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的读书心得(收集7篇)

来源: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篇1

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听许多人谈起,他们大都面色凝重,说读得非常压抑。《人间失格》主人公叫叶藏,其实他就是太宰先生的化身。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与叶藏融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于叶藏的独白。他说:“这是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叶藏一生是逐渐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太宰治在完成作品的同年,携他的爱慕者自杀,二人以生命完成了怯懦者的深度。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底沉了一颗大石头,很想大哭一场。难过已经到了嗓子眼上,涩涩的在喉咙里,使任何声音喑哑。我想,叶藏,他是个被上帝放逐的人,也是被自己放逐的人,他极不自由,被自己禁锢着。他对人类本身的未知性的恐惧与排斥,引发了他的荒诞与颓废,以至于他的一生都在取悦他人。他逃避自己,不停地伪装自己来取悦他人,而他人的存在更衬托了他的悲剧——他再怎么取悦他人,扮演着可悲的小丑,但最终也只剩下自己孤独一人。一个取悦他人的人,在取悦之中阅尽了人性,他的对于人的阅读,形成了一个怯懦者的深度。

叶藏经常想,自己究竟有没有必要活着,活着又怎么活?他这样的追问,已经违背了天赋人权的义理。他不是在叩问人生意义,他只不过是丧失自我的人格罢了。(丧失自我或许已经无法称其为人了吧?)加缪说,你反抗啊,别逃避别自杀,你反抗啊。可叶藏不会,他只会因循苟且,继续演戏,怯懦而软弱——用习惯伎俩去讨好别人,以此感受自己的存在,他是一个影子一样的存在,是一个碰到棉花糖都会受伤的胆小鬼。他是一个“极好的演员”,同时带着不想被人发现的可耻的天性。他矛盾且复杂,好像“活着”对他人而言轻而易举的小事,在他敏感细小的神经上成了一件要花费很大很大力气的事。正是这种敏感的性格,使他充分感受他人,感受社会,却完全丧失自己,最终只能选择死亡。

可是读这样卑怯的书,我居然心里得到了安慰。我想,原来遭受心灵困苦的人不止我一人。但我又有一种恐惧,那种内心世界被剖析的恐惧。叶藏问:难道相信别人也有罪吗?难道纯真无暇的信任是罪恶之源吗?在良子被人玷污后,叶藏心中的痛苦愈加深重,认为自己是“罪恶的集合体”,“不该再奢望骑着自行车去欣赏绿叶掩映的瀑布了”,活着,似乎成了叶藏的罪恶之源。二次大战后,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些极为善良的人,担负着人类的罪行,他们善良,甚至善良近于怯懦。

太宰治先生在这个“怪人”和“这个神一般的好孩子”中重现了自己生的困惑与爱的无能。或许很多人不喜欢这本书的格调,认为它只是矫情的呻吟病语,不知所云。更有人认为这本书充满了负能量与压抑。我想,太宰治先生落笔时绝不是想让读者感同身受他的悲哀,而是想告诉我们:“不要这样。”不要悲哀,要活下去。叶藏说“一切都会过去”。想要在人的世界里好好地活下去,那种不能实现的焦虑和那种认认真真活下去的渴望,才是他的本质。

坂口安吾在《致郁》里说:“活着,是最重要的事,可偏偏这简单的话,又最难理解。其实也不是懂与不懂的问题,生或死,是没有说得清楚的'。况且,选择死亡的话,只需要从人间消失,其他什么也不用,多么简单,可试着生存,试着去解决问题,就要一直战斗下去,无论何时,都可以选择死亡,所以不要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了。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事,还是不要做了。”坂口安吾说得太平淡,太容易,他没有抵达怯懦者的深度。我想到的是“向死而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他说,其实人存在的过程就是一个死的过程,人只要还未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叶藏丧失了自我。丢弃了做人的资格,在“向死”的过程中选择了提前亡故。虽然我在《人间失格》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但还未及叶藏的悲哀,我只是带着他认认真真活着的渴望,向死而生。

读完第一遍,接着又读了第二遍,心里仍然有着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混合着一种灵魂被透析、被表达的共鸣,以及意识到这种共鸣的羞耻与无力。有人问我,这本书好不好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对我来说,这绝不是一本好看或不好看的书。

看到书评中有人写道:“在那些立于洪荒之上,观百川灌河的人的眼里,每一条小溪流的喧闹是不是显得愚蠢而又徒劳;那些敏感聪明、善于体察人心的人,是不是习惯演戏时,感受着悲哀与自怜。”我想,这种悲凉与自怜正映在人间的每一个叶藏的影子上。

我的苍白的语言无法表达我心中的波涛,但我永远难以忘怀怯懦者的深度,以及从深渊里散发的冷静的气息。在每一个孤独彷徨的日子里,我将带着太宰治先生的慰藉,向死而生。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篇2

在最近,我读了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人间》。这本事中阿廖沙的许多做法和心里所想到的,使我感触很深。

这本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为了生活,与外婆贩卖野果,做过绘图师的学徒,在船上做洗碗工,在圣像坊做学徒等人生经历。在人生的道路上,他饱尝生活的艰辛,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任务打交道,并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书籍。书籍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充实了他的头脑。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能为环境所屈服”。怀着这样的信念,阿廖沙离开家乡,奔赴喀山进入大学,走上了坚定的人生之路。

阿廖沙真的让我有所感动。他那么小就独立生存,并不害怕别人的辱骂和歧视,坚持将自己的'生活走了下去。他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他为了挣钱,仅仅十一岁就出海,在船上做洗碗工;在荒山野林里捡果子,为了生存,他什么都做过。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没流一滴眼泪,甚至暗暗发誓要养活唯一亲她爱他的外婆。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怎能不使我感到敬佩呢?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虽然我的生活条件比他好,但我却不如他。他遇到困难会迎难而上,而我却选择退缩。我总是选择简单的事情来做,有时也会做的一塌糊涂,一旦失败便流下眼泪。可是阿廖沙呢?从头至尾他没有掉过一滴眼泪,而且努力奋进,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但我却没有,经常偷懒。对此我感到很愧疚。

读了整本书,我明白有些事情并不需要大人来帮忙,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完成,就是自己不努力。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才是自己的目标。我们要学会坚持,而并不是偷懒。从小学会吃苦,长大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加油吧,总有一天会成功!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篇3

刚开始看前言对三张照片的描述时,感到十分诡异和惊悚,差点没继续看下去,但是好奇心还是驱使我继续看完了全书,而且是一口气看完的。

为什么书名叫《人间失格》?用书后老板娘的那句话来说就是:“不行,人变成这样就不行了”。原来所谓的“人间失格”就是“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一个人能活到失去做人的资格该是有多么堕落。主人公业藏不但从小欺骗自己和他人,生活中处处迎合,活得疲惫不堪,而且对人充满恐惧,不能和人正常交流沟通,独立生活。长大后不但酗酒,还染上毒瘾,和女人关系混乱,与废人无异。也许作者真的是有精神疾病,这也许是悲剧的根源。业藏也是知道自己做人的失败,所以三番五次地想自杀,就像作者简介里说的那样,“最后终于成功了”。

另一个令我好奇的地方是,既然作者太宰治是那么一个失败的,无可救药的废人,那么为什么他的作品那么受欢迎,那么成功,而且还获奖了呢?也许是他从自己的人格中分裂出一部分正常的人格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公正的.批判,也许是他从初中开始就想当作家并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努力。记得有个说法,说是拥有平庸的人生的作家写不出伟大的作品,也许太宰治也是以身试法,将自己的人生剖析给众人看吧。

后来看一些评论,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说是“如果心情不太明朗就换个时间再看《人间失格》吧”。然而,已经将它看完的我并没有感到特别抑郁,只有一种了解了另外一种人生的感觉。如果有关于此书的更深入的分析也希望能看一看。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篇4

《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宝贵的书籍。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篇5

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初读这本“食谱”,我就被汪老先生笔下的各路美食深深的感染,极强的画面感让我浮想联翩,以至于合上书竟对先前的“粗茶淡饭”开始嫌弃起来。可是这真的仅仅是一本“舌尖上的美食”吗?迟疑后,我再次捧起这本书,原来人间不但有味,还藏有一颗赤子之心。

高邮的咸鸭蛋、小西门马家牛肉馆、故乡的元宵……每每被点到名的特色美食,无不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一则《论语》一句情,一盏茶香一座城,无论是祖父对口中的“孟子反”还是家乡人的“喝早茶”,读起来都极具生活的香气,仿佛那家小院儿里有着魔力,让人流连忘返,放下书仍让人牵挂,那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城市和熟悉的小暖。

走遍万水千山,吃遍大江南北,汪先生把不变的真情留在了齿间,这份对美食的爱也是对生活的真,唯有一个爱生活的人,他的笔下才有那字字珠玑的美好,他的心中自有一种情趣,自有一颗豁达的心,让人每每品读,心中被温暖。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应该这样。王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不论是咸菜文化还是宋朝人的吃喝,还有立春的吃萝卜习俗,都将文化和美食紧紧相连,唯有口味宽泛一点,我们才能从不同的食物比较中体会出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性情习俗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南北文化无优劣,中西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

一本《人间有味》让我品到了文字背后的小暖,虽不能让汪先生那般尝遍东南西北,但也让我下决心用阅读充盈自己的味蕾,又是一年读书月,人间有味,香意浓浓,书有百味,其乐融融。“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宇宙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同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幸运与不幸亦是如此呢?其实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

现在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后,生活带给我的更多是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伤害。“有很多人用了毕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对别人的成全”。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我们都是顺着每一步才抵达今天,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只要你信任这些生命的成全与托付,总会对历史的轨迹和当下的容颜做出解释。站在现在,你会知道你的未来应该要成为什么人,你怎么才能不辜负曾经的成全与托付,你怎么才能在无常当中一步一步把恒常走得更好。人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有幸福感、被成全的人,他会不断用善念去成全别人。善良与爱,才是人性中最蓬勃的种子,可以薪火相传。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被父母成全;在求学的路上,我们一直被老师成全;在职场的路上,我们一直被领导成全……我们如今的被成全与托付,难道不是为了将来对别人的成全与托付么?

漫漫人生,有味清欢。一念既起,就拼尽心力在当下完成,那一刻当下,也就算是真正实在的拥有了。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篇6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叫《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童年》,我十分同情故事的主人公;读完了《在人间》,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里讲主人公啊廖沙小时候父亲病故,9岁时跟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亲眼看见毒打儿童等令人作呕的丑事。但是,外祖母却给他讲了许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1岁时由于外祖父家业破产,无法养育他,他便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他曾在鞋店、圣像作坊、画师家和轮船厨房做工,受尽屈辱。可是,书籍是他找到慰藉,在探索文学的路程中,阿廖沙又一次开始了新的人生。

在16岁那年,阿廖沙又获得了自由。他重新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一直想上大学,可是那时的大学对穷苦的学生是关着大门的。终于,有一个“特别大学”

————专门收留穷苦学生的学校向阿廖沙敞开了大门,阿廖沙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们比真是差远了,我们从小就有父母的关心、爱护,都是小公子、小公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真是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学习上,我们时不时嫌学习闷啊,烦啊,一点也不主动,比对起来阿廖沙把学习当朋友,而我们却把学习当成了敌人。

阿廖沙的生活是艰难的,而文学带给他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走向了光明。我们的生活很轻松,那就更该努力学习,长大干一番大事业。

在人间的读书心得篇7

本次我读了《在人间》。我看了《在人间》这本书后,我真的觉得人生的艰难和艰苦,全在高尔基的人生中展现出来了?高尔基在小时候,饱受他的外祖父的打,每次要个好久才能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一面,而每次他见到他妈妈的时候就觉得他妈妈对她很好,但是有一次他去找母亲的时候,被他的外祖父发现了,他的外祖父又是一阵毒打,对他的妈妈也是,差点连外祖母都打了。高尔基终于成长了,到了15岁,他的外族父让他去打工,虽然赚得很少,但是却让他得到了丰厚的经验,虽说还是有点苦,但是他还是撑了下来,他的外祖母也总是拿高尔基给她的钱,去买面包,给比她们更穷的人,她带着高尔基一起去发,一开始高尔基十分不解,但是后来外祖母和他说,多积德,多帮助别人,上帝会看见的.!后来高尔基准备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也是他之前和书解下的不解之缘。高尔基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高尔基小时候的生活十分悲惨,而他却没有畏惧生存之艰难,而奋勇向前,面对外祖父的打,还是十分的坚守自己的理念。虽然他们是穷人,但并不是没有尊严,虽然他们经常被军队的人所欺压,更可气的是他们让他的外祖父打高尔基,就是因为他和军队的人的儿子们成为了朋友,虽然有些奇葩,但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高尔基受了一阵毒打。高尔基虽然非常的聪明,但是那是毕竟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再聪明没有实力,也是废柴,所以高尔基终于准备学习了。其实高尔基这种精神很另我们学习,因为高尔基这种顽强的精神,现在有许多人都没有这样的精神所以我要学习!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