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的内容(6篇)
来源:
心理素质的内容篇1
【关键词】元素;律后;律前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31-01
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修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时少,授课深浅难度不好把握。比如: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内容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课程标准强调元素化合物的应用问题;课程标准是以元素为核心的,而不是以“族”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中元素周期律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导致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发生了大的变化;课程标准中有机化合物内容的量减少了,选取的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物质,而不是以类别给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不仅要关注元素之间的关系,还要关注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概念原理知识的关系,物质性质知识与过程方法线索、STS内容线索的关系。教材的取材和功能发生变化了,知识体系也会发生变化。分析无机化合物的知识体系要抓住核心观念。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的研究,不是按照具体物质进行的,而是抓核心元素,将含有核心元素的物质归结在一起。例如有的教材把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作为线索来组织物质性质。这就是元素观的具体体现。另外还充分体现了分类观和转化观。新课程的教材都分别设有物质分类的一节,把物质分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物质的类别,推测该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转化充分体现物质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转化,如无机物之间的转化,无机向有机的转化,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自然界中的转化,实验室的转化;生产生活中的转化等等,相同价态之间的转化,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转化等。
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
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不再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2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不随意扩展加深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知识教学的影响,随意扩展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如在钠与氧气的教学中,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钠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体验实验的方法,知道实验条件控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重要性,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不同。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了钠的两种氧化物的对比,尤其是对过氧化钠(与水、酸、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性质进行拓展,这些内容在传统的课程中是关键的知识点,但这与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由于知识的深广度发生了变化,知识组织顺序了生了变化,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重新设计相关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的将原有的教学处理进行“搬家”,而要根据现在知识的位置和组织方式,进行新的处理,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
3.尽可能的多开展探究实验活动
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课程标准将具体的实验内容包括在内容标准中,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实验内容,但是有确切的实验要求。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是学生实验、哪些是演示实验,一般来说,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内容属于学生实验,观察思考的实验内容属于演示实验,但并不是不能改变。教师可根据学校的硬件和教学的情况,改变实验的类型。但是总的原则是,应该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活动。尤其是,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学生的实验活动应该要比以前多。
4不局限于知识教授,上升到生产生活的层面
以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常常是去情景化学的,直接介绍物质的性质,顺带些物质的用途。学生反映化学很枯燥,要记忆大量的化学反应式。通过高中化学1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过程、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改变以往仅仅教给学生“裸”的化学知识或者说是“纯粹”的化学知识的授课方式。应将“”的知识进行“包装”。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在应用物质性质和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迁移能力有待提高。现在之所以倡导将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情景落实态度情感与价值维度的教学目标。
5进行知识整合,打造高效课堂
心理素质的内容篇2
(一)要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实施物理教学的素质化
为实现我国跨世纪的宏伟目标,需要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说,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基础学科的中学物理,应当和其他学科一起,把培养现代人作为教学的共同目标,实施物理教学的素质化。
1.物理教学观念的素质化
教师的教育思想必须转轨:一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都能完成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学有所得。坚信没有学不懂物理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物理的老师。二是由偏重理论转向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源于客观世界的物理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服务。三是由偏重知识转向重知识和智能的统一。不是一味的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是十分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四是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视为生命体,把学生作为教师服务的对象。要立足于让学生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和灵活地学。教改实践中总结出的“启发式综合教学”、“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等都是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2.物理教学目标的素质化
首先应服从于培养现代人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交往素质等。在物理教学的一切活动中都应有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例如:高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课堂教学目标:一是使学生明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文化素质);二是通过分析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让学生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科学素质)。学生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目标:一是使学生能运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技能素质);二是能运用列表法和图象法处理纸带提供的数据(文化素质),发现(科学素质)并巩固(心理素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三是激发兴趣,培养勤奋刻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当然,每一课内容的教学或每一个教学活动往往不是可以培养所有的素质,而是突出培养几种素质,使之日积月累,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整体素质。
3.物理教学内容的素质化
除了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的素质外,应当注重最大限度地开掘可以培养学生素质的内容。诸如下列内容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介绍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如:世界上最早的火箭是我国发明的;我国研制的三百千瓦超导单极电机达到世界水平;我国着名科学家周培源、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以及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吴健雄的事迹。诸如下列内容可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焦耳花四十年时间,做了四百多次实验,用各种不同方法测定了热功当量;法拉第经过长达十年的探索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居里夫妇历尽艰辛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诸如下列内容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随着物体吸热的增多,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量变到质变);随着物距的变小,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由实像变为虚像,由倒立变为正立,放大率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量变到质变)。比萨斜塔实验判决了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宣布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否定之否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统一于两物体组成的系统之中(对立统一);动量守恒的物体系里的各个物体相互作用着(对立统一)。诸如下列内容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贝克勒耳细心观察发现了放射性元素;牛顿科学地归纳总结了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诸如下列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物理现象的自然美,物理规律的科学美,公式的简洁、对称美,物理实验设计的巧妙美,微观和宏观世界的和谐美,板书的整洁美,板画的生动美等。诸如下列内容可培养学生的交往素质:启发学生讨论问题,实验过程中密切协作。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处处充满了素质教育的内容。
心理素质的内容篇3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搭建”是指企业围绕实现战略目标所需的能力素质开展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培训、学习活动,帮助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提高员工和企业的绩效水平。
本文以“临安市供电公司的培训体系搭建”为案例,具体介绍了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供电企业培训体系的搭建流程。
一、能力素质模型简介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
能力素质模型指担任某一特定的岗位角色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素质的总和,这些能力素质在企业管理中能够驱动员工达成优秀的工作业绩。
(二)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搭建的特点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开展了培训工作,但大部分企业的培训是为培训而培训,钱花了,精力费了,但培训的效果却非常不理想,非但没有给企业创造价值,帮助企业提升绩效,有时甚至还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不符合企业、岗位及员工的需求,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无法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搭建,能够让相关人员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方式选择和培训结果评估过程中,即使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也始终能够盯住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核心岗位,以岗位的能力素质为标尺,找准员工能力素质与岗位能力素质之间的差距,开发各种符合员工实际需要的培训课程,并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帮助员工提升能力以增强员工的岗位胜任度,从而提升企业绩效,使企业不断保持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与传统培训的主要区别
传统的培训零碎,没有围绕某条主线进行规划;通过调查问卷由各个部门自行提供“培训需求”,员工又难以准确地表达培训需求;培训多以“教育”为主,缺少员工的参与。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是以公司的竞争能力为核心而规划的培训体系。由于这一培训方式对员工能力进行了清晰的行为定义,员工能较容易地明确自身的培训需求。此外,该培训方式以培养“行为”为主,强调使用各种交互式的培训方法。
二、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供电企业培训体系搭建步骤
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和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体系的三个关键环节,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搭建主要从这三个环节进行分析设计。
(一)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
企业员工培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培训需求的分析是否准确。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关键在于找出企业的能力素质需求和员工目前的能力素质之间的差距。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按岗位目标分析、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岗位人员分析三个步骤进行。
1.岗位目标分析
岗位目标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分解确定的,企业根据远景规划和经营计划优化确定企业的组织架构、部门职责和岗位说明书。预测企业将来在组织架构上可能发生的变化,并确定各核心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目标,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
2.岗位能力结构分析
在确定了核心岗位之后,首先需要对核心岗位的能力素质项进行分解,然后针对该岗位工作过程、工作结果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能力素质提炼,确定该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以临安市供电公司的基础管理岗位为例,对其岗位能力素质进行分解,可将其分为核心能力素质、通用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管理能力素质等四个维度。
3.岗位人员分析
按照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所需的岗位能力标准,对担任该工作或未来要担任该工作的员工能力素质进行测评,确定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是否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以及是否拥有达到优秀绩效所必需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和能力。特别要对那些关键岗位的人员素质进行测评,以确定培训的内容。
将员工现有的能力素质和岗位能力素质模型进行对比,以便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当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大于员工能力时,就需要进行相关培训,以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来满足岗位能力素质的要求。
(二)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方案设计
1.确定能力项对应的培训内容
通过培训需求分析确定了培训目标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根据具体的人员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培训目标。
培训方案设计包括培训内容的筛选、课程的设置、培养方式或培训形式的确定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的筛选和课程的设置是达到培训目标的关键环节。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内容的筛选,就是以岗位素质模型所对应的各个能力项来确定员工的培训内容,它使培训内容的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准确性,如下表。
2.确定培训内容对应的课程
能力素质项目对应的培训内容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与培训内容对应的培训课程。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能力素质测评结果分析员工的哪些能力素质已经达到岗位的要求,以及哪些能力素质是其还不具备或达不到岗位需求的。通过这一比较,欠缺或达不到的能力素质点就是员工所需要培训的课程内容。
培训课程一般包括培训课程名称、类别、培训方式、培训学时、培训目标、培训具体内容及考核方式。
3.培训方法的选择
在选择培训方法的时候,通常追求的不是时下最流行的,而是最合适的,因为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培训方法首先取决于培训内容,不同的培训内容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分为知识性、技能性和态度性三大类,每一类都有对应的培训方法。临安市供电公司根据培训内容选择了TACT培训模式。TACT是以教育培训(Training)、个人提高(Self-Arise)、导师辅导(Coaching)、行动学习(Taskassignment)为核心环节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评估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评估是能力素质模型培训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主要包含评价标准、培训过程的评价及培训结果的评价,而培训结果的评价是整个培训评估的关键。
培训结果的评价,主要以受训者的技术和行为作为评价指标,评估员工通过培训在岗位能力素质方面的提升结果,主要通过三个层次的评估。
1.检验受训者与岗位胜任力一致性的评估
员工的培训需求来自与岗位胜任力之间的差距,所有培训的结果要回到岗位胜任力的检验上。可以根据岗位能力素质胜任力的要求对员工进行能力素质再次测评来确定培训结果的好坏。
2.评价员工培训之后能力的提升结果,即员工培训后达到的相关能力水平
有些培训结果是能及时评价的,如生产操作人员的新设备操作技能培训。但有些培训的效果要经过长时间的跟踪、观察才能得出,如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等。
心理素质的内容篇4
关键词:分层施教;高校;体育教学;运用
1分层教学的概念
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水平、接受程度、心理素质等存在着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素质水平高的学生得不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素质水平较低的学生也不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分层教学法是针对学生的差异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分为以下4个环节。(1)学生编组。学生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程度、心理素质等,将学生进行编组,一组是按大纲的基础内容进行教学,一组是按略高于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一组是按较高的要求进行教学。当然,分组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理解程度等随时进行调整与变化。(2)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对教材的大纲与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与研究,并归纳哪些是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哪些是略高于大纲基本要求的、哪些是较高的学习要求和内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3)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教学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4)分类指导。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层次学生不同的素质水平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促进学生进步,使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标。
2分层施教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2.1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所有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同,素质较高的学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剩余时间或休息或自己进行更高要求的训练,由于没有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学生提高较慢;而素质较低的学生,接受过程较慢,训练起来也较为困难,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分层施教,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素质较高的学生得到更大的提升,素质较低的学生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与要求,实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化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进步。
2.2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每节课教师采用的是都是一种教学方法、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也得不到提升。分层施教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层次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深挖教材,并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灵活地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这给教师的教学任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和随机应变能力,增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促进了教师个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3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一对多”进行讲解,学生进行练习提升。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单调、枯燥。素质较高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所学内容,剩下的时间或休息或进行其他的体育项目,素质低的学生由于难以掌握所学内容,缺乏合理的指导,自信心受挫,逐渐对体育运动失去了兴趣。这很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分层施教模式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教学,学生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指导,较快地掌握了所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4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体育项目进行练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沟通较少,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体育项目的练习,很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分层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制定中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目标及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5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师生之间沟通较少,学生对教师也是敬而远之。分层施教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与目标,学生与教师之间正面交流增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的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3分层施教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3.1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育水平,进行合理分层
高校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名学生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体育素质、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与学生进行面谈沟通,并通过体育素质摸底考察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3组,一组为体育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一组为体育素质水平中等的学生,一组为体育素质水平较差的学生,并根据每组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
3.2制定科学的分层目标、分层内容及分层作业
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后,高校要摒弃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根据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作业等。对于体育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要制定更高的教学目标,除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拓展其他技能,使其得到优化,布置作业时主要以所学技术的实践应用为主;对于体育素质水平中等的学生,以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为目标,布置作业时以熟练掌握所学技能为主;对于体育素质水平较差的学生,以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为目标,布置作业也已掌握所学技能为主,同时也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熟练掌握所学技能,并向高层次努力。这样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3.3实施评价分层,建立以促进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目标
分层施教模式由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分层,学生评价也应当实施分层。评价结果可根据学生的考勤情况、体育技能的提升情况、参加锻炼情况等得出。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及内容不同,对学生评价应注重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学生不同的体育素质的提高,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的努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评价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热情。
3.4高校实施分层教学时,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高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制定中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探索问题的创新精神,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锻炼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体育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有利于分层施教的正常开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3.5分层施教时,要及时调整分层的教育状态
高校体育教学在实施分层施教时,学生的体育素质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提高较快,有的学生提高较慢,这就导致了同一组的学生出现了体育素质水平差距较大的现象。教师要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并对分层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3.6分层施教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分层施教是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这并不等同于传统的优良差生的区分,只是换种方式使自己得到更好的提升与进步,形式上不存在优劣之分。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低层次的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从而失去体育锻炼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强调学生的进步是评价的标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心理素质的内容篇5
“素质”一词应用到心理学上,通常称为“遗传素质”,即指个体与生俱来的、作用于心理方面的生理机制,如不同类型的气质,大脑和神经类型的特点,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等等。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到人的性格的不同,智力、能力的差异等,对个体的发展产生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在这里,“素质”一词在英语中一般用“quality”来表述。
当前有关素质教育的论述,除含有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外,更多的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素质,即社会品质。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是近二十多年内的事。最早提出素质教育,偏重在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方面,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其内容重在知识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是对全民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对急需提高文化水平的劳动群众及其子女而言的,所以也称作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
心理素质的内容篇6
【关键词】自我和谐;心理训练;军人;随机对照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3-0227-04
TheEffectofMentalQualityTrainingon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
ofMilitaryPersonnelinFieldArmy
FENGZhengZhi,XIABenLi,LIGuoLiang,etal.
Departmentofpsychology,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38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mentalqualitytrainingon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ofmilitarypersonnelinfieldarmy.Methods:397militarypersonnelinfieldarmywererandomlydividedintointerventiongroupswhichreceivedmentalqualitytraining(n=197)andcontrolgroupwhichreceivednormaltraining(n=197).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scalewereusedbeforeandaftertheintervention.Results:Aftermentalqualitytraining,(1)thetotalscoresof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oftraining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controlgroup(93.2±10.3/95.5±11.8,P
【Keywords】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militarypersonnel;mentaltraining;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
军事心理学研究发现,战争的明显高科技趋势和恶劣的作战环境,给野战部队军人带来的不仅是躯体上的损伤,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心理刺激(如出现作战应激反应),可直接影响野战部队军人的作战效果甚至导致战争失败。因此,野战部队军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军事作业绩效,关系到军事任务的完成。自我和谐是RogersC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反映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性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程度,当各种自我知觉之间出现冲突或者个人经验到知觉的自我与实际的自我之间有了差距时,个体便体验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就会处在不协调的状态,为心理障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1]。研究表明,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性,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2],与心理障碍的发生如进食障碍[3]、抑郁和焦虑有关[4];与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和军队战斗力有关[5]。当前,全军对维护军人的心理健康、提高军人心理素质对部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已有共识,但对如何提高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增强军人心理素质,多停留在现状调查、理论探讨和零星的干预研究[6,7],系统的实验研究少见报道。本文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8]为训练教材,对某部队394名野战部队军人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心理素质训练,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野战部队军人自我和谐的影响,为开展野战部队军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工作,及建构野战部队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抽取生活在同一营区的某集团军现役官兵500人,随机分为心理素质训练组和对照组各250人。由于其中两个排另有军事任务,中途退出了心理素质训练,故训练组的有效样本为197人。为了保证对照组与训练组等组和同质性,依据统计学的原理,在对照组中随机抽取了197人。最后两组有效样本共394人。其中军官80人,士官90人,战士224人;男性342人,女性52人;年龄16~28岁,平均20.8±3.2岁。经均衡性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级别均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方法、程序`
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8]为训练教材,围绕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积极适应、持续发展、主动创造三个训练目标,从《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中选取18个与军事活动和野战部队军人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进行策略训练,主要针对军人心理素质八个方面的内容(适应军营环境、适应军营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军事技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构建训练内容体系。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程序分成三个阶段进行[9]:第一阶段,专题报告阶段。按照军人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构建,选择了8个与野战部队军人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的主题作为讲座内容。如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模式、原则、内容和方法,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军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军人良好个性的培养等,由从事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专业人员对训练组和对照组的军人进行每次2小时、为期4天的专题讲座。第二阶段,策略训练阶段。该阶段是野战部队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核心阶段。从《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中选取18个与军事活动和军人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进行策略训练。训练内容包括,①军人角色适应训练;②军训焦虑的调控;③军训中心理表象的应用训练;④军事训练中的高原现象;⑤克服自卑训练;⑥应对孤独训练;⑦嫉妒心理的克服;⑧学会赞扬;⑨学会宽容;⑩学会解脱;B11认识自我训练;B12接纳自我训练;B13学会有恒训练;B14学会自强训练;B15学会竞争与合作;B16应对挫折训练;B17成功心理训练;B18心理战的心理训练。训练由经过系统理论和实践培训的6名心理学专业教员进行,每个教员负责训练3个专题,每个专题从4个方面进行训练,每个教员进行12次训练。197人分为6个小组,每组训练人数控制在30-40人左右。每周安排1~2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40~60分钟,尽量不影响部队的军事训练和日常工作。整个策略训练阶段历时6个月,共进行72次训练。对照组军人不参加策略训练,仅进行常规的军政训练。每个专题的每一次训练又分为4个相互衔接的环节,①创设情境,激发共鸣;②介绍知识,激励参与;③设计活动,策略训练;④反思内化,提升品质。第三阶段,反思内化阶段。该阶段是野战部队军人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一环。任何一种训练要求要转化为野战部队军人的心理结构,必须有内化的过程。在策略训练的基础上,由教员和基层官兵一块交流、讨论,以了解其在日常训练中是否运用前一阶段学到的心理策略和知识。主要采取阅读思考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故事,写自己的感受,讲自己的故事,还有自编自演的小品等。让其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总之,训练过程体现他助-互助-自助的训练理念。
1.2.2工具
1.2.2.1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上、下)[8]
1.2.2.2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SCCS)[1]共有35个题项,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采用Likerts记分,各分量表的得分为其所包含的项目分直接相加,自我和谐总分是由自我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自我和谐总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经对大学生和军人测试,该量表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和预测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工具[1,5]。
1.3实施方法
正式测评前,由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长期从事野战部队军人心理研究的16名研究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项培训,主要培训内容:(1)相关心理学理论、野战部队军人心理、心理测评的原则;(2)野战部队军人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具体测评方法;(3)心理素质训练的理论、技能。前测和后测均由参研人员具体实施,进行分批团体测量,每次测量被试不超过100人,由两名主试主持进行。统一指导语,统一测试方法和程序,无记名填写问卷,各测评点的测评在1个月内完成,完成后问卷统一收回。
1.4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心理素质训练前后野战部队军人自我和谐量表评分比较
表1显示训练前对照组与训练组军人的自我和谐量表评分没有显著差异。训练后,训练组军人的自我灵活性评分高于对照组,自我和谐总分低于对照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
2.2心理素质训练后两组不同职别军人自我和谐量表评分比较
心理素质训练前,士兵、士官、军官对照组和训练组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表2显示心理素质训练后,训练组士兵、士官仅自我灵活性评分高于对照组;训练组军官的自我灵活性评分高于对照组,自我和谐总分低于对照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
2.3心理素质训练后男女军人自我和谐量表评分比较
表3显示训练组男性军人的自我灵活性评分高于对照组,自我和谐总分低于对照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训练组女性军人仅自我和谐总分低于对照组。
3讨论
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不仅能增强野战部队军人的适应能力,也能增强其应对能力[7],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5],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性和自我的刻板性越高,野战部队军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越严重,而自我灵活性越高,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就越少,说明个体自我和谐程度越高,心理就越健康,而心理问题表现的各种症状正是内心不和谐和刻板状态的体验。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素质训练后,训练组军人的自我灵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我和谐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因子分差异不显著,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6]。提示心理素质训练能提高军人的自我和谐程度,促进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能提高军人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寻求外界支持及积极灵活地应付生活事件的能力。表现为军人在协调自我与现实之间逐渐成熟,和谐融洽,有较好的一致性,协调程度较高,有灵活性,较少刻板、僵化。
本心理素质训练前,对照组和训练组自我和谐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心理素质训练后,训练组士兵、士官和军官的自我灵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训练组军官的自我和谐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训练组男性军人的自我灵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我和谐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训练组女性军人的自我和谐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心理素质训练对不同级别和不同性别军人的自我和谐的成分影响不相同,这种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对军官和男性军人的自我和谐影响较大,主要是通过提高军人的自我灵活性来发展军人的自我和谐,但对军人自我和谐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影响较小。有学者认为,人的自我和谐与自我认知的和谐与行为调节的和谐有关[10],自我灵活性主要是自我概念的认知灵活不僵化,提示心理素质训练认知训练效果较好,而行为调节的训练需要进一步完善。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应增强针对性。由于不同级别和不同性别的军人其生活经历、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心理发展特点、军事任务性质、作业方式等都不同,因此,在训练的具体目标、内容、方式、途径以及训练重点方面都应有所区别,做到分层整合训练。
参考文献
1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l):19-22.
2MorettiMM,HigginsET.Relatingselfdiscrepancytoselfesteem:Thecontributionofdiscrepancybeyondactualselfrating.JExpSocPsychol,1990,26(2):108-123.
3StraumanTJ,VooklesJ,BerensteinV,etal.Selfdiscrepanciesandvulnerabilitytobodydissatisfactionanddisorderedeating.JPersSocPsychol,1991,61(6):946-956.
4StraumanTJ.SelfDiscrepanciesinClinicalDepressionandSocialPhobia:CognitiveStructuresThatUnderlieEmotionalDisorders?JAbnormPsychol,1989,98(1):14-22.
5李彦章.野战部队军人自我和谐特点极其影响因素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2):2087-2090.
6甘景梨,张万恒,赵亚男.心理训练对军人自我和谐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11-313.
7王鲁豫.某部队野战部队军人自我和谐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45-546.
8冯正直,杨国愉,刘衍玲,著.军人心理素质训练.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10-20.
9冯正直,杨国愉,张大均.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目标、内容和过程的探讨.预防医学杂志,2005,23(5):1-4.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1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公司主管述职报告怎么写范文(4篇)
- 阅0公司主管述职报告怎么写范文5篇述职报告它其实是在叙述某项工作过程及得失要说明个人所起的作用、所担负的责任,而工作总结它是写经验教训及采取措施办法。下面是365作文网ww.....

2025年度宣传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 阅12023年度宣传工作总结范文篇1根据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从9月10日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保护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宣传周”活动。活动开展以.....

家庭理财规划设计方案(6篇)
阅:0家庭理财规划设计方案篇1财务医生的典型代表是光大永明人寿融入式财富保障项目(EWP,EmbeddedWealthProtection....

心理素质的内容(6篇)
阅:0心理素质的内容篇1【关键词】元素;律后;律前【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

工艺美术的适用原则(6篇)
阅:0工艺美术的适用原则篇1关键词:和谐;设计思想;造物思想《考工记》是对先秦时期许多重大科学成就的记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