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主体结构规定(整理2篇)

来源:

建筑法主体结构规定范文篇1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评估

1我国建筑规范、标准发展概况

1.1我国建筑规范、标准的发展历程

我国1949年成立,当时工业建筑领域,是一片空白、人才缺乏,很多是直接翻译苏联的建筑结构理论,直接引进和应用。而苏联建筑结构理论,十月革命以后进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由于贫穷,缺乏钢材、水泥,政府要求快速建设的结构设计理论和建造方法,在19世纪30年代末,苏联建筑结构提出了按破损阶段极限状态设计结构的理论,1942年前后形成了国家强制建筑标准。以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为例,传统容许应力法受压区混凝土按三角形应力分布控制最大应力;而按破损极限状态设计法受压区混凝土按矩形应力分布控制最大应力,这样的设计理论中设计承载能力大幅提高,但设计标准中,极限安全系数由容许应力的3~3.5降到破损极限状态的2~2.5,国家短时期内工业厂房是快速发展建设起来了,但从此前苏联结构规范理论、安全尺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拉开了距离。

1.2我国50年代这些规范、标准的特点,与特点

这一破损极限状态规范、理论,在1958时,土木建筑界掀起了敢想敢干的热潮,一度不执行规范、标准设计,1964年又提出了设计革命,口号是“革秦砖汉瓦深基重盖的命”,此后,出现了大批非标准设计,这一阶段工业建筑结构类型很乱,如:大型槽瓦、钢丝网大型屋面板、自防水屋面板、9m柱距结构体系、离心管柱、轻型组合屋架、带孔工字型柱、鱼腹式吊车梁(GB108、G110)、折线形吊车梁、钢轨吊车梁、薄壳基础……这些构件受力性能、抗震性、耐久性很差,这些工业厂房在莱钢大量存在,近年来部分拆除,但由于生产发展需要,不能拆除的,如炼钢混凝土结构老厂房,是大家熟悉的“混凝土工字型柱、鱼腹式吊车梁、薄壳基础”等厂房结构形式,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多次的鉴定、评估、并投入巨额资金实施加固维护。

1.3我国上世纪60-70年代,自行规范的编制与特点

可以认为这是我国土木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标准图构件的主要特点是:

我国自行编制设计规范是60年代中期开始的,直到1974年颁布了系列GBJx-xx与TJx-xx规范,及标准图G3-5xx系列,这套74规范采用中老K安全系数表达方式,结构安全系数变化不大,结构可靠度指标比较低,尤其是1978年以前量大面广的结构是不考虑抗震的!

1.4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向钢结构厂房的转化

上世纪80年代改革时期,可以认为是我国土木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国营企业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部分效益归企业所有,企业为了增加产量、扩大再生产、追求经济效益,开始了挖潜改造,引进大型生产线,厂房结构逐渐向大跨度、大柱距钢结构转移,如:莱钢当时的铁区改扩建的大量工业项目建筑物、构筑物,钢结构标准构件应用的比较多,多层工业厂房则向全现浇混凝土结构整理厂房转移,导致这一时期的厂房成为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的混合结构,有的观点认为,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易损坏的构件替换成钢构件,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

2新建筑规范、标准下,旧的已有工业建筑结构鉴定、评估、加固

现在新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结构理论、安全度越来越放心,但是,对已有的旧结构厂房却是“鉴定―加固―使用―再加固”这一循环过程。

2.1对老的工业厂房要会诊治,管理是重点

对不同时期的工业建筑,应区分对待,有重点的把握和区分,结构安全控制问题,提出了工业厂房结构指标a、b、c、d四级结构,构建A、B、C、D厂房和构筑物单元一、二、三、四级,把工业建筑管理起来,如,钢铁行业制定的《钢铁企业工业建筑管理办法》,以及根据结构可靠性原理编制了《钢铁工业建(构)筑物可靠性鉴定规程〉(YBJ219-89),《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90),以及现在最新的《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等一系列新的规范、标准等,需熟悉理解,熟练运用。

2.2多数钢铁企业厂房损坏与加固使用的特点

多年工程经验,厂房改造处理,可以有屋面、屋盖、牛腿以上、柱根、基础连根拔,可以有多种选择,有许多成功案例,多年使用效果很好,这在莱钢炼铁、炼钢、特钢等许多厂房中,案例较多,而这一时期建造的厂房,规范要求、安全标准比欧美日本发达国家规范标准要低,特别是抗震,几乎是没有要求。

3结构检测、分析与加固技术的学习

建国50年来,我国的结构验测与加固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项到全面、从局部构件到整体结构的发展过程,结构检验测试技术学习的是“引进―消化―提高”和“借鉴―独创”相结合的方法。

3.1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的检验与测试技术学习,是“引进―消化―提高”方法。我国六十年代中期,才开始进行混凝土强度的非破损检测方法的研究,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第一本全国性检测规程《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23―85)问世,从基本的混凝土强度检测回弹法、超声法、钻芯法、拔出法和灌入法等,到现在的《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以及碳纤维加固方法等,与发达国家已没有明显差距,在莱钢,如部分结构厂房、混凝土行车梁加固等,实施了很多较好的项目,可供借鉴。

3.2砌筑结构

砌筑结构的检验与测试,是“借鉴―独创”学习。我国七十年代末,主要是将测定砌筑砂浆强度作为砌筑结构抗震鉴定和加固的评定指标,为改变传统的“眼观手捏”的判断方法,进行了回弹法检测强度等方法的研究,1994年,《砌体结构力学性能现场检测技术规范》编制组将回弹法、电荷法、筒压法、射钉法和剪切法五种砂浆强度检测方法和推剪法、单剪法、轴压法、扁千斤顶和拔出法等五种砌体强度的检测方法纳入规程,这些方法大多数为我国科研人员创造发明的,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

4经常应用的结构的加固与改造技术

4.1钢筋混凝土结构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时期的工业厂房,加固较多的是单层工业厂房中的薄腹梁和混凝土柱,常见的薄腹梁的加固方法为体外拉杆方法,混凝土柱加固方法有外包钢法和外包混凝土法或称为增大截面法,还有环氧砂浆修补法,此法常见于掺加氯盐混凝土构件的修复。如混凝土柱的外包钢法加固方法,开始阶段的计算方法是分别计算混凝土柱和外包钢,外包钢按钢结构计算;当外包装的缀板加密并出现湿式的施工方法时,其计算按整体构件考虑;当缀板施加拉力时,可按约束混凝土进行计算。

综上所述,只有对每一栋厂房,以及构筑物,需做到知道它的设计历史年代,知道它的施工水平,当时的规范要求、安全标准,与现在规范对比,才能正确做出评估与加固方案。

参考文献:

[1]林志伸.我国工业建筑诊治问题[M].北京: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

[2]CECS77:96.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

建筑法主体结构规定范文篇2

主要比较分析了超限高层建筑中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与常规抗震设计方法,并就目前我国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详细的分析了超限高层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的抗震性能水准以及性能目标的组成,希望能够为我国超限高层建筑的性能抗震设计有些帮助。

关键词:

超限高层建筑;常规抗震设计;性能抗震设计;性能水准;性能目标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最为典型的便是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开始广泛的出现,超限高层建筑工程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建筑工程,其在房屋高度和复杂程度等都超出我国普通建筑工程现行的规定,且在工程最重要的部分-结构抗震方面也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就目前来看,我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结构抗震主要还是按照我国建设部第111号部长令《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以及《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办法》等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的结构抗震的设计方面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建筑行业的研究来看,普通的结构抗震已经难以满足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已经开始被广泛的运用于超限高层建筑机构,因此,对于超限高层建筑的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研究讨论时有利提高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可靠性以及促进我国的高层建筑技术发展。

1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与常规抗震设计的比较

1.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概念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的标志,总体来说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使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从建筑的宏观定性的目标实现了向具体量化的多重目标过渡,也即是工程建筑的设计人员可以选择建筑所需的性能目标。不仅如此。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在实际中强调的是深入分析和论证建筑抗震的性能目标,这有利于工程建筑的结构创新。此外,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可以通过论证和试验后,采取新的建筑结构体系、新的技术以及新材料来针对不同建筑采用不同的性能目标和抗震措施。

1.2我国常规抗震设计方法

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体系发展主要是始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政府及建筑相关部门正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规范修订中,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目标,且在实际的抗震设计中采用了“三水准2阶段设计”的抗震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具有性能抗震设计的影子。1989年,我国政府及建设部正式颁布了国家标准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这也是我国建筑结构的常规抗震设计原则,下面对常规抗震设计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抗震设计规范详细的明确了小、中和大的3个地震水准以及通过对我国的主要地震区域的地震发生概率进行统计,以及通过地震对地区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将我国衡量强烈地震后房屋建筑的破坏程度分为不坏、可修和不倒等多种破坏程度,而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1990建抗字第377号),则明确的规定了震害概念见表1,表1中要求基本都属于抗震方面宏观的性能控制,这也是性能抗震发展的基础。常规的抗震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三水准的设防目标,在建筑设计规范中采用2阶段抗震设计的简化方法:在第1阶段,抗震设计的主要工作是计算建筑结构构件承载力,也即是以内力和变形的方式对地震作用效应的建筑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进行验算;在第2阶段,抗震设计的主要工作则是对建筑结构弹塑性变形进行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抗震规范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已经初步具有性能设计的雏形。

1.3常规抗震设计方法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比较

从上述的分析阐述可知: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规抗震设计方法的特点。下面就以表格的形式见表2,对建筑结构常现抗震设计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进行简单的比较,通过比较证明:在超限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是科学可行的,但在所有的工程建筑中应用,则还需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2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在基于性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性能目标是整个设计较为重要的1个部分,其具体指是对某一地震地面运动下建筑的预期性能水准。该性能的水准主要包括了结构,非结构以及建筑物的附属设施等。下面就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的结构性能及水准进行简单的分析。

2.1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

在超限高层建筑结构中,不同水准地震下的性能水准及性能目标是不同的,如图1所示。超限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可分为以下水准:(1a)震后结构完好,不需修理,直接使用;(1b)震后结构基本完好,个别修理,直接使用;(2)震后结构关键部件完好,其他部位有明显裂缝,需要修理,才能使用;(3)震后关键部件轻微损坏,其他部位出现明显裂缝,需要采取安全措施,方能使用;(4)震后结构关键部位出现中等损坏,其他部位进入屈服阶段,需要修理及加固,方能使用;(5)震后关键部位出现明显损坏,其他部位严重损坏,结构未倒塌。

2.2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

在超限高层建筑中,抗震设计的新根能够目标是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也即是根据性能水准决定性能目标,下面见表3,简单讨论性能目标的选择。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基于性能抗震的超限层结构抗震来说,其主要是在常规抗震的基础桑发展而来,是具体量化的实际体现,因此,在设计中应该注意的是结构性能水准与性能目标的结合,且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建筑结构的地震水准进行具体的分析计算,合理科学的设计超限高层的抗震设计。

3结语

我国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设计是我国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超限高层建筑安全应用的基础。因此,在我国的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在建筑上的相关规定的要求,利用现代先进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的结构以及数据认真进行设计计算,以及尽可能采用目前先进的基于性能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高我国的超限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以及高层建筑的质量,为我国高层建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耿东,基于功能的结构抗震设计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建筑结构学报,2010,21(1)

[2]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办法2003,3[3]

[3]徐培福等,关于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的若干讨论[J].土木工程学报,2012,37(1)[4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周锡元,抗震性能设计与三水准设防[J].土木水利(台湾),2013,30(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科技与生活(收集3篇)

    阅:0

    科技与生活范文篇1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型人才同志曾在全国科技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

    建筑法主体结构规定(整理2篇)

    阅:0

    建筑法主体结构规定范文篇1【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评估1我国建筑规范、标准发展....

    中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收集8篇)

    阅:0

    中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篇1初一的第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寒假。时光飞逝,斗转星移。转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