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泄露应急方案(收集5篇)

来源:

医疗废物泄露应急方案篇1

1材料与方法

对长宁区29家个体诊所、57家内部医疗机构(按市卫生局规定分类)进行全覆盖调查。根据医疗废物的产生、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交接等工作环节制作调查问卷表,由调查员进行现场调查并填写问卷,调查医疗废物处置制度建设与人员管理、分类收集与无害化处置、内部转运与暂时贮存、处置与交接登记等情况。调查结果采用Excel表收集汇总,采用Stata7.0软件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9家个体诊所中,口腔诊所20家,美容诊所3家,中医针灸诊所2家,中医推拿诊所4家,除了中医推拿诊所不产生医疗废物外,其他诊所均有医疗废物产生。57家内部医疗机构中,医院1家,门诊部(卫生所)7家,保健站(医务室)44家,村卫生室5家,产生医疗废物的内部医疗机构有39家,其中医院1家,门诊部(卫生所)5家,保健站(医务室)28家,村卫生室5家。

2.2制度建设与人员管理

个体诊所和内部医疗机构中,都建立了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度,以单位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为医疗废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的建立健全(包含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内部转运、暂时贮存、处置、交接登记等内容)、发生医疗废物处置意外事故时应急方案的建立等方面,个体诊所稍好于内部医疗机构(表1)。

个体诊所和内部医疗机构中均配备了专(兼)职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其中个体诊所专职比例为32%,兼职比例为68%;内部医疗机构专职比例为3%,兼职比例为97%。

区卫生局每年组织1次医疗废物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个体诊所中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率为92%,内部医疗机构为64%。

2.3分类收集与无害化处置

个体诊所的主要医疗废物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无病理性废物和药物性废物产生;内部医疗机构的主要医疗废物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无病理性废物产生。个体诊所废物总体产生量大于内部医疗机构,但村卫生室的废物产生量大于个体诊所(表2,表3)。

25家个体诊所均设置了专门分类收集点,并做到相对独立且易于管理。39家内部医疗机构中35家设置了专门的分类收集点,33家的分类收集点做到相对独立易于管理。

25家个体诊所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均符合要求,39家内部医疗机构的符合率为74%;个体诊所脚踏开启的封闭硬质医疗废物盛器符合率为56%,内部医疗机构为41%;72%的个体诊所和15%的内部医疗机构做到在医疗废物盛器上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说明。5家个体诊所、11家内部医疗机构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可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进行毁形处理并浸泡消毒,医务人员均采用人工毁形方式,在毁形操作时只有2家个体诊所、2家内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佩戴护目眼镜、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常用的浸泡消毒剂有戊二醛液、消毒灵粉、爱尔施消毒片、银燕消毒粉等。

2.4内部转运与暂时贮存

16%的个体诊所单独设置了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84%的个体诊所暂时贮存场所与分类收集点合并设置。设置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的个体诊所做到对内部运送时间和路线有具体规定,及时清洁消毒运送工具。3%的内部医疗机构单独设置了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74%的内部医疗机构暂时贮存场所与分类收集点合并设置,23%的内部医疗机构未设置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

92%的个体诊所使用密闭周转箱暂时贮存医疗废物,76%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识,68%定期清洗消毒。41%的内部医疗机构使用密闭周转箱暂时贮存医疗废物,13%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识,23%定期清洗消毒。

医疗废物在个体诊所暂时贮存的平均时间为19d,在内部医疗机构暂时贮存的平均时间为44d。

2.5处置与交接登记

个体诊所医疗废物主要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由处置单位专用车辆统一上门回收,平均处置周期为21~28d,夏季时7~14d。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废物回收对象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不回收处置化学性废物。内部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由医疗机构自行运送至附近的公立医疗机构,由后者一并交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运送车辆多为自行车、小货车,周期长短不一,部分内部医疗机构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直接混入生活垃圾丢弃(表4,表5)。

个体诊所与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双方交接时,均做到填写医疗废物转移联单。内部医疗机构与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双方交接时,46%填写医疗废物转移联单。88%的个体诊所对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登记造册,登记内容包含有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经办人等信息。59%的内部医疗机构对所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完整率为86%。92%的个体诊所对医疗废物处置相关资料落实3年限期的保管工作,48%的内部医疗机构落实资料的保管工作。

3讨论

3.1个体诊所医疗废物总体产生量多而稳定,处置环节规范,内部医疗机构应重视对医疗废物的处置管理

个体诊所中除中医推拿诊所外,其他类别均有医疗废物产生,产生种类取决于诊所类别。内部医疗机构总体产生量比个体诊所少,不同类别产生量差异明显,其中村卫生室医疗废物的产生量最大甚至超过个体诊所,与其承担着乡镇地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职责相关。个体诊所的经营方式为个体工商户,参与市场经济运作,对外开展诊疗服务,需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并保障患者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因而对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更为重视;内部医疗机构多为企事业单位内设科室,属单位福利性质,且不对外开展诊疗活动,所以在废物处置管理方面就显得较为薄弱。内部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在承担企事业单位职工健康保健职能的同时,应重视日常对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露、扩散,保护环境,做到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要求与规范,落实相关人员参加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责任意识与处置能力。适当投入经费用于购置存放医疗废物的专用包装袋和盛器、医疗废物警示标识、暂存周转箱等硬件设施,使医疗废物在医疗机

构内得到规范管理。

3.2内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污染隐患更大,个体诊所与内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回收应全部纳入集中处置

与个体诊所相比,内部医疗机构由于没有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没有专用运输条件自行运输医疗废物,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丢弃等现象较普遍,医疗废物传播疾病与污染环境的隐患更大,这与内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产生量相对较少、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减少经济成本支出等原因有关。医疗机构将医疗废物自行运送到其他医疗机构代为处置,在运输环节中没有专用运输设施与设备,可造成医疗废物在运输路途中的遗撒、泄露和丢失,存在疾病传播的风险与环境污染的隐患,而代为处置的医疗机构按法律要求是不得接受非本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的。还有部分内部医疗机构直接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中丢弃,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在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更为回收重复利用一次性医疗器具器械提供了便利,埋下安全隐患。个体诊所与内部医疗机构应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纳入集中处置,不得自行将医疗废物运送至附近医疗机构代为处置,更不得随意丢弃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村卫生室作为内部医疗-机构中的一类,具有特殊性,产生的医疗废物量比个体诊所多,更应直接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处置协议上门回收处置。

3.3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缩短上门回收的周期并加强处置废物的能力

目前上海市具备处置资质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数量很少,集中处置单位具备医疗废物处置经营许可证,使用标有明显医疗废物标识的专用运输车辆到各医疗机构上门回收处置医疗废物,但回收处置的医疗废物种类较少。个体诊所产生的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可回收处置,但化学性废物则被拒之门外,只能将废弃的化学消毒剂、放射诊疗使用的废显影液、废定影液等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既污染了自然水体,又使部分可回收重复利用的金属银离子被浪费。内部医疗机构产生的药物性废物常常混入感染性废物一并回收处置或直接丢弃。医疗废物在个体诊所和内部医疗机构中的暂存时间较长,分别达19d和44d,超出了法规规定的2d期限,主要因集中处置单位上门回收处置的周期较长,一般为21~28d,在夏季时周期稍短一些为7~14d,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运输能力、人员数量、处置能力、处置成本等因素相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做到至少每2d到医疗机构收集运送一次医疗废物,建议集中处置单位增配人员和车辆,缩短上门回收的周期,尤其是夏季的处置周期更应缩短,避免医疗废物在高温季节的腐败变质及散发异味。集中处置单位还应加强处置废物的能力,除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的日常处置外,还应增加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的回收,确保处置能力。

医疗废物泄露应急方案篇2

关键词:基层医院;医源性感染;控制;检验科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97-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检验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越加重要。检验医学为临床医疗提供科学的诊疗依据。检验科是一个很容易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科室。检验人员每天不仅要直接采集标本,而且还要与患者血液、体液、分沁物及排泄物等接触,时有被锐器刺伤及面临传染源喷溅的事件发生,且经常进行搅拌、震荡、离心、敲打等操作,这些操作均可产生大量的微生物气溶胶,并随空气扩散而污染实验室空气,容易造成检验人员的工作环境的污染,导致医务人员罹患各种经血传播疾病。为降低检验科医院感染发病率,提高检验科的安全性,文章结合近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对如何加强县级医院检验科管理,提高检验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确保环境的生物安全等问题探讨如下。

1检验科医源性感染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1.1淡薄的防护意识:由于基层医院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检验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开展不足,导致检验人员医院感染的意识不足。部分检验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不强,对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性认识不足或者存在侥幸心理,检测后标本随意处置,在有传染源的工作场所进食、饮水、吸烟,甚至穿着工作服进入休息间。尤其严重的是个别检验人员在工作中不按消毒隔离制度操作,不戴工作帽、口罩和手套工作,经常在工作中用接触传染源的手接听公用电话。

1.2领导重视不足:目前,有些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以至有些综合基层医院尚且流于形式。县级医院由于经济原因和设计水平的原因,有的检验科工作用房面积不足,没有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房屋布局往往不规范,设计不科学,采光通风欠佳;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很差,检验科往往只有1台生物安全柜,缺少洗眼器和紧急喷淋设备,以致遇到职业暴露时难以达到科学的防护;还有的医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不规范等。

1.3规章制度不健全: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滞后,检验科内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无论教科书或是实习教学中,均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导致检验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匮乏。

1.4预防感染意识薄弱:发生职业暴露时应急措施不当,如遇到标本漏洒、表皮破损、标本污染面部、眼部、溅入口腔时,忙乱中往往忽视了伤口的消毒处理,如为传染性血清标本,则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在门诊检验科,抽血窗口十分繁忙,往往给前一例患者抽血后手套上沾了血迹,没有洗手又去给下一例患者抽血,这也是容易引起医患纠纷的一个薄弱环节。

2检验科医源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探讨

2.1相关领导应提高重视制度组织建设力度:医院领导应切实加强全院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建设,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科,任命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担任检验科的感染监督员,负责监督和管理科内的医院感染工作。配置必备的消毒灭菌设备,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制定规章制度、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和应对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等,形成医院感染的制度和组织管理网络。

2.2改善工作环境: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改善检验科工作环境,明显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并张贴公示各区域的工作职能;加强实验室通风换气设施,保持空气流通。严禁在工作区进食、饮水、吸烟。各室固定清扫工具,避免交叉污染。

2.3加强检验人员的自身防护:由于检验科人员直接与患者接触,有接触传染源的可能,因此,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要求工作人员上班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橡皮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工作人员洗手的依从性,严格实施六步洗手法。检验师对患者静脉采血必须实施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手指采血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例患者操作前必须用消毒剂或泡沫消毒剂洗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和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对疑似艾滋病、性病、传染病患者应严加防范,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封闭式进入隔离区,工作人员穿隔离服、戴隔离帽和口罩等进行操作,发现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将疫情尽快上报上级机关,对传染病患者的排泄物应及时、就地无害化处理,以免扩散。

2.4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医院领导组织检验科员工反复学习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废弃物管理条例》、《废弃物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对所有新职工实行医院感染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应定期对全科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教育,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预防职业性接触性感染的发生。

2.5严格按消毒隔离规范操作:选派专人负责消毒隔离工作,负责消毒隔离的布置、检查与落实,包括消毒液的配制与定期更换的时间,当事人应签名确认。每日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办公用品如计算机键盘、鼠标、电话等物经常性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化验单尽量用电脑统一规范化打印,或与病区联网,实施无纸化办公。

2.6医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对一次性医疗用品(注射器、采血针、吸管、试管、医用手套、加样器吸头、反应板等)和其他医用废弃物应建立处理流程,并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医用废弃物使用后经高压灭菌、焚烧、消毒剂浸泡,由专人回收,集中统一处理并登记,未经无害化处理者严禁流入社会。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别存放,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包装,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

2.7对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理:检验人员工作中容易被锐器、针头、碎玻璃刺伤,引起感染,如遇到上述情况,要立即挤压伤口、排出血液、清洗消毒,必要时根据污染物携带的病毒及细菌种类,及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疫苗或免疫球蛋白加以预防。并及时填写表格,上报预防保健科存档,定期复查,观察职工是否受到感染。

2.8计划免疫:在检验科岗位上工作,是HBV、HIV、TB等

病原体感染的高危人群,均应注射疫苗。通过上述的各项预防措施与管理方法,提高了检验科人员对医源性感染的认识,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保障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检验条件。

参考文献

[1]姜雷.检验科质控管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2007,2(25):67-68

[2]刘江虹.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及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7(4):300-301

[3]詹磊.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752-754

医疗废物泄露应急方案篇3

[关键词]儿科急诊;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3)15-0132-03

前往急诊就诊的儿童常病情凶险,在抢救与治疗的工作中,护理工作者常常只重视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工作,而忽视了儿童患者在医院留观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的感染问题。由于预防院内感染已经成为医院对于护理质量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位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认识到预防患儿感染的重要性,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广大患儿急诊治疗期间提供优质护理,避免因院内感染而造成患儿病情的加重。儿科急诊患者因其年龄及生理原因,具有发病急且凶险、免疫力低、易感染的特点,在护理过程中,如能有效降低其感染率,对于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分析儿科急诊护理主要存在的容易增加感染率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引起护理工作者的共同重视,协助急诊儿科医师开展治疗工作,提高患儿康复率。

1儿科急诊患者特点

1.1儿科急诊患者病情特点

目前小儿急诊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小儿患者常于夜间就诊,加之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对于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急诊患儿中,多同时伴有水和电解质紊乱,加上其原有的疾病和心、肺、脑功能障碍,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及早识别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就会导致患儿严重缺氧、器官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发生。酸碱、渗透压、神经-内分泌等代谢紊乱互相形成恶性循环,严重者可以直接导致死亡[1]。

1.2儿科急诊留观患者感染分布特点

由于儿科急诊患儿病情相对比较危重,且小儿免疫力低下,加之急诊环境通风不佳、人员混杂,小儿急诊留观期间容易产生院内感染。儿科急诊患儿的感染特点为:普通急诊留观室及病房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主要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急性肺炎,与急诊环境差、探视制度不完善、空气与公共措施污染较严重、消毒打扫不及时有关。加上小儿的呼吸道自我净化能力远不及成人,肺部容易产生因空气传播的细菌、病毒和条件致病菌的感染。监护病房的患儿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和真菌感染为主;随着近年意外伤害的增加,外伤伤口的感染比例也有日渐上升的趋势[2]。

1.3儿科急诊重症监护室感染分布特点

李艳红等对于100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患儿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耐药性检测,发现监护室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于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具有敏感性;其余为革兰阳性菌,对于常用如碳青霉烯类、头孢类均有较强耐药性[3]。而陈南侠等对于50例重症监护室患儿的分析表明,住院时间越长、侵入性操作越多、胎儿体重越轻、胎龄越小、医源性接触越多,则院内感染几率越大[4]。

2儿科急诊护理常见问题

2.1环境污染及患儿之间交叉感染

儿科急诊诊室通风条件普遍较差,来往人员流动性大,空气混浊,未能及时进行紫外线消毒;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温炎热,蚊虫较多;儿童患者难以管理,呕吐物和排泄物清洁不及时;来往人员中可能存在着潜在带菌者和患者等等。患儿或携带有病原体的家长在挂号、化验、检查、输液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病原体传播,进而发生交叉感染。特别是在呼吸道、胃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急诊患儿较多,一旦环境消毒不过关,极易造成交叉感染[5]。

2.2医护人员手卫生问题

部分医护人员无菌观念较差,加之急诊室患儿病情较重,抢救紧急,容易对自身手部消毒忽略,造成了各种病菌在医护人员和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2.3医疗器械及医疗废料的消毒处理

由于儿科急诊患儿多,工作量大,不少医护人员未能及时妥善做好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而废弃的针头、敷料等也无法做到及时处理,常存在生活垃圾与感染废弃物混合丢弃、医疗废料随手放置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无形中增加了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对于病菌的接触机会,为院内感染提供了温床。

2.4医疗护理工作中无菌操作不到位

无论是医师对于患儿的检查操作,还是护理人员的消毒工作,在急诊匆忙的抢救过程中,常常无法按照规范化操作执行,比如接触污染物不戴手套、消毒过程偷工减料等等,导致患儿在基础疾病之上又遭受了新的感染。

2.5患儿管理难度大

儿科急诊接诊量大,医护人员无法做到对于每个患儿24h的监护管理。患儿随地大小便、呕吐物不能及时清扫、陪同家长人数过多、邻近床位间隔过近等,都增加了患儿机会性感染的风险。

3护理措施

3.1加强儿科急诊室的环境消毒工作

注重每日的通风工作,勤开窗通风。定期采用空气动态循环消毒机对空气进行消毒[6]。重症监护室需要每日通风换气2~4次,每次不得少于1h,同时紫外线每日消毒1~2次,温度控制在23~26℃。同时急诊室要对各区域按污染程度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不得随意更换。

当有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地面及公共设施时,要及时消毒清洁。病床消毒采用臭氧消毒器消毒。治疗之前要对操作台进行消毒,急诊地面及公共设施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急诊大厅用0.5%过氧乙酸消毒。清洁工具如拖把、抹布必须分类放置、分类使用,使用后要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洗净晾干[7]。对患儿及家长加强宣教工作,禁止吸烟及大声喧哗,教育其合理处理排泄物,不四处玩耍走动,限制家长陪伴人数,做到文明住院。

3.2重视医疗器械和护理用品的消毒工作

定期对耐热的医疗器械采取压力蒸汽灭菌,或者采取环氧乙烷、等离子体等其他灭菌方法灭菌。对于不耐湿热的器械应采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特别注意有些医疗器械除了表面的消毒,一些隐蔽的地方也要进行消毒。对于一些复杂的医疗设备,要由提供消毒服务的公司进行消毒[8]。同时定期开展消毒质量检测工作,当急诊患儿较多、医疗器械使用频繁的时候,要增加消毒次数。具体操作时,传递器械不可过低、过高或背后传递,无菌器械要用无菌持物钳传递。一旦发现器械遭到污染,必须立即消毒或更换。锐器应尖端朝上放置,避免穿透并污染无菌敷料。暂时不用的器械需摆放在器械桌上,同时覆以无菌巾。对于抢救物品,必须严格消毒后才能用于下一例患儿的抢救。消毒之后的器械在干燥条件下封闭保存,过期或疑似污染必须重新消毒[9]。与此同时,有必要提高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以减少院内感染的风险。对于患儿病服、床单、毛巾等,每天进行消毒后使用,被褥要每周及时晾晒与清洗。

3.3加强护理人员的手消毒工作

苏芝军对于20名门诊护理人员手部细菌的培养结果显示,工作2h后手部菌落为(65.15±29.11)cfu/cm2,洗手后仅为(5.76±3.23)cfu/cm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工作中容易直接接触携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患者和物品,如果不能严格做好手消毒工作,就会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双手传染给患儿,研究显示,通过医护人员手传播细菌导致的感染约占30%[10]。

医院要在每个洗手池边上备齐消毒洗手液和抽取式纸巾,洗手台上方贴六步洗手法的宣传画,督促护理人员及时洗手[11]。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之前用消毒洗手液洗手2min,接触患儿之后也要洗手,同时定期做手部细菌培养。

定期开展抽查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规范洗手操作进行检查,与护理质量检查挂钩。在治疗车、走廊、病床旁等放置速干手部消毒液,便于护理人员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及时消毒双手。在消毒患儿伤口、导管及吸痰操作时,必须佩带手套,避免与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3.4医疗废弃物的合理处理

护士站、抢救室、输液室、病房内均应配置黑、黄两色垃圾袋的垃圾桶,严格对生活垃圾(如药品外包装)和医疗污染垃圾(如污染辅料)分类丢弃。污染针头必须丢入锐器盒。管理人员与回收人员务必做好交接工作,医疗废弃物要做到及时丢弃和及时处理,垃圾袋要粘贴废物种类及数量。确诊传染病的患儿使用过的医疗废弃物必须分开丢弃,及时焚烧。对于传染病患儿的被服必须先消毒后清洗,避免交叉感染,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使用后要统一回收处理。

3.5提高无菌操作观念

定期对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开展无菌操作培训课程,强化其无菌操作观念,开展检查工作要严格到位。不可因为儿科急诊工作的紧急性而忽略无菌操作,要增强护理工作中的责任心,提高预防感染的意识。执行各项操作前必须六步洗手、戴好口罩和帽子。打喷嚏、咳嗽时要将头转离患儿,防止飞沫传染。有眼鼻喉感染、呼吸道疾病、开放伤口的护理人员不应直接参与护理工作。对于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要求应更加严格,护理人员应尽量减少走动与翻动被褥、毛巾等物品,患儿的衣物和被服不得带入重症监护室[12]。特别是进行诸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脐静脉插管操作等,务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感染,一定要尽量切断医源性细菌的传播途径,以控制院内感染。

3.6做好基础护理

保证急诊患儿自身的清洁卫生尤为重要,急诊留观患儿要督促家长做好患儿眼部、口腔、脐部和臀部的护理,勤洗澡勤换衣。监护病房的患儿要特别观察其眼部、脐部和外伤伤口有无脓性分泌物,如有的话,眼部用青霉素盐水冲洗;脐部先用双氧水冲洗,之后用10%碘酊和75%酒精先后冲洗。每日为患儿淋浴,无法淋浴者要擦浴。对于需要换药的患儿,务必做到敷料一次性使用,换药之后的废弃物品必须立即定点丢弃与焚烧。使用过的换药器械要按照规定灭菌或消毒,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伤口,换药之后所用器械要高压灭菌[13]。

3.7重点加强监护病房的护理规范化

监护病房患儿病情较重,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和气管插管患儿较多。患儿如果深静脉置管护理不当或口腔和气道分泌物不能够及时处理,容易导致菌血症的发生,造成临床治疗的难题。所以无论是置管的护理还是患儿一般情况的检测,都对护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监护病房操作必须规范化,及时更换穿刺部位的敷贴、敷料。抬高患儿头部30°、头朝一侧卧位,避免误吸与呛咳。加强患儿口腔护理,有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采用一次性吸氧管,呼吸机螺纹管和积水杯中的冷凝水要按照标准及时更换,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与导管部位的感染[14]。对于留置导尿的患儿,要保持引流通畅和集尿袋的密封性,防止尿液逆流,尽可能缩短导尿留置的时间,同时要注意护理患儿会,避免因留置导尿而导致的尿路感染[15]。

3.8积极开展对于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

由于急诊患儿数量多,护理人员很难兼顾每一位患儿,因此对于家长做好宣传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对于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更可以增强其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更好地配合治疗。具体操作时,如果人力允许,可以每班安排一位有经验的护士担任健康教育护士,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如果人力不足,可以印发一些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卡片,让家长在候诊时阅读,了解疾病的治疗与预防[16]。

4总结

儿科急诊收治患儿与普通病房及门诊患儿的特点有很大差异,加上急诊一般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患儿院内感染的高发,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我们要在环境消毒、护理人员自身规范化操作、医疗器械消毒和医疗废料的合理处理等方面严格管理,加强重点单位的监测与考核工作,有效降低儿科急诊因护理不当而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董德坤,荆小莉,郭明明,等.儿科急诊抢救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144-145.

[2]俞君,孙伟.上海郊区综合医院儿童急诊的特点[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079-2080.

[3]李艳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菌群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161-162.

[4]陈南侠,班树萍,余丽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4):54-55.

[5]张秀洁.医院门诊发生交叉感染的根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92-293.

[6]黄先勇,邢玉彬,潘菲.急诊环境与留观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29-131.

[7]李小燕.浅谈如何加强护理管理,控制门诊的医院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72-673.

[8]黄玉如,杨艳芳,詹少玉.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690-3691.

[9]廖平.外科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策略[J].吉林医学,2012,33(16):3561-3562.

[10]苏芝军.5种岗位护士工作前和工作中手细菌培养结果比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5):384-385.

[11]吕华,王燕儿,吴秀英.儿童医院不同专科的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9,9(8):790-792.

[12]杨全凤.手术室无菌操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80-281.

[13]裴育.门诊常见外科换药的护理及感染控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2,3:40.

[14]沈露晖,黄静.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状分析[J].中国病案,2012,13(12):61-63.

[15]陈亚.控制ICU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85.

医疗废物泄露应急方案篇4

关键词:临床路径;职业暴露;艾滋病;宫颈癌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37-02

目前我国AIDS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但边远少数名族地区的AIDS流行趋势不容乐观[1]。四川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民族,自1995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疫情逐年上升,到2008年累计报告11023例,感染率为2.45%,列四川省第一位[2].截止去年11月底,宜昌市一年新增艾滋病病人49例,大有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趋势。作为艾滋病高发区的医务人员,掌握血源防护知识、建立正确职业防护行为对其职业健康的维护至关重要,而医院感染教育培训起着改变认知,改变行为的作用[3]有资料显示,健康教育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遏制AIDS流行传播的有效措施[4]。直国内资料显示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最大的高危人群,其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率77.78%[5]开展针对性的AIDS防治相关知识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治疗、预防AIDS的重要手段。

临床路径的应用不仅起到了规范医疗行为,而且降低了医疗费用,还在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和医患纠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宫颈癌腔内放疗联合体外放疗是中晚期宫颈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实施子宫腔内插管术,为1600余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施行宫腔内放疗,无一例职业暴露,现将临床路径在腔内放疗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如下。

1宫颈癌腔内放疗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因素

1.1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认识还不够,防护意识较差。[6]。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锐器损伤居首位,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途径,其次是意外直接接触血液,如被HIV污染的利器刺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4%。医务人员对使用后锐器放置不当,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不戴手套,治疗中对于易发生血液喷溅情况未作有效防护措施,或违反操作规程存在感染的风险。宫颈癌腔内放疗,插拔宫腔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有被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污染医务人员的手、眼、鼻、口的风险。当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接触带有HIV病毒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就有可能被感染,当带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溅到医务人员的口腔粘膜、鼻粘膜、眼粘膜均有可能造成感染。

1.2防护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制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不遵守操作规程,缺乏自我防护知识与技能;设备设施落后,工作条件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宣传教育流于形势;医疗废物管理不善,清洁区和污染区区分不严,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不严,一些锐利器具废物没有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容易造成皮肤和粘膜破损,增加感染的机会。

2宫颈癌腔内放疗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对策

2.1严格科学执行宫颈癌临床路径,遵守临床诊疗规范:依据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平诊病人必须筛查传染病4项的原则,“人人过关”虽然不能广泛应用HIV的核酸检测来覆盖窗口期,完全消除感染者的假阳性,却可以最大限度减少HIV的漏检漏诊率,从而能够有的放失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加强个人防护,有效的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我们主张科室必须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直到原则(试行)》,制定《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掌握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评价标准和处理原则。本科室依照宫颈癌临床路径要求,入院时就提前完成了HIV酶免疫吸附的初筛试验(ELISA)。(对于急症大出血的病人为争取抢救时间通常采用快速检测试纸来完成HIV的初筛,此法简便易行,时间短,特异性快,准确度高达99.7%)

2.2增强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加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遵守操作规程,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科室需制定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工作制度,并为医务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物品,加大防护建设的投入,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医务人员安全,建立医疗废物管理体系,严格将医疗废物分类分袋放置,按要求处理,防止病原菌蔓延。

2.3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2.4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不应该局部压迫止血,一定要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这样才能减少血液反流阻止病毒入血,[7]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并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如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即分别在暴露后0、4、6、12周和6个月、12个月检测HIV抗体,直到暴露后一年安全排除为止,绝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报侥幸的心理。

3讨论

我国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已经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转移,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几率越来越大,虽然近年通过防护培训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观念有所增强,但由于接触人群的高感染、医务人员紧缺等原因,职业暴露发生率仍高(79.8%),这提示应采取多重措施提高暴露者的防护依从性[8],发现职业暴露的薄弱环节,及早进行干预和预防。所以,艾滋病职业暴露逐渐成为广大医务人员密切关注的问题,然而对于隐蔽艾滋病及HIV携带者的防护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艾滋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来进行治疗,所以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好的防护疫苗[9]。按照WTO推荐普遍性防护原则,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无论是病人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体液,不论是阳性还是阴性,都应当作为具有潜在性传染性加以防护。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实践顾问委员会(HICPAC)近期也推荐实施标准防护,其原则为把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液,除非被血污染),均当成具有传染性的物质进行隔离预防,以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的危险性[10]。临床路径是由管理、临床医师、护士和医技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针对特定病种和病例的诊疗流程,整合检查、检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多种诊疗措施制定的标准化、表格化的诊疗规范和治疗模式。路径完成后组织内的成员再根据临床路径的结果来分析、评估每个病人的差异,避免下一个病人发生同样的错误或差异,依此来控制整个医疗成本或改进医疗的品质。手术病人的临床路径的突出特点就是把丙肝、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4项纳入术前常规必备的检查项目,能最大限度地减少HIV阳性患者的漏检,积极预防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的可能性。总而言之,临床路径是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重要途径,只有坚决认真执行,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才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刘童童,李英华,李雨波,等.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地区AIDS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策略建议[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5):334-337

医疗废物泄露应急方案篇5

【关键词】医疗废物;信息系统;全程追溯;智能化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智能化,大量的医疗科学仪器和一次性医疗用品在临床上投入使用,随之产生的医疗废物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医疗废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和病毒,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还可能引起交叉感染,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1-2]。2023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如何对在抗疫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合理科学的处理更是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医疗废物从分类收集、包装、运送、存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规范化处理[3-4]。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医疗系统所产生的医疗废物仍然采用手工交接的模式。而医疗废物在院内收集、处理过程中,又容易成为疾病的传染源,造成交叉感染或二次污染[5-7]。如何追溯医疗废物流向,提高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和处置的工作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医疗废物院内追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医疗废物院内转运的动向,在线监测平台的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多方位的比对分析,提高卫生监管的质量水平,为防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奠定科学的基础[8]。

2现状及需求分析

2.1建立实时获取数据的信息通道

当前的医疗废物(以下简称“医废”)管理模式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两个问题:数据获取困难,通常依赖转运人员填写院内交接文书后进行统一的数据上报,数据获取时效性低,难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医院在进行规范的医废管理时迫切需要建立医废管理数据体系;医废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通过人工上报的数据上报形式通常存在着数据作假,当出现医废流失的情况后难以对医废进行全面的盘点排查,通常无法将问题定位,为及时定位医废管理问题,医院需要及时获取高可信度的医废管理数据,使医废管理有据可依。

2.2医废流转实时监控

由于医院每天的医废产量巨大,特别是如手术室、门急诊、检验科等科室,需要对医废进行及时的收运,通过建立医废实时监控体系对医院各个病区、科室的医废产生情况、交接情况、转运及入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当医废收运过程中存在需要调度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人员安排。

2.3精确定位,全流程追溯

医废流失是医院医废管理过程中最为多见的问题,但通常难以被管理者发现,医废流失主要发生在医废打包完科内暂时存储过程中丢失、转运过程中丢失、临时存储过程中丢失,医废一旦流失容易引起大面积的感染事件,严重威胁着医院的正常管理,建立医废的全流程追溯体系是医废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医废的全流程追溯体系,可以将医废管理精准地定位到袋,并对医废管理各个环节全程追溯。

3系统建设方案

3.1系统基本定位

医疗废物追踪管理即通过信息技术结合院内医废流转过程,将医废管理精准定位到袋,使医废在前端收集、中端转运、末端贮存的全流程中被追踪管理。在此理念基础之上,医疗废物院内追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通过医疗废物流转管理、数据统计管理、卫监管理、系统管理、医废转运手持终端等子模块实现对医废的全流程管理,提高医院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水平,预防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

3.2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可分为业务层、服务层、数据层、传输层和接入层五个基础层级。业务层,包括打包称重、医废交接、入库管理、医废查询、医废管理大屏、医废管理报表、基础设置、医废管理App等;服务层,主要包括目录服务、认证服务、报警服务、计量服务、Web服务、存储服务、管理服务等;数据层,主要包含医废业务数据、医废管理数据、外部数据、基础数据;传输层,将现场各终端产生的数据传输至工作站系统层,可分为自动传输和人工传输两种模式,自动传输基于无线技术构建;接入层,实现移动终端、物联网信息等数据接入。

3.3流程管理

医废管理系统包含分类收集、交接、转运、箱袋关联、入暂存地、出暂存地、数据传输、溯源管理的全业务运转流程,实现医疗废物全过程跟踪智能管理,降低废物流向管理统计工作强度,使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信息化,运转流程如图1所示。3.3.1分类、收集管理医护人员在执行完治疗或护理操作后需要将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使用配套的扎带进行封口,扎带上的二维码为唯一编码,收运人员可以通过智能医疗废物转运车进行称重,并使用手持终端对袋装医疗废物进行数据登记,完成扎带封口码与医疗废物信息的绑定。3.3.2交接管理院内转运人员和病区医疗废物收集相关负责人进行信息交接,在交接过程中可扫描每袋医疗废物封口扎带上的二维码进行医疗废物信息的核对,同时打印医疗废物信息标签并贴至医疗废物袋,完成交接。3.3.3转运管理转运人员完成医疗废物交接后可根据医院规定的路线将医疗废物转运至暂存点。系统自动监控车辆的GPS轨迹,支持车辆定位和转运路径查询。3.3.4箱袋关联医疗废物到达暂存点后,转运人员使用智能手持终端扫描周转箱的编号标签,逐袋扫描需要放入该周转箱的医疗废物标签完成箱袋绑定。3.3.5入暂存地完成箱袋绑定进行医疗废物的入库信息登记,并通过扫描RFID标签的方式进行重量、数量和类别等信息核对,查找问题并及时修正,最后确认入库。3.3.6出暂存地医疗废物处置公司到医院后对医疗废物进行逐箱称重核对,如查找出问题及时进行修正,与医院相关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完成收运交接工作,确认出库。3.3.7数据传输系统支持多种网络传输模式,支持医院内网传输、互联网传输、APN传输,医疗废物出库后系统自动将医疗废物数据进行归档,归档后数据不可随意更改。3.3.8溯源管理系统支持多种溯源模式:①支持输入医疗废物唯一编号进行追溯;②支持扫描医疗废物周转箱进行追溯;③支持扫描医疗废物袋上的热敏标签二维码进行追溯;④支持扫描医疗废物封口扎带上的追溯码进行追溯。所有追溯方式均可以获取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时间及之前所有经办人的信息。系统还支持意外事件记录功能,能够对医疗废物在运输途中发生的破损、遗漏、泄露等意外事件进行登记,并提示对应的处置措施。3.3.9路线监控系统具备丰富的软硬件接口,并能根据医院的实际业务需求进行软硬件的升级改造,支持对转运人、转运车辆进行实时定位,并能根据实际转运路线进行车辆路线图的还原。

4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4.1系统应用效果

医疗废物院内追溯管理系统在医院使用前后的相关数据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传统医废处理模式下的运送数量正确率及交接登记完整率分别为89.31%和86.12%,科室平均交接时长和平均监管时长分别为11.50min和18.31min,职业暴露率更是高至0.01例次/人年。而在医废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后,运送数量正确率及交接登记完整率均能达到100%,科室平均交接时长和平均监管时长分别降至3.50min和6.12min,相关职业暴露率降至0.004例次/人年。对比发现,医疗废物院内追溯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医疗废物处置的正确性与规范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相关职业暴露几率。

4.2系统存在的不足及改进之处

医疗废物院内追溯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医疗废物监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但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持续改进。4.2.1不足之处系统虽提供医疗废物管理业务的数据总览页面,但无法支持对医疗废物类型和医疗废物产生量等数据的分析,缺乏数据可视化;对于未及时收运、48小时未出库、重量偏差等情况无法进行提醒设置;仍然采用手动数据上传,无法完成数据对接。4.2.2改进之处数据可视化:根据医疗废物处置节点增加统计报表,医院可按照需求进行灵活配置,同时增加图形化的数据展现,支持医疗废物类型分析、医疗废物产生量分析等;数据预警:增加自定义报警管理功能,医院可通过报警管理进行报警项的设置,也可设置合理的偏差值,如重量偏差超过(1±0.1)kg系统自动报警;数据自动上报:根据省卫生信息平台对接要求,进行接口对接,以实现数据自动上传,便于数据管理,经过数据累积后可提供大数据决策支持。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写人作文范文(整理27篇)

    - 阅0

    写人作文篇1我有一个姐姐,她很漂亮,有着一头又长又黑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但你可别看她漂亮,她可是很花痴的。一次,我拿着一位明星的照片给姐姐.....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整理6篇)

    - 阅1

    春节范文三年级作文篇1除夕的前几天,我很盼望过年,恨不得一头栽进被子里美美地睡到除夕的早上。除夕终于到了,我和姥姥早上出去挂彩灯。我家的彩灯真美丽:有喜庆的大红灯笼;有能.....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范文20

    - 阅0

    仰望星空,满天星斗,面对着深邃而又未知的宇宙,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遐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心得体会范文8篇2022,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神舟十二号成功.....

    同讲一堂交通安全课观后感范文2025

    - 阅0

    安全课上,民警重点讲解安全过马路、一盔一带等相关交通安全知识,并带领学生们练习交通指挥手势,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同时提醒大家不坐超员车、不闯灯、不横穿马路、不逆行,积极参与.....

    医疗美容监督管理办法(收集5篇)

    阅:0

    医疗美容监督管理办法篇1一、工作重点(一)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重点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擅....

    医疗废物泄露应急方案(收集5篇)

    阅:0

    医疗废物泄露应急方案篇11材料与方法对长宁区29家个体诊所、57家内部医疗机构(按市卫生局规定分类)进行全覆....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范例(3篇)

    阅:0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范文篇1关键词:法制教育;法治;法律素质;依法治校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