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00字(5篇)

来源:网友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00字篇1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以这样一段话作为本书的开头,让人不由想到这会是一部清喜剧,来讲一个皆大欢喜的爱情故事。可是如果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而去读它,那么这部《傲慢与偏见》就不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

伊丽莎白的母亲以及妹妹们粗俗、无礼的举止,给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带来了重重阻碍,也使得达西力劝宾利先生离开简,即使简仍然对宾利一片深情,但宾利还是离开了简,去了伦敦。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以及达西的傲慢都是这段感情的绊路石,在一连串的有趣的周折之后,误会终于得以消除。达西克服了傲慢,伊丽莎白克服了偏见,有情人终成眷属!

《傲慢与偏见》这是部浪漫又现实的爱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

注重实际的人们始终以金钱作为信条,金钱至上方为他们的圣经,为之不惜赌上一生的幸福。这样的做法才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钱成了地位的标志、有钱=有教养=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备做丈夫的一切条件。

在本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爱情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获得真爱。可仔细想想伊丽莎白也难逃出金钱性婚姻的怪圈。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称号无可避免的是一种诱惑。正如伊丽莎白所说,她是绅士的女儿,达西是绅士,他们是处在同一阶层的。而她和达西的婚姻不被达西亲友所接受,只因为达西原可以找一个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罢了。

如此的婚姻悲剧在那一时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简单——妇女地位低下。在本书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这样的婚姻是一种悲剧,婚后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免不了的。夏绿蒂在尽力扮演好一位主妇的同时却一直怀念着深爱的昔日情人,韦翰与丽迪亚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生活是残酷的,拥有金钱的代价是失去跟多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青春、爱情、幸福、快乐……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00字篇2

最近一气读完《傲慢与偏见》,心中总有一点想要抒发的,并且先前也已经决心不怠惰记录观/读后感,因此写下这篇评论。

之前从未接触过简·奥斯汀的任何作品及其相关影视改编作品,《傲慢与偏见》是第一个,读过之后很喜欢,透过故事观照自己,也有所反思。

读小说需要一个时机,有时,哪怕故事精彩有趣,可如果缺乏一份愿意走进故事的心情,那无论如何也是看不进去的。最近,我恰好有读故事的心情, 于是很快就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了。读罢我想到几方面,由重及轻一一道来。

告别浪漫轻飘

尽管伊丽莎白和达西像许多爱情故事里的男女那样有一个令读者感到舒心愉快的美好结局,但却又与那些故事有些不同。在爱情故事里,我们看到男女主角冲破各种束缚,有情人终成眷属,诚然,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故事也在某种程度上吻合这样的发展线条,但不同之处在于,在前者中,束缚仅仅是外源性的——尽管外界阻力重重,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总是坚定明确的,他们对彼此的爱总是毋庸置疑的,身份、财产、阶级和地位对他们纯粹的爱构不成一丝影响。但这真的符合逻辑吗?《傲慢与偏见》另外添加了一种内源性的束缚,它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达西本希望自己能够克制住对伊丽莎白的情感。这份克制背后有其社会经济成因,也正是这成因致使达西具有傲慢的个性。正是这内源性的、与现实深深连接的束缚,让整个故事摆脱了浪漫而轻飘飘的爱情故事,而具有现实理性。

此外,也正因这现实性,故事中很多幽默的嘲讽,譬如对于班纳特太太和柯林斯先生言谈举止及思想的描述,也得以大放光彩。

这份现实性尽管在故事里没有增添太多严肃的苦恼,但生活中却更加折磨人。人们心中渴望纯粹的爱情,却眼见物质的杂质不断强行渗透其间,最终,很多时候,婚姻与幸福的最大关联只在于生活上得到了保障,精神的幸福被牺牲。而这其中的无可奈何不少当代人恐怕也深有体会。或许纯粹的、与物质无关的爱情只能在纯粹的、与物质无关的世界里实现?

关于美貌

吉英是班纳特家五姐妹中最美的一位,彬格莱在舞会上一眼就爱上了她。伊丽莎白不是因为美貌而吸引达西,可是如果相貌平平,没有那双动人的眼睛, 恐怕达西也喜欢不上她。韦翰长得英俊,受到很多小姐的青睐,却因品德败坏而下场不佳。在读到奥斯汀对班纳特太太言行的刻画之后,我最初总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愚蠢的人会和班纳特先生结为夫妻,不过很快就猜测到必定是因为她的美貌,而奥斯汀给出的答案也恰是如此。

美貌是一种加持,虽不能独自支撑住全部,却也被刻意矮化,人们甚至不便公开承认它的加持作用。如今,孩子被教育不要以貌取人,要看到金子般的心,而大人则不断使自己变得美丽动人。如果人们没了道德的顾虑,恐怕会不加遮掩地青睐美貌吧。更何况,在消费主义的攻势下,外貌逐渐成了内心的代言。

关于故事创作

《傲慢与偏见》整个故事幽默而富有趣味,故事一波三折,情节紧凑,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乡间,但今人看也能从中得到乐趣与裨益。借此提一下,前一段时间,我也萌生了创作故事的想法,专心写了三千字,却发现写出的完全是狗屎,主要在于,我花了许多心思去描写,却没想好到底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真是可怕,不过也不可轻易言弃。

最后,几句话结束这篇重点不明的读后感。读完《傲慢与偏见》,我隐隐觉得奥斯汀给我上了一课,比如,做人不要傲慢不要偏见,比如要认清自身与现实(不要太幻想),比如注意到自己可能已经被宠溺(警惕地认真生活),想到这些,我有些心虚,只有好好生活才好。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00字篇3

《傲慢与偏见》描写了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出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世态人情。伊丽莎白班内特是文中女主角,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些对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是很难能可贵的。而正是由于这些品质,才是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见解,并使他与男主角达西组成理想美满的幸福家庭。

读这本书第一遍,能体会到最多的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情感的变化。从讨厌到感激,再到喜欢,到深爱,这一过程里将她的偏见同达西的傲慢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物的形象异常生动。虽然作品反映的是两个多世纪前的人物,但好像,这就是我们生活之中的场景。我们也都因为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人,所以才会有很多或傲慢的行事风格、或偏见的主观臆断。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上流社会的濡染让达西不愿意同陌生的人,尤其是和自己不是同一等级的陌生人多接触,他的生活让他习惯了优雅、高贵,所以造成了他在旁人眼中不可一世的傲慢形象。而伊丽莎白生活在一个乡村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状态自然是要实际得多,她在开始,自然受不了达西那种无意识的傲慢。再加上威克姆对伊丽莎白的误导,她对达西的厌恶达到了连话都不愿多说的地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表露心迹的时候,她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一味偏袒威克姆,并指责达西拆散姐姐简和宾利先生的美好姻缘。而在明白达西与威克姆之间的纠葛之后,对自己之前愚蠢的偏见感到羞愧万分,而且对达西的好感泉涌而来。突然之间,对一个人的情感出现了巨大的逆差,这都是伊丽莎白理性和感性的交叉性格所决定了的。

与舅舅、舅母一同参观达西在彭伯利的庄园,从仆人口中得知达西实际带人亲切的品质,在看着达西的塑像时,内心油然而生一股温存感,她已经爱上了达西。达西突然回到彭伯利庄园,让伊莉莎白既惊喜又窘迫。书中写她的窘迫是因为对达西深深的误解的歉疚,但我认为,那是她害怕被达西知道她已经爱上达西。

其实,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绵绵情意,远超过她的想象。不然,当伊丽莎白得知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的事,是达西花了不小的代价才解决时,内心对达西的感激同好感不会上涨得那么不受自己控制。

至此,伊丽莎白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

透过字里行间,还能清楚感受到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用情已深。其实,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好感,从第二次舞会就开始了。他打量她,只是为了吹毛求疵,但却发现她那双黑眼睛透着美丽的神采,使整个脸蛋显得极其聪慧。他带着挑剔的目光发现她身条这儿不匀称那儿不完美,却不得不承认她体态轻盈,招人喜爱。尽管他一口咬定她缺乏上流社会的风度,但却被她落落大方的调皮劲儿所吸引。而伊丽莎白此时看来,达西只是个到处不讨人喜欢的男子,他还认为她不够漂亮,不配和他跳舞。可达西已经陷进去了,在爱情里,最先陷进去的人,付出最多。所以,达西会为了伊丽莎白改变自己的傲慢:开始和她的家人亲戚接触,暗中帮助她解决麻烦事,鼓起勇气向她两度求婚。

是的,每一位读者都会对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理想结合由衷祝福,因为现实这样的理想婚姻是少之又少的。得不到的美好,才是最美好的。

第二次的阅读,会慢慢品出这本书还写出了四种不同的婚姻状况,书中反映了当时英国保守封闭社会环境下男女对待婚姻的态度。有不顾其他一切,只为婚姻的柯林斯和夏洛特模式的婚姻观;有追求情欲、轻视婚姻、一起私奔的威克姆跟莉迪亚模式的婚姻观;有真心诚意、以追求真爱为婚姻基础的宾利与简模式的婚姻观;还有勇于追求理想婚姻的男主角达西和女主角伊丽莎白模式的婚姻观。正是男女们有着相似的婚姻观,才促使了他们之间的婚姻的建立。她们都是当时社会形态下男女婚姻观的典型代表。

当下时代,是我们这些受到全球文化影响的年轻人的时代。我们看各种偶像剧和爱情大片,我们追寻理想的爱情婚姻,在向着达西和伊丽莎白模式去构筑我们的爱情。但在途中,多数变成了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模式;也有幸运的恋人,成了宾利和简的模式;也有少数是威克姆和莉迪亚的爱情模式。只有非常少,非常少的男女,能遇到最适合自己的另一半,构筑理想的爱情婚姻。

“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这是当代的柯林斯和夏洛特式婚姻的更悲戚的影印。舒适的物质生活,但却没有爱情,这只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不为金钱而结婚,也不能把婚姻当儿戏。要缔结理想的婚姻,就必须要以男女双方的感情作基石。

聪明的我们,明白,却常常糊涂。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00字篇4

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曾被毛姆列入世界十大名著小说的行列,这样称确乎没有过甚其辞。奥斯丁的这部小说堪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它以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感伤、哥特小说的矫揉造作,使之失去容身之地,从而为英国十九世纪30年代现实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

《傲慢与偏见》虽以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从中也折射出当年严格的封建礼仪制度,提出了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题。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四起大起大落的姻缘,尤其以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偏见为突出,但随着各自的完善,达西的傲慢收敛了起来,伊丽莎白的偏见也荡然无存,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无疑是小说中最精彩的喜剧之一。

初读这部小说,难免察觉有些许枯燥无味,作者的词藻并非十分华丽,但却平易见人;情节也并非跌宕起伏,但却处处伏笔。可毕竟是一部经典名著,总是少不了精彩过人之处,于是便按捺住性子读下去,越发地感受到其诱惑力的所在。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小说这句话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夏洛特与柯林斯首先走到一起,令所有人瞠目结舌。其实是夏洛特看上了柯林斯所拥有的财富罢了。两人虽过得安稳,但毕竟缺少了乐趣。在那时的社会甚至是当今社会,钱无疑成了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成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为着自己的利益着想,殊不知这样一来,“铁公鸡”、“守财奴”等这些词,倒给自己沾上了。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享受乐趣,而不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如此做累,又何苦呢?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莉迪亚终究还是没意识到这一点,她与威克姆的姻缘可堪称得上是最荒唐的结局,两人婚后的情淡意薄有力地证实了看人不能仅看外貌。一个人的外貌固然重要,但若克制不住自己,到处沾花惹草,结局想必是岌岌可危的了;亦或是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没有深入了解他人的内心,可折射出此人是浅陋无知、缺乏主见的。我们希望有简一样的貌美如花,希望有威克姆一样的可爱迷人,但我们更需要有简一样的善良、沉着、冷静。

有时候的放弃,只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宾利与简的婚姻皆大欢喜,两人想见的曲折道路,都给彼此立起珍惜眼前人的标牌。简在得知宾利不辞而别之后,并未把痛苦之情溢于言表,而是学着去放下,这种可贵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弃“芝麻”,才会得到原本想要的“西瓜”;学习上,学会放弃难题与纠结,才会顾全大局。正所谓放弃,你才会更好地得到。愿你能明白其中深意。

不要因为别人的一言一行而改变自己想要追求的。达西与伊丽莎白最后喜结良缘,这是令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事实。当初的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可称得上深恶痛疾,达西的傲慢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达西敢于向与众不同的伊丽莎白倾诉衷肠,出手帮伊丽莎白处理莉迪亚的事;伊丽莎白也敢于拒绝达西的心意,毫不留情指骂达西的过错,敢于反抗贵族的压迫。这是小说中最值得赞扬的一对角色,他们都不因别人的一言一行,而即刻放弃想要追求的。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不必因为别人的话语,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有些事情,自己觉得正确,就大胆地做。毕竟,在那一刻,你没有后悔……

当然,书中的封建礼仪制度也是值得读者去了解,去深究的一隅,在此,就不多说了。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00字篇5

同夏洛蒂·勃朗特一样,奥斯丁也是牧师的女儿,奥斯丁从小和家人住在父亲任职教区的牧师住宅里,度过的安定、祥和的童年。由于早年受教于父亲,奥斯丁从中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虽然她的一生如此短暂,但,就生命的高度而言,奥斯丁的确创造了自己的奇迹。她的小说,都是经过反复的修改后才正式成文的。而《傲慢与偏见》的成就也正是对她的肯定。

虽然这篇小说的主要篇幅都是谈婚论嫁,却并不同于一般的爱情小说。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把它定位为世态小说。正如众多的世态小说一样,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也带有通俗浅显的特点,但其最终能够脱颖而出,却不是偶然的。“精心选择的语言”和“机智幽默”代表了《傲慢与偏见》艺术形式方面的本质。奥斯丁曾说,她创造小说,像是用一支又尖又细的画笔,在小小的一块象牙上轻描慢绘。而我,对于这点,在看完这部小说后,有着深刻的体会。奥斯丁善于通过幽默讽刺的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而,在我看完小说后,感觉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在众多人物当中,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美丽温柔的简。当然,不得不说,她让我想到了和她性格很像的一个人,我的姐姐。总是那么温柔,善良。从一开始,我便对她有了一定的好感。当宾利先生出现的时候,我真心为他们祝福,希望他们可以幸福。只是,他们为何那样缺乏自信。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因为羞涩、缺乏自信而不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渴望,勇敢得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险些因为误解而错过。他们太善良了,而善良的附属品往往是软弱。好在,最后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

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可谓是经历了重重困难。我对达西的认识,也紧随着伊丽莎白的感情而逐渐变化。诚然,从一开始,傲慢的达西先生并不十分令人欢迎,甚至,的确是让人讨厌。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也由此而展开。并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误会。男主人公达西的傲慢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偏见,都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因而,误会并非出于一系列的偶然,而是由于他们不同的'阶级地位所造成的。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达西,有着显赫的地位。他的这一份傲气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最终他们克服了障碍,幸福的在一起。暂且抛开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就小说本身而言,我很欣赏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伊丽莎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胆识,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就使她避免因屈服于现实和虚荣心,而成为婚姻的奴隶,正如她的好朋友夏洛特那样。达西更固然有着傲慢的本性,但并不足以阻止他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更何况,他又有着那么多可贵的品质。当他意识到自己与伊丽莎白之间的误会时,选择了把问题解释清楚,还原真相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达西欣赏伊丽莎白的率真,也原谅了她。他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并不因为本内特太太的无理、莉迪亚的轻狂而影响到他对伊丽莎白的感情。

与此同时,他更是默默地帮助了本内特一家人。正如达西自己所说,他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她。因为爱她,达西先生不顾祖母凯瑟琳的阻止,选择了和自己社会地位并不相当的伊丽莎白。

我欣赏伊丽莎白和达西的那一份真诚,他们并没有因为讨好彼此而改变自己最纯真的本性,也不刻意去营造或者伪装自己给别人的印象,而总是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伊丽莎白和达西,简和宾利先生之间的爱情,都与夏洛特和柯林斯不同,不是因结婚而结婚,更不是建立在纯粹以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基础上。他们是彼此相爱的,他们相信,依靠品德而结合的爱情,才能永久、幸福。而作为柯林斯夫人的夏洛特,不得不忍受丈夫种种不好的行为,凭借物质力量获得的尊重和羡慕,并不能让她真正的幸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渗透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人生如此短暂,如果仅仅是一味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纵有家财万贯,精神世界却空虚贫乏,最终不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其实,傲慢与偏见,都是我们人性中很常见的弱点。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因为第一印象,而主观地给别人下定义,造成彼此之间的误解。只有在长久的观察和接触之后,才能对人有较为深入客观的了解和认识。正如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正是因为了解而改变。小说中本内特太太可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角色。我承认,她并不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也不是一个体贴的母亲。她的一举一动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可以说,她主要以负面形象存在。但有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她是爱她的孩子们的。

虽然她的做法总是不被人理解,甚至过于神经,但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自己的女儿们着想,希望她们都能有个好的归宿。其实,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她的行为又似乎是可以被理解的。我想,不仅是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做人理应如此,不管对谁,不卑不亢,凭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去赢得他人的尊敬。或许,这才是“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的意义所在。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