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2023(整理11篇 )

来源:其他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1

“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就像早春的约会在中央电视台如期播出。通过投票等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评出的年度人物事迹,在晚会现场陆续与观众见面,分别用他们不同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感动中国的真实故事,用感动的力量再次唤醒了心灵的春天。

感动是人类最直接的一种情感。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时时感动着我们。他们是宋兆普、黄大年、王钰、邓迎香他们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他们是一种精神的代表,他们在用一种心灵的力量,唤醒沉睡的春天。

我们常说,好人就在身边。“感动中国”的人物也都来自我们的身边。它传递出了中国人的好人观,行善观。“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者必成大德。在生活里,我们更多得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请相信只要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不会再平凡,这是“感动中国”传递给我们的另一种力量。

其实,“感动中国”传递给我们的力量还远不止这些。不过,这些力量都会化聚成一股洪流,冲破精神的桎梏,给我们带来另一种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至关重要,它是感人肺腑的,更是催人奋进的。这或许就是榜样的力量,他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片沉睡的春天。

人性的温度会融化冰雪,道德的光辉会催动春芽。20xx年的感动激发我们奋进,20xx年的春天正在悄悄降临,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感动中国”的故事发生在这个“春天”。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2

我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支月英。

支月英是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支月英的颁奖词是: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3

>

前不久,在祖国西北边陲,一位连上网是啥都不知道的76岁老人突然成了“网红”。

他的故事在网上传播后,十几天的时间里阅读量就超过1500万人次,无数网友为他点赞。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共产党员魏德友。

魏德友,一个倔强而忠厚的的山东老人,1940年出生在革命老区临沂。

他说:“陈毅指挥打仗时就曾在离他们村五华里的一个村里,自己家也曾经给部队腾出一间房做电台使用。”1960年8月,老魏参军来到驻地在唐山的北京军区24军4555部队,1964年4月11日转业来到新疆军区农业生产建设兵团161团兵二连,从此他的命运和萨尔布拉克草原上的173号界碑紧密相连。

在这里,他放牧在边境线上,就巡逻在173号界碑管控区内;他种地在界河畔上,就站岗在额敏河边。

如炬的双眼时刻警惕地望着萨尔布拉克草原。

一把放羊鞭,一架望远镜,一台收音机,一个军用壶每天陪伴着他走在巡逻路上,萨尔布拉克草原100多平方公里山川上的每一株蒿草都记得老魏的脚步声,每一块石头上都印上了老魏的身影。

52年来,他用一双厚实的脚板在边境线上丈量了18万公里,堵截越境牲畜数万头只,劝返临界人员上千人,管控区内没有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他把自己像一棵树一样深深地种在了萨尔布拉克草原上!

占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狭长,虽然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但却是西伯利亚南下冷空气的必经通道。

这里冬季狂风肆虐,暴雪盈墙,夏季蚊虫狂舞,狼歡出没。

位于中哈边界173号界碑的萨尔不拉克草原,畅阔寂寥,只有没膝深的苦豆子和芨芨草在风中寂寞地摇曳!.1964年,来自北京的转业军人们在萨尔布拉克草原建起的屯垦戍边营地番号为新疆军区农业生产建设兵团161团兵二连,人们称他们为老军垦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1975年兵团撤销,1983年兵团恢复,营地划归裕民县吉也克乡。

建制变了,老军垦们陆陆续续撤回团里或内地,只剩下倔强的魏德友不愿离开。

他说:“我不走,我一辈子也不离开萨尔布拉克,毛主席派我来守边疆,我一走,这儿又变成了无人区,我死也不离开边境线!”没有了人喧马啸,营地逐渐荒废,只有高扬的国旗告诉飞鸟,因为老魏的坚守,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才有着蓬勃的生机和安宁!

每天鸡声报晓,晨光熹微,魏德友就披挂出门,一股“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顶天立地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万重雷霆也难轰”的豪情总在胸中激荡。

相濡以沫50多年的老伴刘京好总要追出门来叮嘱两句:“不光要警惕坏人在边境线上搞破坏,还要注意脚下的安全,听见没!”望着老伴关切的眼神,看着同样豁着牙,说起话来跟自己一样就跑风漏气的老伴,生性木讷的老魏心中涌动着一句台词:“此一去山高路远,莫去问前路是劫是缘,你且自珍重!”但嗫嚅着,终究冒出了一句平平淡淡的话:“知道了,你一个人在家也要多小心,有情况别忘了给边防站打电话!”凝望着老伴渐行渐远不再伟岸的单薄背影,刘京好喃喃自语道:“死老头,都76了,还这么要强。”时间真如白驹过隙啊,转瞬间,她和老魏在173号界碑已经驻守了52年。

52年,她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边防,她们把爱情的种籽撒在了萨尔布不拉克草原,她们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无怨无悔,却把“攻不破的边防线难不倒的兵团人”这句话演绎的'淋漓尽致。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

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这些人物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

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

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用十大人物去感染中国梦,感染我们视觉,给我们心灵上的洗涤,精华我们的心灵。

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让我们实现自身解放和自我超越。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感动中国梦。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4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大家感动,令大家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大家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有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大家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大爱深沉!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大家,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大家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大家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5

在这期《感动中国》中,最令我感动的人是———张桂梅。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这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高的一句校训。

在笔者的心中,华坪女高的的师生们垒石而成“高山”,而不忘初心的你,就是屹立在那“高山”之上,一株坚韧不拔的“梅”。

是的,你是“高山”上一株坚韧不拔的“梅”,你用那“千里冰霜脚下踩”的坚定意志,完成了一个让世人景仰的人生伟业。

华坪女高,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难以为继到全国闻名,你带领全体老师,用4000多个日夜的坚守,用分秒必争的拼搏,用十二个寒来暑往,帮助1804名山区贫困女孩,靠知识改变了命运!

在大山里,你用一所没有门槛的女高,改变1800多名山区女孩的命运同时,也将在未来改变无数家庭的命运。

是的,你是“高山”上一株坚韧不拔的“梅”,你用那“唤醒百花齐开放”的高尚情操,唤醒无数贫困山区无助少女的人生向往。

你为华坪女高付出了一切,甚至不顾生死,但你从来不求回报。这一切,只为换取贫困山区那些逆境中的女孩,得到一个光明的未来。

是的,你是“高山”上一株坚韧不拔的“梅”,你用那“三九严寒何所惧”的坚强品格,把世人眼中的“天方夜谭”,变成世人仰慕的“魅力学堂”。

20xx年9月1日,华坪女中只有一座教学楼,迎来了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深度贫困县的96名贫困女孩在此就读……由于没有入学门槛,摸底考试有的学生数学才考了6分!面对这样的学生基础和办学条件,你却坚定地许下誓愿:三年后,必须让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要努力上一本二本!当时,在所有人看来,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你说到做到,三年后,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百分之百考上大学,从此“一战成名”。

是的,你是“高山”上一株坚韧不拔的“梅”,你用那“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坚定信仰,把自己锤炼成乘风驾雾的领头雁。

华坪女高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9名辞职。眼看学校快要办不下去,当内心无比焦灼的你,了解到剩下的8个老师中,有6名是党员时,终于找到并肩战斗的力量。

于是,你在学校的墙上画了一面党旗,并写上誓词,当举着拳头重温誓词时,你对同志们说:“我们有6个党员,如果在抗日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个党员,这阵地都不会丢掉!”

使命在身,丹心向阳。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之际,你想到了党,你想起了入党誓言,这就是你,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不平凡。

是的,你是“高山”上一株坚韧不拔的“梅”。你用你弱小多病的身躯,藏着对学生无尽的爱,藏着对党无限的忠诚,藏着对人民教育事业无比刚强的使命与担当。

梅开“高山”分外香。你说,你最爱唱《红梅赞》,你一路走来,一路高唱,唱着唱着,你就把自己唱成了昂首怒放的那株“梅”,你就把自己唱成了香飘云天外的那株“梅”。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6

以前真的很少关注cctv1的节目,大概是从中央大刀阔斧反腐倡廉开始吧,今天碰巧看到20xx《感动中国》,我也被各种正能量好好感动了一把,感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真的挺不容易的。

感触最深的是胡医生,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

颁奖辞: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现在医患关系那么紧张了,医生都像胡医生一样高的医德就好了。记得小时候感冒一般都是去附近诊所看好的,现在一个感冒去医院也要左检查右检查,一大堆检查之后再开一堆的药,怎么就不能捡便宜的药开,捡重要的检查做?还好至少还有一位楷模被我们知道,尽管她已经离我们而去,她的精神值得现在所有的医生来学习,能做到活一天为社会贡献一天,真的很难,不过胡医生做到了,谢谢她!

另外一位让我很感动的是拾荒老人刘爷爷,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颁奖辞: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追求金钱,名利俨然是这个世界的价值观了,但就是在一位老人身上,我看到了向前的力量,一个人不论有钱没钱都是一日三餐,一个人不论有没有名气睡觉的时候都只需要一张床,物质真的那么重要么?是的,我们离不开钱,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有钱还有爱心,人在做天在看,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当我们到最后的那一天,我们留给后人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财富,刘老爷子艰苦的生活并没有阻止他的爱,我们哪里有什么理由放弃爱呢?每个人都该爱自己,爱别人。

这位将军夫人一句话,值得我们所有人反省,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

颁奖辞: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做一辈子的好人不难,只要每天检查检查自己”,每天都想想自己哪些做的好,哪些可以做的更好?我从来都不知道这个道理?不过,我相信我是知道的,只不过我觉得没有人做得到,现在有人做了,原来真的只要每天反省检查就能做好,这就是正能量,我们每天反省检查就能做好,这个道理在龚老师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正能量:“做一辈子的好人不难,只要每天检查检查自己”,从我做起,从你做起!

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感动中国让我们清楚,人的梦想该如何做。

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获福报,祝福您们健康长寿。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7

每年,都会有这样一群人,站上感动中国的舞台。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背景,也没有耀眼的闪光灯。但这个舞台,却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如同这舞台一样,朴实无华,但他们却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的年代选择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他们,感动了中国。

在他们其中,有隐姓埋名三十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年届九十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段爱平;有三十五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坚持出诊的仁医吴佩兰;有为子女筹学费,耗时三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芝;有荣誉迟到二十八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还有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他们,都有着同一种精神——奉献。

在他们当中,有一位老人最令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刘盛兰。他是一位标准的“五保”老人,七年来坚持拾荒助学,而自己却几乎未尝肉食,未添新衣。老人的衣物以及许多的食物都是捡来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老人,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这七年来所寄出的金额竟多达七万余元,前后共资助了一百多名贫困学生!七万元,对于这样一位“吝啬”得连馒头都舍不得买的老人,该是一笔多么巨大的金额!七万元,或许仅仅是企业家随手抛出的一张支票。从一方面来说,那些企业家们的确是富有的,但他们的内心,却是空虚的!刘盛兰老人的精神财富是他们不能用金钱换来的。

刘盛兰老人为这些学生们倾其所有他在自己风烛残年之时,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老人是普通的,或许在茫茫人海之,我们不能寻觅到他的身影;但老人却又是不平凡的,因为他有着一颗善良博爱的心。或许,他的身体已经变得佝偻;但是,他却用自己高贵的心灵,在九旬的高龄上俯视生命。

当我们大把地挥霍着父母的金钱时,我们是不是该想想,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位老人,将一堆堆废品小心翼翼地放进编织袋里,用这些废品,攒起一个又一个贫困学子的梦想!

几多落花擦过额际?几多枯叶缀上衣襟?几多流水带走熟悉的人群?几多雁阵驱走脸上的笑颜?时间悄然掠过我们的头顶,万物以惊人的速度和奇妙的规律变化着。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老人善良博爱的心。是他,让我在二零一四年为之动容;是他,让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寒冬。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8

今天上午,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里面的的许多人物都使我感动。

第一位出场的是卢永根爷爷,卢永根爷爷是一位老院长是香港人,他十九岁时香港沦陷,他毅然去报名参军,他把他一生的积蓄八百多万元都捐给了国家。自己的家里却很简陋,他和他的夫人都要去世后把自己的遗体无条件的捐献给医学事业。

第二位出场的是一对姐妹,她们是卓嘎和央宗。他们的爸爸却因为去放牧而牺牲,她们的妈妈在看病的路上意外去世,连他们的小妹妹也卡到冰封里死了。政府给了他们在城里的房子了,可是他们还是离不开他们脚下土地。

第三位出场的是刘锐,他是一名空军团长。他驾驶着战斗机“战神”冲破一个个的鬼门关。他上次被敌人包围了他还向敌人展示了中国人不怕死,用我的话就是——“玩命”。

第四位出场的是黄大年,他在美国学了许多然后毅然回国,把他正在学习的女儿带回来了。他回国后每天晚上不睡,天天工作,最后光荣殉职,去世的那一天正好是他的小孙女出生的那一天。

第五位出场的是卢丽安,她是个台湾人,她爱台湾也爱中国大陆。选择了回中国大陆他的心愿是,希望两岸发展的更好。

第六位出场的是兰小草真名王珏他一直拖着病体给别人治病,他给医院捐款捐了三十三年,每年捐两万,儿子上大学找他要钱他只给了两百元。把所有的钱都捐献给了镇上的医院,村里的老人都喜欢他。

第七位出场的是黄大发,黄大发是他们村的村长,他立志让村民喝上干净的水,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引发了水渠,这一条水渠长十公里。

第八位出场的是三代人,他们坚信的一句话是“如果没有树木,人类将会怎样?”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9

我们今天观看了“感动中国”。

刚看的时候,韩红,唱了关于感动中国的歌。后来就映出了每个人要想完成的梦想。还这样就正式开始了。

后来主持人说,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人是一名教授:卢永根。

卢永根因为有其他国家侵入我国,就立志要保卫国家,于是他加入了“中国更产党”,他同时在美国留学了两年,成为教授。后来,卢永根,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他说:“是党中央培养的我,这些财产是祖国给我的,今天我要把这些财产都捐献给祖国。”卢永根的夫人是:徐教授。

接下来,就是一个飞行空军:刘锐。可是遇到了外军飞机,刘锐当时想要体会出我们中国军人的实力。他的目标是成为空军“战神”。

后有一个人,它是在感动中国领奖前就已经死了,这个人是“黄大年”。他是在回归祖国的飞机上死亡的'。不过他很全面,中国队输了球他也会发火。他平常把钱用到生病的学生身上。学生们已经觉得无法报答黄老师了,只能好好的学习,为祖国效力!

接下来,就是卢丽安老师,他的学生们也都也给这个卢丽安老师点赞。她是台湾的人民,为我们祖国也付出了很多。

后来,主持人说想到小草,想到了一首歌,那兰小草呢?兰小草,每次都悄悄地捐款。他的真名叫王爵。

还有黄大发,他住的村子很穷,全村900人用一口井打水喝。这个村子只能种一些难以下咽的苞米。经过黄大发三十六年的努力,终于挖通了水渠。全村有了无限的水源。他是1915年出生的。黄大发开的水渠,水既甜,又很轻。

看完这些,我为我们祖国感到荣兴,不过从感动中国里的人,都有一颗爱国的心,他们愿意放弃生命,让国家强大起来。

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说清洁工为祖国更加洁白、军人来保护祖国、医生救助中国的人民……

这就是这次的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10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大家都想用最短的时间、最容易的手段获得成功,却忽略了或者说放弃了很多更重要的东西。《感动中国》就是要我们重拾信念,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在那些优秀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简朴却一心捐款助人的退休老人,可以看到身材瘦小却为战友为人民血洒雷场的扫雷战士,可以看到赤手空拳勇斗歹徒的退伍老兵,他们无私的奉献和坚韧的性格拨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感动之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司职工,要如何做才能让这平凡的人生更有意义?我没机会去守岛守国,没机会去排雷,没机会支教,没勇气斗持刀匪徒,我不会开飞机,更没有1000万,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想尽办法、竭尽全力地把本职工作做好。

首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前提。英雄机长刘传健如果没有过硬的飞行技术,怎么完成“史诗级”备降。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永远垂青于有所准备的人”,领导出于信任交代下来的任务,却因为我们能力有限无法完成,空有一腔奉献的热血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这些新一辈的青年职工,更应该离开舒适区,借鉴前辈们的工作技巧、人生经验,不断强化专业技能,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练就新本领,为公司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力,时刻准备着,在公司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

其次,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是原则。只要能摘帽失明也心甘的扶贫干部张渠伟、扎根深山十七载的乡村教师张玉滚,还有很多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的成就不是偶然,是长期以往对工作的热爱、是克服种种苦难的坚守。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脊梁是那些落后仍在奔跑,以及见了这样的运动员肃然不笑的看客。做人做事,总有失败或者困顿的时候,但能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爱,不找借口、勇于承担,以孜孜不倦的态度顽强坚持的人,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良好的工作态度不是“有空再说吧”,而是克服拖拉懒散,立刻行动;不是“混口饭吃”,而是精益求精,把工作完成的比领导要求的更加出色;不是遇到问题两手一摊“凡事有领导”,而是担起责任横下心,与困难死磕到底。无论我们能力高低,都要爱岗敬业,全心投入,安于工作才能有所作为。

最后,心怀感恩,恪守忠诚是一切之根本。雪域信使其美多吉,30年如一日风雪无阻承担起邮运任务,遭遇歹徒袭击时为了守护邮件安全身负重伤,他用青春和鲜血诠释“忠诚”。王继才夫妇克服恶劣的孤岛环境,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巡逻,看管航标、测风仪,写海防日志……每件事都认真仔细、一丝不苟,面对偷渡客的贿赂,果断拒绝,毫不留情!他们用32年的坚守书写“忠诚”。工作能力可以培养,端正的人品却实属难得。企业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给了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所以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忠于企业、忠于领导、忠于岗位,怀着感恩的心做人,用忠诚的心做事。作为公司综合部的一员,我能做的就是为其他部门搞好后勤服务,认真执行领导下达的每一项任务,用心梳理保存每一位员工的档案资料,精心组织每一次集体活动、会议,爱护公司的每一点资源,爱护公司每一分利益,爱护公司每一刻的形象,用实际行动践行企业文化。

生而平凡,作为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我们只要做好身边的点点滴滴,在自己的岗位上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感恩之心,多一些奉献和付出,并且持之以恒,就能让这些点滴汇聚成河、汇聚成海,从而为明信伟业的永续发展增添助力,同时也会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成为更好的自己!

感动中国观后感篇11

前几天,我看了《感动中国》。这是对20xx年全国评选出的优秀人物的颁奖仪式。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有二十多位,有个人,有团队,他们所做之事有大有小,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事迹确确实实感动着人们。

就拿刘盛兰老人来说吧,他90多岁了,几十年来自己省吃俭用,捐助了100多个学生10多万元钱。这10多万元钱对于一个靠收废品的老人来说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可是刘盛兰老人没有留下它们,却是分批一点一点地捐给了全国各地的困难学生们。“72块5毛钱”,刘盛兰又把它捐了出去,而他只留下了5元钱。在那多少个令老人难忘的日日夜夜,睁开眼睛,他看到的是上不起学的孩子们,闭上眼睛,他看到的是孩子们拿到钱的笑脸。他90大寿那年,许多被他资助的学生来看他,大家一齐凑钱为他筹办了他一生中第一次生日酒席。看到这儿,我深深为自己平时而惭愧,同时也为他身居贫困却依然热心资助困难学生而表示由衷的敬佩。

还有一个与他一样长年帮助和爱护学生的人。

她的名字叫格桑德吉,是西藏山区一名女教师,也是当地第一个毕业的大学生。每周,她都要在高山悬崖峡谷间送孩子们。一次次安全到达,一次次与死神檫肩而过,她却依然如往常一样送学生上下学。她每天照顾山区的孩子,但八年的时间里,她仅见过自己的孩子四次。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我想:要是西藏山区开通了公路该多好!我长大了,一定要帮助山区孩子们,让他们象城市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

看到格桑德吉老师,再联想到我们的老师,老师们真是照亮我们人生的“蜡烛”啊!我深深感谢老师们为学生付出的一切。

《感动中国》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激励着我。从他们身上,我体会到:做大事可以造福人民;一些人由于条件限制,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日积月累就成就了“大事”,他们同样可以走上领奖台。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