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主题征文(5篇)
来源:网友
以清明节习俗为主题征文600字篇1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老师组织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同学们都身穿干净的校服,胸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来到学校。
看,车来了,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上了车。没多久就到了目的地。
下车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烈士陵园走去。烈士陵园路两旁种植着松、柏、四季青和广玉兰四种植物,显得庄严而肃穆。原来,这四种植物都是常青树,象征着革命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
接着,我们上了台阶,来到了人民纪念碑前。纪念碑上刻着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纪念碑前面还竖着一面红旗,在空中高高飘扬,我们在这默哀了三分钟。革命烈士为了保卫祖国,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虽然他们死了,但他们却永远的活着我们心中。
然后,我们举起右手,握紧拳头,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地宣誓:“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我们把亲手制作的小白花轻轻地献在了革命烈士碑前,虽然小白花做得有点稚嫩,却表达了我们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遗志,以他们为榜样。我暗暗下决心,要发奋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以后保卫祖国,为国争光,让祖国以后再也不受其他国家侵略。
最后,我们来到了陈列馆。陈列馆陈列了湘潭38位烈士的相片、资料,还有罗亦农,黄公略的上身雕塑,我们还看了杨昭植烈士墓,并在他的墓前三鞠躬,寄托了我们的哀思。
几个小时像风一样的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烈士陵园。
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以清明节习俗为主题征文600字篇2
昨天,烈日当空,我们一家十个人一起去扫墓。
在路上,我们需要爬一座小山,小山的路十分狭窄,大约30厘米左右,还有很多树枝挡路,很不好走。
上山时,我还差点摔了下去。一直走进去,还长着一些带刺的草,我的裤子被粘得到处都是,后来爸爸用胶布把裤子上的刺粘掉了,在山上还有一些小洞,洞口用杂草掩盖住。妈妈提醒我们这里有洞,不要掉进去!走着走着,我们已经到祖先的墓前了。
爸爸拿起铁铲把墓旁边的杂草都铲掉了,奶奶再拿起冥钱,把糊粘在墓上,然后把冥钱贴在上面,还有贴一些五彩纸钱,爷爷拿起他自己调配的红墨汁,是用鸡蛋青加上红朱砂搅拌合成的,爷爷说:“这种墨汁描在墓碑上,可以保持色彩500年呢!”哈哈,爷爷的牛皮可吹得真大呀!妈妈拿起香,用打火机把香点燃,再把香插在香炉里,放上祭品,每个人拜四拜,让祖先保佑我们,最后,烧金纸,放鞭炮。便去下一个地方了。
那里有一条恶狗,凶恶无比,过去的时候,我一直躲在爸爸身后,一动不动,不敢离开半步。汪,汪汪……哎呀,狗还在恶狠狠得叫着。
太祖母的坟墓在山上的一个池塘边,那里有许多的蚊子在我的头上转着,我们都被蚊子叮了几下,弟弟还小,有点害怕那蚊子,我就上前照顾好弟弟,和他说不要怕,我和弟弟接着还是贴着冥钱,听爸爸说:“纸钱贴得越多,太祖母在冥间就越富裕,”于是我和弟弟就使劲多贴点,让太祖母在地下做个有钱人。
爷爷在除草,爸爸在描墓牌……各自都在忙乎着,不一会儿功夫,全搞定啦。
我们慢慢地走回家,我们的身影就在朦胧的夜雾中消失了!
以清明节习俗为主题征文600字篇3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扫墓和踏青的日子,关于其历史由来和民间习俗,记者近日采访了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向明阳,听一听他的讲述。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向明阳介绍,清明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除了播种、植树之外,人们也开始准备养蚕了。然而,清明转变为一个节日,与另外一个节日和几个历史人物有关。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受尽了屈辱,只剩下少数几个臣子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他吃。
后来,晋文公执政,介子推却隐居山中不受封赏。晋文公搜寻不见,便放火烧山逼其出来,不想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渐渐地就合二为一了,这个节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人们在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古时又叫踏青节、祭祖节、扫墓节、鬼节等。”向明阳介绍,其传统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放风筝、荡秋千、插柳、蹴鞠等。
向明阳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候上山采摘清明菜,一种叶片上有白绒的野生植物,洗净、切碎,和米面揉成团,制成绿莹莹的清明粑,“以红糖、咸菜、腊肉等为馅,用蒸笼蒸熟,味道鲜香。”
“现在清明菜、清明粑可以放入冰箱,保存得更久,_月份还能吃到,也曾见有餐馆推出清明粑。”向明阳说,我区高桥、麻柳、三汇口一带的乡村,还保留吃清明粑的习俗。
以清明节习俗为主题征文600字篇4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按公历来说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农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七个节气。每个节气按15天计算,整整105天,交清明节则是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寄托哀思的一个契机。各地青少们成群结队向烈士陵园献花致敬,或邀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或组织参观、旅行、访名胜、采标本,丰富了节日内容。
以清明节习俗为主题征文600字篇5
俗话说得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可以踏青还可以做清明果,下面我就来说说清明果是怎样做的吧。
奶奶先把青剪回来,接着把青选二遍,过滤一遍,然后用100度的高温水把青煮成糊状。等它完全冷却下来,再煮一下,就可以开始做清明果了。
想要做好清明果,首先当然是馅料豆沙和菜要好。菜是奶奶当天就剁好的,豆沙是要煮过,把它煮成泥一样时在加糖,这豆沙是算成馅料了。材料都准备好了,“开始做清明果喽!”我激动万分地叫着。
爸爸拿来一个大大的盆子,盆子的表面银光闪闪,足有两个篮球那么大。爸爸吃力地把糊状的青倒在盆子里,好像那一盆子有4斤重。
爸爸又倒了入许多面粉,那面粉,犹如天上的繁星那么多。接着,我用上了喝奶的劲把盆子压住,爸爸用手反复揉捏清糊,清糊全黏在爸爸的手上。但一阵青草的香味扑鼻而来,爸爸把手往上一提,用力往下推,重复这种动作,那一开始淡淡的青草香,顿时便随之而去,紧接着是一股春天的香味,那香味里交杂着花和草的香味,让人沉浸在这美妙的世界里。
最后,就是包清明果了,我从青团上捏起一个小团,搓成一个圆,再把圆用大拇指从中间慢慢往下压,边压下去还要往外慢慢延伸,最后成一个碗状,就可以用来包馅料。我勺了一团豆沙放进里面,用手封住口,“不好”我大叫起来,“我的馅料漏出来了”怎么办,妈妈对我说:“别小看做清明果,它是有方法的。”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又试了一下,这次成功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妈妈把刚做好的清明果放进锅里蒸,吃着自己包的清明果,我心里比吃蜜还甜。

越努力越幸运-记叙文作文400字
- 阅59越努力越幸运-记叙文作文450字 “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是我在六年级刚刚开学的时候听一位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