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背景(整理2篇)

来源:

校本课程背景范文篇1

【关键词】课程结构校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97-02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化和推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之一,笔者根据自身在宁夏育才中学开设政治与生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进一步说明校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究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校本课程”虽是一个外来的概念,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中小学对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所以,我国中小学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于是“校本课程”这一词汇便逐渐流行于我国教育领域。

1.课程结构的调整要求加大校本研究

课程结构的调整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微乎其微;必修课占绝对主导地位,选修课微乎其微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开发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无疑成为优化课程结构、促使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并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2.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以往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研究往往成为专家们的“专利”。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非常不利,更与新课程的改革背道而驰。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而应是一个研究者,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除了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外,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为新课程越来越需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不断锻炼并形成开发这种课程的能力,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丰富、完善。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研究

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期待,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从广义上讲,两者有相同之处。但从狭义上讲,两者的区别又很明显:“教师专业化”侧重社会学角度,强调教师群体的、被动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教师专业发展”则强调教师个体的、主动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

2.校本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换言之,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

3.校本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归根到底要落实于自身及日常教学和科研中。校本研究的开展往往能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与自身专业发展和成长融为一体,并带着研究的意识从事教育教学,用研究的目光审视教育教学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甚至整个过程,从而使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化为一个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严肃的反思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批判、分析、改进,最终实现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以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水平。

首先,对于政治学科而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政治课生动活泼起来,就必须先立足于本校的基本校情,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从学生的身边开始,了解并掌握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还希望学到哪些内容,这样教师在调研的过程中就对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有了详细的了解,为校本课程的研究找到了依据,并且了解了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也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要对校本课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课题的价值进行论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分析能力,对校本课程进行宏观和微观上的综合把握,确定好主题。此外,教师间智慧的碰撞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使每个人的收获大于个人的奋斗。

再次,要将校本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在课程结构中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不断改进、深入。因此教师要积极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检验、修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对教学的认识,丰富自己的教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促进其不断更新,紧跟社会的发展,关注校情,勇于创新。通过探索和实验,找到较为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校本研究长效评价机制,并完善校本研究,促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最后,对于校本研究的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政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能够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从书堆中抬起头来,多关注当今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多了解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作为政治教师,更应该多关注当代社会的时事政治,在课堂教育中,更多地渗入民主与法制、文化礼仪、公民权利与义务等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在教育手段上,则要摆脱千人一面的教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教师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要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中学政治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中学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主动参与校本培训,尝试研究校本管理,充分发挥校本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中的作用,实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课程通识培训手册[M]

校本课程背景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改、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在单一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个性很难得到多大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改革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使学校能够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参照学校提供的校本课程清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课程价值观是以人格完善和人的发展为目的,以满足学生的某种需求为前提。学生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因此,校本课程的要建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完善课程为目的的评价体系。

一、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的学业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有更有效的方法,从而获得不断的进步。校本课程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标,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时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建构学生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重心由过去偏重知识的评价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评价转变

传统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过分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校本课程不是为了让学生识记已有的知识。因此基于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需要实现以下转变:从注重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重学习能力的评价;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从面向学生的过去的评价转向面向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综合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科学的全程评价。

传统教育是以一个分数判优劣,一次考试论成败。而校本课程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跟踪、全程评价。教师可以就学生课堂发言、质疑、参与课堂活动、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阅读笔记、参加学科课外活动等做详细记载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避免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全面显示评价结果。

校本课程应遵循全貌显示的原则:一方面将跟踪记录归纳,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汇总;另一方面改以往“成绩通知单”为教师以亲切、激励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在知、情、意、能各方面的优点、特长及发展状况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评价,两者结合。

4、树立多元评价的理念,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中评价主体单一,学生是评价客体,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评价,教师以裁判的角色出现,给学生裁定高分与低分。因此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再由教师独揽,而由师生全员参与,再加上家庭参与,不仅可以使评价更公平、公正,而且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二、建立全方位的课程本身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结,而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应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始终,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1、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

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作为为单一的主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主体要包括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学生、课程开发教师、其他教师同事等。校本课程是面向本学校的学生,由本校自己的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及学校特色开发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应参与到课程本身的评价中。学生是校本课程教学最直接的感受者,他们最有权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为了发现并弥补课程的不足,开课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及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课程进行反思性评价。为了实现对课程本身客观性的评价,可以让同伴教师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可以通过教学观摩及课后的讨论与交流等形式进行评价。

2、课程评价对象多面化

“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1校本课程的评价旨在改进和发展课程,正如斯塔弗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对象需包括:对校本课程开景的评价、校本课程目标定位的评价、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开设的,为了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粗制滥造和盲目模仿,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目标的评价。校本课程不是让教师去编教材,而是根据一定的开发方案进行课程编制和实施的过程,因此要对课程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准确的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校本课程,提高校本课程质量。

3、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对其自身开发的评价与质量监控的过程,那么校本课程评价的不应该仅仅是总结性的,更多的是一种形成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那校本课程的评价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如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面谈法等。多样的评价方法可以避免单一评价方法的片面性,实现对课程全面综合的评价。(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注解

①引白冯生尧:《课程评价定义的批判分析》,《教育研究》1996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3]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校本课程背景分析(收集3篇)

    - 阅5

    校本课程背景分析范文篇1【论文摘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

    婚前财产公证(整理2篇)

    阅:0

    婚前财产公证范文篇1《婚姻法》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属于夫妻一方的财产。但是,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长期共同....

    校本课程背景(整理2篇)

    阅:0

    校本课程背景范文篇1【关键词】课程结构校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婚前财产(整理2篇)

    阅:0

    婚前财产范文篇1实际生活中,两人结婚并不是所有财产都需要婚前财产公证,一般来说,比较容易举证的财产就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