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收集6篇)
来源: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篇1
世事运行皆有规则,个人行为处事必须符合社会公认规则,否则则会被社会所排斥。那么什么是社会规则?如何符合这些规则?在我看来,这些规则实质上就是逻辑的表现形式之一。常听人言,某某说话不合逻辑、某某行为不合逻辑。其实就是说某某说话行为不符合社会规则。进而言之,窃以为逻辑是社会规则的上位概念,逻辑不仅涵盖社会规则还包括自然运行规律,有点类似中国古代所谓的“道”,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点理由:一是从逻辑表现方式看。逻辑最重要表现是推理,表现为从一个结论推出另一个结论。这和社会发展是一致的,社会的发展也总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社会形态;也和自然界的发展相一致,新的事物总是在已有的.事物基础上产生。二是从逻辑的基本原理看。逻辑最主要定律有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同一律。无论是人类社会规则还是自然规律无不契合这些基本原理,不能违反这些原理。三是从抽象程度看。逻辑更为抽象,涵盖更为广泛。社会规则和自然规律往往是具体的.,而逻辑是基本原理,涵盖两类事物。所以逻辑是规则和规律的上位概念。
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社会规则、自然规律成千上万,不同领域有不同领域行为规范和客观规律,个人难以面面俱熟,但逻辑不然,是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掌握。掌握逻辑即是掌握了一把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一方面运用逻辑增强自己思维表达能力,推进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另一方面逻辑又是检验自己言行是否正确的客观依据,促进自身合乎规则。那么如何掌握逻辑这一工具呢?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和进行逻辑训练是惟一的捷径。在众多的逻辑学著作中,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D.Q.麦克伦尼所著《简单的逻辑学》,则是其中的翘楚。
这本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有关逻辑的准备知识,告诉读者什么是逻辑,逻辑与语言的关系。第二部分讲逻辑的基本原理,主要讲逻辑的基本定律。第三部分讲逻辑学的语言,即如何论证。第四部分讲非逻辑思维的根源,也即是错误思维的原因。最后一部分论证百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正如书名,这是本简单的书,只有薄薄的一百多页,不用半天就能读完,但它却系统全面地把深奥的逻辑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名为简单其实绝不简单,简单的是叙述的方式和扼要的内容,关键内容却是谈的非常深刻,比如什么是正确的逻辑如何做到正确逻辑,作者观点鲜明一针见血。本人以前也曾经尝试读过一些逻辑学的书,但往往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但这本书却连续读了两篇才肯释手,实在是因为阅读此书让人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真正体会大道至简。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篇2
《简单的逻辑学》是一本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我们这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进行逻辑基本原理介绍的书。在我看来,这本书对逻辑原理的解释有些困难,但论证的方法和手段比较简单,没有严格的理论讨论。
书的前言里写到:“我们知道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并没有成为本能。
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未受过系统的训练,这是他们教育中的一个缺陷。”逻辑和麦当劳一样,是西方的'一种发明。与东方不同,西方有着理性的传统。他们喜欢推理和证明一切。甚至上帝也需要逻辑证明。
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提出了关于上帝的五种证明。推理、论证是一种理性活动,它必须有一种方法来作为保证,而这种方法最初是由亚里斯多德(这位老先生后来被称为“西方逻辑之父”)发明的,叫做逻辑。从那时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推理,逻辑变得越来越完美。
我国古代对形象思维比较重视,对逻辑思维没有加以发掘,通常只以类比的形式来分析,而少了推理和抽象的分析。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缺失,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建国后,语文教学加强了逻辑思维的培养,增加了一些需要推理判断的教学内容。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语文教学仍然缺乏对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主要问题是人才创新能力不足,逻辑思维在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在我国小学语文中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十分重要。
事实上,逻辑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目前学校很少提及逻辑。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逻辑总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于像我这样的外行或初学者,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水平,有助于人们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其他科学知识。而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对小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逻辑训练”。
学好逻辑有什么用?第一,使自己的语言更加清晰严谨;第二,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或看穿别人;第三,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细致。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掌握逻辑的理论知识,通过阅读国外的一些文献,了解逻辑思维训练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对逻辑思维的认识。
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能自满。他们应该在逻辑训练中学习好的策略,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简单的逻辑学》前半部讲的都是逻辑学的基础知识,精华、紧、贴近实际;最后面两章像是作者的心得和总结,实用性比较强,可以拿来印证生活,书中讲述的原理和例子以及论证,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研读,并且有意识的运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由于我才开始有意识的去学习逻辑学,把它当作一门独立的学问来学习,领悟的不算深。
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我们都应该努力学好逻辑,摆脱一切迷雾,才能翱翔蓝天。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篇3
逻辑学不仅仅是辩论社会里的利器,更是日常生活中表达阐述自己的手段,像极了血肉人类的骨骼。刚入职场年轻人需要用逻辑阐述表达自己,老练的管理者更需要用逻辑清晰的传达自己的命令。只有先定好目标基调,才能一步步的完善细节,用最短的时间向着共同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工作中,逻辑能力强的同事,总能把事情讲解的非常清楚,而逻辑能力弱的同事,需要我们引导之后,才能把工作汇报清楚。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后者占多数。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逻辑和辩论的训练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讲不太多,但我们工作中更多的是学习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来经营公司,因此需要多多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才能在沟通中得心应手。
逻辑学更给了我们质疑的勇气。越长大越对于常态的'事情,只要多数人支持,我们就收起了我们的言语,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质疑。任由他们玩弄混淆前提结论,向我们投递着这样那样的信息垃圾。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五分钟就能浏览一个小新闻,俩分钟能够看完一个小视频,掐头去尾不用逻辑质疑,只能让千百个人都成为网络机器。就像那句话,我不知道网上戾气为何那么重,喷子那么多,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身边人不上网?同时由于自己的无知,我们不敢接受质疑,甚至不能面对问题,只能对咨询的人冷嘲热讽,大吼着存在即合理,逼迫着别人接受。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篇4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美国人写的一本不到150页的小书,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我不得不佩服外国作家的魅力。就连这本书的编辑也感叹:更不平凡,更平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beinglogical)》。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是成为逻辑思想者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
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广泛、深刻和辉煌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严格的理论讨论,也没有正式的教科书。把逻辑的基本原理介绍给第一次接触逻辑的人,是一本实用指南。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自己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
所谓原因,它会导致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结果上留下具体的印记;每一个结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根源的特征。
首先,在探究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入手。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来说,当我们探索一个原因时,我们不知道一个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间接地了解它。
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探寻的方向。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
a→b→c→d……假设图中的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引起的,遵循正确的解决方法是找出d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重点放在c上。逻辑思维在这里是值得称赞的,但正如你所知,它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
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的解果。b的问题必须追溯到a,除非对a的根本原因进行充分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坏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同时,作者也指出,有时,我们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研究;有时,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呢!
最后,我们应该合理地区分原因。前面我们主要讨论“动力因”,就是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其实除了“动力因”,还有其他“原因”的存在。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他认为事物由“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原因,对于行动来说,是行动的目的或目的;对于客观事物来说,是它的功能;物质原因是事物的具体物质;形式原因决定了事物是这个或那个的特殊性质。作者以鸟笼举例分析。它的动因是弗莱德,他制造了它;它的质料的松木、钉子、螺丝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鸟笼特定的外形,以此来区分文件柜或窗棂之类的东西;它的目的因是为小鸟提供一个可以栖身的场所。
在动力因中,我们要区别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雕塑家是大理石雕塑产生的主要原因,因为他的存在决定了雕塑存在的最终因素。然而,他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他需要工具来实现他的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制作雕塑的工具,尽管是以从属的方式。工具是主要因素要得到某种结果所使用的媒介。虽然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都是必要的,但主要原因仍然支配着两者。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提供最好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为用户提供最好的工具。一个合格的主要原因,即使工具不好,也能有效;但一个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即使工具最好,也难以达到目的。
阅读此书的同时,我很强烈的感到,我们医院正在推行的六西格玛、“1+3”等管理工具,就是发现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好工具,它们都有严密的逻辑基础,它们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是明显的。六西格玛的五个步骤,dmaic,是基于结果和事实,寻找和控制根本原因,并不断提高过程能力的逻辑。而“1+3”更强调了对解决根本问题后的分享和再深入。
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让我们插上逻辑的翅膀,冲破层层迷雾,翱翔蓝天!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篇5
我们可以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但是只有思维本身才构成使得理念成为逻辑的理念的普遍规定性或要素。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这些规定和规律,乃是思维自身给予的,决不是已经存在于外面的现成的事物。
在某种意义下,逻辑学可以说是最难的科学,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不是直观,也不象几何学的题材,是抽象的感觉表象,而是纯粹抽象的东西,而且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回溯到纯粹思想,紧紧抓住纯粹思想,并活动于纯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种意义下,也可以把逻辑学看作最易的科学。因为它的内容不是别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熟习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同时又是最简单、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与无,质与量,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一与多等等。但是,这种熟知反而加重了逻辑研究的.困难。因为,一方面我们总以为不值得费力气去研究这样熟习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观念,逻辑学去研究、去理解所采取的方式,却又与普通人所业已熟习的方式不相同,甚至正相反。
逻辑学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它对学习的人能给予多少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但是就逻辑学作为真理的绝对形式来说,尤其是就逻辑学作为纯粹真理的本身来说,它决不单纯是某种有用的东西。但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独立的东西也就是最有用的东西,那么逻辑学也未尝不可认为是有用的,不过它的用处,却不仅是对于思维的形式练习,而必须另外加以估价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篇6
看到这样一句话:除了时间管理,我们还应该关注精力管理。不过很惭愧,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精力管理,我都没有做好。我说一下我的尝试。
在少数派的一篇文章里,我认识了“精制碳水”这个名词,也意识到精力管理这个概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中午一顿美味的午餐后,就开始十分疲倦,然后开始午睡。但是,我们的午睡体验往往很差,下午要是没课,一不小心一个下午就睡过去了,要是下午有课,起床那个瞬间又会极其难受。不可否认,午睡对我们恢复下午的精力非常必要,但是午睡又很难控制。
由于亚洲食物普遍含有较多精制碳水,我们一顿午饭后,这些精制碳水消化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导致犯困。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对这个星期的餐食做了一个尝试:
早上:吐司+香蕉+牛奶/果汁
中午:三明治+香蕉+咖啡
下午:蔬菜沙拉
一个星期下来,不知是咖啡的原因还是因为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这确实让我中午没有那么犯困了,但是这让我更早开始饥饿。另外,我觉得这可能对我来说,节约的时间大于增加的精力,这让我不用到食堂慢慢排队。除了沙拉需要点外卖,需要耽误一点上下楼取餐的时间。
另外,尽管中午没有往常那么犯困了,但是不代表不需要午睡了。但是上床睡觉容易贪睡,我开始在书桌上趴在睡,然后10几分钟后就会因为手麻,脚麻而醒来,并且由于眼球受到压迫,醒来还要几分钟恢复视力,不由觉得自己有些本末倒置了。
让我最为头疼的不是午睡,而是晚睡。我有天尝试睡前不玩手机,结果1个小时没有睡着,不得将手机继续拿起,在刷手机中不知觉睡去。这几天一直都没有做到早睡早起,浪费了不少早上的大好时光。
在少数派有看到另一篇文章《对某些人而言,学会睡觉比任何事都难》。其实我觉得睡觉对任何人都不难,难的是管理睡眠,在该睡的时候,能快速入睡,在不该睡的时候,不要犯困。
《简单的逻辑学》是一本“小书”,就页码而言不到200页,我却花了6天才读完。反映了我在阅读上并没那么投入。其实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觉得比较熟悉,因为在离散数学中的数理逻辑部分就有学过,区别的话《简单的逻辑学》是文字版,而离散数学中是符号与数字。当然,《简单的逻辑学》本就是一本科普读物,自然要使用通俗文字来解释一些复杂概念。
这本书除了让我们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以前学过的数理逻辑,更多让我学到是最后一章的【谬误】部分。我们因为各种主观原因产生非常多逻辑上的'错误。当然很多我们都有所听闻。
这些谬误其实也是工具,我们在谈判沟通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谬误使得别人入坑。比如“混淆视听”这个谬误,通过一些无关的信息,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
这里还提到一个谬误:以出身论英雄。在刚来的我们这一所十分普通的一本学校时(不是985,不是211,更不是双一流),我对社会上许多大公司招实习生看简历只看985,211院校学生的行为十分鄙夷,这无疑是一种以出身论英雄的逻辑谬误。
不过随着认知的增长,我也能理解这种行为了。这种明显的逻辑谬误(一般院校就没有人才),这些hr无疑都非常清楚。但是筛选人才是需要成本的,从985院校里10个人里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但是到普通学校,可能就需要从100个人里去找一个。这就让筛选成本上升了10倍。
因此,很多谬误,尽管逻辑不正确,但是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我们知道是错的,但是却无力更改。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收集38篇)
阅:0读《史蒂夫·乔布斯传》有感篇120xx年,一位IT巨星因病而逝,这是整个IT界的不幸,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损失。今天,我....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收集6篇)
阅:0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篇1世事运行皆有规则,个人行为处事必须符合社会公认规则,否则则会被社会所排斥。那么什么....

读《曾国藩传》有感(收集56篇)
阅:0《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功、立德、立言,大巧若绌,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