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整理2篇)

来源:

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篇1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21

存在的问题

ADR信息滞后:除了比较严重的ADR能够及时上报外,ADR报告相对迟缓。由于药学人员不直接面对患者,仅依靠科室上报的ADR报告收集资料,而这些报告通常都是在对ADR做出治疗措施后上报的,药学人员已看不到ADR的现场情况,只能根据报告进行分析整理。

ADR信息的漏报:由于种种原因,医师不愿如实报告用药过程中发生的ADR。有时,药师接到口头报道的ADR后赶去收集时,医师害怕承担责任,又矢口否认,导致ADR的漏报。患者本人对ADR未引起关注,也是导致漏报的原因。

新的严重的ADR在报告总数中的比例较低:某些科室报告的ADR质量存在着一定问题,由于认识问题或其他原因,普遍存在避重就轻现象。

ADR报告不规范:在收集的ADR报告中,一部分存在着报告项目空缺,药品名称、药物剂量、ADR名称不规范,不良反应过程描述不规范或过于简单,使信息不够详细,无法追溯ADR的具体情况。

医护人员对ADR不够重视:对于轻微的或一过性的ADR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后症状改善者,就不再给予报告,对于新药的ADR又没有充分了解,有时会与疾病症状混淆。究其原因,还是对ADR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所致。

建议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ADR报告机制:如对新药的重点监控制度,由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和医院、药店共同承担新药的ADR监测。在我市2007年的ADR报告中,存在着报告来源分布不平衡的状况,药品生产企业的ADR报告只占总报告数量的1%,药品经营企业的报告占19%,其余均为医疗机构所报告的。若建立了重点监控制度,由各部门、单位协同报告,则会改善这种情况。

建立快速反应的ADR监测网络:医护人员发现ADR后,通过迅捷的通信系统报告药学人员,药学人员立即赶到现场,了解ADR患者的临床表现、用药情况,参与引起ADR靶药的判断、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监控ADR发生、发展和治疗转归等情况。从而防止了ADR的滞后报告[1]。

专职药学人员参与ADR的收集、分析、整理:由专职药学人员,例如临床药师具体参与ADR的收集、分析、整理工作。由于临床药师参与了临床的查房与诊治过程,能够及时发现用药过程中的ADR并进行监测,从而自觉收集、分析、整理。门诊药房的药师也能够直接接触患者或其亲属,耳闻目睹药物相关事件的发生,对于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有更形象具体的接受,便于ADR的收集整理[2~3]。

发动公众对ADR的关注,积极有效宣传:宣传工作不仅要面向各方面的医护人员,也要引起公众重视。公众通常缺乏用药常识及正确的引导,对于轻微的ADR未能发觉或不太注意,而对于严重的ADR却感到恐慌或不知所措。应该让公众也参与到ADR的报告系统,我院就有过患者本人在门诊药房报告ADR的情况,这不仅是对患者本人的负责,也是对ADR报告制度的促进[4]。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医护、药学人员正确对待ADR的报告与填写。能够规范地报道临床发生的ADR,使报告准确、及时、详尽。

总之,在工作中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一些ADR,向患者或医护人员仔细收集ADR的具体情况,认真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就会贯彻实施我国的ADR监查报告制度,从而也促进医药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长春,李景苏.住院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学监护方法.医药导报,2007,26(1):90.

2徐茂星,张传军,郭以杭.药物不良反应176例报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4):125.

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篇2

摘要目的: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45例报告中中药制剂和抗菌药居首位。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按规定剂量应用的正常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及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对本院2012年监测的45例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做回顾性分析,以掌握本院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12年病房收集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45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患者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见表1。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见表2。

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3。

不良反应程度情况,见表4。

讨论

性别、年龄对ADR的影响:从监测的数据来看,45例ADR报告中,男性和女性病例差别不大,年龄段之间有明显差别。50~60岁老年组ADR的发生率明显偏高,与曾海萍等报道一致[1]。老年人随着其脏器功能的退化,药品代谢速率减慢,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的能力都降低,并且合并用药情况较多,容易发生ADR。应按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差异适当调整剂量、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加强老年患者用药的监测。本组数据中,儿科患者ADR发生率较低,与国内其他报道不一致,可能与儿科ADR未及时上报有关。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中药制剂和抗菌药ADR发生率最高,与国内许多报道一致[2~5]。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一方面与其广泛应用有关,一方面与内在因素有关。因为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还混杂大量未知其安全性的成分。中药注射剂的提取、精制工艺还不够规范,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评价。对成分复杂的中药注射剂无法指定专属性强的定性、定量指标来控制质量。在使用过程中难以做到辩证施治,与化学药物的配伍禁忌还在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因此对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提高警惕,严格掌握适应症,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尽可能避免与化学药品注射剂配伍使用。在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头孢类、喹诺酮类抗菌药发生率较高,在临床治疗中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针,避免不合理用药。使用中药制剂和抗菌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加强监护,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和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57.77%),其中静脉炎最多,占皮肤附件损害的46.15%,和国内许多报道一致。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①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②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它们的抗原性较强,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后症状即消失。本组1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患者发生严重药疹,经住院治疗后痊愈。本组病例中引起静脉炎的药物最多的是前列地尔注射液(5例)、阿昔洛韦注射液(4例)。给予减慢速度,局部热敷、硫酸镁湿敷后缓解。因此在临床使用此类药物时,要注意采取粗静脉输注,滴速要慢,以减轻对静脉的刺激。可预防性采取湿热敷、防止静脉炎的发生。5例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患者发生腹痛、恶心呕吐、注射局部红肿,给予抗过敏治疗,注射部位硫酸镁湿敷后好转。本组病例中有1例维生素K1不良反应,非常少见,主要表现为胸闷、气急、心悸,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后缓解。

不良反应程度情况:本组病例中新发现的不良反应有9例,药品品种是环磷腺苷葡胺、阿昔洛韦、18-氨基酸、胸腺肽、吡拉西坦注射液、丹参粉针剂。其中使用丹参粉针剂的1例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表现为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全身寒战、心率150次/分。使用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甲泼尼龙后缓解。

不良反应监测是临床药学服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统计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更好地提示临床医师和药师关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品,合理使用,保证病人用药安全。由于医院条件所限,本分析报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不良反应的监测指标仅仅是能观察到的临床症状,而对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等指标很少涉及,这将是以后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曾海萍,黄健,崔岚,等.9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2):44-45.

2马书田.我院12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30):2862-2863.

3唐智权,杨思芸.我院77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26):2472-247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不良贷款清收措施(整理2篇)

    阅:0

    不良贷款清收措施范文篇1从2003年参加农信工作至今,我始终奉行“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人生信条....

    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整理2篇)

    阅:0

    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篇1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问题对策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21存在的问....

    科技报告管理办法(收集3篇)

    阅:0

    科技报告管理办法范文篇1第一条为了鼓励社会力量支持科学技术事业,加强对广东省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