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收集3篇)
来源:
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篇1
德育为先;教学中心;立德树人
李斌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的关系。
一、“教学中心”与“德育为先”
命题的由来
对“教学中心”和“德育为先”关系的处理涉及对知识分子的培养,涉及对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从新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的角度来考察,它们源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红”与“专”之辩。曾经提倡知识分子要又“红”又“专”。邓小平于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针对“”时期在“红”与“专”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左”倾错误,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的要求”。
所谓“教学中心”即对“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命题的简称。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这个命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党中央根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决定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在拨乱反正阶段,邓小平于1978年4月22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地提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到党的十三大,党的基本路线被明确地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这个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在讨论和确定学校的中心工作时,根据学校工作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汲取建国以来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明确地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而不是如“”时期那样,让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或阶级斗争冲击学校的中心工作。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对于“教学中心”的认识和处理是比较一致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一些学校将“教学中心”的口号变成“智育中心”乃至“以应试为中心”,明显地偏离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这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对“德育为先”的概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德育首位”认识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教育界贯彻落实邓小平关于“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指示,大多数学校在实践中能够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学校出现了“智育第一”的现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逐步得到贯彻并取得了重要进展。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针对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要求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针对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情况,要求“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随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又被党的十七大正式确认,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时必须坚持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说,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德育的传统,即使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反对封建道德、设计一套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德育。例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就明确地提出“蒙养之始,以育德为先”。蔡元培在提倡“五育并举”时也提出“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革命教育家批判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徐特立认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在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一直将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因此,“德育为先”实质上是对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的认识和实施。在德育的地位问题上,“德育首位”与“德育为先”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
的关系
如何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的关系,这是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既需要继承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的认识成果,又要全面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地丰富和发展这一方针。
第一,“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命题。“教学中心”是对学校工作中究竟以什么为中心工作的问题的回答。这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和学校工作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汲取“”时期的教训,学校工作显然要以教学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或政治运动为中心。同时,虽然学校必须贯彻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但学校工作也不能以生产劳动为中心。学校是人类社会产业分工过程中产生的、满足人们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需求、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根据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教育规律,学校必然要以教学为中心。这里的教学既包括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又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技能的教学,还包括体育和美育方面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教学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德育为先”则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而言的地位和顺序问题,是强调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起点、过程和终点,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德育为先”是强调学生要把立德做人作为接受教育教学的前提。
第二,“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是辩证的关系。德育的实施既离不开德育方面的教学,如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因为知识教育和认知能力训练是道德教育、价值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学校德育和其他各种教育都要将课堂教学作为基础环节。同时,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也必须在全学科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作为一个先行目标。否则,学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目标就无法完成。因为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为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供行为规范、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第三,“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统一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从学校的根本任务来看,无论是“德育为先”还是“教学中心”,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也就是服务于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
三、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德育为先”
与“教学中心”的关系
虽然“德育为先”和“教学中心”是两个具有科学依据、历史缘由和现实针对性的提法或口号,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化;但是,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确实依赖于教育工作者高超的智慧。
第一,将“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德育为先”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又是贯穿于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的一种教育理念。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是要求学校将大量的时间和课时用于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在全学科教学中注意通过各种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例如,在中小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目前多数学校在语文、历史、地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就是将“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过程的体现。在大学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也比较注意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将“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过程的体现。当然,在大中小学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这也是完全必要的。各级各类学校只有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和对学生的品德要求,把专门的德育课程教学、全学科课程教学及课外教学活动有机协调起来,才能实现“德育为先”和“教学中心”的统一。
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篇2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基础;内容;途径
教育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合格的人才。“健康”不仅指身体和思想健康,还应有心理健康;“合格”不仅是德、智、体的合格,还应包括心理素质的合格。新形式下,只有处理好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心理思想教育的关系,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1.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有用人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搞好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仅仅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是不够的,还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志着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深入到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微观层次。大量研究证明,学生政治素质的高低,不仅与政治思想教育有关,也与学生的思维方法、自我评价能力、适应能力,个性发展与心理发展素质有关。
2.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培养“四有”新人的基础层次问题,而政治思想教育是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法制观念和行为与政治素质方面的高层次问题。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同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关系,而政治思想教育则包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按照社会的政治,道德和法制的要求规范个人行为。
第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政治思想教育奠定了心理基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有密切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敢于竞争的拼搏精神。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无疑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拓宽了领域,增添了新的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自己,能正常地与他人交往,能恰当地表露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有一定的社会能力。这样,就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打下了基础,保证取得实效。
第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扩充和完善了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
政治思想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因此,其教育内容含有更多的规范成分在里边,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其实质是在约束学生的言行。这种教育过多地关注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要求学生做出利他行为,忽视了学生为自己考虑的方面:即如何去适应社会,如何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首先是一种指导而不是一种教条,是学生乐意去做的。因为学生首先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去做而不是要求学生去做什么,既体现了教育的道德性,又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因此,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内容还涉及到了许多道德问题,而且有一些也正是德育所需要的,如人际交往中的优良品质等。这样,大的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更为接近,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更有利于完整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学习、人际关系、自我三方面内容:
1.学习方面。包括学习策略的心理指导,如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兴趣的培养、考试焦虑的调适等。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忧虑、恐惧、悲伤等,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适,培养积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习惯。自信、坚毅、不畏艰险也正是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优良品质;
2.人际关系方面。包括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等。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能够尊重、信任和关心他人;能够诚心地称赞别人,进行情感交流与思想沟通,因此他们能够得到真诚的友谊,能够保持与同学和谐相处、亲密合作,同时保持自己做事为人的原则。
3.自我方面。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抱负水平,善于控制和支持自己的行动,保持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达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境界。
第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教育;德育;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74-02
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训练受教育者的过程,教育必须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协同完成。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已经成为与教育者的外在教化有机结合,并行不悖的基本方面。自我教育是教育对象——学生自己按照客观要求,遵循自己身心发展规律,自己确立“做人”目标,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成长为一定的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活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为自我教育力量与他人教育力量相比,这种自我教育力量(自我修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德性健康发展的真正内因。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差是造成其心理不健康的根本原因,所以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德性分析
(一)自我管理心理
自我管理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为实现自定目标,有效地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动,取得自我实现效益的社会活动。大学生根据客观教育的要求,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社会行为规范,向自己提出努力目标,并主动采取实际行动培养自己的德性,就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如果表现在调节自己心理和言行,改善人际关系、自觉执行社会行为规范就是自我管理。这是个体德性成熟的标志,表现在德的自觉性、独立性、坚定性、一贯性。
1.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存在是自我教育的基本前提。大学生是活的能动个体,具有发展自身的动力技能。所以大学生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他们能自觉地参与教育过程,是具有思想感情的独立个体,具有自身的人格,自己的需要,愿望与尊严。正是由于这种能动性,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对象则是大学生自己,而且能够管理好自己。这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是大学生自己作为社会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的认知、体验与控制,是对客观我的觉察。保持自我同一性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自我意识决定着个人对经验的解释。自我意识起着个人行为自我调节和定向的作用,因而成为外在教育力量有效内化的重要中介。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熟,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越来越多地被置于自我监督和控制之下。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果大概可以表现以下几种: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约束和自我体验。
(二)理想的德性分析
理想是推动自我健康成长的方向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德性动机的一种高级形式,是德性动机的深层次的心理状态和德性价值的高级形式。理想是人需要的表现形式,德性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自我教育的方向、目标和长久的动力。因此研究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当然要仔细分析理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1.理想的含义及其特点
理想是社会主体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客观要求,有意识地在脑中以形象思维对自己热情追求,努力实现的未来需要和人生价值的超前反映。因此理想是由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等心理要素构成的整体心理结构。
从整体上讲大学生的理想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政治文化思潮的冲击,他们的理想又呈现出低位性、嬗变性、不稳定性、多层次性以及务实性等特点。
2.大学生理想的形成过程
理想的形成是构建大学生完整的理想信念心理结构的过程。高校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促使大学生个人理想社会化;而高校同时又把社会理想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这就是社会理想个性化。因此,理想的形成应为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并以理想信念心理结构为目标的心理发展过程。
(三)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
1.大学生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自我教育
第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到社会大课堂中接受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富于进取精神,渴望理解社会,服务于人民。成才的理想推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是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
第二,活跃第二课堂,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自我教育。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的智力发展,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到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在自我管理中实现自我教育。教育与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在思想品德的管理之中实现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校园环境的管理、学习纪律的管理、课外文化娱乐环境的管理、宿舍教室的管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管理,譬如综合考评、立优评比等。
第四,运用典型进行自我教育。在追求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中不断进取并有所作为的先进典型在大学生中是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这些榜样的辐射作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积极的正面导向,使大学生自我教育更具形象性。
2.大学生的个体自我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运用自我教育的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予以恰当的指导,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的目标。
第一,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分析,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力求全面认识自己,掌握自己的优点、缺点、明确差距。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精选5篇)
- 阅0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篇1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