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的类型(收集3篇)
来源:
劳动实践的类型范文篇1
摘要:马克思和阿伦特都非常重视实践,他们理论的交集在劳动与政治这两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其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强调劳动的决定性作用,阿伦特则强调政治的核心作用。这两种观点之间可以实现互补:马克思由于一味强调劳动的重要性而导致工具理性过于膨胀,而阿伦特重视政治活动的思想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另外,由于阿伦特割裂各种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政治活动沦为纯粹的作秀,而马克思把各种实践活动看成是有机整体则可以赋予政治活动以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实践;劳动;行动/政治;汉娜·阿伦特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3)02-0017-04
马克思①和阿伦特(HannahArendt),同属犹太人著名思想家,而且都对传统形而上学②给予了批判:马克思提出哲学的使命在于“改造世界”,阿伦特则敦促哲学家要“积极生活”(VitaActiva);无论是“改造世界”还是“积极生活”,都强调和形而上学式的“沉思活动”相迥异的外在性活动的重要性,换言之,都非常重视“实践”。而“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政治意义,是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1](p.45)因此,探讨和比较马克思和阿伦特的实践观,是很有意义的。
一马克思与阿伦特在实践观上的区别,可以从实践的分类说开去。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实践有三类,即物质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以及科学实验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为核心的改造自然的劳动,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人从自然界中获取自身所需的生存资料。马克思所谓的社会关系,指除去经济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之外的其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政治关系。而科学实验,则包括自然科学实验和人文社会科学实验二者,其实就是指科研活动。
阿伦特也区分出三种“积极生活”类型,即劳动(Labor)、工作(Work)和行动(Action)。其中,“劳动是与人身体的生物过程相应的活动,身体自发的生长、新陈代谢和最终的衰亡,都要依靠劳动产出和输入生命过程的生存必需品。劳动的人之境况是生命本身”[2](p.1)。更明白地说,提供食物的活动才叫劳动。“劳动”这一实践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它具有一种生物性的强迫特征”[3](p.65),这体现出“劳动”内在的暴力和强制特征,也就是说,“劳动”和人的自由是相悖的;二是劳动产品在世界上存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具有即时性,其原因就在于劳动产品是用来满足不断循环的生物性生命所需,即生产就是为了消费。
工作提供的是除食物之外的其他生存资料,如果说食物的特性是即时性,那么,工作提供的生存资料则具有持久性,如房子、桌子、汽车,等等;正因为它们具有持久性,所以工作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人造”世界,它不同于自然界——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分化的基础。相比于劳动,工作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制作者(“制作”即“工作”,引注)在制造产品之前先有一个模型、理念;二是制作以生产具有耐久性的产品为目的[1](p.47)。工作和劳动一样,都带有暴力和强制的特征,即人类强制性地把自己的设计蓝图通过暴力作用于客体以达到预期目的,这显然也和自由相悖。
至于行动,阿伦特说,它“是唯一不需要以物或事为中介的,直接在人们之间进行的活动,相应于复数性(Plurality)的人之境况,即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和栖息于世界。这里的“行动”,指的是以古希腊城邦为模型的政治活动——即公民之间的言说活动,之所以说该活动是“无中介的”“直接在人们之间进行”,是因为它是一种言语活动,是公民之间通过言语的交往活动,而“言语”和“语言”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生动活泼的现实性活动,是现象性存在,而后者则是静态存在。作为一种现象性活动,其前提条件就是自由和平等的言说环境,因此,与其他两种实践活动相比,“行动”的特征是自由和平等。这一点在古希腊城邦政治中可以找到例证,即便是对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乃至执行,都是通过说服而不是强制。
比较起来看,从外延看,阿伦特所说的劳动和工作都属于马克思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从内涵看,阿伦特所说的劳动才真正对应于马克思的物质生产活动(关于这一点阿伦特认为是马克思以劳动同化工作的结果)。而阿伦特所说的行动即属于马克思的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这一范畴。所以,他们之间在实践分类上的两个明显的区别即在于,一是阿伦特的“工作”这一类别在马克思那里不被承认,阿伦特精心刻画的劳动与工作的区别在马克思那里消失了,被后者通称为劳动(这一点在后文会有相关论证)。另外,在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中,也包括以理论研究为特色的科学实验活动;而阿伦特的劳动、工作与行动则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个方面,其实,这并不意味着阿伦特否定其重要性,她只是觉得纯粹的科学实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如果为理论而理论、沉思于其中而使得“积极活动”无法展开的话,这是丝毫没有意义的,应该让它回归到劳动、工作和行动之中;而在马克思那里,科学实验活动可以说是另外两种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准备,只有回归到这一层面,它才有意义;这其实也是二者的共通处:即相对于传统哲学,都大大贬低了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通过“实践”这个主题可以把二者对比起来研究的原因所在。综合起来看,马克思和阿伦特关于实践的分类,其交集在劳动和政治。因此,下文集中论述这二者。
二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劳动和政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在这点上,马克思和阿伦特各自给出了独具特色的回答。
劳动实践的类型范文篇2
[关键词]劳动关系;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99-02
“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是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职业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此课程是根据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的“劳动关系管理”岗位的需要而设置的。2010年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表明,虽然不同类型单位对劳动关系专业人才能力要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劳动法律法规的应用能力与沟通与协调能力是所有类型组织均十分看重的核心素质与能力。“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的开设,对劳动关系专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尝试,通过相应的实践训练活动,把单一的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主动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学堂”,变成师生共同研讨的“论坛”,把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教学论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之中,运用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之中。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1“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劳动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当前社会对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实际运作能力。如何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劳动关系专业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从具体的教学方面来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并行不悖而又相辅相成的教育过程,就“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这门课程而言,实践教学的意义高于单纯的理论阐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勇于创新能力。21世纪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优化的结构。因此,探讨构建一个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培养学生劳动关系管理实战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对目前劳动关系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对完善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机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的开设,是根据劳动关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要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并且通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培养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的理念,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劳动关系管理实训实践教学是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劳动关系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更加适合实践教学需求的教学策略是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所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瓶颈。在目前教学实践中,很多非劳动关系专业也开设了劳动关系管理的相关课程,而且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并应用相关的知识及技能,所以,劳动关系管理实训实践教学研究的成果对其他专业的劳动关系管理实践教学同样适用,对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可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劳动关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快的消化理论知识,不仅对“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这一门课程,同时对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及应用推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近年来,各高等院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投入大量财力用于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然而,真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具有“双师型”特质的教师数量还是很有限的,并且如何将项目实施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待研究。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对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在具体调研的过程中,笔者主要从学生开展相关实践课程及社会需求两方面分别进行。一方面,通过与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相关专业实验环节在教学实施中所遇到的现实情况,深入地了解大家对“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专业研讨会,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调研,共同探讨研究本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总结出当前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劳动关系专业仍偏重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较为薄弱。据调查,毕业学生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感到自己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客观地说,这些年来,实践教学的环节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整个教学计划的设置中仍有80%以上的是课堂教学,学生实践锻炼的时间偏少,也无法获取更为有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导致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难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适应。
第二,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理论联系实际较少。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良好锻炼,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实践教学的手段偏于单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受到师资、实验经费、实验设施等软硬件条件的局限,导致实践教学手段无法全面展开,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比较单一,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理论教学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实践当中,造成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在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调研中,笔者发现目前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实际需求不符。
第三,实验设施不够完备,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单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想方设法地改善教学方法,但仍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实践教学的手段显得形单影只,不能全方位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高质量的提高。另外,是由于实验设施不够完备,现有的实验设施不能充分满足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劳动关系管理实训”教学改革的建议
作为新设立的单独实验课程,本课程围绕劳动关系管理涉及的工作任务,以劳动法律法规的应用及人力资源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职业岗位工作领域的要求来确定课程,注重发挥相关知识对技能的支撑作用,并兼顾学生技能素质的拓展,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因此,要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重新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理论教学效果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
3.1要实现实验任务的系统化与条理化
由于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本身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能力与素质要求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会部门及劳动行政部门的不同岗位之中。在设计教学大纲过程中,要全面了解不同类型的工作过程及主要工作环节,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进行梳理与分类,实现实验任务的系统化与条理化。
3.2要注重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环节需要与实际工作任务密切结合,在进行大量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因此,要打破传统学科教材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把知识、技能、态度贯穿于各项目训练系统中,通过情景、过程、模拟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教师将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研讨,根据能力与素质培养要求系统地分析与整理工作任务,设计完善的教学过程,并针对性地设定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情景、学时、基本目标及考核评价方式等。
3.3要创新实验教学平台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学生能够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在这方面,有部分高职院校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此外,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辅以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工具等网络信息通信工具,搭建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平台,同时,在实验课程实施过程中随时聘请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专题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评价,使学生与专业人员之间形成有效互动。
3.4要确立以工作能力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体系
要改变以往侧重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难度、深度为重点的教学效果评价导向。取而代之的是以职业能力和素质为考核重点,开展实验课程教学实施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以及在情景模拟与流程环节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考核评价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更加注重劳动法律法规及人力资源综合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成云.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与改革[J].北京:中国集体经济,2009(9).
[2]方妙英.案例教学法在“劳动关系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2010(2).
[3]竹文君.“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问题探讨[J].南京: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童丽.互动模式在《劳动法》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7).
[5]常凯.中国劳资关系嬗变[J].就业与保障,2011(3).
劳动实践的类型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理论基础现实诉求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教育中的知行理论学说
回顾中国教育发展历史,可以从众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历中,获得工学结合教育的启示。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论语里仁》里提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早在1913年就提出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教育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其职业教育事业中,黄炎培为职业教育明确的教育方针就是“社会化”,指出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比其它类型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更严格的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以其创建的“生活教育论”赢得世界性的声誉。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真正的教育应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营造,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实施这一教育必须做到“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教,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知,我国早期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工学结合思想的启蒙、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西方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哲学
回顾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国外的教育理论由来已久。18世纪初的欧洲,由于受到莫尔、佩帝、贝靳斯、洛克和卢梭等劳动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劳动教育为原始形式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和嵌套的教育模式,使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初见端倪,开始从实用哲学的范畴和视角关注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原则。在美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这与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有着密切关系,实用主义集大成者约翰杜威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类通过经验进行学习,因此,约翰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主张“从做中学”。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的主体教育内容由“教育”转为“学科”,教学方法由“权威”转向“民主”和“实践”。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工学结合、合作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思想基础。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出,实践是人们认识产生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人们通过实践,变革客观事物,获得对事物的认识,通过实践验证认识的正确与否,再通过实践来修正、发展已有的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同样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所以应遵循一般认识规律,但是同样应当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过程又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传承人类文明史中间接经验为主的认识过程。为此,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保证。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一切认识来源于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地作用于外界,从而使智力获得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学说,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创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列宁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中更进一步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需求的高度。”毛泽东针对青年学生轻视劳动,忽视政治的倾向,提出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邓小平将其作为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学说,科学地揭示了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双向关系,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和有效形式,为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因此,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概括,而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同时也说明,工学结合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和教育理论基础之上,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精神。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现实诉求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拓展与延伸,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教育空间和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
第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使学生在就学期间就有机会和时间进入生产岗位和实际工作领域,从事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工作。学习与工作的互相交替和互相融合,不仅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应用于实践,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学生提前踏入社会,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大大增强了学生接受全面发展的自觉意识,从而增强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性。这种“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就业-择业-创业”和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自下而上的内在需要,也是他们的现实选择和人生发展的轨迹,更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走生产劳动、专业实践、社会服务成才之路的根本动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据调查数据显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美国开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达1100多所,参与全美工学合作教育的单位多达50000多家,其中《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0家中有近80%参与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项目。其中97%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认为,结合工作实际的教育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源泉;80%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说他们就业的单位就是他们实习过的单位;63%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说他们就业机会比其他毕业生多,而且选择的职业与工学结合教育项目相关;40%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承认今后不管工作如何变动,其职业总是与在校期间工作经历密切相关。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发展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统一起来,为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赢得了办学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个人发展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助于高职教育内容改革,迅速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更能符合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人才需求,逐步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便于普及推广和运行科学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因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为高等职业院校赢得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
第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企业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同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企业力量和资源,为学生岗位实践提供场地,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供实践锻炼,向学校推荐技术工程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为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费、师资、设备、基地、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辟道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将为高等职业教育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和直接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应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企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展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实现办学类型多样和办学形式灵活的格局,利用高等职业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有在适应企业发展对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与培训需求中,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教育市场和办学活力。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需求
第一,工学结合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十多个制造行业的80余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制造业发展迅速,具有成本和市场优势。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培育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从成本性质的中国制造向技术性质的中国制造转变。因此,我国必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体制基础,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大规模、多种类地培养我国制造业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通过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放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真正成为企业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与依靠力量。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企业生产生存与发展相关度越高,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教育支持度就越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同企业的科技协作,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因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企业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工学研合作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赢得生机与活力。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形成鲜明特色,培养制造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夏姓女孩起名大全精选
- 阅4俗话说 ‚ 人如其名 ‚ 可见名字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 特别是对于女孩来说 ‚ 名字不仅能彰显自己的外在气质 ‚ 而且还能给自己的形象加分。 夏姓是一个纯汉族、源流单一的.....

2023年带安字的女孩名字大全‚安字
- 阅5“安”字由[宀、女]组成‚寓意着阖家欢乐‚幸福快乐等含意‚表述在女孩名字之中寓意着安全、清静、吉祥。 寓意非常美好‚当父母们在搜索一些寓意美好听的女孩名字时。 何不应用.....

毕业档案自我鉴定精选范文2025
- 阅1学生时期,档案一直伴随着我们,之所以建立学生档案,目的是为了更好了解和考察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档案自我鉴定参考范文2022,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毕业档案自我鉴定参.....

大学生个人自我鉴定精选范文2025
- 阅0回顾大学期间的学习,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鉴定,希望通过自我鉴定的完成来分析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够有所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优秀个人自我鉴定参考范.....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收集3篇)
阅:0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抑郁;焦虑;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C[文章....

劳动实践的类型(收集3篇)
阅:0劳动实践的类型范文篇1摘要:马克思和阿伦特都非常重视实践,他们理论的交集在劳动与政治这两种具体的实践活动....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收集3篇)
阅:0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篇1一、发现和界定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明确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