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的劣势(整理2篇)
来源:
非遗文化的劣势范文篇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当于文物古迹、遗址、古建筑等有形文化遗产提出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二、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一)地域分布广泛,以呼伦贝尔市和鄂尔多斯市最为集中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各盟市(除乌海市)都有分布,分布范围广。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呼伦贝尔市和鄂尔多斯市最多,分别达到47项和46项。超过20项的盟市有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是旅游业重要的资源基础,一些已经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种类丰富,以艺术类和民俗类为主
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较为完整。从列入到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看,涉及到8大类;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涉及到全部的10类;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3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内容的解释,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文学类、艺术类、技艺类、民俗类和体育游艺类。纵观3批内蒙古国家级和2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见艺术类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
(三)文化价值较高,旅游开发基础较好
内蒙古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较高,诸如列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和蒙古族呼麦就展示了蒙古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除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列入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列入到第二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项,列入到第三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项目3项,此外还有梅日更召信俗、蒙医药(蒙医传统正骨术)、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包头剪纸等9个项目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51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旅游参与性较好。诸如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歌舞等都可以让游客在参与中体会文化的价值。
三、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一)博物馆静态展示模式
博物馆面前是非物质文化展示的最主要方式和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博物馆可以将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详细、长期的展示。
优势:
1.国家强有力的人、财、物的保障。
2.带来大量的游客,一般游客都认为旅游目的地的博物馆内的展品是当地文化的集中代表,是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具有权威性,游客愿意到博物馆中参观游览。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展示的完整性、系统性、原真性突出。
劣势:
1.是没有形成数字化的现代展示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更加反映精神文化的遗产表现不足。
2.是展示基本以静态展示为主,以实物、图片、文字介绍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或者游客参与式的展示方式很少。
3.专题型的博物馆展品少,得到的财政支援也少,主要是一些学者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常热心的组织成立的。
4.一些博物馆没有与旅游结合起来,没有被纳入到旅游线路中,这样一方面没有满足游客了解非物质文化的旅游需求,又使博物馆缺乏一定的经济支持和舆论支持。
如今内蒙古已经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并存的局面。综合性的博物馆以内蒙古博物馆为代表,在其展品中有大量的反映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服饰文化、工艺精品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博物馆有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建起了一座高水平的马头琴博物馆;有2009年开馆的我国唯一的桦树皮文化博物馆――北方狩猎民族桦树皮文化博物馆。应该鼓励综合性博物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列和研究,扶持专题博物馆。
(二)旅游节庆模式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节庆与旅游结合也是一种很好的旅游开发模式。以民族节日为主题,开展大型庆典活动,在庆典中展示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宣传吸引旅游者观赏、参与。
优势:
1.利用已有的传统节日的知名度可以较容易的树立品牌。
2.参与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现存的薄弱环节就是缺乏参与性。游客只能静态观赏,无法亲身参与其中。而旅游节庆可以让游客深度参与。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上游客就可以参与到骑马、摔跤、射箭、奶食品制作中。这样可以加深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了解与喜爱。
劣势:
1.时间、地点分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节庆有着自己分布的地域,节庆也有着固定的时间,不一定与旅游旺季相一致。
2.附加在传统节庆的经济价值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商品化趋势。现在的那达慕大会已成为集市贸易、产品展销、招商引资、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
内蒙古旅游节庆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应该系统开发各地的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地域分布上合理,尽量与旅游旺季结合或者力争打造新的旅游业增长点。
(三)生态博物馆模式
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至今,中国先后建立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广西“1+10”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内蒙古达茂旗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生态博物馆。
优势:
1.投资较少,经济效益较高。生态博物馆或者民族文化村落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建筑、服饰、饮食及信仰、工艺等自然展现在游客面前,无需大量投资兴建宾馆、饭店等。投资少,但是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
2.原真性强。生态博物馆或者民族文化村落基本设立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完整的、系统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人民按照本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受到现代文化冲击较少。
3.对非物质文化展示深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舞台展示等模式虽然集中、灵活,但是毕竟属于脱离现实生活的表演,对于宗教、庆典、祭祀等深层次的文化必须让游客置身于一定的文化氛围内,才能更好地感受与理解。
劣势:
1.交通不便。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地区往往偏僻、交通不便,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游客的进入。
2.开发失当容易损坏非物质文化生存环境。旅游的开发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旅游者对非物质文化的欣赏会增加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和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自觉性,但是如果开发不当,超量的旅游者的进入会带来强大的现代文化示范效应,居民会效仿,会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破坏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
2009年在东乌旗和敖鲁古雅乡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我区生态保护区试点。这类旅游开发模式在平时的生活中延续着传统的习俗,是值得提倡的开发模式,各盟市应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生态博物馆。
(四)演艺展示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艺展示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实景演出;一类是依托一定景区的演出展演。
优势:
1.生动、娱乐性强、经济效益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歌舞、曲艺、手工技艺用传承人或者演员展示出来,加上现代的舞美、灯光等,会生动、传神地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丰富游客旅游生活,增加停留时间。非物质文化展演会增强对游客的吸引能力,扩大知名度。此外一般的演出均设在晚间,有助于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
劣势:
1.投资大、风险高。内蒙古的旅游业季节性很强,一般的演艺展示方式存在着投资大、风险高的风险。如果观看的游客数量少,那么演出人员和演出项目就会减少,演出项目的减少又会使得游客观看的效果打折扣,形成恶性循环。
2.语言及精神、信仰的表现转化有困难。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蒙古族和三少民族创造和传承,如果在舞台上表演就涉及到语言的转换,毕竟大部分游客听不懂蒙语和三少民族语言。此外较深层次的精神信仰、宗教祭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出现展示不完整、不深刻的情况。
3.过度舞台化会伤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展演模式立足于让游客短时间内,以各种灵活、生动的舞台表现形式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如果过度舞台化就会损害原真性。例如蒙古长调在某种程度上游客将其理解为“劝酒歌”,这种行为使得长调的艺术魅力无法全部展现,失去了原真性。
(五)旅游商品模式
目前内蒙古的旅游商品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旅游商品进行开发。
优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旅游者愿意购买此类旅游商品作为自己出游的纪念或者赠送给亲友的礼物,通过购买、欣赏、赠送的过程可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与游客的生活结合起来。
非遗文化的劣势范文篇2
关键词:创意文化产业;SWOT分析;产业集群;建议
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01136)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6日
创意文化产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朝阳产业,其产品附加值高、对自然资源破坏性小,是提升区域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下,保定市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效开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提高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情况
保定毗邻京津,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努力把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呈现出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一批文化创意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正在逐步形成。目前,保定以曲阳石雕、定瓷、易县易水砚、雄县黑陶、安新苇编等为代表的传统特色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保定)基地和徐水巨力影视传媒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产业也迅速崛起,基本形成了以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出版印刷发行等为主体的“两大园区”、“十大基地”的文化产业格局,成为该市新兴经济增长点。谋划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如易县易水文化产业园区、安新雁翎队博物馆及苇编文化产业园区、安国药王庙文化景区、顺平伊祁山文化主题公园、河北定州文博园等。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由原来的231家增加到525家,从业人员由原来的65万多人增加到100多万人。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72.5亿元,占全市GDP的3.62%,经济贡献率明显增加。保定动漫产业园区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集群,园区现有从事动画制作、动漫产品设计、漫画设计等技术的文化企业20余家。该园区坚持“文化+创意+科技”发展思路,利用科技与人才优势,先后成功推出3D动画片《麋鹿王》、电影剧动画片《豆丁的快乐日记》等一批优质动漫产品在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台热播。
二、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SWOT分析
(一)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优势
1、文化资源丰富。首先,特色的传统文化。保定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遗存的文物古迹分布广、数量多、级别高,在河北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古北岳祭祀之地北岳庙等诸多历史人文遗迹;其次,创意的现代文化。保定依托京津的人才和文化资源优势,在发展动漫产业上抢先一步,大力发展保定动漫产业基地。
2、区位优势独特。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正在加速崛起,这一区域的3亿多人口为保定市文化产业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良好的区位优势为保定市承接京津文化辐射、借势推进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发展。近年来,民营文化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增加值不断提高、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提升,为河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培养了创新人才、注入了独特的文化特色活力。民营文化企业的增加值不断提高,已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
(二)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劣势
1、缺乏专业的创意人才。保定市不缺少文化,但缺少改造文化和实现创意的人才。一方面创意企业缺少具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国际化设计人才;另一方面行业内缺少拥有多领域经验的高级职业经理人。
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目前,河北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
3、文化发展体制相对落后。河北省的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比较滞后,相当数量的国有文化经营单位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竞争主体处于不公平竞争状态,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企业占有的文化资源差距明显,非公有制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影响了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发展。
4、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尽管河北省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仍然有差距,表现在: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企业运营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方面。这些差距制约了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其城市竞争力低于其他城市。
(三)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机会
1、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河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等一系列文件。为保定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从确立建设文化大市、发展动漫产业开始,保定市委、市政府就对发展动漫产业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保定市关于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保定市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动动漫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发挥了支持重点文化产业第一推动力的主导作用。
2、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文化消费的愿望逐年增强,消费领域也逐步拓宽,成为扩大保定市文化创意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
3、文化条件基础深厚。保定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遗存的文物古迹分布广、数量多、级别高,在河北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古北岳祭祀之地北岳庙等诸多历史人文遗迹。
(四)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威胁
1、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产经营的方式看,目前以传统的文化生产模式为主的文化单位占了大多数,而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现代生产方式的文化企业数量较少;从文化经营的内容看,单一性的文化经营单位较多,而综合性的文化经营单位较少。
2、文化行业发展不平衡。目前,保定市的动漫和印刷业发展的非常好,但是设计产业从总体上来说却非常的薄弱,从而导致工业、生活设计现在非常薄弱。文化创意产业内部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整体产业链发展不完善,因此造成保定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强。
三、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保定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名”资源就是一种品牌,通过对燕赵大地“名牌”资源的开发,以文化创意为基础,结合时尚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产业中来,创造丰富多彩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特色的内容产品,打造出著名的文化项目品牌。要打造“文化名城”的保定市,就应当从保定文化产业丰富的优势资源出发,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继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培育保定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形成,推动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与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从而增强保定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保定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据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和区域产业发展理论,以一定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以具有同质性或互补性的产品为基础,以统一协调的文化资源规划为龙头,坚持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惠互利原则,加快形成以保定市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白洋淀、野三坡、涞源凉城、清西陵、涿州国家度假旅游区、阜平天生桥瀑布群、安国“东方药都”、定州曲阳古文化区等九大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点,同时以这些资源为依托,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旅游合作带。
(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聚群区。文化产业集聚是强化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抓手。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实现产业聚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复制创意,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特色文化产品的产地知名度,打造地域名牌。
(三)突破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产业融合,可以为吸引其他产业的资金、管理、物流、技术,使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军,发展壮大。河北省钢铁企业、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都有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巨大空间。通过产业融合,既能使传统产业实现增值,又能使文化产业找到成长的土壤,也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积极的政策扶持和鼓励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近几年来,河北省在支持文化企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这基础上要根据河北省文化企业资金、物流等实际需要,完善、制定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在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前提下,鼓励企业大胆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其次,良好的资金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应设立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支持非公有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五)引进和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和人力资源。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下,只有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提高水平,才能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发展。
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产业,都需要技术、管理人才来支撑。当前,应立足于打基础,着眼于上水平。建立人才库,根据实际需要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同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意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引进上制定突破性的优惠政策,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入河北省文化企业,有效解决河北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人才“短板”问题。有了一大批人才的支撑,河北文化产业一定会迈出新的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明磊,詹旺,周媛媛,于俊通.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音乐校本课程方案(整理2篇)
阅:0音乐校本课程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精品课程;统筹规划;制度建设教学发展依赖于不断的改革与建设,教学建设永远....

非遗文化的劣势(整理2篇)
阅:0非遗文化的劣势范文篇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当于文物古迹、遗址、古建筑等有形文化遗产提出来的,联合国教科文....

给水排水设计教程(整理2篇)
阅:0给水排水设计教程范文篇1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材除了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