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6篇)
来源: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1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一起并列为21世纪影响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产业。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疫苗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但由于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中涉及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社会、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因此应强化生物制药企业的安全意识,提高相关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能力。
(1)加强预防性生物安全管理意识。
思想意识上对安全工作不重视,工作人员势必有章不循、执章不严。因此,做好生物制药企业从业人员的动态安全管理必须要克服安全管理的无科学性、简单化、形式化。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制定、完善、落实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并使规章制度正规化、规范化有效运作。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监督、检查、落实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促使人们对生物制药行业的生物安全生产活动形成自然循环规律。
(2)加强从业人员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培训。
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具体体现在工作人员的生理条件及对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例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实验技术环节比较过硬,但是对安全操作和个体防护往往疏忽,就有可能发生事故。某病毒实验室的一位研究员在清理运输箱废弃物时,未按规定戴上手套,因而感染了肝炎病毒。因此,要经常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使企业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及个体防护技能。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达到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的客观要求。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从事生物制药企业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3)建立健全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生物制药企业由于产品不同,所涉及的生物危害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生物安全的一般要求,参照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
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4)加强制药企业设备设施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管理。
根据实验室的等级需要和标准做好设备选购、验收、安装调试,进行技术培训掌握性能和安全使用要求。进行运行中的所有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的检测、检查、维护、巩固可靠性。建立设备档案,做好设备事故调查分析、严格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报废制度。严格按实验室的等级和标准规范要求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防护装备和用品的使用、管理要达到标准的要求。这同时也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提出了要求,这是事关工作人员的基本人权和根本利益的问题。因此,无论从保护劳动健康还是完善我国经济运行机制都应注重职工的劳动保护,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的经济和技术投入,推动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
(5)加强生产环境管理。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2
[关键词]化疗药物;肿瘤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b)-129-03
Researchandprotectionstrategyonchemotherapydrugoccupationalexposureoftheoncologynurse
LIURuizhi1,XIELiqiong2,CHENJianfang3
1.DepartmentofOncology,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HuizhouCity,GuangdongProvince,Huizhou516001,China;2.DepartmentofOtolaryngology,theCentralPeople'sHospitalofHuizhouCity,GuangdongProvince,Huizhou516001,China;3.ObstetricalDepartment,HuiyangCareMaternalandChildCareServiceCentreofHuizhouCity,GuangdongProvince,Huizhou516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mprovetheknowledgeofoncologynurseonchemotherapydrugsoccupationalexposure,self-protectionawareness,inordertopreventoccupationalinjury,andensurethesafetyofnurses.Methods:Self-designedquestionnairewasusedto45nurseswhocontactedchemotherapydrugs.Results:90%ofnursescouldtelltheharmfulnessofchemotherapydrugs,80%ofnursescouldtelltheharmpathwayofchemotherapydrugs,51%ofnurseshadcarriedoutcorrespondingpreventivemeasures.Conclusion:Oncologynurseshavethelessknowledgeofchemotherapydrugs,theirawarenessofself-protectionisweakwhohavenoperfectchemotherapypreventivemeasures.Weshouldcarryoutsomemeasuressuchasstrengthenoccupationalsafetyeducation,strictoperationprocedures,perfectprotectionmeasuresandrest,whichcaneffectivelycontroltheharmfromoccupationalexposurestoprotectthepersonalsafetyofnurses.
[Keywords]Chemotherapydrugs;Oncologynurse;Occupationalexposures;Protection
动物试验表明大多数化疗药物都具有潜在的致突变、致畸、致癌的作用,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1]。肿瘤科护士在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经常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化疗药物,何海丽等[2]的调查显示,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的细胞染色体有较多异常现象,长期接触可出现白细胞减少、月经不调、脱发等发生。Hirst的研究显示,肿瘤科护士的尿液中可以检测出环磷酰胺,且药物持续5d以上才消失[3]。因此为了解肿瘤科护士对化疗药物的认知情况及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接触化疗药物年限在1年以上的肿瘤科护士45名,均为女性;年龄(26.44±5.35)岁,护龄(6.16±4.21)年,接触化疗药物年限为(7.24±4.25)年;学历:中专56%,大专33%,本科11%,本组以初级职称为主(67%)。
1.2药物接触情况
配置的化疗药物主要有比柔比星、多柔比星、丝裂霉素、环磷酰胺、铂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鬼臼类(VP-16、VM26)、长春新碱、长春瑞滨、喜树碱、甲氨蝶呤等。
1.3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接触化疗药物年限、对化疗药物毒性的认知、对危害途径的认知、有无采取保护性措施、有无参加专业性培训、是否按正规操作配置药物、是否正确处理废弃物品(如注射器、药瓶等)。由调查者向被调查护士讲解填写要求,由护士长协调发放及收回,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试卷4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结果
2.1护士对化疗药物的毒性、危害途径及正确操作的认知情况
见表1。
2.2护士在接触化疗药物时防护行为的自评结果
见表2。
3讨论
3.1体制不健全
在校学习时缺乏相关职业暴露的知识教育,导致在校学习与临床在岗的专业知识培训脱节,思想模糊不清,增加了化疗药物侵入人体的机会。
3.2医院的防护设备不健全
据调查广东省仅有少数大医院成立了静脉液体配置中心科室,绝大部分医院由于资金、人员等方面原因,仍采用各个科室加化疗药的模式,甚至有的科室连生物安全柜都没有,造成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
3.3防护意识薄弱
由于大多数年轻护士未参加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致使她们在工作中思想麻痹大意,另外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少而工作繁重,认为一些细节防护措施麻烦,浪费时间,放弃了穿防护衣、戴手套、戴护目镜等措施,这就增加了化疗药物的暴露率。
3.4防护措施
3.4.1提高护士对肿瘤药物的防护意识
护士接触化疗药物频繁,抗肿瘤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损害作用是一个慢性积累的过程,不像患者用药一样产生直接效果,使许多护理人员不能从意识上加以注意和落实好防护措施。加强抗肿瘤化疗职业危害认识,强化防护措施在护理人员化疗职业的信度和意念,将学到的防护知识正确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将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4.2规范抗肿瘤化疗药物防护操作,提高防护措施执行力
护理人员在实施化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选择僻静处配药,配药场所应有良好通风设备,配药前后要洗手,佩戴一次性的无纤维防护口罩、帽子、护眼镜或面罩,有条件者穿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操作时戴双层手套聚氯乙烯手套外面再佩戴乳胶手套,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渗透护垫,熟练操作规程,防止药液和雾粒溢出。冷冻粉剂安瓿打开时,有溅出的危险,需用无菌纱布包裹打开。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若为安瓿制剂,打开安瓿时应垫以无菌纱布以防划破手套。如为小瓶药物在注入溶媒时,要防止瓶内压力过高造成药液外溢,如注入溶媒量过少,要抽出适量空气后再注入溶媒。使用大针头和大管腔注射器,抽吸不超过3/4满,在药瓶内完成排气或使用密封袋进行排气。盛有药液的注射器中的气泡通过无菌纱布排除以减少气溶胶的形成。静脉给药时,输液管要先用配置化疗药同溶剂预充,以减低药液外溢和药液雾化的危险。使用软包装输液袋输液,针头连接紧密防止脱出,有条件的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如果药液溅到桌面或地上时,先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的表面。化疗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均含有抗癌药,处理被浸湿的床单、衣服、纱布时必须戴手套,以免污染皮肤。同时要将安全防护知识及方法告诉家属或照护者。化疗患者使用水池、马桶后反复用水冲洗2次。化疗用过的所有物品均放入专用的污染带中并扎口,最终焚烧处理。操作完毕后用清洁剂擦拭工作台,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彻底洗手。孕期禁止接触化疗药物,一旦接触化疗药物,应立即采用肥皂水反复清洗等补救措施。
3.4.3肿瘤科护士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我国对放射性接触的人员休息有足够重视,放射性接触的人员有放射假期及营养补助,而对肿瘤科化疗护士的休息重视不够,化疗护士没有化疗假期及营养补助[4]。肿瘤科护理护士身体健康状况不宜过劳,应有化疗假期及营养补助,同时重视化疗护士孕期保护,孕期应调离化疗岗位。
3.4.4加强安全管理
3.4.4.1加强对护理人员化疗药物的职业防护培训凡工作中能接触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必须参加化疗药物职业防护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轮岗制度。
3.4.4.2建立化疗药物防护管理体系由于存在抗癌药物对医护人员健康的影响,应尽快建立有利于化疗药物防护的管理体系。郭秀泉等[5]认为有条件的医院尽量建立化疗药物配置中心,集中配置化疗药物,以减少在无防护设备下配置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人数。配药室应有良好通风条件,在垂直气流生物安全柜中进行配置。配药前启动紫外线灯进行柜内操作区空气消毒40min,保持洁净的配药环境。在配药操作室内禁止进餐、吸烟、化妆,减少药物对人体危害。操作完毕后至少30min,待药物气雾吸除干净,才能清洁安全柜,用后紫外线消毒处理。配置完毕后产生的废弃物,密封后放在标有“化疗药物废弃物”且牢固防刺透、防漏的垃圾桶中,防止废物蒸发污染空气,最后将垃圾袋封口,放感染性废物袋内,由专人按化疗污染物品的相关规定处理。
3.4.4.3制订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法规我国应尽快出台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法规,各医院必须尽快制订化疗药物的防护制度,将职业防护制度与常规护理工作制度视为同等重要地位,并在工作中按要求落实,以提高护理人员对各项防护措施的依从性。
化疗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随着化疗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推广,特别近几年随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很多新的化疗药物、新的疗法、高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广大医务工作者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而至今我国尚无“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卫生与安全作业规范”或“医疗卫生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防护指南”之类与《职业病防治法》相配套的法规。这点需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时,也需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制订和完善相应的职业卫生标准、作业规范和防护制度,在加强教育的同时,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积极创造健康促进的工作场所,辅以一定的管理办法和采取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强化防护行为和防护措施的执行力,达到提高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6]。
[参考文献]
[1]江会,李武平,付菊芳.护理人员对肿瘤药物职业防护认知现代调查[J].护理研究,2005,8(19):1521-1523.
[2]何海丽,吕菊红,鲁娟,等.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健康影响及防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护理杂志,2004,21(2):33-34.
[3]杨方英,刘丽华,周慧娟.S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45.
[4]江会,李武平,付菊芳.抗癌药物对护士职业性危害及防护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4,19(19):307-308.
[5]郭秀泉,苏仲玲,许德芬,等.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中心的建立及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0):1739-1740.
[6]叶方立,郭继华.职业卫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43-46.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3
1.1加强技能培养过去由于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的了解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4],而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3]。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所有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1.2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如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害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感染的动物咬伤、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
1.3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
2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2.1实验室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2.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着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precau-tion,UP)的理念[5]。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心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3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
3.1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ml/m2),作用25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两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两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ml/m2),作用25min。
3.2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
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以备补充,定期检查消毒器械(紫外灯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定期擦拭灯管);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应特殊处理。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4
关键词:消化疾病;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消化系疾病实验室是进行学科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进行学科高水平研究人才培养、相关学科和领域科学研究、开展正常实验室教学的必要保障。
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狭义的生物安全定义为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应用、转基因生物跨国越境转移时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广义的生物安全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所产生危害或潜在风险[1]。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对于科研和实验的顺利进行,保障实验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做好消化系疾病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做一简要概述。
1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
1.1作为课题组成员或者即将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实验员,应该熟知所研究课题、实验的相关设计原理和操作步骤,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在实验中少走弯路,并且最大限度避免实验室生物危害。
1.2根据课题实验要求选择实验室。消化系疾病实验可以分为非感染性微生物实验,如各种非感染性消化系疾病研究,以及微生物可能具有或具有感染性的实验,如各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的研究等。生物安全实验室可分为4级:基础实验室(BSL-1、BSL-2)、防护实验室(BSL-3)、高级防护实验室(BSL-4)。其中基础实验室(BSL-1)适合于已知其特征、在健康成人中不引起疾病、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危害性最小的生物因子的实验和研究,适用于消化系非感染性疾病的实验研究。基础实验室(BSL-2)适合于从事对人和环境有中度危害(危险度二级)的生物因子的实验和研究工作,可适用大多数消化系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和研究。防护实验室(BSL-3)主要适用于处理危险度三级微生物和大容量或高浓度、具有高度气溶胶扩散危险的危险度2级微生物的实验研究。高级防护实验室(BSL-4)主要适用于外来危险因子,这些因子可以引起气溶胶传播的实验室感染和威胁生命。其中防护实验室(BSL-3)、高级防护实验室(BSL-4)在消化系疾病实验研究中应用较少。
1.3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牢记实验室规章制度。对进入消化系疾病实验室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有利于提高实验人员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是防范实验室生物危害最重要的基础措施之一。培训内容包括心理素质、检验技术、生物安全操作、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和原则、工作中潜在危险处理方法、感染预防措施等[2]。相关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规范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了解知晓。
2重视个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生物安全防护是指避免生物危险因子对生物体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过程中所具有的意识和采取的措施。在进行消化系非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入基础实验室(BSL-1)工作时,需穿着工作服,在进入和离开实验室时,要做到在流水下按“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清洁,避免实验室生物危害。此外,根据实验要求,可采用个人防护设备,如口罩、眼镜、手套等进行防护。
在进行消化系感染性微生物实验,进入基础实验室(BSL-2)工作时,除必须按照实验程序操作、合理应用高压灭菌器灭菌外,工作期间还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此外,需限制人员出入,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实验室生物危害风险。
若需进入防护实验室(BSL-3)时,除上述防护措施外,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前需经过相关专业培训、接种相应疫苗免疫。
3遵守实验器械操作规范,防范实验动物所致的实验室生物危害
进入消化系疾病实验室工作,应遵守实验室内各试验器械操作规范,所有操作均应该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值得注意的是,有调查指出,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柜摆放位置符合生物安全要求仅67.5%,洁净度合格率为75.8%,生物安全柜内微小气候检测指标多数合格率较低,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实验员在实验前后需对生物安全柜进行清洁和消毒,保证生物安全柜洁净。
在进行消化系疾病研究实验操作时,需要做好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如进行血清分离时需加强眼部和皮肤黏膜保护及防范血液或血清制品对实验室的污染;使用组织研磨器和匀浆器研磨消化系统各组织时,应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内操作,以减少气溶胶污染;使用搅拌器和振荡器进行实验样本的搅拌和震荡时,操作前应检查容器完好,使用时加防护装置,并在生物胺全柜中进行操作;使用离心机进行试验样本离心时,应检查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盛装实验样本容器确保密闭完好,并注意配平离心机;使用皮下注射器进行皮下注射时,应避免使用过的针头回套,以确保实验操作时生物安全。
在消化系疾病实验研究中,常需使用实验动物进行动物实验,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大鼠、小鼠、家兔、犬等。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做到以下个人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①穿着防护服:如在基础实验室(BSL-1)进行动物实验时,穿着工作服即可;若进入基础实验室(BSL-2)进行动物实验时,需穿着实验室内专用内胆衣和相应的外层防护服;②呼吸防护装置:根据实验有无感染性选择普通外科手术口罩或N95口罩防护;③手部防护装置:根据实验动物种类可选用乳胶手套或不锈钢网孔手套;④头面部防护:根据实验需要可选用帽子、护目镜、面罩等。
4重视实验室试剂储存、使用安全
试剂是消化系疾病实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部分实验试剂为有毒、有腐蚀性、强氧化性、有放射性或易燃、易爆物质,安全储存、规范使用试剂是预防消化系疾病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试剂的储存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试剂应选择适合的储存容器和在储存条件下储存;②有毒、有腐蚀性、强氧化性、有放射性或易燃、易爆的试剂应由实验室管理人员双人管理,领用需核对用途、用量,建立双台账;③使用有毒、有腐蚀性、强氧化性、有放射性或易燃、易爆的试剂时应了解试剂化学性质,双人规范操作;④如不慎发生意外,应沉着冷静,及时正确处理。
5结论
实验是研究消化系疾病发病机理、发现消化系疾病治疗新方法、阐明人体消化机理的必由之路,做好消化系疾病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成功进行消化系疾病实验的重要基础和必要保障,需要每个实验人员的共同遵循和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5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来源;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34-01
医学检验实验室每天处理大量病人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这些标本通常含有各种感染性致病因子,如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动物、植物或整个环境都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危险。特别是2003年SARS期间,国内外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漏,致使SARS暴发流行,其突出特点是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因此,强化医学实验室相关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做好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避免实验室人员的感染或造成感染性致病因子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谈谈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危害的主要来源及生物安全防护。
1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危害来源
1.1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在采集标本时操作不当,病人身上所带病原体可能传播给标本采集人员造成感染;标本在运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标本外溢、喷洒、容器破裂等,不仅会使标本运送人员感染,也有可能污染环境,形成潜在的污染源。
1.2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最重要环节,除了已知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外,许多微生物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操作产生的气溶胶而发生传播。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标本,还可通过某些实验室操作,如针刺、刀片、破试管、玻璃割伤等途径发生接触感染。1984年美国报道了首例由针刺引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医务人员,随后不断有报道。据统计,在所有因实验室事故引起的获得性感染中,针刺伤占25%,切割伤占16%。另外,由于一次性手套的破裂,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也可能发生感染。
1.3实验后标本的处理:实验完成后,废弃的标本、试验器材、培养基等各种物品,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可造成二次污染。
2医院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2.1掌握生物安全知识,树立生物安全意识: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未接受过系统的生物安全教育。对某职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该校医学检验专业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哪些操作可以产生气溶胶、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这些知识的认知率极低,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因此,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所有进实验室工作、实习或进修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以及本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生物安全教育,让广大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专业人才及为重要。
2.2规范实验室建设,配备生物安全防护设备:2004年,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分别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这两个规范性文件对实验室建筑、设施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医学检验实验室应严格按这两个文件的要求进行建设和功能分区,并根据生物危害等级建立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配备相应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2.3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实验室的安全,1983年WHO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993年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这两个手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金标准”;我国也于2004年11月由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建立相应的规范性管理制度,使各种实验和与实验相关的操作和行为制度化。
2.4加强技能培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熟悉常见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所致意外事件的方法等。如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离开实验室时,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标本采集时,操作者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实验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人;尽量使用全封闭系统,以减少检验人员在标本采集、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标本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等。总之,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克服侥幸心理,加强普及性预防(Universalprecautions,UP)的理念。
2.5定期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医学检验实验室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血液抗体检测,建立本底血清库,并记录入健康档案。应对操作人员提供常见传染病的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应调离生物危害等级相对较高的工作岗位;员工生病时应及时报告,尽早查清病因,必要时暂时脱离工作岗位。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危害意识的加强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要性认识的深入,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取得许多进步。然而,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涉及面广,目前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如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完善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亟待加强,安全设施需要完备等。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实验室检测项目越来越多,职业暴露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在生物安全保障和管理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加强对生物实验室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规范管理;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和贯彻力度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实验室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和环境污染。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才能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渠道,使医学实验室更好地为人们健康服务。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6
一、教师把好一日活动安全关
1.坚持每天晨检,保证幼儿不带危险物品入园。
2.开饭时注意,预防烫伤幼儿,一定要把汤晾温后再盛给幼儿,并为幼儿端到面前。
3.坚持每天午检,防止幼儿带异物入寝室,防止异物进入耳、鼻、口的现象发生;中午无论谁值班,一定要加倍照看好幼儿,不忽视午休的幼儿;巡视幼儿是否有不良的睡眠习惯,如蒙头并及时纠正。
4.保证教室的通风、干净,保证区角材料的安全、卫生,定期消毒玩具。
5.及时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证一人一巾一杯。
6.严格书写检查记录,及时清点人数和物品。
7.户外活动时,教师认真检查活动场地的安全性,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确保幼儿安全,活动后不遗忘幼儿物品。
8.上下午班教师离园时在班内各处检查,如:水、电、门、窗及贵重物品要入库。
9.教师在工作中做到时刻高度警惕,把安全放首位,眼睛不离开孩子,孩子到哪,教师的眼睛到哪。
二、教给幼儿安全防护知识
1.选择既能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又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教材,如让幼儿认识交通标志,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等。
2.利用早谈、晨间活动、集中教育活动时间定时或随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利用图片、或影视教育,让幼儿了解安全信息,教育幼儿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食物。
3.教给幼儿一些与安全有关的基本生活常识,知道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会伤害身体,不能乱碰,如小刀会割伤、开水烫伤、玻璃会扎手等。教会幼儿认识有关的安全标志和紧急情况时拨打的救援电话。
4.开设专题讲座。请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传授自护常识,以提高孩子们的自护意识和自护能力。如:发生火灾时应该如何自救,被坏人拐骗时如何逃脱等。
5.组织幼儿进行消防、防震自救演练,掌握逃生自救技能。
三、家园配合
1.通过家长会、家教栏、家访、qq群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正确知识和方法,及如何为幼儿创设安全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使家长成为园外安全教育的教师,负责实施家庭中的安全教育,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时刻做到:家园密切配合,为幼儿创设安全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1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100字(3篇)
- 阅0《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100字回首历史,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历史中,在那个民不聊生的现实中,在那个肮脏的,丑陋的,邪恶的社会中,堕落了多少个梦想,伤害了多少充满希望和活力的青年人,让.....

拆迁工作人员年终总结范文(整理2篇
- 阅0拆迁工作人员年终总结范文篇1征拆工作面临三方面难题:一是拆迁量巨大,涉拆面较广。线路从东往西穿越xx市五个县(市)区(安丘市、坊子区、高新区、奎文区、潍城区),9个镇(街道办事处),3.....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6篇)
阅:0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篇1关键词:测量;新技术;数字化;水利工程1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新技术1.1地形测量地形测量主要....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6篇)
阅:0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1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一起并列为21世纪影响国计民生的四....

长城的传说(6篇)
阅:0长城的传说篇1【关键词】传说;虚构;必要性;孟姜女一、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