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的概念范例(3篇)
来源:
内科护理学的概念范文篇1
1评判性思维的课程设置
鉴于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护理教育者必须评估护理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换句话说,在设置与评判性思维相关的护理课程时,护理教育者必须注重课程内容的质量、组织方式以及学生如何吸收及评价这些知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抽象的理论知识或短时间的临床实践,学生应主动参与评判性思维的训练。例如,老师可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易行的护理操作,并让他们分析操作中包含的护理知识和关键的概念,逐渐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和情感倾向。通过练习,护理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辨证分析的思考能力,并且使评判性思维变成一种日常的思维习惯。正因如此,美国护理联盟要求所有的护理课程都应包含和注重评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将评判性思维设置成一门独立的课程,融合了有效的评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的护理课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考能力。正如Conger等所说,学习知识不止是获取事实,更是一个通过主动审慎的思考和理解以获得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的过程。
2评判性思维教学过程中的困境
评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工作,有很多的教学困境。第一是教育工作者本身评判性思维知识的缺乏。如果老师不能评判性的思考,他也无法培养和传授学生高水平的评判性思维;反之,如果老师不固守陈规,信任和重视学生的观点与想法,愿意接受学生的质疑和挑战,则他的学生更容易学习和领会评判性思维的技巧和倾向。Facione等认为,角色示范对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尤其是评判性思维倾向十分有效。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然而,评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多维的概念,护理教师应认识到评判性思维的不同组成部分,包括思考的策略和技巧、相关知识和使用评判性思维的倾向。护理教育者应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并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传统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发展。研究证明,死记硬背,课堂教学和老师的绝对权威不利于培养评判性思维的技巧和能力。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国内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不愿提出问题,质疑老师的观点。很多学生不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害怕犯错或是太专注于正确答案。因此,我国的护理教育者应适当改变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评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Mangena等研究指出,参加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比上课或记笔记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他们提倡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因为学生的兴趣是学习评判性思维的基础。最近的研究表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导向学习法,概念图、询问法、反思写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
3.1问题导向学习法(PBL)问题导向学习法是目前在护理教育中最被广泛研究和运用的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国外许多护理和医学课程都已运用问题导向学习法,以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演绎推理、独立学习和人际交往的能力。Tiwari等纵向研究表明,采纳PBL学习法的护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明显高于普通课堂教学的学生(P<0.01)。PBL组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学习经历是非常愉悦的,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而普通课堂教学的学生认为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极度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Ozturk等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表明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的确对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卓有成效。
3.2反思性写作指的是学生将其参与过的活动,例如课堂阅读、临床实践、小组讨论等内容记录下来,并反思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到的知识。反思性写作可以给予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以供他们不断地总结和回顾所学知识,纠正学习中的误区和偏差,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护理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内容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建议。国外学者认为,护理教育者应重视反思性写作对于评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因而推荐护理院校应在护理课程中加入反思性写作的内容。Naber等研究表明,观察组学生在完成6次反思性写作的作业之后,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倾向比对照组学生有了显著提高(P<0.05)。因此,研究者们建议,反思性写作可用于培养或评估学生评判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弥补传统考核方式不能衡量学生评判性思维的缺陷。Fonteyn等研究也显示,相比于写普通的护理计划,学生更愿意完成反思性写作的作业,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作业能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3.3概念图是一种应用于护理或其他学科中的评估学生思维过程的学习方法。概念图是根据Ausubel的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理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和不同之处,从而达到对这些知识的长期记忆。简单来说,概念图是一个促进学生将新接触的知识与以往所学组织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通过这种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实现从记忆知识到自我思考的转化。除此之外,概念图能够减少实践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差距。研究表明,使用概念图能够显著提高护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评判性思维的水平。
4小结
内科护理学的概念范文
1《导论》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1.1强调学科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之间的那种具有内在联系并起普遍作用的知识体系[3]。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科结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决定护理哲理的4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人、环境、健康和护理[4]。因此,《导论》教学必须使学生明确护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人、环境、健康和护理,并以此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进而掌握护理学科的基本结构。
1.2倡导发现学习法。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过程自行发现所学习的内容。学生在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态度,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重要的[5]。根据这一点,在《导论》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注重学习内部动机的激发。
2《导论》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2.1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护理哲理,然后以护理哲理的四个基本要素人、环境、健康和护理为主线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并分为四大主题。(1)人:包括“人是一个整体”、“人类基本需要”、“人的成长与发展”和“人的自我概念”,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的整体特征,把握人体需要的特点,做到“因人施护”。(2)健康:介绍“健康与疾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帮助护理对象促进、维持健康,预防疾病和从疾病中得到康复。(3)环境:学习“护患关系与沟通”、“压力学说”,使学生理解人与周围环境的广泛联系,明确护患关系的性质、搞好护患关系的条件,掌握沟通的技巧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产生的压力,使学生学会识别人对压力的身心反应,减少压力产生的影响。(4)护理:“护理程序”、“常用护理理论”、“健康教育”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整体护理能力。“循证护理”的介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指明了护理学的发展方向。护理伦理、护理与法作为自学内容,实现了护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
2.2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1)教学安排:《导论》课从第6学期调整到第3学期,使学生早期接触护理,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2)课堂教学:减少了单纯讲授,由原来的54学时,改变为36学时,增加了自学和讨论时间。如学习“护理与法”时,学生已学过法律常识,则要求学生在自学本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已学的法律内容,写出有关护理与法的发言稿,在课堂上讨论,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人的基本需要”时,应用病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更加灵活。学习“人的成长与发展”时,采用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临床实践:学习《导论》期间,临床见习8学时。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学习“护患关系与沟通”和“护理程序”时,分别安排学生在临床情景下与病人沟通,学习护理病历的书写,以发现护理理论与实践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护理的内在动力。
2.3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增加综合能力考核:将原来单一的理论考试改为理论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并各占总成绩的50%。能力考核的方法是由教师到临床选择病例,学生在特定的临床情景中收集、整理并分析资料,列出护理诊断,设定预期结果,选择最佳护理措施,写出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计划,以评价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和沟通技巧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
内科护理学的概念范文
本文所用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将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概念分析论观点[2]与科学思维分析方法[3]相结合。康德认为抽象的概念只有与现实相关联,才可能不是空洞的。他提出人的理性认识与客观事物是通过经验性的认识联系起来,可通过认识事物的起源、界限和范围,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组成成分。我们借助这一观点,从回顾护理人文关怀的起源、界限和范围入手,借助文献进行概念分析。参考科学思维分析法的定义将概念分析法界定为:把复杂的概念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名称、历史、结构等)暂时分解为简单的部分与要素,逐个加以分析,呈现出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外延(组成成分)[4],以精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2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为把握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须追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人文关怀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一方面源于14~16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运动,使人文主义的内涵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它的前身是哲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rn)问题。用德国哲学家蒂里希的话来说,终极关怀就是“人类无限地追求那无限[5]”,也就是“人自始自终地、无条件地、极其虔诚而热情地对代表无限、永恒、自由之物地向往和追求”,蒂里希对无限、永恒、自由之物给出了解释,即哲学界所研究的人生目的与意义和新存在,与神学所研究的宗教和上帝。中世纪的西方社会,由于人们长期受教会的束缚,对人的自由与平等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与追求。于是,掀起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运动,主要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即否定神权,提倡人权;扬弃神性,讴歌人性;反对禁欲,呼唤人情。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解释来讲[6]:“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也就是说:神的威信衰落,人的威信提升,终极关怀的对象由上帝转化为人自身。
由此可见,只有解放人自身的思想,坚定人自觉的信念,人自主的尊严和自我的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人文的特色也才会突显出来。“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才具有人文关怀[7](humanisticconcern)的本质属性,也正如梁实秋先生在其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里给出的“人文主义”3层含义[8]:①人文学科,古典文化之研究;②人文主义、人本主义;③人性、人情、人道。概括起来,此时人文关怀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其特征是具有人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具有“人权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爱”的人文或人道主义思想。人文关怀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终极关怀的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如: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得以丰富,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们开始呼唤人性的慈善与崇高,去爱护自然以及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与动植物,这时终极关怀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以“人与自然、与弱势人群关系和谐”充满着人道主义内涵的关怀特征;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虽具有了保护自然与动植物的理性意识,但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难以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仍然存在[9]。于是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理论开启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反思自身存在价值,呼唤人性的自然情感,终极关怀的对象拓展到以“人与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为本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人际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人性关怀。因此,无论神灵、人类社会,还是动植物、自然界,人文关怀的目的就是要体现万事万物的相依共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整体,并在相互关系中达到和谐相处,促使人全面完整的发展。
3护理人文关怀内涵的研究现状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特征
现代护理学诞生于西方社会,虽然那时没有明确研究护理“关怀”(caring)的概念,但与护士、护理和护理职业等相关的英语里主要有3个基本词汇:nurse,nursery,nursing。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3个基本涵义[10]:①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主要承担照顾儿童的工作(awomanwhotakescareofayoungchild);②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悉心关怀及其专业性和附属性,必须经过训练且掌握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士,特别强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工作(apersonwhoisskilledortrainedtakesattentivecaresforthesickorinfirm,esp.underthesupervisionofaphysician);③非血缘或法律关系的亲密关怀,担当、接受与分担父母般抚育与照顾的责任(affording,re-ceivingorsharingnurtureorparentalcarethoughnotrelatebybloodorlegalties)。3层含义中始终贯穿着护理学生命关怀的理念与行动(takecare),并永恒不变、超越时空、超越历史及超越感性地渗透在护理的专业性、附属性及以强护弱的“母爱”情怀之中,体现出护理学一开始就是以“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为本、承担着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作用,因此,护理学的本质是护士对弱势人群的悉心关怀,我们可视为护理一词最为原始的定义。但这里没有提及“护士自身的生命价值”。
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此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MadeleineLeininger与Jean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11]在她的第一部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Nursing:ThePhilosophyandScienceofCaring)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humancaring)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她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12]。她还将护理人文关怀的特征概括为情境性、关系性与专业性3个基本方面。可见,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理论家Leininger则以人的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提出了跨文化的护理理论,为实现护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搭建了坚实的系统框架。
3.2护理人文关怀的鉴别特征
护理人文关怀(humancaring)与哲学人文关怀(humanis-ticconcern)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人文关怀的共性,体现出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就英文语义来讲,主要区别在于“concern”与“caring”两个词语的不同意义。它们虽然都源于对他人的担忧与责任[13],但它们所关怀的对象不同、两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关怀者所具备的品质特征也不同。哲学人文关怀是把全人类的生存与福利状况放在首位,不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是志愿地关心处于某种不公正情境下的弱势群体的高尚行为;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将具体人所忧虑之事放在心上,与护理对象之间关系密切且经常接触,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家人的超越关系,是自愿地关心处于某种弱势状态下的个体需要,主动交流并伴随赋有同情心的专业。
护理人文关怀与普通伦理关怀(ethicalcaring)相比,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讲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怀关系。不同的是普通伦理关怀的关系双方是一种保持着社会距离的平等关系,而护理人文关怀则是一种超越距离的专业关系[13],护患之间虽是陌生人,却由于护理对象的相对弱势而必须依据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起具有责任意识的超越性关怀精神。另外,普通伦理关怀可以单独解决个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必须从整体人的角度全面思考患者所处某种问题的根源,协调各种关系,如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共同达到个体希望的健康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护士与医生的关系已不是单纯的附属,而是相互监督共同维护患者整体健康利益的合作者。第三,护理人文关怀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性,护士必须是经过训练认识到人文关怀的价值,具备一定的沟通、理解与帮助人的人文关怀知识、技能与修养的专业人士。护理人文关怀也不同于以往护理内涵中的生命关怀(caring),主要区别在于人(human)的特殊性[13]:指护士能够用普通人这个比较中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既具有超越性的社会特征,又具有生物学的本性特征,尤其是人在生病时更多地表现出人性的弱点,护士应该具有一种职业特质,能够宽容并耐心地关怀他们,体现出护理职业最具人情味的内涵;其次,护士能够用整体人这个社会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从多个角度思考患者的处境及影响治疗的因素,最终效果要落实到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目标上,以及改善、促进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上。综上所述,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与哲学人文关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弱势群体,又具有与普通伦理相似的特征,即关怀个体需要;既具有护理学起源时护患关系的超越特性、又具有医护关系的合作特性,同时又必须具有职业本身的专业特征。
4护理人文关怀外延的研究现状
自护理理论家MadeleineLeininger与JeanWatson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以来,引起了其他学科人士及护理学者的争论,也引起了后继学者的研究兴趣,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探讨与完善了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构成,就目前文献研究所得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4.1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
Leininger是第一位研究关怀的护理理论家,在她的跨文化理论中集中体现了对护理对象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视。她在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有别于己的群体里生活会反复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而护士却对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因素缺乏认识与理解,她因而产生忧虑并开始探索关怀与文化的关系。结果得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关怀体验,需要不同的关怀表达方式[14];我国学者张衍珍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不同的解释方式[15];学者黄秀娟也从护理病人的感受中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遇到问题时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16]。由此可见,护士关怀患者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患者的文化价值观与活动方式,才能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对患者和家庭都有益处的关怀表达方式、解释方式与处理方式,才能协助、支持与帮助其他个人或群体改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健康状况,达到整体人的健康[17]。总之,对文化因素的理解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帮助的基础,也是护士具备专业素质的基本条件。
4.2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这一观点是理论家Watson鉴于自身的价值观、信仰以及对生命健康与康复(healing)的感悟而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具体运用于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中的体现[18]。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尊严,都希望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潜能被认可。那么,护士作为人文关怀者的目的和责任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帮助人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丧时认识到他的生命存在价值,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整体上的和谐,从而提高他的生存质量。实现这一理念,重要的就是护士具有职业道德体验:正如我国护理专家李小妹[19]所言,“人文关怀是在特定的时间与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精神体验的一种道德法则,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人格得以升华。”王菊吾[20]也深刻地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保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倡导人类尊严为目的道德观念。”贾启艾[21]概括出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关心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与权利;王斌全[22]在文章中将人文关怀界定为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注重自我与他人的精神发展。然而,拥有这一理念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具有:人道主义-利他的价值观念或职业道德观念;能鼓起患者生命的信心与希望;能协助患者恢复健康并获得自护能力;能促进患者生成“坚信自身生命具有存在价值”的精神力量[23]。可见,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是患者从失望走向希望的力量源泉,也是护士专业素质的核心体现,更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的灵魂所在。
4.3表达护士的关爱情感
加拿大护理理论家RoachS[24]认为人文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模式(Caringisthehumanmodeofbeing),是一种自然情感的表达方式。当人遇到某种特定的痛苦境况时,就会自觉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无形的联结,牵动着内心而主动自觉地关心他人,这种情感超过了关心自己[12]。这一观点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言“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的事例不谋而合,人有天赋的同情弱者的善性。我国护理学者刘玉馥也深有体会地讲“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与患者的情感付出”[25];学者马芳也曾阐述到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26]。由此,人的本性中这种同情情感的表达也是护理人文关怀者必备的素质特征:Roach认为护士应具备5C素质,即同情(compassion)、良心(conscience)、责任(com-mitment)、信心(confidence)与胜任(competence)[27],胜任中包括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英国护理理论家Brown还特别提出护士要分别具备个人与职业两种情感素质,并将职业素质进行了具体描述,体现在观察病情、展示知识、提供信息与实际帮助上[28];我国学者苏菊芬总结经验概括出护士的五心特征:即爱心、关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29]。由此,自然情感的表达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产生的内在动力,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另外,Roach强调这种自然情感的本质还是来源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价值观的尊重[24]。
4.4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
这一观点的代表是美国护理理论家Benner和Wrubel,她们于1982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应对理论,核心思想体现在帮助患者提高人际应对能力,护患双方共同努力达到人际协调[30]。关于这一点,也是Watson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特别强调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能量场,只有在人际互动中才能产生能量,当人际关系达到协调一致时,能量才能释放出来,双方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31]。徐丽华[32]提出“人文关怀必须在特定的时空与情景中产生互动,建立起一种秉持尊重原则的护患关系。”然而,达到这种协调关系需要双方思想、行为及感情的融洽,尤其是作为人文关怀者的护士必须具备注意、关心与尊重的个性特征[30];Watson还着重说明护士要具有人际沟通的艺术:对自己及他人要有关怀敏感性;要能建立一种帮助信赖的关系;能促进与接受患者正性与负性情绪的表达;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为患者营造一个维护、改善与支持其健康的环境[23]。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协调是人文关怀的本质[32],是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的基础[33-34],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4.5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
美国护理理论家Boykin和Schoenhofer于1993年在她们的人文关怀理论中表述了这一中心思想,她们认为护士在实施关怀行动之前首先要努力了解患者的需要,根据患者所需要的东西给予有目的的真诚帮助,让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患者在他需要某种帮助的时候恰倒好处地得到应有的支持、鼓励与肯定[12]。究其原因,每个人对关怀的认识不同、需要不同,不理解他人需要的给予是达不到关怀效果的[35],有时会给人带来烦恼[36]。所以,给予一定是他所需要而又缺少的东西,才能达到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另外,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只考虑某一段时间的需要,要了解整体人的经历与体验,因此,关怀无时无处不在,所有人都在关怀(allpersonsarecaring)。这就要求护士能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与护理对象的互动,尊重他们,主动交流[37];学者AuthierP[38]提到护士要把自己关怀他人的思想展现出来(caringisaboutbeingpresent),如:一起分享彼此的认识、情感、经历、体验与时间等;学者FelgenJ[39]进一步说明人文关怀要在互动中实现,如维持患者的生存信念、了解患者的处境、和患者处在一起、帮助患者做事、提供一些信息等等。从上得知,只有满足个体需要的对称帮助,护理人文关怀才具有现实意义,护士专业素质才赋有了艺术性,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同,进而证实护士的职业价值。
5小结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2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2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范例(3篇)
- 阅0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范文篇1关键词:儒家思想;哲学;性德;西方儒学我在留学英伦研究中国儒学时发现,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某些问题剖析之深刻、占有史料之丰富、治学态度之严谨,的确能让.....

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范例(3篇)
- 阅0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范文1、开展环境整治,共建美好家园2、讲究食品卫生,保障身体健康3、增强卫生意识,养成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4、清洁环境齐动手,健康生活共开拓5、加快城市建.....

内科护理措施范例(3篇)
阅:0内科护理措施范文篇1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喘、呼吸不畅以及心率等身体症状出现异常等[1]....

内科护理学的概念范例(3篇)
阅:0内科护理学的概念范文篇11评判性思维的课程设置鉴于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护理教育者必须评估护理....

防震减灾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的报告
阅:0防震减灾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的报告今年上半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