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建设(整理2篇)
来源:
校本课程的建设范文篇1
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我校由校本部(学生都是重庆市最优秀的学生)和分校(学生相对较差)构成,再加上学生个体化差异很大,所以学校对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非常重视,在五年前学校课程委员会的自我建设就成为了学校领导思索和规划的问题。学校课程委员会是为了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整体规划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编制而设立了校内学术机构。课程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行政领导、各学科组优秀教师组成,在课程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校本有效运作。学校课程委员会定期对校本课程的编制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制定了一套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评价及奖励措施。学校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看作是学校自下而上的教师文化重塑,学校课程委员会根据这一力量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一目标的制度保障。
二、化学校本课程团队的建设
在学校如此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的大环境下,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团队也因此而诞生。由教化学的学校党委书记亲自牵头,学校化学教研室主任、化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参与的化学校本课程研究团队诞生了。为了更快更好地进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团队同时还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一级子课题“化学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为了更快更全面地提高团队的素质,每学期请一次专家到校做专业讲座,同时派老师外出参观学习,每月一次正式会议,每两周一次部分老师的碰头会。当然,新事物开始,都不会一帆风顺,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算教师愿意,由于教师的知识技能、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参与的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原有的思维和习惯带来沉重冲击,教师必须以大量精力应对各种精神和实践压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期间,我们也经历过各种阵痛但坚持了下来。现在,我们学校初三、高一化学校本课程都开设得很好。
三、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符合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实验教学,关注环境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首先确定了开设初三、高一的化学校本课程。由初三教研组长牵头负责,主要由初三化学老师及个别高中老师构成的小团队,开发了初二到初三化学衔接的《走进美丽的化学世界》校本课程,以及比初三层次略有提高的《神奇的化学》,由高中化学教师构成多个团队,分别编写了《小小化学家》《我们一起动手吧》《化学与生活》《化学与食品》《化工》《化学趣闻实验》等。
四、化学校本课程建设还在完善中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目前每周只有一节课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采用学生自愿选择原则,采用走班制教学。学生的感慨是增加对化学的兴趣;感到化学是奇妙和有趣的;增加实验动手能力;增加与同学的合作;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过半数学生提到“了解更多化学知识”。通过校本课程,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化学课堂的局限,大大开阔了学生的化学视野,感受了化学的奇妙。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建设对我们来讲是全新的课程尝试,它涉及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及教育行政部门等,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系统工程。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佳的机会,现在,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还在不断完善中。
校本课程的建设范文篇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实际上就要求教师要着力于区域性和个性的基本要求,对国家课程教材进行合理的校本化改良,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不断完善,实现增殖。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从有效教学、教学相长的视角审视现行各版本语文教材,发现它们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但大多是面向社会平均水平的普适性教材,与我校培养文科基础宽、厚、实的高质量文科生的目标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因此,产生编写一套侧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且适合学校学生学情的语文教材的诉求。
一、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建设基本概况
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建设,不仅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绝对指导,还应以一本通过国家审定教材的知识框架为框架,结合学校自身的师生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增、删、调、改、编,并不是为了张扬个性完全另起炉灶。如果那样,只能算是新开发了一个校本课程,而不能算作国家课程校本化,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
我校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该区使用京教版语文教材,因此我们编写的校本化教材大体遵循京教版教材的知识框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便于同西城区教学保持相对同步,教师可参加区集体备课和开设研究课,有利于教师成长;二是便于学生参加区统测统练,以进行横向比较;三是京教版教材以学科信息平台的使用为基础,理念有其不可忽视的先进性。这不仅是学校课程探索、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甚至可以说是当今教育方式的变革趋势。
二、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建设的有益尝试
通观比对现行各版本语文教材,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1.借鉴互文性理论,对相关篇章进行单元重组
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的创造及其意义的产生依赖文本的共生性语境和不同文本间意义的参比。仅凭单一文本,不能完整地解释文本自身的全部意义;文本自身往往要通过参照其他文本的内容表述来获取意义,进而形成意义的增殖。虽然现行各版本教材也是按单元组织的,但在编排时主要注意的是篇章手法的相似性,对篇章内容、主题关联度的关注不够。
实践证明,内容主题的相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思考。为此,我们在不破坏京教版教材框架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内容、主题等方面具有较高相关度的篇章组合在一个单元,便于学生比较阅读,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将《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组成“我看秦政得失”单元,将汪曾祺美文一束编为“花香水影汪曾祺”单元。
2.着力于作文教学系统化的探索
当前各版本语文教材对写作的关注力度均不足,多是一两个单元后附一两页纸的讲解,外加一道文字题。中学的教学实践中,也是多作文训练、少作文教学。所以,我们认为在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之时,如能丰富完善写作内容,摸索出一套能指导学生写作学习的方法,功莫大焉。而且,我校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均有较深的研究领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作文大赛,成绩显著,每年均有数十位学生的作品被公开发表。其中,5位教师有公开出版作文教学著作的经历。这是一笔巨额财富。因此,我们组织教师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初步梳理,整合成写作教材,分记叙文指导和议论文指导两大部分,共20章。虽稍显粗糙,但初步实现了作文教学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成系列。
3.注重与学校活动相配合
教学理论认为,最好的学习是将知识与生活环境结合的学习。如果教学内容能与学校实际活动相联系,就能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比如,我校有“登顶晓天下,礼圣遇文心”泰山祭孔活动,在相应学期适当单元,我们恢复了传统名篇《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这看似是不大的变动,但对学生有效参加学校文化活动,是极大的帮助。反过来,学校活动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又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也能体现我校宽、厚、实的特点和有效教学理念。
4.尝试增设自主组元单元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可以在教材的整体框架下,以教学目标为原点,以自身素养和特长为半径,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学科视野。同样,一群优秀的学生也可以以学习目标为原点,以特长爱好为半径,组织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内容。这符合教师不是教材的盲目执行者、学生不是教材的盲目接受者的新课标理念。
本着这个原则,我们在选修二到选修四的三个模块中,通过选文整合压缩,各空出一个教师学生自主选文单元,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需求结合自身爱好专长自主组元,借以彰显任课教师的视野、功底与思想,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这也让本套教材在共性中有个性。
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不仅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还要注意多方挖掘学校资源优势。以我校为例,我校文科实验班是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的,有20余年的教学历史,出现了一批批文科专业人才,所以在单元阅读导引中,邀请历届文科实验班的优秀学子来完成。他们有亲身学习经历,有对学校教风的直接体会,撰写的导引贴近学生需求,很受欢迎。
另外,我校与各所师范大学、市区教育学院联系密切。在阅读导引中,我们还会外请许多一流专家帮助揣摩、推敲或撰写,对学生的指导更高位。为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成为一泓活水,在教材装订上,我们采用活页形式,便于教师根据学情与教情随时进行增删。
虽然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的编写工作已初步完成,并开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尝试辅助国家课程教材(京教版)使用已达5年,框架体例均相对成熟,但我们并未停止改革探索的步伐。结合时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师生需求,今年入学新生使用的语文校本教材必修一中尝试加入31个二维码,共计31节微课。这些微课将教师最有心得、最为精彩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供学生预习、复习及深入思考使用,达到优质资源共享的效果,很受好评。

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整理2篇)
阅:0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范文篇1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

校本课程的建设(整理2篇)
阅:0校本课程的建设范文篇1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校由校本部(学生都是重庆市最优秀的学生)和分校(学生相对较....

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的区别(整理2篇)
阅:0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的区别范文篇1我国卫生部、发改委等9部委于2009年8月联合《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