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整理2篇)
来源:
汉字的演变范文篇1
“乙”字的本义为鱼肠,但后世这个本义完全不用了。我们看看“乙”字的字形是不是有点像“鸟”的形象:上部左弯为头,中间曲状为腹,下部右弯的末端为尾。所以古人又把“乙”字当“燕子”讲。比如:“非凫则乙。”这里的凫指的是野鸭子,意思是说:不是野鸭子就是燕子。“乙”字还有表示暂停的地方之意。《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这个“乙”字就不是燕子的意思了,而是指画“乙”字的形状做符号,这是古时候读书时标志暂停的地方。这句话的大意是:读书时,从上面读下来,停住了,常用“乙”字符号勾住。所以今天我们在修改文章时,在文章中勾进增补的字也常称为“涂乙”。
至于“乙”字在天干中排列为第二位,这是一个假借字,与“乙”字的原义无关了。
“乙”字是个部首字,也正是因为“乙”字又像云气之状,所以“气”字就在“乙”字部首里了。
“气”字是个象形字。1.是甲骨文字形。你们看这三条线像不像浮在空中的云气。2.是金文字形。3.是小篆字形,都与甲骨文的字形相似,仍可见云气之形状。4.是楷书繁体的字形,5.是楷书简体的字形。从“气”字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本来很简单又象形的字演变到楷书反而变得更复杂了,在“气”的下部又增加了个“米”字。变成了外声(气)内形(米)的形声字,表示馈赠之意啦。比如《左传》:“齐人来氟诸侯。”这句话是说:齐人以物来馈赠诸侯。古人为了更加明白的说明事物,不嫌繁琐,所以后来当“馈赠”讲的“氯”则又加了“食”字旁,成为左形(食)右声(氟)的新形声字“甑”了,你们看麻烦不麻烦。而“氯”字当“天氯”、“氯味”中的“氯”用时,就不再使用“气”字。直到新中国成立实行汉字简化字的时候,有的字又借古体简化字形,就将“氟”字费掉,写成了“气”字。好家伙,几千年了,绕了一大圈又回来了。想想,也真累呵。
“气”字的本义为“云气”。由“云气”又可引申为“天气”,“气候”之义。我们经常听到“养气修生”里的“气”字则与“天气”无关,那个是中医学中指人的“元气”,是一种无形的“气”。
“人”字是汉字中笔画最简单的字之一,别看笔画少,它指的可是万物之灵的“人”。1.是甲骨文的字形,其形状如面朝左站着的一个人形,上端是头,向左下方伸展的一笔表示的是臂,中间是身体,身体以下是腿。2.是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字形十分相似。3.是小篆的字形。表现腰部的弯曲更大了一些。4.是楷书的字形,一撇一捺一点也看不出“人”的样子了。
用“人”组成的词非常多,不过我们在阅读和使用时有几个词是应当注意的。如《尔雅・释木》中的“核人”,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果仁”的意思,在这里“人”与“仁”是整理的。当我们偶尔看到一些老中医开药方时写“枣人五钱”,可千万不要笑话人家写错了,其实把“枣仁”写成“枣人”是有古代典籍根据的。
“人”字是个部首字,凡由“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比如“仆”、“伏”、“介”、“从”、“体”等字。
“匕”字是个象形字。1.是甲骨文的字形,表示一个面朝右侧立的人形。《说文》认为“从反人”。2.是金文的字形,仍像人形。3.是小篆的字形,颇像“比”字的一半,也是“人”的形象。4.是楷书的字形。
如果你认为“匕”字像“匕首”之形,这是不对的。因为从甲骨文、金文的字形来看,“匕”字根本不像“匕首”,而似人形,其本义为“人”。在卜辞中“匕”字与“媲”字为一字,应为女名。由人扩展及动物,如“牝”从“匕”,指的是雌兽。但其本义在后世已消失。那么“匕”字又因何为“匕首”之义呢?说来话长了,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有:“匕入者三寸”一句话,这是指箭头射入三寸的意思,以后又从“箭镞”中引申出“匕首”义来。如柳宗元《古东门行》:“冯敬胸中函(插入)匕首”。意思是说:冯敬的胸膛被短剑刺入。短剑又可称为“匕首”。这个“匕首”就是我们今天所指之物了。
“千”字也是汉字中笔画最简单的字之一。但是,对这个“千”字的本义解析历来不一。在此,我们也暂不做探讨和说明。1.是甲骨文字形,中间实为“人”形,下部附加一个短横是个指事符号,表数目,以区别于“人”字,所以“千”字是个指事字。在甲骨文中“二千”就写作“千”,“三千”就写作“千”等。2.是金文的字形,已看不出“人”形了。3.是小篆的字形。4.是楷书的字形。
《说文》:“千,十百也。”这是正确的,但又说“千”字“从十”。对这个说法,后世就有争论了。因为我们在前面已讲过,在甲骨文中的“十”实为“七”,而“I”才是“十”。当然,这是古文字中的争论,我们能做到了解就可以了。
在汉字中能保持本义古今一致的不是很多,但“千”字的本义古今是一致的――“十百为千”。
与“千”字组合的有一个词为“千古”,“千古”一词在古代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指时代的久远。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固亭有怀》一诗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其二,是指人死了,也就是“一朝永别”之意。如《新唐书・薛飞传》:“岂其一朝成千古也。”“千古”为哀挽死者之辞,至今仍在使用。
“仁”字是个会意字。1.是甲骨文字形。其上边是个“人”的侧立之形,下边的“二”是“重文的记号”,也就是说仍然是个“人”。其意思是“人”与“人”相处。那么“人”与“人”相处就要讲“仁”了。2.是小篆字形。3.是楷书字形。
汉字的演变范文篇2
【关键词】汉字;字体;演变
中国字体就是汉字的书写体态,即:汉字的外行和体式。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他是根据各种兽蹄印,鸟爪痕而创造的文字。不过,有据可查的是:汉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其形成大约是在我国夏商相交的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文字阶段。这个阶段汉字的特点是形象化,比较接近摹写的对象,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等都是这种字体。第二阶段是今文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汉字的特点是符号化,象形的线条变成了笔画,形象性减弱而符号性增强,秦以后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都是这种字体。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三次大的变革:商代甲骨文——秦代小篆;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代隶书——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行书。
一、汉字的雏形——象形文字
原始时期的一些图画、图纹、图符等,虽能够表达人的一些意思,但它们没有和语言建立稳固的关系,与语言的音节和词没有对应的关系,所以它们都还称不上是真正的文字。
1、真正称得上文字的图符——甲骨文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最早的能真正称得上文字的图符应是甲骨文,是因为它的每一个符号基本上能找到一个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字。①甲骨文是从殷商遗址中发现的刻在龟兽骨上的文字,所以被称之为“甲骨文”。其特点是象形图画性很强,大多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占到了总数的60?,由于显字的书写材料是坚硬的龟甲兽骨,书写的工具是契刻的刀,所以甲骨文的笔画特点是线条细瘦,圆转与方折相间,方笔画居多,字形瘦长,且大小形态参差不齐。甲骨文是汉字的雏形,堪称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2、铸在青铜器上面的文字——金文
金文是在殷商、周、春秋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文字的总称。②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因为当时用青铜器铸造的器物主要有两类:礼器和乐器。礼器多以鼎的形式铸造,乐器则多以钟的形式铸造。于是“钟鼎”就成了商周青铜器的代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自然就被称之为“钟鼎文”。后来则把凡刻在石碑和其他器物上的文字统称为“铭文”。商代金文的字体特征有渊源于甲骨文的明显痕迹,许多字仍似简化的图画。周代的金文较商代的金文有了明显的进步,字体结构趋向紧凑,结构已基本定形,开始摆脱了象形图画的面貌。
二、首次统一规范定型的汉字——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统一全国文字,推行小篆,将原来的籀文称为大篆,于是有了大小篆之分。秦统一规范汉字消除了同一汉字的众多异体字,实现了汉字新的统一和规范。篆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受到政治干预最强烈的字体。
③大篆和小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笔画匀称,线条粗细一样;不像甲骨文和金文那么多的异体了;字形呈长方;大小划一;文字的图画意味在很大的程度上消失了。秦代统一汉字,从大篆到小篆其实就是字体的一个简化过程。首先在笔画结构上有所简省,在形体风格上较原来大篆方正、典雅、笔画多弧形圆转。从小篆开始,走出了汉字不规则、不稳定的图画风格时代,进入了汉字规范、统一、定型阶段。这是汉字产生以来的第一次通过官方行政和法令手段的正式定型,称得上汉字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
三、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
隶书的兴起是因为秦统一中国后,由于政务繁忙,官府里经办普通文书的“徒隶”们为了应急求快,便采用了民间草写惯了的俗体字,即快速简写的小篆字。因为这种简体字首先兴起于“徒隶”之手,于是后来便称为“隶书”。
汉字字体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作“隶变”,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④一是隶书从小篆的圆转绵长的线条演变成为平直方折的笔画;二是隶书的字形从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三是古文字属于线条文字,隶书已经演变成为初期的笔画文字,已具有横、竖、撇、捺、点、钩、折等笔画;四是隶书的笔画,从小篆的粗细一律演变成为粗细不一;五是隶书的字形比小篆的简省;六
是隶书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象形的特征在隶书中已经完全消失。
篆书发展到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大飞跃。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走向正式定型的标志,是现代汉字的开端,堪称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
四、速写的字体——草书
草书是一种比规范体写得潦草一些的字体,是由于“救速”、“赴急”而产生的。⑤(下转第250页)
(上接第248页)草书的书写之所以可以迅速完成,效率极高,其技术性因素有三:一是损隶书之规矩,存字形之梗概;二是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自如;三是笔划简捷,线条活泼,纵任奔逸。
草书主要的是章草、今草、狂草三种。最早的草书是章草,从汉隶演变而来。章草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西晋,延续至东晋中叶。其形体的特征是保留隶书的“波磔”,笔画有连笔,略带草意,有点类似于楷书为基础的行书,实际上是隶书的简捷书体。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这种字体,随书写方便的需要,笔画相连,一气呵成,给人以自由奔放之感。狂草比今草还要放纵肆意,狂妄不羁。
五、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体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最初兴起于汉末,东晋时大发展,唐时大盛。楷书继承了隶书和章草的优点,将隶书的“波磔”的笔画改为平直,把原来扁平的形体改为方正,纠正了隶书之难写和章草之难识的不足,并适当吸取草书的简化规律加以简化。
楷书自汉末兴起,至今已有约1700年的历史,成为历代正规使用的一种典范文字。楷书之所以能在这么长的时期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就在于楷书字体方正、横平竖直、笔划清楚、准确易识、便于书写。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形式和方块字形,均已基本定型。
六、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
行书始于楷书之后,在晋代开始流行。此字体简化楷体笔画,兼采用草书连绵笔画,是介于楷体、草体之间的一种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分行楷和行草两种。写得稍微规矩些,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的,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一千多年来,行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字体,现今人们的手写体基本上是行书字体。而篆、隶、草不适宜于时代所要求的简洁的需要,因此,已经被楷、行所代替。篆、隶、草作为书法艺术,仍然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
总之,中国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几千年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历程。字体的演变和官方标准文字的替代是同步进行的。然而由于唐宋以来印刷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汉字几千年来自然的演化进程才被大大延缓乃至停滞了。新形势下的电脑打字的普及,更进一步地延缓或改变了汉字几千年来自然演化的进程。总的来说,中国汉字的字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由繁趋简。中国汉字的字体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字体简化易写的过程。
注释:
①②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42,52.

中央空调施工总结(收集3篇)
阅:0中央空调施工总结范文篇1关键词:商场,中央空调,施工管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中央空调系统....

汉字的演变(整理2篇)
阅:0汉字的演变范文篇1“乙”字的本义为鱼肠,但后世这个本义完全不用了。我们看看“乙”字的字形是不是有点像“....

工程监理工作职责(收集12篇)
阅:0热门工程监理工作职责篇11、对客户装修工程的材料质量、施工工艺、工程质量、工期和现场文明、安全施工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