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设计(收集8篇)
来源:
课程教学设计篇1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教学逐渐被大家关注,课程教学的实施是落实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应当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广大一线努力执行新课程的理念,对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面对新课程,一线仍有许多问题和困惑。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评价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xx-3089(20xx)06-0051-01由于课程的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因此在历史教学方面也有了相应的转变,同以往的课程评价对比来讲,新课程教学的评价设计更加展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提升。可是,许多地区对历史教学的评价设计标准都不统一,有些地方实施的评价仅仅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展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所以,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以及教学经验,文章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设计提出一些策略。
一、对教学评价设计的分析
1.传统评价设计的不足
教学评价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我国大面积开展,传统教学评价设计里的不足在改革中逐渐表现出来。
评价设计体系不但要关注一般的史实,还要使学生可以认同很多具有专家个人情感的史论。
当前的高中历史评价设计体系和机制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大多会以智为重,智又以掌握知识为重。这样的评价设计体系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社交生活及社会生活实践,远离了学生的立场和经验,而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最为重要的技能、技巧的构成方面来讲,全面发展的评价设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精神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过于忽视。这样只注重知识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的全面发展失去平衡。
2.新的评价设计方式
因为传统的历史评价设计标准有很多不足之处,并且由于新课程的改革以及新课标的执行,高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具备新的评价设计准则。而新的历史课程所需的教学评价不但要遵从
课程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
2、了解对比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二、示标
三、新授:
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2、萧索的荒村:(讨论)
①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
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
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
3、神异的图画:(讨论)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
4、朦胧中的想象
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异的图画”的重复?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
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
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5、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6、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四、作文片断训练:景物描写
课程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以花入画,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以花的话题入画
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
2、学生交流。
师:清代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
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
2、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教师范读。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全班齐读。
5、了解诗中大意,师配乐讲述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句
(一)看兰
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兰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山顶上头)
2、身边的兰花和这里的兰花进行对比:
3、指导读第一句。
师:是呀,而这里的'兰花却是长在“千山顶上头”呀,这么高!谁能把这种高给读出来呢?
师小结并过渡:兰花,它长在千山之顶,可以俯视群山,仰望皓月,真正的怡然自得呀!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习第二句
(一)闻香
1、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显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妙香稠)
(二)品香
1、初步理解“妙香稠”的字面含义。
师:香到什么程度?(稠)读出“稠”的感受。
2、进一步体会花香的“妙”
师:花香本是四溢的呀,为什么这里的花香却这么“稠”?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谈。
师:本该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间聚集,竟香浓到令人感到粘稠,这是多么奇妙的花香啊!
来,再读这句诗,读出又粘稠又奇妙的花香来。
过渡:难道这里的兰花真有那么香吗?带着这个问题听听老师下面的介绍。
3、进一步理解“妙香稠”的含义。
4、师:听了有关郑燮的介绍,结合郑燮的人生经历,这里的“妙香稠”还暗指什么呢?
师:兰花啊,只有你高贵纯洁的兰花才能理解郑板桥呀!读第二句诗。
5、全班齐读一、二句诗。
学习三、四句诗
1、师:你们再轻声读读三、四句诗,读懂了什么?
结合刚才的介绍,这里的的“喧闹”仅仅是在写兰花和兰花脚下的浮云吗?
2、师:身处其中的郑燮是什么态度呢?(来不相知去不留)
是呀,这不就是郑燮的志向的表白吗?这里的兰花不就是郑燮的真实写照吗?这就叫“借物言志”。(板书:借物言志)
3、小结。
4、指名读,边读边评价。
5、回归整体
配乐齐度读古诗。
课程教学设计篇4
一、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中,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因此,我院将"大学物理"列为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统设公共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1。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即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课教学,了解自然界比较完整的物理图象,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对物理学的当代发展和成就以及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技能;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在物理学研究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并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根据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并参照近年来国际上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本课程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保持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系统,完整;在讲授经典物理学的有关概念,规律时尽早介绍相应的近代物理学的观点;注意增强对当代发展较活跃的物理学领域的.成果和进展的介绍。
2。以中学物理为起点,注意知识衔接,避免简单重复。
3。本课程应安排在高等数学讲授完微商和不定积分的有关内容之后开始。应注意训练学生使用已掌握的高等数学知识来表达物理规律,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应适当。
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以下三级:
1。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属较高要求):
规定为深入理解或熟练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准确,完整地理解有关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及其依据的现象,实验,能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熟练地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包括某些带有综合性的问题。
2。理解,掌握(属一般要求):
规定为理解或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依据这些概念和规律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能应用所学的公式进行计算。能正确地调整和操作有关的常用物理实验仪器,能应用处理实验数据的有关方法。
3。了解(属较低要求):
规定为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习后知道其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能识别其主要特征,方法和结论。对当代物理前沿专题部分标明的有关概念的定义能够识记。
三、学时与作业
本课程共需64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第八章静电场26学时
第九章磁场20学时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10学时
总复习8学时
四、大学物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理论核心部分
教学内容
教学的基本要求
绪论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
周围世界中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的物理现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对提高科学素养和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第八章静电场
8。1电场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率
8。2电场强度及电场强度的计算
8。3E的通量
8。4高斯定理及应用
8。5静电场力做的功电势能
8。6电势与电势差
8。7电势的叠加原理及电势的计算
8。8电势梯度
8。9静电场中的导体
8。10电容电容器
1。深入理解静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和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2。理解电场力的功。理解电势能的概念。深入理解静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及静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概念。掌握简单情况下根据电场强度分布,用线积分计算电势差和电势分布的方法。
3。理解真空中静电场的高斯定理。掌握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时应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强度的基本方法。
4。理解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5。理解电容的概念。掌握电容器的储能公式。理解真空中的电场能量密度公式。
第九章磁场
9。1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中的高斯定理
9。2毕奥―萨伐尔—拉普拉斯定律
9。3安培环路定理
9。4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9。5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及其应用
9。6安培定律
9。7载流平面线圈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矩
9。8磁力的功
1。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
2。理解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3。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能应用该定律求解通电长直导线周围和通电圆线圈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分布。
4。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理解洛伦兹公式。掌握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均匀磁场时作圆周运动的特点。了解霍耳效应的原理。掌握安培公式及计算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力和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力矩的方法。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10。1电磁感应定律
10。2感应电动势
10。3自感和互感
10。4磁场能量
10。5位移电流
10。6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1。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深入理解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熟练掌握其应用。
2。理解电动势,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概念。
3。了解互感,自感和涡电流的概念。
4。了解磁能密度公式。
5。了解麦克斯韦位移电流假设。
6。了解电磁场的概念。
7。了解真空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2。大学物理专题讲座
大学物理专题讲座以物理学核心内容为基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在当代获得重大发展的物理学的主要领域有所了解,对其中的重大成就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有所了解。
大学物理专题讲座以定性介绍的内容为主,不强调教学推导。讲授中应将相应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和各种科技文献以及物理学史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学物理专题讲座包含的内容非常生动和丰富。因此,各教学班应认真组织学生收看电视课。
课程教学设计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推进,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课程评价相比,新的课程评价更加体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但是很多地方对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有的地方实施的评价也只是对原有的评价的一个改头换面,并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改善。因此,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研究与教学经验,提出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策略。
1.对教学评价的分析
1.1传统评价的弊端。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评价体系除了关注一般的史实,还要学生认同许多带有专家个人感情色彩的史论。
现行的高中历史评价体系和机制加重了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不均衡发展,唯智为先,智又以掌握知识为重。高中生除了掌握五本历史教科书上的知识外,还要掌握补充的历史史实中关于原因、影响、性质、实质的分析,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比、归纳等关系的内容,还要经过超过正常作业量的历史高考模拟试题、全真试题的训练。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历史知识”,而对跨学科、超越学科的知识却知之甚少。这种评价体系严重脱离学生的日
课程教学设计篇6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平面几何的最后阶,(教材67——68页)它既是前面所学直观地认识平面图形及有关计算的延续和发展,又为今后逐步由实践几何转入论证几何作了渗透和准备。因此,在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进行操作、观察和比较,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确切、简明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归纳推导出公式并理解并掌握公式的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具有一定的转化和类比推理能力,并具对圆和圆的周长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易于在转化和类比推理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但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难跟以往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利用转化和类比推理基础上,要结合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增加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经过“感知——动脑——观察——合作探究”等系列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魅力,让学生领会图形转化的神奇和魅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注重情境创设,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实际情境,既创设了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而且在直观的动画情境中很好地展示了圆的面积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2、注重实践操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其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其学习过程,学生的创造潜能,存在于学习过程、探究过程之中,而不存在于数学结论中,只有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才能有所创造,培养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通过学生的剪拼,转化,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了其他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既打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注重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转化的方法:本节课中,在求圆面积公式时,不是教师灌输式地教会学生S=πr2,而是由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探究”,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转化”的思想,将圆变成已学的图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实现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整节课,始终围绕这个主题,从创设生活情境,到提出研究的方向与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教师只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适当进行点拨,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4、注重教具和学具的应用,有意识地突破学生学习知识的难点利用圆的面积这一节的教学用具辅助课堂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节课恰当地运用教学用具和
教材学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圆形卡片学具
六、教学过程
关键词:情境教具学具准备操作转化推导猜测观察讨论运用交流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学校的花坛的半径为10米,我们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揭示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圆的面积”好不好?
板书:圆的面积
3,说一说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你知道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答: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用以前我们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来算一算圆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动手操作,尝试转化
1),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圆)什么叫圆的面积?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
2),如果把圆平分成8等份、16等份,那请你们拿出自己动手剪开后的学具,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小纸片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3),用教具演示,把圆平分成16份,让学生观察圆面积的“转化”。(圆近似成了长方形)
4)、通过上面的操作,你们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推导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从上面的操作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3、探究联系,推导公式
现在来看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联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呢?
1),猜测,再一次观察老师的示范
2),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每一组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拼成的作品
3),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圆的面积采用的是“化曲为直”的“转化”法。如果把圆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分得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4),小组讨论总结出: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5),观察,小组讨论得出公式:(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πr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下面我们就应用圆的面积公式来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出练习让学生做,巩固所学知识
2、再次出示上课前提出的情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帮助学生订正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全班汇报交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既能达到巩固的作用,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正确认识,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一)组织交流
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二)总结
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一般都用到“转化法”这种数学思想。圆的面积公式,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如计算:环形面积、圆形花坛的面积、麦田自动喷灌的面积、树干的横截面积、圆形蒙古包的面积、圆形凉亭的面积、
圆形饭桌的面积、水桶底面积、圆锥沙堆的底面积等都用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希望大家多留意观察身边周围的事情,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再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它,这样你的学习成绩会大有进步的!
七,板书设计圆的面积(1)长方形的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πr2八、教学评价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力争做到:(一)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在复习旧知识时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在运用旧知识时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蕲春县第四实验小学何国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教学和设计中充分利用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和设计中大胆运用以下环节:1,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所研究的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直观地唤起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2,启发学生归纳出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是采用“割补法”、“旋转平移法”等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3,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剪”、“拼”,进一步使学生感知圆的边缘是曲线,拼成的图形边缘接近直线。体现了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获取知识的新理念,这样跟进一步运用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把问题化归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找到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让每个学生各方面
课程教学设计篇7
一、教材分析
体育课中我们的准备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作好热身运动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作铺垫,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徒手操、素质练习、队列队形的训练来活动,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兴趣不高,完全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只是由于受教师的权威而消极的参加。这与我们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违背。
二、学情分析
因为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他们的兴趣十分容易激发,学生在游戏中会忘情的投入,参与的意识也会大大增强,完全没有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在游戏中不再是简单的指挥棒,而是教学的先行组织者,是课堂教学的协调者,通过游戏教学代替枯燥的准备活动,即可以愉悦学生身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锻炼,又可以很好的.为基本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何乐而不为?
三、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动作速度素质和灵敏性、协调性;
2、认知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行为的区别,培养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行为的区别,培养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五、教学过程
游戏准备:学生1—4报数,每组4人,教师可参与人数不足的小组;
游戏方法:请1号为追者,2—4号学生手拉手围成圈,1号选择追拍者,令下后(也可以是音乐)开始追拍,2—4号学生相互合作保护,不让1号学生抓到他想要抓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大致20秒,令下或者音乐停),追拍到的为胜者,未追拍到为失败,在小组中表演节目,而后游戏继续进行,分别由2、3、4号学生做追者。
游戏规则:被追拍者必须与其他学生的手相互拉着,不能松手;追者可以钻、爬、跑等各种手段追逐目标。
课程教学设计篇8
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
苦学乐学
蒋士铨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
被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幼时用柳枝拼字
诵诗作为闲时游戏
我为病中母亲诵读
考取举人
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挺秀的树自负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五、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范例(3篇)
- 阅0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篇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电子商务创业园平台的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探索MOODLE平台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

幼儿园微课程教学设计(精选4篇)
- 阅0 幼儿园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幼儿园微课程教学设计篇1一、关注幼儿,促进发展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特点、学习方式、个体差异,引导幼儿主动操作、主动体验;充分利用园内外的教.....

《穷人》续写作文(收集9篇)
阅:0《穷人》续写作文篇1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渔夫拿着灯往前一看,看见了七个小孩正在安静的睡着。那樱桃般的小嘴,....

课程教学设计(收集8篇)
阅:0课程教学设计篇1【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教学逐渐被大家关注,课程教学的实施是落实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应....

新闻传播的意义与价值(6篇)
阅:0新闻传播的意义与价值篇1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困境;转向新闻专业主义不仅仅指的是一种价值理念,更代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