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心得范例(3篇)
来源: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心得范文篇1
1.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初中物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初中物理高效益——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是学生学习的初中物理高效性,初中物理高效课堂要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最大化,做到优质、高效、低负、低成本。
2.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准
(1)教学目标设置恰当(明确、具体、符合学情)。重难点处理得当(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全体,关注个性;注重情感、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整合)。
(2)授课精炼初中物理高效。抓住知识主线,思路清晰,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重点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难点问题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3)主体作用彰显。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中自主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学习形式多样。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技术、组织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利用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在思考、操作、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初中物理高效学习。
二、如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1.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和本校实际出发,通过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优秀中学的教学模式,促进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我校初中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2.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方案
(1)备课
①学生用的导学案的编写(教师备课的重点)。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落实课本的教学目标,然后从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知识梳理和达标检测五个方面编写导学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去体现,这些由教师制定;知识准备的内容主要是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准备的知识要点,这部分由教师设计好后要求学生上新课前完成;学习内容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按课本内容而定;知识梳理就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要求学生自己梳理,这样既能回顾和巩固已学的初中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精确的初中物理语言描述初中物理问题的能力;达标检测包括达标检测一和达标检测二两部分,达标检测一由学生当堂完成,时间为五分钟,达标检测二为课后作业,时间不超过15分钟,教师在设计题量时要注意时间,题目要切实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教师在新课前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然后学生根据导学案,结合手中的学习资料自学,进行提前预习,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教师在呈现学习“支架”——导学案的基础上,对必要的问题,必要的学习内容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初中物理高效预习、初中物理高效学习。那学生到底预习效果如何呢。就需要进行预习测试。在进行预习测试时,以“你学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为题进行测试,测试以书写的好坏、语言表达等作为评价尺度,而对学生学到的知识程度不作评价。
②教师用的备课的撰写。教师主要还是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仪器、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后感七个方面进行备课。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增加了课前二次备课和课后二次备课。课前二次备课是指临上课前对自己的教案用红笔进行修改,课后二次备课是指教师上完课后发现备课存在问题,然后再次用红笔进行修改。
(2)上课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心得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变化;思考
新课程标准主要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三大点阐述了对初中生物教学的要求,我们主要参考前言(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来思考。新课程标准重申了生物学课程的科学课性质,强调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应当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课程,既要习得科学知识,又要领悟科学方法,不是被动的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习得知识,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训练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则强调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要,要注重情感教学和多样化教学。根据对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分析,我们总结得出初中生物教学三要点:创新教学方式,还原课程自然科学本质;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一、创新教学方式,还原课程自然科学本质
生物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它的存在是为了揭示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探究生命背后的本质,并且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基础,支撑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但是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性质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它仅仅被作为应试科目,以机械重复教材的方式教和学习,缺乏探究和创新。
科学的意义在于探索和发现,把未知变为已知,科学要实现发展,必须在已经存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才能找到以往没有解决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如果仅仅是重复和复制,像文科学习一样把知识传承的方式教授给学生,甚至实际上文化也需要在创新中传承发展,科学无法实现发展,停滞不前,那么教学就失去了长远的意义。初中生物教学要在改革的过程中适应时代要求,就要体现出其自然科学的性质,以探究的方式教学,深入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抓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学习道理,但是现实与期望往往背道而驰,学生可能对生物世界,对各种千变万化的生物现象感兴趣,但是对生物这门课程感觉到吃力,甚至感觉学习很痛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让学生能够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哪里呢?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具体的、直观呈现出来的事物或者是生活中可观可感的事物有更大的兴趣,学生或许对此毫无观念,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有所发现,所以,我们要把文字、公式这些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具体生物世界存在结合起来,让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时,我们可以把遗传原理与学生和父母之间的遗传结合起来,把学生和父母之间存在那些共同点找出来,利用学习的理论来做出科学的解释。
(二)注重实践展示
“一次的背诵不及一次实践操作”,这是自然科学学习的不二法门,把对知识原理的讲解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呈现出现象到本质的动态演变过程,给学生以深刻直观的知识理解。初中生物教程对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实验操作做出了明确要求,在当今的教学条件下,多数学校都有完善的实验硬件设施,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够认真、按质按量的完成教学,让同学们都能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不能因为实验课程耗时或者考试要求不重就不安排相关课程或者敷衍了事。我和同学们交流时发现,同学们对实验课有着很大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甚至能够把书本上始终未理解的知识点弄明白。除了实验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演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如何区分酶的催化与胆汁的乳化,我们不妨用烧一张小纸片模拟胆汁乳化,用粉笔磨灰来模仿酶的催化,可以简单明了的把二者反应的形态和生成物性质展现出来。
二、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新课标对于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做了多出强调,这体现出教学改革的一个总方向:以学生为中心。
(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兼顾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的学习教学肯定是放在首位的,但同时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理论与实践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同等的份量,尤其是对于生物这样的自然科学课程来说,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甚至超过了理论。初中生物相对于高中生物来说应试的压力要小很多,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将教学眼光放长远,从素质培养的角度来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注意学科情感养成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也要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辅助,因为学生在作为学生之前,首先要作为一个社会人去成长,所以在学习中所接触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也会对个人品格、情感的养成产生影响。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初中生物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探究生命的奥秘,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决策等等,学生通过生物学习不仅要成为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人才,也要成为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益的社会公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科知识本身,也要结合时事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负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
三、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心得范文
一、注重激发并呵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动力源泉,更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1]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由于初中的物理学习是物理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充满着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他们心智还很稚嫩,容易在物理学习中受到挫折而产生气馁,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精心呵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动力,这既是初中物理的培养目标,也是搞好物理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
物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资源,教材的编写应十分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就通过生动的版面设计,惊奇有趣的活动安排等来促使学生喜欢物理,热爱科学。无论是在序言、各章节,还是在课外作业中,教材都极力关注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有兴奋感和充实感。
1.关注利用随手取材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中有许多独特的小实验。例如,序言中,高低蜡烛哪一支先灭?插入不同的隔板,条形磁铁对铁质回形针的吸引会变化吗?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声现象中,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架发出的声音吗?摩擦高脚杯发声;热现象中,纸锅烧水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意外、惊奇,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材利用故事的讲述、三位卡通人物的对话、漫画呈现等方法,或引入探究的问题,或陈述不同的观点,或暴露学生常见的错误认识,以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探究的动机。如在第三章的章导图中,用小明游览瘦西湖的日记引入光现象的学习;在声现象中,用小华唱《青藏高原》歌曲的情景,自然引入探究音调的课题;在光的折射中,以一幅人落水的漫画引入折射现象的课题等。另外,教材在许多重要的概念、规律学习中也十分关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3.遵循认识规律,合理安排内容的呈现顺序。初中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为此,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教材特别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例如,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再“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再“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先“初识透镜”,再“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先“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再学习“速度”;先“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再“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先由漂浮感受向上托力而初识浮力,再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构建浮力的概念等。通过合理的安排,较好地化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使学生树立信心。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教材,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放在首位,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兴趣、动手兴趣、探究兴趣,这是学好物理的关键,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关注优化教材的结构
课程标准根据物理学的内容体系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地在教材中呈现,这不仅体现了教材的特色,也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其中不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处。我们认为,在物理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体现物理学科的逻辑结构和体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材的结构设计应是学科体系和学生认知建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需要恰当地处理好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之间的矛盾[2]。
苏科版物理教材从“三维目标”出发,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围绕三大主题及其相互间关系,构建了不同层次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教材逻辑结构体系(如下图)。并据此设计各单元内容的安排顺序。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教材结构设计的意图,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对“力”一章结构的安排是:一、力、弹力,二、重力,三、摩擦力,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教材并没有采用“将力的概念一次到位后再学习常见的力”的逻辑顺序,因为这一结构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起始概念过多,比较抽象,难度较大。人的认识过程常常是螺旋式上升的,对初中低年级学生要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材中对力的概念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①初识“力”——从肌肉紧张感受力的存在,拓展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在“常见的力”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力的三要素和画力的示意图的方法;③认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④归纳力的作用效果,提升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④为第九章的内容)。这样的结构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简捷、紧凑。学生的学习如同爬山一样,到达山顶再俯视全景就会清晰得多,因此教师应当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要求,在学完一章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形成更为系统的逻辑结构认识,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与此类似,教师们对教材中其他部分的微观结构处理时,一定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整体结构要求,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急于“一次到位”或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过程的渐近性,也不要把概念“咀嚼”得过细,填压给学生。
三、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关注探究的本质内涵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物理探索规律,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物理认识规律。在物理课程中,实验和科学探究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探究的角度来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看,实验教学也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外,实验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实验探究的过程要求,此次课标修订,还进一步明确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以此来加强实验探究。因此,无论是从物理学自身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角度来看,物理教学最要紧的就是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实验,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凸显探究的本质内涵,最大限度发挥物理的育人功能。这既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物理课程实施的要求。苏科版物理教材除了关注用小型实验培养学生兴趣外,还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1.加强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修订后的八年级教材中明确规定了9个学生分组实验,对于这些学生实验,教材没有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来组织,是根据每个实验具体的教学目标而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实验,侧重物理规律的探究,在教材的组织上就要特别注重探究的活动过程,对规律的认识是探究的成果;还有的如“练习使用温度计”、“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等实验,侧重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教材组织上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训练的机会。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而且能使规定的实验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2.在实验的设计中力求更好地体现探究的本质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实验,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完成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教材呈现的开放性过大,教师指导就较困难,学生探究的有效性不高。修订后的教材以偶然发现窗外景物的倒像来引入探究的问题,在学生尝试性地操作和观察,掌握了调节要领,并大致了解像的大小、正倒的变化情况后进行实验。在获得倒立缩小像和倒立放大像的实验后,在关键的“成倒立、等大像的条件”猜想环节上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分析已得数据,再用实验验证。这样做的意图是更好地体现了“探究不是简单的归纳,需要不断地思考、分析、猜想和验证”。在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再从影响成像性质的两个关键位置来进行总结,阐述规律的内涵。这样的小结,不是简单重复“规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律。再如,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一节中,针对学生存在的前概念来安排探究活动。用卡通画的形式表达学生的观点,设计的实验活动也针对“物体主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这一问题,不用“人推墙”的实验,而设计了“人从背后推人”的实验,不选两块磁体相互排斥的实验,而选铁块与磁体相互吸引的实验。可见教材修订后更符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个性特长。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和开放性的技术训练,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八年级教材修订意安排了5个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供学生选做,它们分别是:“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制作简易的密度计”,除第一个外,其余都是新增内容。这些课题有创新的闪光点,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要求学生能设计一种比较隔声性能的简易方法;“探究树荫下的光斑”,要求学生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命题的思想很好:为救治病人,急需将药品送到偏远深山中,而这种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由于山高路远、气温较高,常用的保温瓶不能满足运输途中保温要求,要求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方案并动手制作;“制作简易的密度计”,让学生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体会科学向技术转化的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它们是给学生选做的,由学生自由组合(2~3人一组)主要在课外完成,在学期开始时,由教师做一次本学期选题介绍,请学生报名,教师组织,实施中进行个别指导,学期结束前进行汇报、交流和评价。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综合实践活动落在实处。
四、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要求,关注基础性和选择性
物理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精选和组织教材内容。从知识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主体知识和拓展知识两部分。对于主体知识应考虑基础性的要求,而对拓展性知识则应体现一定的选择性。例如,“多普勒效应”并不是初中物理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为知识的拓展,将其放在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信息库中,供学生选择阅读;微观粒子中的夸克,虽在教材的正文中提及,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夸克是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微粒即可,不宜展开;对课标中“摩擦力”这一知识点,重在“滑动摩擦力”的学习,而对“静摩擦力”的介绍放在“力”一章的信息库之中。此外,教材还设置了一些阅读栏目,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可开拓学生眼界、渗透科学教育。这样提高了教材与新修订课程标准的吻合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教材中内容呈现、活动组织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如,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此前由于学生有了“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即已有了“平衡力、非平衡力分别会对物体运动状态产生何种影响”的知识,用这些知识就可以推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当然,这种“推出”是由老师来告知还是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领悟,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做出选择。这部分内容就大可不必以探究发现的方式进行。
五、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对学习的指导作用,苏科版物理教材修订特别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在例题的呈现中,改变传统的“已知—求解—答”的模式,突出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反思环节,在一些例题中采用“分析—解—答—反思”的模式。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并进行解答和反思,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例题后提出反思,来说明物理公式不仅反映了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以此来加深对物理公式的认识。
2.为了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材在每一章后均设置了“小结与评价”栏目,其中包含两个部分:“知识梳理”和“反思与评价”。知识梳理部分是对本站所学的重要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反思与评价”部分是按实际需要安排3至5个问题,这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围绕重要概念或规律的学习过程,对所涉及的思维方法、实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反思;或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平台,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对应用知识的评价,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六、反映时代性,渗透科学和人文的教育功能
课程标准强调在物理学习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时展,同时渗透科学和人文的教育功能。苏科版物理教材设置了“生活·物理·社会”、“信息库”或“读一读”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来呈现具有时代性、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拓展性知识,同时渗透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如在此次修订教材中就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以更好地反映学科前沿、中华民族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及现代物理技术应用的成就等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声学建筑、中国古代对静电的认识、减小阻力的创新历程、举世瞩目的“天路”、“蛟龙号”深潜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手机的发展等。在物理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希望教师能以教材提供的资源为引导,挖掘更多的教育因素,用好教材,教好学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刘炳昇.继承与创新——初中物理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1-15.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课程改革路径范例(3篇)
- 阅0课程改革路径范文[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创新最近几年,对新课程改革的批评声音较多的是认为新课程改革主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在笔者.....

新媒体艺术发展史范例(3篇)
- 阅0新媒体艺术发展史范文关键字: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1发展现状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

小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收集9篇)
阅:0小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篇120xx春季小班个人总结寒来暑往,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又结束了,一群哭哭啼啼来幼儿园....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心得范例(3篇)
阅:0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心得范文篇11.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

党员总结示例(收集17篇)
阅:0党员总结示例篇1*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

课程改革路径范例(3篇)
阅:0课程改革路径范文[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创新最近几年,对新课程改革的批评声音较多的是认为新课....

个人年终总结党员总结模板(收集17篇)
阅:0个人年终总结党员总结模板篇1我是在今年七月份正式加入敦煌支行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转眼间已经半年多了,六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