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诗词读后感,朱子诗词读后感1000字(整理8篇 )

来源:整理

朱子诗词读后感篇1

她天真无邪,阳光灿烂,无忧无虑。暗合了一身“正能量”,赢固欣然,失亦愕然,本性流露出于自然,尽管有些神经大条,仍不失可爱。挑战时十道题满分;对决时先声夺人,拿下第一分,竟然产生4:1的阶段性优势。对方李子琳追上2分,场上出现4:3,但李子琳在此关键时刻丢分给她,成全了她最后的胜利。

回过头来,咱再说说xx同学,16岁的年龄,五次上台,三次守擂,其诗词积累、临场发挥、应变能力都没得说。好象今天的总决赛运气不在她方面啊。对绝时双方分别丢一分,但优势的殷怡航丢得起,而劣势的李子琳丢不起呀。此时,李子琳犯了陈更轻率出击的错误,这本不是她的风格,一贯以稳准狠著称李子琳丢分题本身,也是因低极错误使然,那题是:说出哪个不属于孤独的情形,她却快速选择了恰恰表现孤独的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不是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莫非天意?守擂三、四次也够多了,岂能好事都归一人?小小年龄,成府太深,心机太重,往往言不由衷。对手说她“危险”,此前笔者说她“恐怖”大概“英雄所见略同”吧?要说李子琳失败,只能说她败给了自己,其精准度如答题机器,加沉着冷静,而所以落败,是其太想夺冠了。小孩曾以“灭绝师太”名之,从年龄看未免太过,但观其做派风格却无一不象。不想“危险妹”竟最终输给天真“女汉子”。这结果把小孩感动的热泪盈眶,为殷怡航欢呼!同时,怎能忘记那些星光闪耀的群英谱啊——李四维、石继航、夏昆、祝浦成、吴空、陈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尽管诗词大会并不完美,并不尽如人意。但有主持人董卿美才女轻松驾御,平添了几许格调风韵。让人流连忘返,一步三回顾,恍若梦回大唐,穿越两宋。仅以些诗与诸君共勉“何当再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

希望这种诗词类节目更多更好!这不,这次“诗词大会”把小孩的馋虫勾起来了,将本已多年来束之高阁的爱好又重拾起来,又知道和背诵了多首诗词以增扩储蓄量级。

朱子诗词读后感篇2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融合的诗歌典范,浪漫主义是20世纪文人精神的风标,浪漫主义想像和革命理想曾一度在左翼文学理论者的倡导下,结合形成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式。

一九二一年所作《沁园春长沙》就有雄心中原大地的远大志向,“问苍茫大地,谁主沈浮”,该由民族独立解放信仰的人来管理大好河山,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三年间作品,多是战争生活,战地风光,读而易懂,一扫古诗伤感、讽今,论事的风格,给战士以鼓舞。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神是通天地之道的人。他是战略家、思想家,但写诗只是革命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像纯旧诗词那样对每首每句皆那样要求完美,哪是不现实的,《为人民服务》不是诗,但在论文中把一个普通战士的牺牲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亊业联系起來不比《出师表》逊色,这是读书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范文,无韵之诗文。处处展露出领袖对国文的掌控与大家风范。

他青年时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独立于湘江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面向宇宙万物,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的呐喊。在艰苦卓越的长征路上,他坚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念,迎风高吟“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天问!这是顶天立地中华英男的内心表达,只有伟人才会浩歌当哭以赋宏志。

烟雨莽苍中细看旧社会,“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菩萨蛮·黄鹤路》心情凝重。夺取政权以后,遇到反华势力合围,他“冷眼向洋看世界”举重若轻痛斥,“小小寰球,有几只苍蝇碰壁”。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激发革命者追求真理的勇气。“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宣告蒋介石围剿破产人吓跑了。实际仅放了两炮,就把敌人吓跑。真是革命大无畏精神,与浪漫乐观的集中反映。纵观毛的诗词,篇篇都充满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王霸之气。

朱子诗词读后感篇3

最近集团组织了名为“书香中交”的活动,旨在为广大员工增长学识,陶冶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见解,从另一方面说,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位大家的视角去品味这些美妙的诗词歌赋。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只会一半的诗还有很多,不谈内容,似这般,就已先学会了敬畏。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真的没有感情,没有喜怒哀乐,那么这不是神就是一堆枯骨罢了。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先贤的内心,聆听先贤内心的情感发声。恰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认识一个好人,会让人心胸开阔。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底蕴到底有多高,读两三本书,总归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朱子诗词读后感篇4

梅花品格高尚铁骨铮铮。古诗词中也有很多梅花的,大家读了写梅花诗词,读后感都写了哪些?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古诗词梅花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著名的咏梅诗为元代画家王冕自题“墨梅图”上。王冕学画的故事曾写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为众人熟知。清代朱方蔼曾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一幅“墨梅图”即是繁花的代表作。此图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奇;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轻染,仅花蕊加墨重点,清新俏丽;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作倒挂梅。枝条茂密,前后错落。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绽瓣盛开,或残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白洁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相映照,清气袭人,深得梅花清韵。干枝描绘得如弯弓秋月,挺劲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韵律感。长枝处疏,短枝处密,交枝处尤其花蕊累累。勾瓣点蕊简洁洒脱。整个画面虽无设色,但看上去,梅花的清香似从纸背透出。

王冕墨梅出于北宋扬无咎派。但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此幅则写繁花密枝,别开生面。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极为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作者并没直写梅,而是通过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虚与实,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疏影”、“暗香”这两个新颖的意象,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清幽香逸、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由于这两句诗极佳地捕捉并传达出梅花之魂,成为历代诗人咏梅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佳句。

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诗把个欧阳修佩服的是五体投地,堪称绝佳。

林逋性格孤傲,独来独往,喜恬淡,自甘贫困,不随波逐流,蔑视权贵,40多岁隐居杭州,在杭州孤山独自生活20多年,自得其乐,以布衣终身,终身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鹤妻子”。

此诗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生写照,以梅自居,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一贯追求。

朱子诗词读后感篇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都有自己深远的发展过程。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的古诗词。

我读过著名学者于丹的著作《重温最美古诗词》。在书中,作者通过大自然的风景,引出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并作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个人看法。全书语句流畅、优美,处处散发着诗意,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释怀。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是书中正文开篇的第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中的一句。通过作者对诗句的解读,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唐玄宗离开皇宫前的安然、喜乐,再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离开皇宫后的怅然。只是短短几字,表现出了景物背后的苦楚。虽然唐玄宗的皇宫没有变,但这种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人感受到的只有无限的凄凉和悲哀。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是李商隐《锦瑟》中的一句,也是全书结尾的一句。当读到这句诗时,让人不住发问: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弦呢?也许当一个人有着无数心事,才会如此发问吧。锦瑟有着这么多的弦,是因为这一弦一柱都系着太多太多的回忆。心事如此之多的诗人,隔着似水的流年,回望过往的时光,泪水不住地凝成了诗行。这些思绪和迷离的幻像如同那繁琐复杂的锦瑟,不知何以缘起,更不知何以缘灭。

我喜欢这种在诗海畅游的感觉,在笔墨香气中体会纳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深情款款;体会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体会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苦;体会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若狂;体会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抒怀……在诗词中找回生活的宁静,去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活得诗意盎然。

朱子诗词读后感篇6

《毛泽东诗词》字字掷地有声,初读拍案称奇,再读拍案叫绝,快读酣畅淋漓,细读大快朵颐,复读爱不释手,恍若余音绕梁久久不绝。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毛泽东诗词》读后感,希望您喜欢!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的见证。诗词中包含了红色革命、红色精神以及红色经典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完全体现。

他,文学功底深、功力强、造诣高,成就斐然亦家喻户晓;他,徜徉于古典遨游于精华,融会贯通纵横捭阖却又相得益彰,旁征博引且能独树一帜,常语惊四座技压群芳;他,诗词方面颇多建树,《长征》、《娄山关.忆秦娥》、《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妙章佳句迭出,影响之广、成就之高、反响之强,犹如一颗巨璨星辰,鲜有人能遮其光辉。常人是难望其项背的,可与之媲美者,整个近现代寥寥鲜有。

《毛泽东诗词》字字掷地有声,初读拍案称奇,再读拍案叫绝,快读酣畅淋漓,细读大快朵颐,复读爱不释手,恍若余音绕梁久久不绝。远见,卓识;凌云壮志,脱颖惊人。湘江畔,橘子洲头,气宇轩昂极具胆略的毛泽东向天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振臂奋呼挥斥方遒,意气风发淋漓毕现,风神俊朗先声夺人力彰气显,如千帆争发百舸竞流,飞天搏击,神采飘扬跃然纸上。“粪土当年万户侯”,一语超凡,熊韬伟略,欲开天辟地扭转乾坤之神气立显。其力其刚,可见一斑。《娄山关.忆秦娥》起承转合跌宕层伏,场景磅礴气势浑宏,与溢于言表的万分欣喜乳融璧合。昂扬、英韧、豪迈,“而今迈步从头越”,万丈豪情直冲云天,西风猎猎、夕阳如雪、万马齐喑,浩宏之气栩栩生动,引人入胜真若身临其境。《沁园春.雪》则喻示着他已登临一全新高度。雪、冰、长城、大河……寥寥数笔便将北国恢宏之冬景勾勒无遗。“不可沽名学霸王”,他告诫每一个人切忌冲昏了头脑。视察武汉畅游长江,在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里词人吟道:“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纵巨澜狂风亦泰然自若,何等从容!长江大桥正如火如荼兴建,作者早已联想到“天堑变通途”的通达捷畅。而当时千里外的三峡还纯属蓝图上的构想,作者却放飞想象插上时空翅膀去捕捉“高峡出平湖”的俊秀隽美、去想往“当惊世界殊”的壮观!

学伟人之诗,滋养浩然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因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他辉煌的政治成就,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关注和评价他的文学成就。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风雨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它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而且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毛泽东在他的作品中,不做历史名人的崇拜者,赞美当代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观,这就使他的评古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大“气”,这一特点就是帝王诗人曹操,和以气魄宏大而著称的苏轼也无法向其背。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大手笔,大气象,大意境,气吞长虹一贯到底,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可谓登峰造极。浩瀚雄浑成就非凡竟似巧然天成,倘若评中国近现代诗歌史上屈指可数的巨匠,他绝对占有重要的一席,是当仁不让当之无愧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尤其是诗词方面,他竖立了一面旗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中国当代的旧体诗人中,毛泽东是首屈一指的。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毛泽东的诗并不仅仅是因其人而且扬名。直到今天,他的诗词依然为人们广泛传诵,就是一个明证。

毛泽东诗词的大境界、大气魄,是毛泽东伟大人格的最生动的体现。毛泽东的一生,波澜壮阔,惊天地泣鬼神,本身就构成了一篇气吞山河的伟大史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袁枚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光,可以养心。”

毛泽东的诗品人格,和我们民族这些英豪可谓一脉相承。读毛泽东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昂扬之气,这股昂扬之气,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提升着我们的精神境界,滋养着我们的浩然正气,塑造着我们非凡的人格,陶铸着我们美的灵魂世界。

江河之有昂扬之气,故成浩浩景象;树木之有昂扬之气,故成莽莽林海;土石之有昂扬之气,故成峨峨高山。

对我们来说,昂扬之气体现为一种对事业充满激情的高昂的精神状态。有此气,则在繁重的工作面前,在各种困难和矛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不言败,能够以一种韧劲、冲劲、干劲,顽强拼搏,攻坚克难。我们的事业,靠的是理想信念,以及那股大无畏的气概。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讲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我们不禁要陷入沉思---我们的昂扬之气哪里来?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追求方有昂扬。人一生总要做点什么,总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总要为社会和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总要做一个大写的人。有了这样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不浪费生命,不虚度年华,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更有价值,才能不断为自己的人生提气,不断昂扬自己的斗志,不断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有担当方有昂扬。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各级干部,重任在肩、身系万众,必须坚守责任,忠诚使命,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有坚韧方有昂扬。昂扬之气还来自愈挫愈强、愈挫愈坚的意志与品格。青年毛泽东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话:“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因为有阻力所以更有动力,昂扬之气正是在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百折不挠中铸就。

走进毛泽东的诗词中,领略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境界,无疑是一次引人入胜、美不胜收的精神的探险、灵魂的洗礼。

语文书上总是不时看到毛泽东的诗词,这些诗词是毛泽东一生戎马的见证,也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繁星。

毛泽东——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将乾坤拨弄,他的诗含蓄隽永,一唱三叹,雄伟苍茫,它讲述着历史,讲述着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它让后辈明白很多,传承、发扬中国精神。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拥有一切,但终化作尘土、飘散在历史中,徒留一卷青书叙写着他们曾经的事迹。而眼下的中国不能靠古人来救,故此,他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此的才气纵横,气象恢宏几人能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直接的表达了自己的伟大抱负,《沁园春·长沙》真正的写到了他的志向,歌其心声,咏其怀抱!

《毛泽东诗词》真的是跟随着历史成长的,从一开始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再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苦到土改时农民的欢心鼓舞。

常言道:学伟人之诗,能滋养浩然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而毛泽东正是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一本诗词,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与其博大境界相辅相承的是他诗词的磅礴气势。他眼中的风可以扫残宇,可以卷孤城;他眼中的雪花可以搅得周天寒彻,可以飞起玉龙三百万——小景象,大气魄,戎马倥偬,尽入笔底。

有人如此评价它的:“《毛泽东诗词》艺术上,运用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思想上,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格上,虽少‘匠心’,却具‘匠气’,其神韵以骨气取胜,豪迈奔放,激越昂扬,气象恢弘,叱咤风云,具有帝王气魄,堪称一代大家,当之无愧。”正可谓是:“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

这些豪迈,荡气回肠的文字,拼接出了革命历程的点点滴滴,有人认为“如果说毛泽东诗词的大气颇有太白遗风的话,那他诗词的史书性质则就可以与杜甫相媲美了,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但它不是中国历史的简单复写,也不是历史重大事件的罗列组合。他歌咏大革命时期革命先驱者的战斗风貌,赞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革命运动,咏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卓绝奋进,高扬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歌颂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描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图景,表现共产党人的反帝、反霸的坚强斗志。进取者的奋斗,牺牲者的豪迈,崇高的追求,艰难的斗争,这些既是诗人对中国革命时代主流和时代精神的把握,也是诗人对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形象揭示。毛泽东诗词用文学手段再现了那一幕幕历史镜头,可以说是一部文学版的《中国革命史》。”

他的诗篇,给了我们一段红色的历史,一段激昂的岁月,更歌咏了革命先驱不屈的精神,当毛泽东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却能吟出如此豪迈的篇章:“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此种心境他人怎么能体会。乐于革命,不屈不挠,乐观的看待周边的一切事物,这就是革命精神,中国人的精神!毛泽东把它用于言行,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中国革命者,气象广阔,意境雄浑,让人欲血沸腾,只想用满腔的热血投身于革命事业。

这般才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般傲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般激情“山高路远深坑,大军纵横奔驰,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般心态“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他的诗词,创造了中国诗坛上的奇迹,为中国历史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雄视天下,所向睥睨,他是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实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带现代诗词的转化,引领当今诗坛,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华丽雄伟的篇章让无数中国人心神荡漾,热血沸腾。为艺术界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朱子诗词读后感篇7

于丹,是一位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大家读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都写了哪些读后感?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当自己为人师母并渐渐老去,那些年曾烂熟于心的古诗词也觉得无比生硬。退去了当年的无知,经历了人生百态,再次品味诗词,体会诗人的心境,不觉会有另一种相知与相识,多了一份当年所没有的感动。

在当今形形色色,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内心的确是缺少了一种宁静,一种去真正品味生活的静。我们总是在喧嚣中渴望功名利禄,不断攀升并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奋斗一生,却鲜有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或是观察下旁边的景物,来抚慰我们心灵的深处。利用休息时间,真正平下心来去看那一首首诗词,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穿越千年的物,感受同样的情,也才真正打心底有一种对诗歌美的新认知,并感谢诗歌,或者说是千年前的诗人所带给自己的感动。

通过一首首用心灵刻画的诗歌,有拼死沙场的雄壮;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有单身游子的孤独;也有壮志难酬的悲壮。而对自己感受最深的,无疑是那汪如流水的岁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看着儿子一步步长大,感到欣慰快乐的同时,不免会有丝丝感叹。是的,当自己的那种感受无法用最合适的词来表达,这时你读到一首正合你心境的诗词,自己内心是多么开阔豁达呀。闲时总是抱怨没有心灵倾诉的对象,这时发现原来千年之前,有人和自己一样同感的诗人,何不快哉?三毛一句诗说得好:“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是啊,其实生活无论是快乐亦或是痛苦的,都是限量版,我们都该好好珍惜,这有限的时光,在旅行中,不忘观赏沿途的别味风景!

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想来想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对于书里面所提到的诗词几乎全然不知,甚至读书时候学过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为我觉得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真的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内心是向往诗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只因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梦想,工作的现实,让我们将这诗意埋藏了。这让我想到蒋勋老师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讲到的,当看到一片景象让我们很感动的时候,然而我们却没有言语来表达此刻心里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是难过的,真的很难过。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唐诗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而唐诗宋词却是那温和不变的橘红色的灯光,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朱子诗词读后感篇8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陆游爱国诗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手里捧着一本《陆游爱国诗词》,我沉浸在诗词中,诗词的字里行间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我好像逆着时间的潮流,来到战乱不断的南宋,走进了陆游的人生。

陆游的一生,绝不是一个平凡的一生。他的一生呼吸着时代浓烈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

在几百年前,在安南山头,陆游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掀起了他满腔热忱。“多情谁似南月山,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他吟诵出这一荡气回肠的'诗句。陆游把无情的南山月赋予了人的情感,让它无比多情,而它的多情就在于,它和陆游热爱祖国山河之情一脉相通。它将层层云幕推开,只为让陆游看清安南山。那些曾经长安的风景也肯定在等待宋军收复。这些豪情壮志的抒发,我感受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的迫切心情。

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时的他虽已年迈,但爱国的情怀丝毫未减,日思夜想报效国家,就如这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他没有因为处在这悲凉的乡村感到悲哀,而心中仍然在想着国家,想为国家征战沙场,完成他一生的愿望。这让我想到了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尽管离开了朝廷,但依旧思国,忧国。而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更是强烈地突出陆游爱国之深,忧国之浓,连在梦境里都能梦到,当年他是如何驰骋疆场,为国守护边疆。

85岁的他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他的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在还没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依旧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在这样紧张的时刻,陆游想的不是自己,想的不是亲人,想的只有,国家何时才统一。因为他最痛心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未能亲眼看国家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这句嘱咐凝聚着他毕生的期望,让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陆游在写这首诗的十一年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光复,虽然他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由此可见,陆游的整个人生贯穿着抗金斗争,贯穿着爱国情怀。即使到了最后,南宋仍旧没有统一,他的心愿没有实现。但他的爱国主义诗词永远地留了下来,成了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他的精神也将永远长存,让后世的我们学习与发扬。

现在,我们身处和平的时代,不复南宋时的烟烽连天,混乱不堪,但爱国这一传统精神依旧延续至今。而现在的爱国也不仅仅是征战沙场,保卫边疆,更是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一些言行中。我们仍然能在当今社会看到那些爱国人士。不畏艰辛守卫在边疆的士兵,冒着生命危险缉毒的警察,被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等等。他们都在爱国,都在尽自己微薄之力回报国家。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传承中华传统精神,这就是爱国。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