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的关系(6篇)
来源:
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的关系篇1
作为量子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和他的团队在量子通信的研究道路上遭遇过怎样不为人知的挫折?在欧美众多实力强劲的国家中,潘建ネ哦游何选择奥地利作为量子通信项目的合作伙伴?作为量子通信领域的技术强国,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的跟随者,转变成未来信息技术的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而在此过程中,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又有着怎样里程碑式的事件?
为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并对其进行了专题访问。
尖端科技背后的故事
潘建伟介绍,在量子通信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单个光量子的制备和探测是主要的两个技术难题。首先是制备单个光量子的技术难题。潘建伟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来解释这一关键技术的难度:一个十五瓦左右的普通灯泡每秒钟辐射出的光量子个数可以达到百亿亿个,要想实现单个光量子的制备就如同在瞬间发射出来的百亿亿个光量子中捕捉到其中的一个,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另一个难题是单光子的探测。单个光子是光能量的最小单元,能量非常微弱,需要发展出非常精密和高效的单光子探测技术。具备了单个光量子的制备和探测的能力后,我们就可以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了。
量子信息的应用除了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通信外,还可以带来计算能力的飞跃,这就需要把一个个的单量子纠缠起来。量子计算机的能力是随着纠缠粒子数目呈指数增长的,例如,有100个粒子的纠缠,每个粒子可以处于“0”和“1”的相干叠加,100个纠缠的粒子就可以同时处于2100个状态的叠加,这就相当于同时对2100个数进行操纵,计算能力大幅提升。把一个个粒子纠缠起来需要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精确的控制,同时还要保证克服环境的干扰。潘建伟团队通过一种名为“光晶格”的实验装置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而“光晶格”捕捉单个原子的技术原理就如同把鸡蛋逐个放入蛋槽的过程,每个光晶格中只能容纳一个原子,再通过人为控制这些原子的相互作用,使得它们纠缠起来。虽然现在的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可以操纵数百个原子,但要实现数百个原子之间的量子纠缠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潘建伟解释说,如果将几百个原子纠缠在一起,就能够演示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了。
奥地利―梦开始的地方
据了解,此次“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包含了国际合作任务,并选择了奥地利作为首个国际合作伙伴。为何偏偏选择奥地利?这还要从潘建伟的求学经历说起。
潘建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期间,第一次领略到量子世界的奇妙。但随着对量子研究的深入,他越发意识到量子理论中的各种奇特现象需要更加尖端的实验技术和条件才能够得到验证,而当时国内在这方面还相对落后。于是,在1996年潘建伟来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师从奥地利物理学家AntonZeilinger攻读博士学位。那时AntonZeilinger教授已经建立了量子实验室,并且是量子物理学领域的国际权威。在奥地利,潘建伟和同事们完成了国际上首次实现光子的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这被认为是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端。此后几年,潘建伟和同事们又先后实现了一系列量子信息领域的先驱性实验,这些宝贵的经历为以后潘建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潘建伟对奥地利的特殊感情还不止于此。潘建伟在奥地利求学期间,一直得到了奥地利外交部和学术交流机构的资助。博士毕业后,潘建伟又继续在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而维也纳大学正是薛定谔等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工作过的地方,无疑是量子力学的“圣地”之一。
所以,当昔日的老师主动提出加入我国的量子卫星计划时,奥地利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的第一个国际合作伙伴。潘建伟提到,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会向全世界开放,在奥地利之后,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团队也主动请求加入。
追寻量子通信发展的轨迹
潘建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作为量子通信领域的技术强国,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的跟随者,转变成未来信息技术的并跑者乃至领跑者。回顾中国量子通信领域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先辈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奋斗与拼搏。
潘建伟表示,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郭光灿院士、张永德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密切关注该领域的发展,并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已经发表了一些该领域的文章。潘建伟强调说,中国量子通信领域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与当时中科院与时俱进的敏锐眼光密切相关。他举例说,在他2001年回国组建实验室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当时,他向中科院申请了200万元的经费,而中科院基础局却拨了400万元。在中科院的重视和支持下,实验室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快就有了一批由中国人完成的量子信息领域的重要成果。之后,中科院的支持力度又进一步加大,同时,国内其他团队也发展起来了。在2005年,国家的重大研究计划也开始注意到了量子调控,在中科院物理所的于渌院士、南京大学的闵乃本院士等科学家的建议下,量子调控成为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内容,到目前这一计划已经执行了十余年。正是由于国家的重点扶持,我国的量子通信技术才得以快速发展。近年来,中科院启动量子卫星项目,国家发改委启动“京沪干线”项目,为量子通信技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注入了长足的动力。但同时潘建伟也表示,欧美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包括量子通信在内的量子专项计划,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所以我国在未来能否持续抢占量子通信领域的领跑地位,还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的关系篇2
引言: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这一新型通信技术是伴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物理学领域的不断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这门学科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验,以其特有的高效性和安全性等特点而被军事等领域广泛研究应用,并向实用化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民众对信息传输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安全性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也急需这一技术来作为对现有通信手段的补充和优化,以不断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这种无论是来自军事等特殊领域还是来自普通民众等普通领域对信息传输的高要求都促使着量子通信技术不断研究与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严苛的通信需求。
一、量子通信的发展概述
量子通信技术是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诞生于1926年,是人类对微观世界加以认识的理论基础之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间的不相容性在1935年被爱因斯坦、波多尔基斯和罗森论证后,约翰?贝尔于1964年提出贝尔理论,阿斯派克等人于1982年证明了超光速响应的存在。在这一基础上,美国科学家贝内特于1993年首次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爱因斯坦的量子纠缠效益开始真正发挥其威力。
自量子通信概念提出以后,6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基于量子纠缠理论,提出了利用经典与量子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量子隐形传送的方案,这是量子通信最初的基本方案。量子隐形传态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对人们认识与揭示自然界的神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通过量子态的传送完成大容量信息的传输,实现原则上不可破译的量子保密通信。
1997年在奥地利留学的中国青年学者潘建伟与荷兰学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程传输。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实验上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光子传送到乙地的光子上。实验中传输的只是表达量子信息的“状态”,作为信息载体的光子本身并不被传输。此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量子通信这门学科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验,并向实用化发展,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
二、量子通信技术简介
量子通信即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量子是不可分的最小能量单位,“光量子”即为光的最小能量单位。量子通信的理论基础是量子纠缠。在量子世界中,存在着一种“纠缠”效应,所谓量子纠缠指的是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非定域、非经典的强关联。这种“纠缠”效应能够在两个完全相同的某量子态粒子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当其中一个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另一个也会发生相同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与时间和空间无关。另外由于对粒子的任何测量都会导致其量子态的变化,所以同时这种变化时不可能被第三者所知获的。利用量子的纠缠效应,我们可以进行绝密和瞬时的通信。因此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量子密码通信原理是基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发展的。在量子物理学中“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表明,如果人们开始准确了解到基本粒子动量的变化,那么也就开始丧失对该粒子位置变化的认识。所以如果使用光去观察基本粒子,照亮粒子的光的行为都会使之改变路线,从而无法发现该粒子的实际位置。因此对传输光子线路的窃听会破坏原通讯路线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讯会被终端。另外还有“单量子不可复制”定理,这是上述原理的推论,是指在不知道量子状态的情况下复制单个量子是不可能的,因为要复制单个量子必须先做测量,而测量必然会改变量子状态。根据这两个原理,即使量子密码不幸被获取,也会因测量过程中对量子状态的改变而得到一些几乎无意义的信息。
量子远程传态是经由经典通道和量子通道传送未知量子态。通俗来讲就是将甲地的某一粒子的未知量子态在乙地的另一粒子上还原出来。因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和量子态不可克隆原理,限制人们将原量子态的所有信息精确地全部提取出来,因此必须将原量子态的所有信息分为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由经典通道和量子通道送到乙地,根据这些信息,在乙地构造出原量子态的全貌。但这一过程并不传输任何的能量或物质,只是传输一种量子态。
量子密集编码是用量子通道传送经典比特,即使用量子纠缠现象可以实现只传送一个量子比特,而传送两个比特的经典信息。具体方法是信息的传送者(Alice)和接受者(Bob)各拥有处于最大纠缠态中的一个粒子,Alice可以对她手中的粒子施加四种可能的幺正变换以编码两个比特的经典信息,由于两个粒子处于纠缠态,对一个粒子的任何操作都会对另一个粒子产生影响,引起另一个粒子的态发生相应的变化。Alice对它的纠缠粒子施加幺正变换后,两系统处于四个Bell基态之一,为了使Bob能读出Alice编码的信息,Alice必须再把她的粒子传送给Bob,Bob再对两个粒子实施联合Bell基测量,测量结果可使Bob提出2比特的经典信息,在这过程中,Alice仅传送给Bob一个粒子,但却能成功的传送2比特的经典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密集编码”。
三、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量子通信技术依托于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量子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以其独特的优势而被广泛关注。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较,量子通信具有抗干扰力强、保密性高、传输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它的发展应用前景很广阔。一方面,在国家政府和军事领域,由于其保密性极高,几乎不可能被敌方破译,且这种量子通信技术能够抵御未来量子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威胁,因此会被不断研究和应用。另一方面,在民用通信技术领域,早在2009年9月,中国科技大学组建了世界上首个5节点的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首次实现了实时语音量子保密通信。“城域量子通信网络”使得城市范围的安全量子通信网络成为现实。因此,量子通信在未来的民用领域也将被广泛研究应用。
结语
量子通信是通信技术的又一次划时代革命,与目前采用的传统通信技术相比,量子通信在保密性、通信容量、通信时效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是未来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向。虽然量子通信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单元技术和理论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需要在量子通信这一领域继续加大投入和研究力度,为进入量子通信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服务于现代人类的发展需求。
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的关系篇3
【关键词】通讯安全;密码学;量子密码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应用使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进行工作和生活,大量敏感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人们需要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保护以免被窃取或篡改,密码学(cryptog?鄄raphy)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用户用一个加密密钥对要保护的数据进行加密,加密后的数据只能被相应的解密密钥恢复,非法用户则因为没有解密密钥而无法取得真实数据。只要通信双方事先协商好密钥就可以在开放的通讯环境中进行秘密通信了。但如果解密密钥被窃取或破译,那么信息的安全就失去保障,而密钥的安全传送正是问题的关键。
在现行的密码体制中只有美国数学家吉尔伯特·维那姆(gillbertvernam)提出的一次性密码具有无条件安全性,它要求密钥是随机的,并且其长度至少要与被加密数据的长度相同,但实际应用中却由于它的一些缺陷而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目前,我们通常用一种称为“公钥加密”(public-keycryp?鄄tography)的方法对传送的信息进行加密或解密。在“公钥加密”法中,最广泛使用的是rsa算法,它是应用因数分解的原理。在发送与接收者之间传递的秘密信息,是以“公开密钥”(简称公钥)加密的,这个公钥是一个很大的数n,例如408508091(实际上用的数会远大于此,普遍要达到1024位以上,这数越大破译的难度就越大)。数据只能以接收者握有的私钥解开,这把私钥是公钥的两个因数p和q,即n=p?q,而在这个例子里就是18313与22307。这种技术之所以安全,是因为应用了因数分解或其它困难的数学问题。要计算两个大质数的乘积很容易,但要将乘积分解回质数却极为困难。由于破解“公钥加密”很困难,因此在未来10年甚至更久,密钥的安全性仍然很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计算速度不断的增长,人们对大合数因子分解能力不断提高,破译密码的难度也在不断降低。特别是对于未来的量子计算机(quantumcomputer)(它可以快速算出吓人的高难度因素分解),预示了rsa及其它密码技术终将失效。
因应这种情况,科学家们想到利用量子物理学的特性用于密码学的研究,发展起一种无法被窃听的密码技术———量子密码术(quantumcryptography)。
二、量子密码术
(一)工作原理
量子密码术是密码学与量子力学结合的产物,这种加密方法是用量子状态来作为信息加密和解密的密钥。量子的一些神奇性质是量子密码安全性的根本保证。“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指在同一时刻以相同精度测定量子的位置与动量是不可能的,只能精确测定两者之一。“单量子不可复制定理”是“海森堡(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的推论,它指在不知道量子状态的情况下复制单个量子是不可能的,因为要复制单个量子就只能先作测量,而测量必然改变量子的状态。量子态通常用dirac符号“|·>”表示。一个二维量子态就是一个量子比特,“态叠加原理”表明一个量子比特可以是两个计算基态|0>和|1>的任意线性叠加。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最奇妙的现象。如果alice沿某方向测量自己的粒子,她的测量结果将完全随机,即以1/2的概率得到1,1/2的概率得到0。但如果此时bob也沿相同的方向测量自己的粒子,他一定会得到与a1ice相反的结果。即不管他们相距多远,alice的测量结果都会使得bob的粒子态唯一确定,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神秘的“超距”现象。利用这一现象,科学家们首先发现了量子远程传态,即通信双方可以利用一对共享的纠缠态(en?鄄tangledstate)瞬间传送一个任意量子态。著名的epr协议、bbm92协议和密集编码等都是基于量子纠缠性质提出的。纠缠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性质就是纠缠交换,它是指当对不同纠缠态中的部分粒子做联合测量时,会使得其余粒子也纠缠在一起。近年来人们利用纠缠交换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密钥分发方案。
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大类量子密码实现方案:一是基于单光子量子信道中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二是基于量子相关信道中bell原理的;三是基于两个非正交量子态性质的。“量子密码”是利用质子的极化方式编排密码。质子能以四种方式极化;水平的和垂直的,而且互为一组,两条对角线的也是互为一组。
要在两端传递量子密钥,其中一种方法就是以激光发出单一光子,光子会以两种模式中的其中一种偏振。光子的第一种偏振方向是垂直或平行(直线模式);第二种则是与垂直呈45度角(对角模式)。不管是哪一种模式,光子的不同指向分别代表0或1这两个数字。依惯例,密码学者通常称发送者为alice,她随机地以直线或对角模式送出光子,发射出一串位。至于接收者则称为bob,他也随机决定以两种模式之一来测量射入的光子。根据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他只能以一种模式来测量位,而不能用两种。如果bob所使用的测量方法和alice相同,那么他会得到alice所送的值;如果bob所使用的测量方法与alice的不同,所得到的值就不一定和alice的相同,应该舍弃该位,重新再作,整个步骤如下:
1.alice任选一个<state,basis>=<s,b>,然后送该光子给bob。
2.bob任选一个测量方法b’来测量送来的光子。
3.alice和bob都公开宣布他们所用的测量方法b和b’(而不是测量的结果)。
4.如果b=b’,则和bob共有一个值;如果b≠b’,则舍弃该位。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可以得到一个n位的共同密钥k,用以对信息加密或解密。
如果窃听者(称为eve)想拦截这道光子流,由于海森堡原理的关系,她无法两种模式都测。如果她以错误的模式进行测量,即使她将该位依照测到的结果重传给bob,都一定会有1/2机会出错。alice和bob可以随机选择一些位进行比较,如果比较值有误,就可以知道eve进行了拦截,从而舍弃这次的密钥,再建立新的密钥;如果比较值一致,则可以认为密钥是安全的,舍弃这些用于比较的位后,密钥就可以用于以后信息的加密了。
另外一种方法是,bob先准备一对光子,或者是一对在纠缠态中共同地半自转的粒子,然后储存其中一个粒子,并将另外一个传送至alice。alice在收到的粒子上执行了其中一个特别的操作(操作1对半自转的粒子不做任何动作;操作2沿着x,y或z以180度做自旋,对光子来说,做与偏极值一致的旋转)。这些操作,虽然只对其中一个粒子执行,却会影响两个联合粒子的量子状态(分开地量测这两个粒子并不能够证实)。alice传回粒子与bob,bob可以共同测量传回的粒子与储存的粒子,从而判定alice使用了四种操作中的那一种操作,也即代表了两比特数据的0、1组合。如此一来,这个技术有效的加倍了信息频道的最高容量。
在这个通讯之间的窃听者eve将必须侦测粒子以读取信号,然后依序传送这些讯号使她不被发现到,然而这个侦测其中一个粒子的动作将会破坏另外一个粒子的量子关联性,如此一来两方都可以证实到是否有窃听者的存在。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最早想到将量子物理用于密码术的是美国科学家威斯纳(stephenwiesner)。威斯纳于1970年提出,可利用单量子态制造不可伪造的“电子钞票”。但这个设想的实现需要长时间保存单量子态,不太现实,并没有受到什么注意,因此直到1983年才发表了这个结果。贝内特(charlesh.bennett)和布拉萨德(gillesbrassard)是比较早认识到这个结果的重要性的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单量子态虽然不好保存但可用于传输信息。在1984年提出首个量子密钥分配的方法,称为bb84方案,由此迎来了量子密码术的新时期。5年后,他们在实验室里进行了第一次实验,成功地把一系列光子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相距32cm的另一台计算机,实现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密钥传送。1992年,贝内特又提出一种更简单但效率减半的方案,即b92方案。
自此以后,各国纷纷加入到有关的研究中,使与量子密码技术相关的实验进展迅速。英国国防研究部于1993年首先在光纤中实现了基于bb84方案的相位编码量子密钥分发,光纤传输长度为10公里。此项研究后来转到英国通讯实验室进行,到1995年,经多方改进,在30公里长的光纤传输中成功实现了量子密钥分发。与此同时,瑞士日内瓦大学也在1993年基于bb84方案的偏振编码方案,在1.1公里长的光纤中传输1.3微米波长的光子,误码率仅为0.54%,并于1995年在日内瓦湖底铺设的23公里长民用光通信光缆中进行了实地表演,误码率为3.4%。1997年,他们利用“法拉第镜”消除了光纤中的双折射等影响因素,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大大提高,被称为“即插即用”的量子密码方案。此后,光纤传输距离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去年,由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郭光灿院士领导的课题小组,实现了150公里的室内量子密钥分配,利用中国网通公司的实际通信光缆,实现了从北京经河北香河到天津的量子密钥分配,实际光缆长度125公里,系统的长期误码率低于6%。这是迄今为止国际公开的最长距离的实用光纤量子密码系统。
在空气中传输量子密码的实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2002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和英国军方下属的研究机构合作,在德国和奥地利边境相距23.4公里的楚格峰和卡尔文德尔峰之间用激光成功传输了光子密钥。下一步他们将改进这套密钥收发系统,例如使用较大的望远镜来侦测、用较佳的滤镜以及抗反射镀膜等,希望由此实现与距地面500至1000公里的近地卫星进行收发密钥,从而建立一个密码传输网。
密码专家希望最终能够发展出某种形式的量子中继器(quantumrepeater),它本质上就是量子计算机的一种基本型式,可以克服距离的限制。2003年,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博士领导的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浓缩,并利用这一技术首次实现了四光子纠缠光源的量子中继器。
(三)应用现状
量子密码的研究进展顺利,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某些方面尤其是量子密钥分发已经逐步趋于实用。由于通信保密的重要性,量子密码技术将会首先应用于军事和政府保密信息的传输上,但商业化应用也已经起步。从2003年起,瑞士日内瓦的idquantique公司以及美国纽约市的神奇量子科技公司(magiq),都发表了可以传送量子密钥的商品。2004年6月3日,世界上第一个量子密码通信网络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正式投入运行,系统连接六个网络节点,涵盖剑桥城的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以及bbn科技公司。2004年秋天,日内瓦的因特网服务供应商deckpoint与idquantique共同展示了一个网络,可以将日内瓦内的好几个服务器数据备份到10公里外的站台,并通过量子加密网络,频繁地发送新钥匙。
三、结论
量子密码术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的一个前沿研究热点。面对未来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机,现行基于解自然对数及因子分解困难度的加密系统、数字签章及密码协议都将变得不安全,而量子密码术则可达到经典密码学所无法达到的两个最终目的:一是合法的通信双方可察觉潜在的窃听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使窃听者无法破解量子密码,无论企图破解者有多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说,量子密码是保障未来网络通信安全的一种重要的技术。虽然,现在的量子密码术离实现广泛的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与经典密码相比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但随着对量子密码体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方案被提出来,近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上都在不断取得重要突破,相信不久的将来量子密码将会在网络通信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即将进入到一个量子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张焕国,刘玉珍.密码学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的关系篇4
关键词:经典理论量子力学联系
中图分类号:O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43-02
量子力学于20世纪早期建立以来,经过飞速的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物理学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量子力学是现代量子理论的核心,它的发展不仅关乎人类的物质文明,还使人们对量子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展[1]。
但是,量子力学并不是一个完备的理论,其体系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微观与宏观,即经典理论与量子力学的联系。为解决这些迷惑,历史上相关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实验与理论。该文旨在以量子力学发展史上提出的几个实验为例,对其进行简单分析,以展示经典理论与量子力学的联系。
1问题的提出
1935年3月,爱因斯坦等人在EPR论文中提出了“量子纠缠态”的概念,所谓的“量子纠缠态”是以两个及以上粒子为对象的。在某种意义上,“量子纠缠态”可以理解为是把迭加态应用于两个及以上的粒子。若存在两个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粒子,那这两个粒子一定是相互关联的,用量子力学的知识去理解,只要人们不去探测,那么每个粒子的状态都不能够确定。但是,假如同时使这两个粒子保持某一时刻的状态不变,也就是说,使两个粒子的迭加态在一瞬间坍缩,粒子1这时会保持一个状态不再发生变化,根据守恒定律,粒子2将会处于一个与粒子1状态相对应的状态。如果二者相距非常遥远,又不存在超距作用的话,是不可能在一瞬间实现两个粒子的相互通信的。但超距作用与当今很多理论是相悖的,于是,这里就形成了佯谬,即“EPR佯谬”。
同年,薛定谔提出了一个实验,后人称之为“薛定谔的猫”。设想把一只猫关在盒子里,盒中有一个不受猫直接干扰的装置,这套装置是由其中的原子衰变进行触发,若原子衰变,装置会被触发,猫会立即死去。于是,量子力学中的原子核衰变间接决定了经典理论中猫的生死。由量子力学可知,原子核应该处于一种迭加态,这种迭加态是由“衰变”和“不衰变”两个状态形成的,那么猫应该也是处在一种迭加态,这种迭加态应该是由“死”与“生”两个状态形成的,猫的生死不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依赖于观察者的观测。显然,这与常理是相悖的[2]。
这两个佯谬的根源是相同的,都是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之间的关系。
2近代研究进展
2.1验证量子纠缠的存在
华裔物理学家YanhuaShih[3]曾做过一个被称为“幽灵成像”的实验,其实验过程及现象大致可以描述为:假设存在一个纠缠光源,这个光源可以发出两种互为纠缠的光子,通过偏振器使两种光子相互分离,令第一束光子通过一个狭缝,第二束不处理,然后观察两束光的投影,结果发现第二束光的投影形状与第一束光通过的狭缝形状完全相同。
人们发现,如果仅仅使用经典理论,实验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必须应用量子理论,才能解释“幽灵成像”的现象。这个实验也恰好验证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
2.2量子世界中的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Ohm于19世纪早期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基于观察材料的电学传输性质得到的经验定律,其内容是: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所加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自身电阻成反比,即(U指导体两端电压;R指导体电阻;I指通过导体的电流)。
18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认为经典方法在宏观领域是正确的,但是在微观领域将会被打破。Landauer公式给出了纳米线电阻的计算方法,即(h为普朗克常量;e为电子电量;N为横波模式数量);而在宏观中,(为材料的密度;l为样品的长度;s为样品的横截面积)。由此发现,在宏观领域,样品的电阻是随着样品的长度增加而增加的,而在微观领域,样品的电阻与样品的长度没有关系。
Weber[4]等人制备了原子尺度的纳米线并进行观察,实验发现,在微观领域,欧姆定律也是满足的。Ferry[5]认为样品的电阻是由多种机理所导致的,而他最后得到的结果正是由于多种机理的相互叠加。经过分析,他认为欧姆定律何时开始生效取决于纳米线中电子耗散的力度,力度越大说明开始生效时的尺度越小。但这也同时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的思考:低温条件下,欧姆定律是仍然成立的,也就是说经典理论仍然成立,但往往是希望在低温下研究比较纯粹的量子效应。低温条件下欧姆定律的成立要求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来使得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分离开。
2.3生活中的量子力学――光合作用与量子力学
Scholes等[6]从两种不同的海藻中提取出了一种名为捕光色素复合体的化学物质,并在其正常的生活条件下,通过二维电子光谱术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首先使用了飞秒激光脉冲模拟太阳光来激发这些蛋白,发现了会长时间存在的量子状态。也就是说,这些蛋白吸收的光能能够在同一时刻存在于不同地点,而这实际上是一种量子迭加态。由此可见,量子力学与光合作用是有很大联系的。
3结语
从近几年来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实验研究可以看出,虽然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的联系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当代科学家已经能够通过各种精妙的实验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一个个谜团,使得微观领域的单个量子的测量与控制成为可能,并且积极研究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将生活与量子力学逐渐的联系起来。对于“经典理论与量子力学的联系”这一专题还需要进行不断研究,使量子力学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昌璞.量子力学若干基本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物理,2001,30(5):310-316.
[2]孙昌璞.经典与量子边界上的“薛定谔猫”[J].科学,2001(3):2,7-11.
[3]ShihY.ThePhysicsofGhostImaging[J].2008.
[4]WeberB,MahapatraS,RyuH,etal.Ohm'slawsurvivestotheatomicscale[J].Science,2012,335(6064):64-67.
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的关系篇5
在量子的世界中,对于一个微观的粒子,测量过程本身将不可避免的给我们要测量的物体造成一个显著的扰动,而且即使在原则上,我们也完全没办法把这一扰动减小到零;另一方面,观测行为本身又会破坏粒子原来的状态,让你永远不可能知道粒子本来的状态是什么。这就是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你不能够复制一个未知的量子态,而不改变量子态本身。量子不可克隆原理是量子加密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想要保密传输的信息,加载到一个个不可能被准确观测和复制的量子态上,而任何的窃听行为都会改变原本传输的数据。那么最后我们取一部分数据出来,检查原本传输的信息是否被破坏,就能够检测到窃听者是否存在。
整个量子通信中,具有短期内真实的应用潜能的就是量子保密通信,其中最有用的部分就是量子密钥分发。经典通信使用最广泛的公钥密码,是假定一些数学难题,最典型的是假定大型数据分解的数学难题。但是,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未来量子计算机如果实现的话,这种数学难题的复杂性就迎刃而解了,换句话说,经典保密通信基于的数学方法不能获得严格的数学证明。在这个背景下,量子保密通信最大的卖点就是它的安全性获得了严格的数学证明,这也可以从其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
量子通信另一个核心内容是隐形传输,是利用了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纠缠原理来实现保密通信过程。纠缠是一种诡异的超距离相互关联的现象:两个纠缠在一起的粒子,即使被完全隔离,当观测一个粒子的状态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发生瞬时的改变。换言之,两个粒子的量子状态是完全关联的。量子物理让人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事物的状态并不是唯一确定的。对于宏观的硬币而言,只可能存在两种状态:正面朝上或是反面朝上。但对于一枚量子硬币,它可以既是正面朝上又是反面朝上。对于两枚纠缠在一起的量子硬币,如果发现其中一枚是正面朝上,另一枚也一定是正面朝上;当发现一枚是反面朝上,另一枚也一定是反面朝上;如果发现一枚既是正面朝上又是反面朝上,另外一枚也一定既是正面朝上又是反面朝上。因此,纠缠所包含的关联性,要比我们通常理解的宏观上的关联性强得多。
事实上,纠缠的两个粒子尽管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上一个影响另一个,但它们无法传递任何信息。以密钥为例,当双方共享同一套密钥时,并没有发生信息的传递,直到加密的文本传来,密钥才有意义。量子通信和传统通信的唯一区别在于,量子通信采用了一种新的密钥生成方式,而且密钥不可能被第三方获取。
向全球的量子通信网迈进
发展量子通信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广域乃至全球范围的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网络体系。通过光纤实现城域量子通信网络连接一个中等城市内部的通信节点、通过量子中继实现邻近两个城市之间的连接、通过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自由空间光子传输和卫星平台的中转实现遥远两个区域之间的连接,是实现全球广域量子通信最理想的路线图。
在这一路线图的指引下,欧洲、美国和中国等在过去几年中均进行了战略性部署,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和开发力量,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实用化、工程化探索,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光纤量子密码技术目前正从点对点量子密钥分发的初级阶段向实现多节点网络内的量子安全性方向深入发展阶段,全球各地正在加紧进行量子通信系统的实用化和工程化建设。
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署(DARPA)支持,BBN公司(具有很强的军方特色)技术部联合波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共同开展了量子保密通信与IP互联网结合的五年试验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是以BBN技术部、波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作为三个节点以构建融合现行光纤通信网、互联网和量子光通信的量子互联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保密通信。
在欧盟的《量子信息处理和通信:欧洲研究现状、愿景与目标战略报告》中给出了欧洲未来五年和十年量子信息的发展目标,例如将重点发展量子中继和卫星量子通信,实现1000公里量级的量子密钥分配。欧洲空间局计划到2018年将国际空间站上的量子通信终端与一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建立自由空间量子通信链路,首次演示绝对安全的空间量子密钥全球分发的可行性。欧盟在2008年9月了关于量子密码的商业白皮书,启动量子通信技术标准化研究,并联合了来自12个欧盟国家的41个伙伴小组成立了SECOQC工程。
实用化进程:与经典通信的融合
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来看,将量子通信网络与现有网络进行融合是最优的发展战略。互联网在设计时并没有深入地考虑安全性,这造成当今的网络安全问题十分突出。量子通信是人类能掌握的最保密的通信技术,量子通信和经典通信网络的融合研究对于提升未来网络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量子通信和经典网络的融合需要解决物理层和组网技术、中继技术和通信应用技术等几个方面的融合问题。对于未来网,应当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上就考虑和量子通信的融合。由于传统的光通信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主要通信技术手段,在光通信网络上实现量子通信网络,将是融合的基础。
实际的量子通信中,量子通信与现有通信的融合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量子通信不会完全替代现有的通信技术,而是在现有的技术上在物理层、网络层、应用层将两者进行了融合。
从物理层来说,可以从光源、探测器和信道方面考虑。在光源方面,利用单光子源或者单离子源,或者将激光光源衰减到单光子量级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在探测方面,因为是单光子信号源,需要特测器有单光子量级特征,对量子密钥分发中的连续变量进行测量;在信道方面,对于不同的光源用不同波长的商用光纤即可满足条件。
从网络层来说,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独立的信道和统一的网络结构,也可以用一根光纤既传递量子信号又传递经典信号;除了光纤技术,还需要采取例如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中继技术来解决量子通信的远距离传输这一核心问题;此外,在组网的往来上,可以采取电路交换或者波长复用技术,并且增加量子路由器来进行控制。
从应用层来看,我们可以跟现有的互联网安全协议结合,用量子密码来替换现有协议中的初始密码,这样既可以得到更高的安全性也可以保持实际的通信速率。现在实际用到的量子保密分发的方法都是用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的方法。而一旦用量子的方法产生密钥,则必须与后继的经典通信结合才能实际应用。比如,我们用量子密码生成种子密钥,然后用经典的方法进行扩张,这样既保证了种子密钥的安全,同时也有很高的通信效率。
量子通信在中国
量子信息因其传输高效和绝对安全等特点,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IT技术的支撑性研究,并成为全球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焦点领域。基于我国近10年来在量子纠缠态、纠错、存储等核心领域的系列前沿性突破,中科院于2011年启动了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力争在2015年左右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彭承志、陈宇翱等人,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光电技术研究所黄永梅等组成联合团队,于2011年10月在青海湖首次成功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实验证明,无论是从地面指向卫星的上行量子隐形传态,还是卫星指向两个地面站的下行双通道量子纠缠分发均可行,为基于卫星的广域量子通信和大尺度量子力学原理检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如果应用量子通信这项高科技,中国军方能瞬间传送军事信息而又确保万无一失。通过这项保密力度极强的科技的应用,能大幅度提升军队的指挥和控制能力,使得中国在信息战能力方面超越美国。
发射量子通讯卫星早就被中国科学界列为一项核心任务。早在2011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在谈到中国能否抓住第六次科技机遇时透露,中科院计划在未来十年发射五颗科学卫星,其中,量子通讯卫星的卫星发射将列为重中之重。
由于量子信号的携带者光子在外层空间传播时几乎没有损耗,如果能够在技术上实现纠缠光子再穿透整个大气层后仍然存活并保持其纠缠特性,人们就可以在卫星的帮助下实现全球化的量子通信。这样一来,这种世界上最为保密的通信手段将会覆盖世界任何角落。
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的关系篇6
2016年,对于全国青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来说,无疑收获颇丰。
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为潘建伟颁发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作为获奖项目“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的第一完成人,潘建伟院士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在大会上发言。
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作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表示量子卫星的科学目标是借助卫星平台,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开展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实验研究。
可以说,中国自主研发的量子卫星突破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包括同时瞄准两个地面站的高精度星地光路对准、星地偏振态保持与基矢校正、星载量子纠缠源等工程级关键技术等,卫星设计寿命为两年。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动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于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早在2001年,潘建伟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光量子操纵实验室;2003年,他提出了量子卫星计划。那时的他才30岁出头。潘建伟小组的成员陈宇翱说:“他几乎单枪匹马地把这个项目推进下去,并使中国在量子领域有了立足之地。”
2009年,潘建伟将“星际旅行”带到了中国长城。他和他的中国科大物理学家团队从位于北京北部丘陵的长城附近的实验点,将激光瞄准了16公里之外的屋顶上的探测器,然后利用激光光子的量子特性将信息“瞬移”过去。
这个距离刷新了当时量子隐形传态的世界纪录,他们朝着团队的终极目标――将光子信息隐形传送到卫星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如果这一目标实现,将会建立起“量子互联网”的第一个链接,这个网络将是运用亚原子尺度物理规律创建的一个超级安全的全球通信网络。这也证实了中国在量子领域的不断崛起,从十几年前并不起眼的角色发展为现在的世界劲旅。
就这样,2016年,中国领先欧洲和北美,发射了这颗致力于量子科学实验的卫星。这也为物理学家提供一个测试量子理论基础,以及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论与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关于空间、时间和引力所提出的截然不同的理论)的全新平台。
Zeilinger曾是潘建伟的博士生导师;之后的七年,二人在远距离量子隐形传态研究的赛跑中棋逢对手;此后他们又建立了合作关系。卫星发射成功之后,两位物理学家将创建第一个洲际量子加密网络,通过卫星连接亚洲和欧洲。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1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800字范文五
- 阅0《战争与和平》读后感800字范文五篇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是令人厌恶,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爱惜和平,如果你对战争还不了解,那么就看看战争与和平吧。下面由小编给大.....
学雷锋作文600字范文(4篇)
- 阅2作文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根据所述时间选择合理的顺序来安排材料。一般叙事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雷锋作文600字,感谢您支持本网站,推荐你的同学一起学习.....
量子力学的现实意义(6篇)
阅:0量子力学的现实意义篇1摘要:本文梳理出《论语・子张》中所有的熟语,通过对部分重要熟语进行解释,对其作出在古....
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的关系(6篇)
阅:0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的关系篇1作为量子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和他的团队在量子通信的研究道....
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6篇)
阅:0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解篇1【关键词】疗养院;康复病种;效益疗养院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和医疗设备收治康复病人,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