括经济基础、知识基础以及服务设施基础(包括科技中介);科技创新投入主要就是区域内各主体对研发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创新投入的多少对后面的产出会产生直接影响;科技创新产出是对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进行测评的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专利指标、效益指标、论文指标,反映了科技创新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生态文明指标主要体现了科技创新进歩对生态、社会等因素产生的影响,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服务,从而良性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指标包括生态系统指标、产业系统指标和社会生活指标。科技创新系统结构上是将其分为基础指标、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和生态文明指标,充分反映了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的直接关系。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浙江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分析浙江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科技创新带来的生态文明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思路。

(一)浙江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近年来,浙江省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创新的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创新投入进一步增加,创新绩效更加显著,科技创新能力进入重要跃升期,推动经济发展开始向创新驱动转变。浙江省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度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20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9.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7%。研究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4%,与上年相比,提高0.14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拨款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财政科技拨款相当于财政支出的3.99%。全省有新培育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4家,示范企业45家,累计分别为363家和194家。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6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40家,累计4500家。全年专利申请量为24.9万件,比上年增长40.7%,全年专利授权量为18.8万件,比上年增长44.4%。

(二)区域科技创新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在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方面主要包括,生态得到有效改善、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社会文化生活和谐发展。

1.科技创新使生态得到有效改善

各类新技术应用于绿化、空气治理和水资源控制等方面,效果显著。根据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0.97%(含灌木林),维持在较高水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5%。各地对PM2.5进行监测,数据实时,新增烟尘控制区300多平方公里,进一步控制了空气污染。断面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64.3%,与上年相比,提高1.4个百分点;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68.3%,与上年相比,提高2.7个百分点,水质量得到了改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7.4%,提高0.95个百分点。农村沼气产气量1.9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长7.1%;太阳能利用累计面积550万平方米,比上年提高8.5%。

2.科技创新使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浙江省科技厅有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绩效明显,在高效洁净燃烧、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照明节能等节能降耗技术,风力发电和光伏等新能源利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0.9吨标煤,下降到0.72吨标煤,下降幅度达20%。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与上年相比,下降1.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6%。其中,千吨以上和重点监测用能企业能源消费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2.5%和2.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分别下降8.8%和9.0%。

3.科技创新有效促进了社会文化生活和谐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收入、消费、教育、住房、医疗等领域效果显著。根据浙江省统计局的统计结果,2012年浙江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生活水平处于相对富裕阶段。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8%,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4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08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3.1%和3.5%,消费水平略有提高,城乡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7.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61.5平方米。中、小学入学率均在99.9%以上,比上年有所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130.8万人,比上年增长8.2%。2012年末各类医院床位数17.6万张,与上年相比,提高7.9%;卫生技术人员30.6万人,比上年增长1.9%,医疗条件有所改善。

(三)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体现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因此,提升浙江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与下面几个方面紧密结合。

1.加大对企业投入力度,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企业需要集聚优势资源要素,因此需要对要素进行引导。实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进行组织实施。

2.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

科技工作的重大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发现人才、更好地使用人才,这同时也是科技工作的根本保障。要做到内培外引,里外结合,要制定人才激励政策,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生活条件,做到既能避免本地人才流失,又能广纳海内外精英,做到“孔雀东南飞”;为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各种专业人才愿意走向企业,去充实企业的技术创新力量,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使用和流动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3.发展科技中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促进它们在产学研合作、企业之间的战略技术联盟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新技术推广活动对技术市场加以完善,比如开展技术咨询、技术交流与合作、技术培训等活动,将先进成熟的技术进行传播和推广。为加速提升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需要对科技工作的对外开放加以足够的重视,充分利用和集聚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4.注重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和环境建设

为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制政策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应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及各类创新载体建设。

5.注重经济结构调整、科技服务民生以及节能减排

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出发点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解决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这同时也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落脚点。要着力提高产业技术层次、节能减排和健康安全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6.进一步进行科技体系制度创新

通过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强化资源集约,错位发展,加快构建出科技投金融服务体系、科研评份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及科技管理体系。

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尽管构建了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该指标体系还需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验证,对指标体系结构、指标的选取、指标的含义、模型数据的检验等需要进一步详细阐述与分析,对生态文明指标与科技创新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深入思考,尤其是需要对现实中鲜活的、能够体现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有机融合的案例进行进一步挖掘、提炼和总结,最后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当然,这需要认真扎实的专研理论和深入实践,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探索过程。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还在探索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吸收各种有利要素,统筹安排和实施,最终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但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进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方向是明确的,只要持之以恒,不断探索,终将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柏洲,苏屹.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6)90-101.

[2]高霞,陈凯华,官建成.标度无关性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8):65-74.

[3]李俊,张嘉瑜,何刚.基于OWA的TOPSIS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8):112-114.

[4]童纪新,陈继兴,蔡元成.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0(10):108-110.

[5]巴吾尔江,董彦斌,孙慧,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6(12):26-29.

[6]唐炎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200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37-43.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分析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建筑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条件的控制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实践途径。这种实践所产生的首创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加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科学方法论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按不同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思维型、专业型、交叉型三个方面

一、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强调人类思维方式作为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

这里将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分为逻辑思维类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和非逻辑思维类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两大类。

①逻辑思维类创新方法的概念为: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逻辑思维的特点在这里将其具体分为,归纳式方法、演绎式方法、归纳-演绎式方法或立假说式方法等三个主要方法。归纳式方法主要是指从个别现象,经过分析、比较、上升为一般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运用归纳式方法,能使人们对不同时间、空间上的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方式上升到一般的统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演绎式方法是由一般的建筑设计方式到个别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即由某类建筑设计中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中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归纳式方法和演绎式方法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

②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各种思维要素、形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思维活动的本质。大体说来,可以把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以下几类:联想式思维方法是通过事物的相似性类比,从某一事物想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某些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过程。人们在进行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过程中瞬时的顿悟性思维方法使建筑设计创新立即得到解决。

二、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指以建筑学本专业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研究的内容分为环境类、意象类、科技类等基本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环境类建筑设计以建筑存在的周边环境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其又分为自然环境式方法和建筑环境式方法。

意象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依靠建筑学所研究的形象、空间、功能等方面作为理念基础形成概念或意象,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创作想法的来源和基础,将其分为形象式方法、空间式方法和功能式方法。

科技类创新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建筑科技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结构技术式的创新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结构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材料技术式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材料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又如短暂、动态而富于变化的树木;再如较新的材料――膨化聚苯乙烯和塑料。这些新型材料的运用都是获得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方面。设备技术方法是指通过运用建筑技术中对设备技术的革新而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三、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便是以建筑学与其他专业相交叉的学科交叉点作为引发创新的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特点,将其归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综合类几大方面。

(1)自然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建筑设计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包括仿生学式和生态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仿生学式的创新方法就是从仿生学的几个主要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将其分为形式仿生、结构仿生、功能仿生等几个重要方面。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即研究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态学式创新方法针对生态学引入建筑学的方向的特点,将其分为结合生态环境法和引用生态技术法两个方面。

(2)社会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包括社会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有代表性的如心理学式、社会学式和策划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心理学是建筑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的纽带,建筑环境也是现代人们行为心理的主要载体。包括基于心理空间的设计方法和综合运用心理空间设计方法。社会学式创新方法就是以社会学探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角度的研究,如传统的发展与继承问题、文化的引入与传播问题等。策划学式创新方法便是从建筑学的学科角度出发,不仅依赖于经验和直觉,更以实态调查为基础,通过运用计算机等近现代科技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创新目标所应遵循的程序。

建筑设计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要有创新,建筑设计创新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实践,需要所有设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叶财华.浅谈数字技术时代下的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3).

[2]魏志敏.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思论述[J].四川建材,2008(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环境设计认识范例(3篇)

    - 阅0

    环境设计认识范文篇1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企业积极地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其原因是当今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现在已经强烈意.....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例(3篇)

    - 阅0

    葡萄糖在农作物的功效范文参考文献:[1]董本正.“糖类”专题的复习[J].生物学通报,2004,(09).[2]许凤芹,刘桂茹,杨学举.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5,(01).
    葡萄糖在农作.....

    环境设计认识范例(3篇)

    阅:0

    环境设计认识范文篇1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企业积极地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其原因是当今环境问题已日益....

    宿舍管理年度工作总结(整理3篇)

    阅:0

    宿舍管理年度工作总结篇1一年来,我校学生宿舍管理在校园领导的支持、关心和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

    去超市的工作总结(整理2篇)

    阅:0

    去超市的工作总结篇120xx年全年已经过去,我在领导的帮助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及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工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