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医疗保障的内容范例(3篇)
来源:
基本医疗保障的内容范文
医疗保险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征是构建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依据。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反映专业特点,符合政府、社会、市场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特征,满足医疗保障改革事业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医疗保险专业特点
(1)医疗保险专业是一门跨学科性和交叉性学科特点突出的专业目前医学院校的医疗保险专业大多设置在管理学门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以专业方向来说明办学方向,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专业虽然归类于管理学门类,但是从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该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特点。如江苏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的主干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西方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人身与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学、保险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精算、医疗保险统计学等课程,其课程设置涵盖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等多门学科,而公共事业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医疗保险精算、医疗保险统计学课程具有交叉学科特点。因此,医疗保险专业既不同于临床医学专业,又有别于纯社会科学专业,它是集医学专业、金融保险专业、管理专业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于一体的跨学科专业[1]。(2)医疗保险专业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多专门技能的综合集成医疗保险专业的跨学科性实质上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专门技能,而其学科交叉性则要求学生能够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把多种专门技能综合集成,成为“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医疗保险业务涉及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药品目录与处方管理、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医疗卫生财务会计、健康保险市场营销等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业务项目和内容。开展医疗保障业务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虽然有不少金融保险类、管理类、医学类等专业人才涉入医疗保险行业,但是这些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完整、专业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难以胜任医疗保障工作。不难看出,医疗保险专业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多专门技能的集成,既是专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胜任医疗保障业务活动的外在要求。
2.医疗保险人才内涵及其需求特征
(1)医疗保险人才分类及其内涵医疗保险人才服务于医疗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医疗保障制度特征与发展趋势将对医疗保险人才类别及其内涵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来说,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念、制度构思到制度设计再到制度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转化为医疗保障实践的过程。通常按照医疗保险人才在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实施的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理论型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承担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主要承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制度运营管理与操作的任务。此外,依据应用型人才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等不同人才层次。专家型医疗保险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医疗保障原理及知识转化为制度设计方案;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医疗保障产品开发、运营决策与管理等活动,使医疗保障制度转化为具有某种保障功能的产品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规则;实务型人才则熟悉医疗保障运行规则与业务流程,依靠熟练实务技能来实现医疗保障产品的各项具体功能。(2)医疗保险人才需求状况及其特征近年,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取得进展,据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保人数由2005年的3.17亿增加到2011年的13.05亿,增加了3.12倍,参保率为97.46%。庞大的参保人口急需大量的医疗保险专业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和管理工作。按照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医疗保险经办管理人员数与参保人数的比例为1:5000计算,我国需要医疗保险经办管理人员数为260余万人,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为1800左右。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医疗保险人才培养规模难以满足实际人才需求量。医疗保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业务多样化、分工精细化必然体现对医疗保险人才需求的多类型与多层次特征。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事业涉及三方参与主体。一是政府方面,包括高等院校、社会保障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等。主要承担医疗保障政策研究与构思、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医疗保障体系运行监管、医疗服务供给与保障等职责。主要需求研究型和包括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三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市场方面,包括商业性保险机构、第三方管理机构等。市场方面的职责主要是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手段,提供更高层次的商业医疗保障,为政府及社会医疗保障项目提供专业管理服务等。主要需求管理型和实务型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三是社会方面,包括行业组织、慈善组织等非盈利组织。按照国家政策和行业规范要求,提供非盈利的医疗保障服务。主要需求实务型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规范化运营与精细化管理将逐步成为核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未来将更多地需求各类型各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采取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教育教学范式。当前,一些医学院校的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落后的办学理念与功利性办学动机,导致“粗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理念是关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存在片面重视医学学科,忽视管理与人文学科的发展;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强调科学研究,忽视教育教学质量,这些落后人才培养理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疗保险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些医学院校的办学理念呈现商业化功利性特征,办学目标严重走样。比如有些院校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开设医疗保险专业纯粹为增加管理类学科门类,或以此作为“更名”或为“升格”成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要件;还有些院校把医疗保险专业看成“低办学成本、低投入、高产出”的文科专业,当成扩大招生规模、获取办学预算经费的途径和工具。这种功利性办学理念使学校难以理性思考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疏于教学资源投入,忽视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形成“粗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缺乏差异性,人才培养严重“同质化”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与规格的集中体现,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施路径和采用培养方法的基本依据。培养目标的设置是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办学主体自身的资源禀赋,结合人才需求特征和具体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明确培养要求。现实中,有些医学院校缺乏对医疗保险人才需求做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缺乏对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理性思考。梳理不同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就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现象,不同的医学院校其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内容却大同小异,反映部分高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时缺乏周密的调研和审慎的思考,显得比较盲目和草率。在这种情形下设置的培养目标容易忽视学校类别、办学定位、办学资源、办学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性,致使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培养方法相似,缺乏培养特色,造成较为严重的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
3.医学课程缺乏设置标准与依据,难以体现医学学科优势
医学院校培养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开设医学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医科知识、医技能力和医学素质,是非医学院校难以具备的核心竞争力[2]。然而,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课程由医学教学部门设置,容易从主观经验出发将医学课程简单化、边缘化处理,如采用通识性的医学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化的“删减”与“压缩”,采取“快餐式教学”,不符合医疗保险职业对医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培养要求。据安徽医科大学对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医学课程掌握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应届毕业生的医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未达到一些医疗保险从业人员认为的必要掌握程度[3]。此外,不同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数目与类别、教学课时与学分设置差异性大(表1),缺乏科学依据与标准。总之,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与学分设置比例与医疗保险业务要求不协调、不匹配[4]。医学课程设置缺乏设置标准与依据,使医学院校难以将医学学科优势转化为医疗保险人才培养优势,医疗保险专业学生未能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与技能,将导致其在未来的就业和职业活动中缺乏足够的核心竞争力。
4.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实践教学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训练专业能力,养成职业素养的教学过程[5]。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和发展,是拓展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对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资源投入不足。有些高校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时仅占总课时的2.67%(表2);有些院校形式上重视,实际上既缺乏总体的实践教学方案与具体的制度建设,也缺乏专门负责医疗保险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和保障足够的人员、经费安排。有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教学项目和教学环节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实践教学在形式、内容和教学安排上缺乏关联性和衔接性,如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缺乏有关医学知识、技能在疾病风险管理以及医疗人伤核保理赔的等保险业务活动中具体运用的内容。校内课程实践与校外社会实践在内容上脱节,在安排进度上存在时间差,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缺乏相互印证与检验的机会。总之,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种种缺陷是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总体不高的根本原因。
三、完善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端正医疗保险专业办学动机
2010年7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明确要求高校树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推动教育观念转变,突出高尚品格追求和创新能力培养。”医学院校要端正办学思想,祛除功利化办学动机,扭转“粗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知识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迈进,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院校需要理性思考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定位,深刻理解医疗保险专业跨学科、交叉性学科特点,掌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体系安排的系统性,立足医学学科优势,加大教学资源投入,走培养医疗保险特色人才之路。
2.明确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
设置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闭门造车”,需要走出校门周期性地对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用人主体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收集各类型各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同时,通过跟踪调查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岗位分布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反馈职业活动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掌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趋势。在此基础上,医学院校通过优化重组学校现有的办学资源,积极挖掘校内外潜在的办学资源,广泛征询医疗保险领域、教育界和实务界专家,采取多轮论证方式确保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依据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事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高等教育分类办学要求,教学型医学院校应着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研究型的医学院校承担研究型人才培养任务。这样既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医学院校错位发展,也可以提升办学效益,体现不同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使之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特征。
3.科学合理地设置医学课程,着力提升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将医学课程边缘化还是“压缩饼干”式的处理都不能反映医学院校自身特有的医学学科与医学资源优势,未能体现医学院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如何设置医学课程,设置多少门课程,各门课程的课时、学分各为多少,需要以医疗保险职业对医学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作为依据,而不能将医疗保险专业单纯的视为管理学专业,忽视医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此外,医学课程设置应依循职业———课程的设置思路,从医疗保险的业务岗位、业务环节和活动内容出发,梳理出对医学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征询医院管理部门¨医政科)与业务部门(如医保科)、保险机构、医疗卫生与保险等行政监管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和看法,整理出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学科培养要求与培养规格并将其作为医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标准,并编写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适应于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教材以及与医疗保险相关岗位相适应的医学技能培训手册。总之,基于职业特征的医学课程设置能够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医疗保险业务的实际需要,才能将医学学科优势转化为医疗保险专业核心竞争力。
基本医疗保障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11(b)-0049-04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urrentsituationandneedsofmigrantworkersinonedistrictofBeijingtoparticipateinmedicalinsurance.MethodsFromJanuarytoFebruaryin2016,144migrantworkerswereselectedbyclustersamplingmethodwhohadstayedmorethansixmonthsinonedistrictofBeijing.Thesurveyfocusedonthecurrentsituationandneedsofmigrantworkerstoparticipateinmedicalinsurance.Moreover,inFebruary2016,6migrantworkerswereselectedbypurposivesamplingmethodtoattendaqualitativeinterviewincludingthesituationofparticipatinginmedicalinsurance,theexpectationstomedicalinsurance,andsoon.ResultsTheinvestigationindicatedthat43(29.9%)migrantworkersparticipatedinmedicalinsuranceinBeijing,and87(60.4%)migrantworkersparticipatedinmedicalinsuranceinhometown.ComparedwithmedicalinsuranceofBeijing,only12.6%medicalinsuranceofhometowncouldreimburseoutpatientservice.Thetopthreewhichmigrantworkersexpectedtobereimbursedwerethefeesofcatastrophicmedicalinsurance(74.3%),outpatientservice(61.1%)andhospitalservice(57.6%).QualitativeinterviewshowedthatmostofthemigrantworkersastemporaryworkerslivedinBeijingandlackedofnecessarymedicalinsuranceandpreferredtothenew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asfirstchoice.Theywerenotclearabouttheexistingsystemofmedicalinsurance.Theydecidedtoseeadoctorbasedonthestateofillnessandtheirmedicalinsurancesituation.ConclusionThegovernmentshouldstrengthentheresponsibilityofenterprisestopurchasemedicalinsuranceformigrantworkers,andacceleratethetransferofmedicalinsurance,toprovidehealthcareprotectionformigrantworkers.
[Keywords]Migrantworker;Medicalinsurance;Currentsituation
《中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指出,到2014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达2.53亿人,呈现居留稳定性增强的特征[1]。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占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80%[2],其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逐年递增,截至到2014年年底,83%的流动人口至少参加一种基本医疗保险[1]。通常情况下,农民纳入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城镇居民则纳入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但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制度却相对缺失[3],为此各地针对农民工制订了各具特色的保障模式。就北京而言,2012年4月1日之后,农民工医疗保险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看齐[4]。改革后,农民工参保现况、需求以及对医保的期望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1资料与方法
1.1问卷调查
1.1.1研究对象本研究于2016年1~2月进行现场数据收集,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某区的农民工,纳入标准为来京超过6个月以上的具有农业户口、跨省流动的外来人口。
1.1.2研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某区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来自医院、建筑工地、个体经营等服务行业。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现状和需求。问卷由研究小组自行设计,并经过专家论证,研究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就医行为、参保情况、参保意愿等内容。
1.1.3数据整理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录入,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农民工的一般情况用中位数、标准差、百分比等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2定性访谈
1.2.1访谈对象采用目的抽样法,从参加问卷调查的农民工中抽取6名访谈对象。选取条件为:①有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②对本次研究表现出兴趣和认同。
1.2.2研究方法于2016年2月采用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收集信息。访谈由1名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实施,另外1名研究人T同时进行记录,经访谈对象同意后采取录音记录。访谈对象被告知本次访谈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可以随时终止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参加医保的类型、覆盖项目、满意度及对医保的期望等。访谈时间平均15min。
1.2.3资料分析使用内容分析法[5],访谈人员对所有访谈资料记录及录音进行阅读分析,了解资料大概内容;借助计算机进行转录、编码、归类、精简,提取出访谈主题;访谈成员开会讨论,对各自总结的访谈结果进行合并,解决分端,达成一致,以确保访谈内容的一致性及准确性。
1.2.4质量控制访谈人员有丰富的主持经验,能控制访谈的主题,提高访谈质量;经访谈对象同意后采用笔录加录音的方式,保证原始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资料分析采用先多人分别分析再讨论统一分析的方式。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
2.1.1一般资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有效回收率为96.0%。调查对象中男68人(47.2%),女76人(52.8%)。年龄为23~61岁,平均(39.72±9.62)岁;汉族140人(97.2%),少数民族4人(2.8%);有暂住证118人(81.9%);未婚12人(8.3%),已婚130人(90.3%),离异1人(0.7%),丧偶1人(0.7%);小学及以下学历22人(15.3%),初中学历40人(27.8%),高中或中专学历55人(38.2%),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27人(18.8%);月收入3000元以下27人(18.8%),3000~4999元55人(38.2%),5000~9999元50人(34.7%),10000元及以上12人(8.3%);租住楼房20人(13.9%),租住平房44人(30.6%),自购房屋12人(8.3%),住单位宿舍68人(47.2%);个体经营31人(21.5%),企业职工33人(22.9%),家政保姆46人(31.9%),建筑工10人(6.9%),其他职业24人(16.7%);平均每天工作(13.82±7.23)h;与单位签订正式合同59人(41%),单位为其上五险一金37人(25.7%);定期寄钱回老家98人(68.1%)。
2.1.2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农民工慢性病的患病率为5.6%(8/144),2周患病率为7.6%(11/144),过去1年的住院率为5.6%(8/144)。过去1年中不包括因病进行健康体检的农民工76人(52.8%)。
2.1.3参保现状调查显示131人(91.0%)有医保,其中在北京有医保43人(29.9%),在家乡有医保87人(60.4%),北京和家乡都有医保1人(0.7%)。没有参加医保的因单位不给解决1人(7.7%),费用高自己没有购买3人(23.1%),认为没有必要4人(30.8%),没有合适医保类型2人(15.4%),其他原因3人(23.1%)。
2.1.4医保报销项目和自己对医保的期望调查发现,在北京有医保的农民工81.4%能够报销门诊费用,97.7%能够报销住院费用;在家乡有医保的农民工,12.6%能够报销门诊费用,85.1%能够报销住院费用;在两地参保的农民工能够报销大病医保的比例,北京为25.6%,家乡为21.8%;当问及自己最希望能够报销的三类项目时,依次为大病医保(74.3%)、门诊(61.1%)和住院(57.6%)。见表1。
2.1.5参保意愿当问及“如果用工单位或自己购买的医疗保险能够覆盖全家人,但是费用相对较高”时,47人(32.6%)表示还是有必要购买医疗保险,22人(15.3%)表示看情况,46人(31.9%)表示没有必要,29人(20.1%)表示不清楚。88人(61.1%)表示会给家人购买医保,135人(93.8%)表示明年还会参加医保。
2.1.6对务工当地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在对务工当地医疗质量的满意程度进行分析时,采用李克特式评分,答案结果从低到高依次赋值1~5分,很满意赋值5分,很不满赋值1分,以每项问题的平均分作为该项问题的评分。其中医疗设备的评分最高为3.72分,医疗费用的评分最低为2.78分,总体满意度评分为2.90分。见表2。
2.1.7对务工当地医保政策的知晓情况在调查农民工对务工当地医保政策知晓情况时发现,表示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比较了解和很清楚的共9人(6.3%);对城镇职工大病医保比较了解和很清楚的共4人(2.8%);表示对获取医保信息渠道比较了解和很清楚的共6人(4.2%)。见表3。
2.2定性访谈结果
2.2.1一般情况男3人,女3人;大专学历1人,高中学历3人,初中学历1人,小学学历1人;年龄为25~56岁;在京工作时间为5~10年;来自医院、建筑工地、个体经营等服务行业。
2.2.2医疗保险参保情况少数农民工与北京的用工单位签订了正式合同,单位为其购买医保,并表示对这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比较满意。半数农民工为临时工,未与用工单位签定正式合同,同时由于经济原因也不考虑购买医保。
2.2.3参保意愿多数农民工在家乡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尽管只能够报销住院的费用,门诊费用需要自费,同时生病需要回家看才能报销,但考虑到年老后可能会回乡,希望自己能够在看病方面有所保障,因此普遍认为购买新农合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有人听说异地就医今后也可以报销,对于在家乡参保的前景抱有很大希望。此外有部分农民工考虑到现有医保对大病医疗报销的缺失,购买了商业保险。
2.2.4对医保制度知晓情况多数农民工表示对现有医疗保险的类型、保障范围、保障项目等内容都不太了解,认为按照政府的规定参保和报销即可。所有的访谈人员均表示希望所有看病的费用类型都在报销范围内,自己应该承担一部分,但是如果国家能够都承担当然最好。
2.2.5就\方式选择所有农民工表示如果病情较轻,自己能够判断的情况下,会去附近的药店买药自己治疗;如果不知道是什么病,但症状较轻,会选择到就近、排队少的医院进行治疗;如果得了重病,在北京有医保的农民工会在北京接受治疗,医保在家乡的农民工会在北京确诊后回到家乡治疗,毕竟北京的诊断水平较高,而回家乡看病能够予以报销。
2.2.6对家人的医保态度所有的访谈对象都希望自己的家人有医保,多一份保障也能够减轻患病后的负担。当问及“如果在京务工单位能够为农民工购买覆盖全家人的医疗保险”,绝大多数人表示如果费用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非常希望能够为家人购买医保。
3讨论
3.1企业责任弱化使农民工在京参保率低
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为91.0%,但仅29.9%在北京有医保,这与《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中所报告的数据相符,该报告指出就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五险一金”参加比重均不超过30%[2]。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企业有责任为其缴纳医疗保障费用。然而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利益,采取拒绝缴纳费用或给予低于缴费额度的补偿的做法,以降低成本缩减开支[6-7]。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尽管希望能够获得应有的保障,但如果因此而收入降低甚至丢掉工作,通常也就不考虑去争取了。此外农民工对医保类型的信息和信息获取渠道的缺失也影响他们对医保待遇的关注,势必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对既得利益的争取。
3.2医疗保障项目与农民工需求脱节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农民工在北京和家乡所参加医保的保障项目差别主要体现在是否报销门诊费用。北京的农民工医保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并轨,保障的项目、起付线、封顶线以及报销比例等内容与城镇职工医保一致;而参加家乡新农合的农民工,多数只能报销住院的费用。可以看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无论从服务范围还是服务深度都要优于新农合[8-9]。此外,大病医保和大病医疗互助这两类保障项目的覆盖率还非常低,而农民工对大病医保和门诊费用的报销需求要高于住院费用的报销。这也说明现有适合农民工参加的医保类型在报销项目方面还不能够满足该人群的需求,这也要求政府在进行医保制度改革时需要从农民工的需求层面出发,真正减少农民工因缺乏必要保障而造成的“小病扛,大病拖”的不良就医习惯[10]。
3.3异地报销难在短期内还将是农民工就医的屏障
目前我国有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95%以上的城乡居民[11]。然而,现行医保报销制度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影响着异地就医患者。不能报销或者报销比例低,垫付时间长,多次跑腿,手续麻烦,是他们常常要遇到的难题。长期以来,我国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以地级市为统筹区域,新农合大部分以县为统筹区域,加之医疗基本保障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各地区缴费水平、报销比例均存在差异,因此统筹层次低,各省之间信息联通不畅是制约医保转移接续的主要阻力[12-15]。为此2014年年底,三部委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16]。《意见》提出2015年基本实现省内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到2016年,将全面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就目前的政策来看,异地报销的制度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工作重点,而大多数农民工还将在一定时期内面临异地报销难的困境。因此还应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出发,加快医保的衔接,完善和统一医保制度。
3.4小结
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不仅从需方层面关乎该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从供方层面关乎政府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成效,而且与公共卫生安全系数的问题密切相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应强化企业实施农民工医保的责任,增加保障类型和保障力度,着力于统一地区间医保的筹资水平以及地区内不同医保形式的筹资水平,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在城市间的有效转移衔接制度,真正为农民工的流动提供健康保障。对于无组织依托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基本医保体系,同时加大投入建立农民工贫困医疗救助制度。唯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系数,农民工远期健康水平才有保证,也能减少“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发生,才能应对因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公共卫生隐患。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R].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6.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R].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3]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22-24.
[4]邵爽,张慧荣,杜娟,等.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比较[J].中国卫生经济,2016,35(3):25-27.
[5]NeuendorfKA.TheContentAnalysisGuidebook[M].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2002.
[6]盈盈,马丽卿.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4):188-189.
[7]宋静,冷明祥.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5):9-11.
[8]张研,张耀光,张亮.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保障能力差异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2):60-63.
[9]马霞,蒲红霞.三大医疗保险制度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基于两部分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的经验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3):85-92.
[10]黄乾.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发展,2009,15(87):23-30,46.
[1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12]吴少龙,淦楚明.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研究:制度比较分析的视角[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4):37-45,126-127.
[13]吴少龙,薛应文.医保制度相似性与转移接续:欠发达地区的比较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4):33-45,126.
[14]夏锋.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2022: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1-18.
基本医疗保障的内容范文篇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亮点之一,在于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尽快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这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惠及全社会的重大决策,也是党和政府践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实际举措。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必然对档案工作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提高认识把握机遇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以医疗保障档案工作的普及发展作为基本的条件支撑。即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势必对档案工作产生影响:提出新的工作要求、开辟新的业务领域、拓展新的活动空间。为此,档案部门务须牢牢把握难得机遇,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深化档案工作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为档案部门服务民生提供了实质依托。民生问题涉及普通百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诸方面内容,理应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服务民生事关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大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也是档案部门履行职责的价值所在。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与管理模式影响,档案部门在以往工作的取向上偏重于所谓“宏观领域”。造成在履行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三个服务”职能过程中出现失衡,客观存在着面向社会公众服务明显不相适应的缺憾,导致档案部门服务民生问题的“贴近度”被拉大,服务社会公众的“话语权”受抑制。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事实上对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具有“强制性”要求。而医疗保障档案所具有的形成范围广域性、对象构成全民性、作用领域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与社会公众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成为关注民生问题的“档案信息集合”。可见,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拓展了档案工作领域、扩大了档案业务范围、开阔了档案服务空间,要求档案部门创新工作理念、变革管理方式、完善服务手段,为档案部门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履行服务民生的基本职责提供了颇具实质性的依托环境。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为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构筑了互动平台。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档案部门为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进行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然而,应当认识到:以往主要采取宣传教育手段,通过对社会公众施加“潜移默化”影响而达到提高社会档案意识的目的。由于作为“受动者”的社会公众对宣传教育内容缺少“亲历亲为”的切身体验,大多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从而使作为“施动者”的档案部门付出努力的“期望值”与“实际效果”差距明显,效果难如人意。作为国家政策性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直接与每一名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相关,极易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被“强制”拉近:每一名社会成员都可以在享受社会医疗保障的“呵护”过程中,亲历亲为、切身感受到档案的价值、认识到档案工作的作用,进而在提高自身档案意识的同时,形成与档案部门进行“互动”的良好态势,为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构筑起了一个规模空前的社会平台。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为提高档案队伍素质建立了理想课堂。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涉及领域之广、波及人员之多、作用范围之大,在我国档案工作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医疗保障档案形成领域、流转渠道,管理机制、利用方式等,均要求档案部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变革,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面对问题,档案部门要变压力为动力,将完成新任务作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理想课堂,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提高档案干部队伍适应新领域、完成新任务的能力,不断创造新的工作业绩。
制定政策强化监管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对档案工作的深化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此而产生的新要求、新内容、新领域等,均为深化档案工作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要求档案部门务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以变革档案工作理念、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强化档案管理职责、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基本切入点,尽快健全医疗保障档案工作监管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档案服务支撑。促进档案工作更好、更快地获得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对既有的档案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涉及领域众多、彼此关系复杂、管理层次多样,尤其是医疗保障档案本身所独具的某些属性,使其在档案形成、积累、流转、保管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仅从整体构成上分析:医疗保障档案一般是由“一正三辅”的档案材料组合而成:“一正”通常指由医保经办部门收集、整理、保管的档案材料;而“三辅”则包括由定点医疗保障服务机构形成与保管的医保患者诊疗凭据材料、由社区形成与保管的居民参保记录材料、由参保个人保存的参保与就诊记录材料等。上述档案材料相互验证、相互补充、相互依托,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作用。但它们却分别形成与“隶属”不同单位或个人,且各具不同归档、流转、利用要求,继续沿用既有的档案管理模式与方法,则将难以适应医疗保障档案工作的实际。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的实际,探索总结医疗保障档案工作的措施方法,尽快形成医疗保障档案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借助法制化、制度化手段,协调好各相关职能机构、业务部门与参保个人之间的关系,履行档案专业主管机关的职责,切实达到对医疗保障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监管的目的。
夯实基础科学发展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事关每一名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阔、波及人员众多、作用影响巨大。绝非单凭档案部门“一家之力”即可完成,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与协作配合。作为专业主管机关,档案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肩负的社会职责。在依法对医疗保障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监管的同时,注重档案部门“内功”建设,提高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档案工作服务社会需求的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对社会发展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档案管理是对档案部门的严峻挑战。必须对内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外研究社会需求、增强服务能力,以提高社会满意度为根本追求。因而,要尽快建立一整套提高档案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人才培养办法、内容与制度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养步伐,变一般性号召为强制性要求,并将其列入档案工作人员培训与业绩考核内容,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1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1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科技发展利与弊的总结范例(3篇)
- 阅0科技发展利与弊的总结范文一、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及特点分析(一)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1990年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舞弊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笔者认为我国公司会计舞弊最有.....

小学体育培训总结范例(3篇)
- 阅0小学体育培训总结范文篇1一、培训主题掌握小学体育教学的新技能、新方法和新技术。二、培训目标进一步提高培训对象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

小学一年级足球训练游戏范例(3篇)
阅:0小学一年级足球训练游戏范文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足球运动风靡世界,牵动着亿万观众尤....

基本医疗保障的内容范例(3篇)
阅:0基本医疗保障的内容范文医疗保险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征是构建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依据。医疗保险人....

科技发展利与弊的总结范例(3篇)
阅:0科技发展利与弊的总结范文一、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及特点分析(一)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1990年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