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研究(整理2篇)
来源:
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推广;研究
1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目的
通过对长顺县19所中学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对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场地器材等状况进行调研,就农村中学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长顺县各学校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展中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2研究对象
以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长顺县民族中学、长顺县第二中学、广顺中学、代化中学、鼓扬中学、白云山中学等19年中学为研究对象。对长顺县19所中学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情况、师资建设、体育场地、器材等进行调查。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查阅我国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期刊、著作,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参考。
1.3.2走访法
走访全县17个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老百姓。通过对19所中学民族民间体育开展情况和对老百姓进行访谈,获取有关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信息。
1.3.3问卷调查法
为切实了解长顺县中学民族民间体育的开展情况,对19所中学的体育教师及部分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1.3.4实地考察法。
长顺县有17个乡镇,1所高中、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7所中学。均对所有学校体育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各中学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及现状分析
2.1.1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经调查,19所中学没有一所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列入校本课程;有9所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有;4所学校校运会中有比赛或表演项目;1所学校在课外活动中经常开展,主要以民间游戏为主;3所学校偶尔在课外活动时开展或在课堂上作为准备活动小游戏;2所学校未开展。开展项目中,跳绳、拔河和民间小游戏占多数,仅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开展陀螺、板鞋竞速、押加、推轮胎。可见,来自于农村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基于空白,普及性极低、内容单一。
2.1.2师资队伍建设
长顺县共17个乡镇19所中学,24万多人口,高、初中在校学生达17000多人,中学专职体育教师39人,师生比例约为1:436。除了县城学校的19人,在基层的学校任教的20人,乡镇中学师生比为1:625人。本科以上学历20人,专科14人,中师5人。经调查,大部分教师的专项均是篮球、田径,而武术、羽乒、足球、健美操的几乎没有,没有一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教师授课内容多为所学专业,民族民间体育开展甚少。
2.1.3场地器材
据调查,19所中学均有运动场,除了高级中学拥有1个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县城二所初中均为煤渣跑道,其他学校均为200米泥沙跑道,各学校均有一至二个篮球场,没有一个学校有体育馆。常规器材则更少,民族体育器材仅高中有板鞋40余双,陀螺10余个、押加绸缎3根、轮胎5个、沙包大小共50余个、跳绳若干、拔河绳1根,其他学校除了跳绳和拔河绳,别的一件民族体育器材也没有。调查表明,这些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常规教学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需要,教学均以室外为主,雨季根本无法开展教学。
2.1.4抽样全县480名中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了解与喜爱度调查
从上表可以看出喜欢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学生占比例较大。89%的对当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有所了解,部分项目、游戏儿时均玩过,但都是在校外自发组织,往往均不欢而散。在与学生交流中学生表明课堂教学内容单调,田径、篮球、排球等项目“玩”多了,没有多大兴趣。70.63%的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感兴趣,希望在教学和运动会中开展,主要原因是趣味性强;19%的学生喜欢程度一般;8.13%的学生无兴趣;1.45%的学生无所谓。
2.2长顺县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调查
通过走访和资料查阅,长顺县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射箭、高跷、跳拱背、舞龙、铁环、砸鸽子、丢花包、打格螺(陀螺)、五人同步(类似板鞋)、斗鸡、斗牛(动作同押加,二人头对头对抗)、踢鸡毛毽、跳海、跳皮筋、拔河、掰手劲、滚轮胎等。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长顺县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群众基础好,具有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和健身性等特点。
2.3农村学校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对原来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具特色,有着多彩各异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好这些独特、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推广,将会使学校体育教育更群众化、多样化、趣味化,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把反映各地自然和风情的,学生感兴趣,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纳入课程中,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挖掘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们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严重缺乏的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来说,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资源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纲要》的倡导,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受学生喜爱。这些项目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农村,怎能在21世纪农村的孩子身上失传?学校开发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必须要认识其重要性,选择的内容要适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计划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不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发和推广定会给我们农村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3.2建议
3.2.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领导要把在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体育作为发展民族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将在校学生作为载体,抓好和传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加强场地器材的建设和投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3.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到省内高校学习民族体育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加强教师对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创新改编的能力培养,办出特色教育。
3.2.3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地方的宝贵财富,是地方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选择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及校本课程时,既要我们结合地方实际和特色,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项目活动产生的情感、安全性等作好分析,有的项目可以通过对场地、器材、规则等进行改编创新后应用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教学内容不能脱离“三维目标”,要避免盲目选用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的发育。
3.2.4借助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契机,向学生宣传介绍民族民间体育,让学生了解开展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意义,让部分优秀运动员的课外训练带动全体参与。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学校运动会比赛或表演项目,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中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郭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马永通.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山东高校中的发展现状[J].《山东体育科技》第32卷第3期。
[3]刘继鑫.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若干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
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培智学校特殊教育国家一般课程
分类号:G764
我国专门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培智学校,最早创办于1984年,最初是沿用普通小学的课程和教材。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随后,全国各地几百所培智学校一直都用统一的主要针对轻度智障儿童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近年来,由于随班就读安置形式的推广,以往主要在培智学校就读的轻度智障儿童纷纷进入了普通学校。当前的培智学校的学生以中、重度智障儿童和部分自闭症儿童为主。与轻度智障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无论是残障程度,还是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质的区别。原国家教委针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材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培智学校的教学需要。1994年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只规定从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该纲要内容过于简要,课程目标不具体,且无配套的教学用书。因此,上世纪的培智学校统编课程已不能满足当前各培智学校的教学需求。面对无合适现成课程和既定教材可用的局面,近些年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顺应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2007年出台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建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该方案强调地方、学校对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参与,在实行国家一般性课程的同时,倡导因地制宜设置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选择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培智学校和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需求。而从实践角度来看,源于培养目标和评价体制的差异,我国的特殊教育课程管理更为灵活。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宜性,培智学校纷纷展开了有关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本文所探讨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课程选择、修订、改编、整合等,也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可追溯到1994年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的校本化实施,距今已近20年。在一项调查中,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培智学校占所调查学校的77%,还有10%的学校准备开发。由此可见,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
1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北京及上海、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的培智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笔者将以上述地区的一些培智学校为例,管窥当前我国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
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的生活适应课程,其目标是培养智障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上海市宝山区培智学校将“让教育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其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自助技能的人”。该校坚持“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理念,自主研发了一套以中重度弱智学生为主要对象、以生活适应为目标、以自助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学生自助学习为操作策略的自助教育课程体系。
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以斯宾塞的“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开展智障儿童生活课程开发与研究。以生活能力训练为核心,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训练内容切合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发展的需要,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即在生活中学习生活,达到学会生活的目的。南京市育智学校提出“社会适应”导向的课程观,认为智障学生除了要学会生活自理以外,还应学习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将课程的选材方向归纳为五个方面:“购物、交通、交往、体健、休闲文化”。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是,通过教育,使中重度智障儿童成为“社会人”。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培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育建立在了解自我、表达自我及学生整个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该校坚持“生活即教育”,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确立了从基本的生存能力到较高的生存质量的宝塔式分类推进的教育总目标。
总之,虽然提法有些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有差异,但“生活化”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方向。培智学校基本都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的教学。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主要诉求,是培智学校广为认可的价值取向,是各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所共同追求的总目标。
2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因选取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校本课程开发可划分为多种类型:依据开发的范围,可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又称完全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依据开发主体的变化,可分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依据课程开发的程序和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结合当前培智学校课程开发的具体情况和特色,本研究主要以开发范围为依据,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
2.1全科课程开发
当前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组成。但时至今日,国家层面的一般性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培智学校实行全科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是指,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培智学校的全部课程。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一般以《中度弱智儿童训练纲要》的精神为基础,根据《纲要》提出的知识、能力目标,来开发相应的教材。全科课程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以核心课程统领。安华培智学校构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课程,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健康为辅助课程,以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特长训练、实践活动为选择性课程的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系统。该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研究制定从学前康复、九年义务教育到职业高中教育的培智课程体系。
模块课程。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按学习领域将课程划分为:(1)基础性课程(语文、实用算术、美育);(2)功能性课程(感知、康复);(3)技能性课程(自理、社会适应、常识、劳动技能)。这与南京市育智学校以及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类似。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包括社会化课程、体能课、图形操作课、情绪分化课。
一体化课程。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为智力、语言、情绪障碍的学生以及孤独症、多重残疾的学生提供了一体化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包括社会技能、沟通、认知、劳动、运动、娱乐休闲等六个教学领域。
上述全科课程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采用主题教学、活动统领各个领域和各个科目。这说明培智学校都较为重视课程开发的系统性、综合性。然而,培智学校是否都具有进行全科开发的能力?所开发的课程是否与预期的教育目标相契合?怎样凸显校本课程的特色?对这些问题的争议一直存在。
2.2部分课程开发
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基本保留原先的课程内容,仅对某一科或某些学习领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地方区域优势和生源特点,通过对课程的改编、整合或重建,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比较典型的部分课程开发的例子有: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智障学生开展适合本地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缝纫、编织等加工业实用技能的培养;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侧重于智障学生的艺术休闲课程开发;大连市中山培智学校开发的智障者工艺美术课程;海淀培智学校开发的社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基于智力障碍学生人际交往潜能现状和初职校现实的问题背景,开发了适合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人与社会课程,等等。
3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与问题
3.1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实践,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2)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得以更好地体现。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3)培智学校课程建设书面成果丰硕。以安华培智学校为例,该校已经编制课程文件8册,并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网络手册(试用)》和《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手册(试用)》等成果。此外,该校编写完成了学前、义教、职高三个学段及住宿生活全部教材,共计113册。课程成为培智学校新的课程生长点,丰富了培智学校的课程类型。(4)一些培智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以课题促课程开发,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宣武培智学校依托“培智学校包班制班级中生活化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等市级课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综合课程的开发与研究。(5)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改经验。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理论依据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估方式等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6)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增强普通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性的试点,有利于推进融合教育。
3.2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3.2.1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较差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然而,培智学校的教师工作本身就比较繁重,在工作日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有限。相当数量的教师只能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开发校本课程。这种疲于应付的状况,不利于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和教学,势必也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培智学校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难以胜任全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研究发现,仅有36%的培智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好”,63%的培智学校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技能的培训,为数不少的教师是在无课程开发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边干边学。一个培智学校的教师曾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校本课程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此外,在资源和经费方面,仅有50%的学校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库,仅有57%的学校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
3.2.2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我国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最早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先于国家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当前,很大一部分培智学校没有充分明确自身的角色地位,不管学校自身条件怎样,都一门心思完全重新开发全科课程,并以此开展学校的全部教学活动。事实上,这已经超出了校本的范畴和职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不等同于学校零起点的独立全科课程开发。以一个学校的力量,力图完成国家课程的任务,未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真正的校本研究上,违背了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也势必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
从学校内部来说,有个别培智学校甚至在没有课程论证、课程目标和课程大纲的情况下编写校本教材。还有为数不少的培智学校未设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规章制度。组织零散,使得学校内部沟通不畅,教师们各自为战,各年级之间容易出现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目标缺乏层次性、遗漏知识点等现象。
当前,有一部分培智学校有自己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反思和修订。但这些评估往往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轻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再者,已有的评估往往是学校自评,只有少数培智学校是由校外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校本课程评估,这势必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总的来说,我国缺乏比较科学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作为监督和管理的依据,是造成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
3.2.3合作和共享意识淡薄,特色不明显
从已有资料来分析,仅有少部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突出了自己的特色,主要反映在学前特殊教育、职业高中教育课程及其他类别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方面。其他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的特色整体上不够明显。不但总教育目标基本一致,实施教学的内容、计划、流程也趋于相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智学校之问关于校本课程的对外交流合作不够,学校之间往往各自为战。这种情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既浪费了成本,又影响了质量。重复性高,水平低、无特色成了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硬伤。在对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方面,一些培智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作为保密材料,仅用于学校自编“教材”;也有的培智学校重视成果的公开出版,力图大面积推广。然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校际交流与合作相当缺乏,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如果能通过校际交流,将各自校本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其效果和价值将更大。
4促进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性的建议
4.1增强国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引导和管理
课程开发不是随心所欲的拼盘,而应该认真选择,精心组织,严格监管。当前,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缺乏外部评价和监督的状况,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校本课程的督导机构,定期组织专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进行指导和监督,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质量控制。
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课程定义将导致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以及实施方式。培智学校需要在“什么是校本课程”以及“为什么开发校本课程”这一核心问题上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同时,国家应该主动担负起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修订的责任。当务之急,就是组织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的专家,做好培智学校国家规定性课程的开发工作,以缓解培智学校各自为战进行全科课程开发的压力。
4.2加强校内外沟通与合作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沟通与合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团队形式开展,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学校内的教师之间要加强协作,以提升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其次,是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了避免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同一个地区的培智学校可以分工协作,各校分别承担一两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做到术有专攻,时间、精力上有保证,校本课程的特色也会更明显,对提升质量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是国内外培智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我国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借鉴普通教育的理论和经验,而较少关注国外其他培智教育机构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模式。事实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经验,再结合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开发,有利于拓宽思路,打破自身课程开发的瓶颈,彰显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四,是培智学校与特殊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合作。要达到有特色、高质量的目标,校本课程改革必须以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为基础,培智学校有必要通过与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领域的专家合作,促进教师们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升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4.3改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课程开发将是持续深入的过程,开发的程度越深,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多,对各种支持系统的要求也越高。培智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直接决定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要使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素养,学习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此外,如何确保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积极的态度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也是需要考虑的。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与教学相结合的持续过程。应该在合理配备师资的前提下,给教师们充裕的科研时间。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仅仅是培智学校自己的事,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信息、资源、经费、设备等方面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以调动教师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
4.4整合已有课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校本课程的研究(收集5篇)
- 阅2校本课程的研究篇1关键词:中职学校美术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策略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教师根据本校的教育目标或办学宗旨,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

电影《金刚川》个人观后感范文范本
阅:0《金刚川》是一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战争片,中国志愿军无数次冒着敌机的轰炸,舍命修桥的行为透露着中国军人的....

校本课程的研究(整理2篇)
阅:0校本课程的研究范文篇1【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推广;研究1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1.1研究目的通....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学重点(整理2篇)
阅:0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学重点范文篇1一、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一)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