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敦煌-叙事作文900字

来源:网络

历史--文化--敦煌-叙事作文900字

历史,像一个丢三落四的小孩儿,伴着风尘一路走过,留下的是沙粒。当他远去,我们走近,对于这些沙粒,我们或许已无从寻觅,或许觉得虚无缥缈,或许觉得重如千钧。

今天,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有站在这片风尘中指责谩骂那个时代的权力,责怪那个时代辉灰黄的天色、滴血的残阳和缓缓移动的驼队,怪他们太无知,太无能,太无情。

但我觉得这没有必要,甚至也不应该。这样一场文化悲剧,任何的评论与指责,似乎都是多余的,一切的指责与评论都应该留给历史去做评判。然而,历史在两道无尽的车辙中走过,终究会留下太多的假设和疑问。

如果不是那个畏畏缩缩的农民,当了莫高窟的家,换了做买卖的张道士,执刀枪的李道士,或是身兼数官的赵道士又会是怎样呢?若是换了你我中的任意一人,又会是怎样的呢?恕我直言,只怕情况并不会好太多。有谁能够保证敦煌那一屋的壁画会在一个繁荣昌盛,安定文明的时代,像一个有良知,有文化的人裂开一道缝儿,闪现奇异的光辉呢?王道士是错了,但换一个时代,换一个身份,换一个人,难道就不会出现新的问题吗?没有人能够保证一切都会发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历史也不能,她甚至会用她的魔杖使一切都向更坏的极端发展。

王道士也许就是魔杖下的一颗棋子,错误的被安排在棋局中,成为众矢之的。而明天,魔杖若是拨动你我中的任何一个棋子历史就是这样,不允许假设,也不允许如果,只是在后人回望时,留给你一串心惊肉跳。我们带着这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走过月牙湖,翻过鸣沙山,看着大漠上干燥炽热的风穿过千年,吹动沙丘,仿佛是在阅读一页页翻过的历史书,沉重,悲凉,释然。

对于敦煌这段历史,沉痛是必然的,而指责却是不合时宜的,或许还应带着深深的愧疚。我总在设想,若是莫高窟以一种正常的方式被我们发现,那我们还会像现在这样热爱她吗?我想会的,因为这种热爱已深深刻在我们的骨髓里,那是源于一个民族的热爱,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一种烙在灵魂上的热爱。也许这正是敦煌的悲哀之处。她受人关注,受人重视,受人向往的却是那一段使她伤痕累累的屈辱历史,然后才是她自身的价值,这实在是人们应该反思的。

跌倒的小孩儿慌忙的站起来,急匆匆地跑上前拉住妈妈的衣襟,这样的场景总是令人感动、神往、自然。然而,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到那跌倒爬起间,说不清的眼泪,委屈与信念呢?

看一眼敦煌,然后离开,我们需要用这种沉默来对待敦煌,因为她太累了!

敦煌美景----雅丹魔鬼城

真担心会醉氧啊,一下子从海拔3100米的高原,坐滑滑梯似的,滑到了海拔仅1100米的敦煌。于是开启了敦煌的两天旅程,我们到达了玉门关、魔鬼城,游玩了鸣沙山,还参观了莫高窟呢。这两天可以说是过的充实得不得了!

我们先到达的是旅游胜地雅丹"魔鬼城"魔鬼城"的字眼是不是令人毛骨悚然?其实是古人先叫起的,之所以称其"魔鬼城",第一,这里常常刮风,一刮,与石头磨擦发出的声音,呜呜呼---古人觉得像鬼哭狼嚎,第二,走进这里很容易迷路,古代几乎没有人可以安全地走出来。但以前可怕的荒地,现在已开发成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这里全是自然形成的象形石雕,他们有一种特殊的名称----雅丹。我们给''雅丹''都找到了她像的东西,陀螺,电视机,长颈鹿.....我们在沙地上画画,圈圈,小花,兔子......心中本该鬼神出没的敦煌雅丹,荒无人烟的魔鬼城,也被我们欢乐的气氛渲染的不那么恐怖了。

接着,大巴又把我们带到了玉门关脚下。听到玉门关,就想到了《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关于这个玉门关,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商队,其中有个善良的小伙子,在行路的时候救了一只大雁。之后,他们路过玉门关,但是一走进了大门就失去了方向感,迷了路,幸好,那只大雁为了报恩把商队带出了门,并告诉他们,只要把一块玉石镶进玉门关城门上,就不会迷路啦!老板相信了大雁的话,花了好多钱将玉镶到城门上,于是,每一次商队顺利地走出了这片荒凉的土地。又因为城门上镶着玉,后人称其为"玉门关"。这个玉门关非常之雄壮,像是一堵高墙耸立在我面前。在这附近,还有小方盘城遗址,但相比而言,我对玉门关更感兴趣。【365作文www.365zuowen.net】

这就是在敦煌的第一天,看了历史悠久的古迹,还是很有意义的。期待明天更丰富多彩!

观《历史那些事儿第二季》有感优秀观后感作文1500字

暑假的时光如飞一般流逝,转眼间,新的一学期正在向我们挥手。今年的暑假里,有欢笑,有快乐。今年暑假,伴随我度过的还有一部历史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儿》第二季。

《历史那些事儿》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历史的趣味性。历史,对于更多的人来讲,应该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但《历史那些事儿》让我真正的改变了对历史的看法。历史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更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学会许许多的技巧与方法,品悟古人的情怀胸襟,学会人生的哲理。对于国家来说,从历代各朝中,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治国方法以及治国理念。对于历史中的好的东西,我们要将它发扬光大。并且不断地改革创新,让它来帮助我们富国利民;那么,对于历史中的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将它舍弃。如果明知道不好,但仍然一味模仿历史,那么得到的会是双倍的退步。《历史那些事儿》中的语言诙谐幽默,十分有针对性。《历史那些事儿》中,处处充满了欢乐,第一次看到它时,我就被它极大的魅力吸引住了,以至现在,《历史那些事儿》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那些事儿》第二季终于在今年又上线了。第一集刚刚播出后,就获得了网络上的热评和热搜,这足以体现出《历史那些事儿》铁粉们对这部剧的喜爱。第二季的《历史那些事儿》共有八集,每一集都有特定的剧情和人物,每一集都会让人们笑得不停。这是一部充满着实验性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并不是以传统纪录片的播出形式播出的,而是以传统纪录片配合中插创意的形式。发掘了历史资料中的有趣故事,以此来展现真正鲜活的历史。传统纪录片和创意的相结合,在《历史那些事儿》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不仅会使历史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吸引着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中国历史。

这季的《历史那些事儿》共有八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集从头开始。

光听这第一集的名字,我就心生疑虑。从头开始是指什么?难道又要有一个全新的《历史那些事儿》?还是讲述又一个王朝建立了?许许多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里出现。简单的片头过去之后,便真奔主题一个当今困扰了多数年轻人的问题,脱发。脱发!多么荒唐的一个题材!确实,现在人们的脱发是越来越严重。但是,《历史那些事儿》里怎么会讲到脱发?莫非古人也会脱发了?而之后的剧情告诉了我:古人真的也会脱发!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如今,中国的十四亿人口中,脱发困扰着超过两亿人!两亿人!多么大的数字!而这两亿人为什么会脱发呢?原来,这些人群的职业非常特殊,经常需要加班,因此,就得不到充足并且有规律的睡眠。久而久之,便从有发一族转变为脱发族了。看来,我们一定要保证充足并且有规律的休息,这不仅仅对于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还能让我们远离脱发族呢!毕竟,现在越来起多的00后年轻人都已经进入到

脱发大家族中了呢!

但是,回看历史,两千多年前的人民就早已受脱发的因扰了。例如,西方罗马共和国的三大巨头之一的凯撒大帝和当年的我国权臣王莽。两人在当时都很受欢迎。但是脱发对于他们二人来说是极其可怕的。他们十分害怕别人看到他们头顶的地中海。为此,他们两人可谓是绞尽了脑汁,耗尽了心思。最终,两人的方法却如出一辙:凯撒大帝头戴橄榄枝叶,王莽则是用帻包裹住了鬓发。但是,再怎么遮挡,脱发的现实总是要被人发现的,我们做事,都不能只看表面,更应该深入地去探索。

不过,王莽用帻包裹鬓发的方法似乎确实很管用,王莽以后,帻被越来越多的脱发男所使用,帻也越来越流行,成为了一种潮流。而引领了这段潮流的,便是他王莽。

不仅有他们,几位著名的大文豪也是陷入了脱发的困境。杜甫、白居易都难逃一劫。在杜甫的诗《春望》中,杜甫感慨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居易则更是夸张,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更是一年只洗一次头,感慨道:乃至头上发,经年方一沐。

《历史那些事儿》打破了我以往对历史的看法,选用了一种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来向我们讲述在千百年前发生的故事。《历史那些事儿》相较于历史典籍来说,应该会更受人欢迎,因为它更加生动有趣地还原了千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毕竟,历史本身就是妙趣横生的,难道不是吗?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