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含义(整理2篇)

来源:

校本课程含义范文篇1

关键词:课程资源;高校体育;利用原则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

整体来说,课程资源是整个资源家族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课程领域的重要内容。要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我们必须要弄清“资源”是什么意思。《汉语词典》中对“资”的解释是:(1)给予、帮助的意思。(2)积蓄的意思。(3)凭借。而“源”的意思主要有(1)水源的源头。(2)来源。《语言大典》中对“资源”的解释是:(1)个体所能支配的财富来源。(2)大自然中所有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3)资产的来源。《汉语词典》中对“资源”(resource)的解释是:(1)用来备用的或在需要时可以立即使用的东西;在需要时可供使用的库存或货存;供应品的来源。(2)个体的财产、财力。

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能够了解到的那样,资源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向外界提供各种支持和保障的体系,社会所拥有的资源跟资源的利用程度是成正比的,资源越多,利用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够对事物的运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教育界并没有对课程资源这一定义有个统一的概念。但是很多教育专家包括高校老师都认为课程资源的含义应该分为狭义上的含义和广义上的含义两大类。狭义上的含义主要是指能够对某种课程教学目标形成的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的因素,而广义上的含义主要是指对实现课程目标有积极作用的各种因素。

二、课程资源利用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

课程教学一般都是以课程资源为出发点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高校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研究是为了应对学习型和经济型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践行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的体现。所以课程资源逐渐转化成高校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高校的各个学科也都开始基于本学科的立场对来探讨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作用。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和中学《体育与健康》的实施建议中都明确提出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纲要》中的第22条也明确地提出了“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就是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所谓的体育课程资源就是指能够进入体育课程教学,对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各种因素。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是指有目的地创造出一些能够促进体育课程教学的因素。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利用本质上来讲就是对各种未被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提高它们对教学价值。我国的很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对构建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也有积极作用,同时能够加快高校素质教育进程,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践行“全民体育”的目标。

三、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利用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首要前提是发挥课程资源对它的积极促进作用,而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利用也是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利用课程资源时,要能够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来选择具体的课程资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利用课程资源。而对这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不同的课程目标、教学特点以及学习对象。因此在对高校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现方式,分析与课程目标类似的课程资源的特点,然后从中选择出最佳的课程资源,保证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所以在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坚持目标导向性原则,它也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原则。

(二)安全性原则

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是为高校学生服务的,它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要遵循安全性原则。因为在高校教学中,安全问题是阻碍体育课程进展的大问题。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体育课程的进行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一个非常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例如操场,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掉以轻心的话,就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因此在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安全教育,做好组织工作,提高人们对课程资源利用的安全意识,必须保证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进而确保高校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经济性原则

在利用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肯定要消耗一定的时间、以及人力财力等。我国人口众多,然而教育经费是有限的,而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经费就更少了。此外,一些高校体育老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师资力量也需要扩大。在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要争取用较少的资金投入,来提高教学效果。经济性原则,通俗来讲就是国家要尽量利用一些对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有积极意义的,并且需要消耗的经费较少的课程资源。要根据各个地区的条件和与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如果学校里本来就有的课程资源就没有必要到校外去寻找,本地区如果有的话也不要舍近求远去外地找。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仅仅依靠自身就可以做到的就不要去指望外界的帮助,不浪费每一种课程资源。此外,各个地区高校还要根据本地区的师资条件和资源优势以及经济状况等来对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

(四)乡土性原则

当看到“乡土”这一字眼时,很多人会有一种藐视或不情愿的态度,在他们眼里,“乡土”就等同于“俗”。其实不然。只要有家就有乡,有乡就有国,“乡土”一词本身含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意味,在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坚持乡土性原则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一原则的本质就是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本身所具有本土性特征,重视那些只有本地区才有的体育课程资源。此外,还要尊重各个地区所特有的文化,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体验和比较。

乡土性原则的核心就是是要体现出每个地区的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在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时,要重点表现不同地区课程资源的差异性,充分体现地区特色。高校体育老师也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职业优势,如不同老师会有不同的教学经验以及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他们对课程进行利用时也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讲就是个性原则。

结束语

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实施的支持和保障,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高校利用也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而推动体育课程发挥出更大作用。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种类多样,在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减少课程资源开发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李赞.论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对高校体育教改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133-134.

[2]张斌彬,崔帅,李晓雷等.导入拓展训练--高校体育课改的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4,(9):96-96.

[3]梁金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调查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刘善国.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模式的价值与建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7):66,68.

校本课程含义范文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探析

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含义之辨析

虽然,“双语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目前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但是,“双语教学”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包括法学教育界在内的学界对此却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例如,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成为提供我国新时代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其本身也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问题。[1]有学者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它是在学校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只使用母语,同时广泛使用外语的一种教学活动。还有学者根据外国字典中的定义将双语教学理解为:“双语教学提出的最初目的主要是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2]客观地讲,这些观点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忽视了“双语教学”一词在我国的演进历史和法理基础,因而缺乏建立一个准确解释“双语教学”含义的根基。

国家教育部[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8项题目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该项全文如下“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英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这是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法理基础,脱离此基础分析我国“双语教学”的含义是错误的。按照以上规定,目前在我国高校进行的“双语教学”,是指除外语课程外,采用外文教材,并用外语授课的课时占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含50%)的课程。由于英语是我国所有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必修外语,所以,教育部所称的“双语教学”实际就是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而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就是指在高校国际经济法学专业课程的本科教学中使用英语授课的课时占该课程总课时的50%以上(含50%)。

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之必要性

第一,我国对外经贸活动中急需大量既熟悉国际经贸法律和国际惯例、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涉外法律人才,这是实行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时代愈加重要,法律职业者要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法律文书、用外语直接交流,而不能再借助于翻译。这样,法律实务要求法学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其双语教学势在必行。[3]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对外经贸活动日益频繁,特别是在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现在每年的进出口贸易额一直在2万亿美元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也急剧上升。国际经济法学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国际投资、国际金融、WTO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国际法律制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

第二,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包括许多国际经济条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它们几乎贯穿了国际经济法的始终,除此以外,各国的涉外立法也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渊源。这些法律的原始文本通常都采用国际整理语言―――英语,然而,由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符号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特征,使我们在将这些法律文本翻译成中文时,译文总是难以完全表达原意,甚至难以理解或曲解原文的含义。最直接的办法是使用英文原版法律规定,按照英文原版词义和语境去理解。用英文传授该部分知识比中文教授更为准确。

第三,实践中的国际经贸纠纷往往发生在英语环境中,案情异常复杂。国际经济法学实施双语教学能使学生在双语环境的培养和熏陶下,了解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法律以及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运用相关法律解决国际经贸纠纷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涉外法律实务工作打好基础。

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实施之困

目前,我国开设法学本科专业的400多所大学大多开设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但从各高校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困难:

第一,选择何种双语教学模式之困。实践中,各高校采取的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1.全外型模式,亦称浸润型模式,即所开设课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课程考核等环节完全用英语进行;2.混合型模式,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环节用英语与中文相结合进行;3.半外型模式,即采用英语教材,中文讲授的方法。后两种模式统称为过渡型模式。目前,多数学校采用过渡型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英语学习专业名词和进行简单解释和表达,重点的描述和解释用中文,导致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中文教学的尴尬局面。[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整体教差,学生英语水平差是制约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开展和发展的瓶颈之一;二是各高校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普遍较薄弱。目前各高校承担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是本国教师,其中许多教师原本是外语专业人才,他们仍然照搬外语教学方法用于国际经济法学教学中,[5]使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成了外语翻译课。

第二,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材选用之困。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高质量教材直接关系到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质量。目前国内出版的能全面涵盖国际经济法领域基本知识的双语教材较少,其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表述过多,法律描述的内容和角度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6]而且,这些教材存在着涵盖内容出入较大、重理论轻实务、一般性介绍内容多而具体法律规则少等问题。

第三,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的方式之困。我国各高校的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仍以传授系统的和科学的法律知识为主,注重理论教学。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一般每周仅有2-4节,这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和学生深入地用外文讨论或沟通,大大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之外,实践环节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涉外法律纠纷的能力。实践中,不少法学院校也开展了包括模拟法庭、专题辩论、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然而这些实践教学的内容多关注国内民商法、经济法以及刑法领域,鲜有涉及国际经济法领域,即使涉及到国际经贸案件,也多是采用中式法律思维模式分析、讨论案件,学生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主要源于英美法系的、已判例法为主的国际经贸法律规则。

完善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1.我国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应采取全外型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的开设应宁缺毋滥,不要使其成为应付检查和评估的摆设。如果要开设,必须采取前述的全外型教学模式。当然,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能力问题,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应安排在高年级的大学生中讲授。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作为选修课,仅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或其他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选修。毕竟国际经济法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非是通才教育。在全外型教学模式下,教师用英语讲授、提问,学生也完全使用英语回答和讨论,使学生沉浸在国际经济法律的英语语言环境中。涉及少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课后教师可以用中文作为辅助语言进行个别解释。

2.加大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由通晓外国法律的外籍教师实施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是最理想的,但由于外籍教师数量有限,费用昂贵,所以,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任务主要还是由一些专业扎实、精通英语的本国教师来承担。因此,各高校要加大对国际经济法双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将英语水平强、国际经济法学基础扎实的专业教师培养成双语教师。具体可以采取为这类教师提供出国深造机会或与国内知名外国语大学联合培养等方式。二是在外语类高校、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以培养双语教学师资为目标的专业,将专业外语及有关双语教材纳入必修课程。三是引进双语教师。引进对象应为法律专业的归国留学人员,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3.重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教材建设

原则上,国际经济法学的双语教学应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但原版英文教材存在着购买费用过高、教材内容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以及较少涉及中国有关涉外经济立法等问题。所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只能是权宜之计,最终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仍应选择我们的自编教材。可以考虑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既能满足我国对外经贸活动需要又适合我国学生学习的高质量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材。

4.强化国际经济法双语课程的实践环节训练,积极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考核模式

在国际经济法学的双语教学中应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创造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尽可能地适应国际经贸法律实务环境。例如,在校内可以开展有关国际经贸案件的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国际经济法专题辩论和疑案辨析等活动;在校外,学校可以与外资或涉外律师事务所、外资企业、政府外经贸部门等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考核应在坚持结构化考核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在课上参与双语教学互动的表现、课下完成双语教学平时作业的质量来衡量,考核点包括英语表达能力、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能力、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法律思维、实践能力等。期末考试试题均采用英语表述,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考试时间确定用中文、中英文结合或者全英文答题。对于完全用英文准确答题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加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双语教学不是单纯教学方法问题,.

[4]任英欣.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114.

[5]王刚,李岩.关于国际法学科开设英汉双语教学的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6(3):11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旅游市场的现状(整理2篇)

    阅:0

    旅游市场的现状范文篇1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由于我国旅游....

    校本课程含义(整理2篇)

    阅:0

    校本课程含义范文篇1关键词:课程资源;高校体育;利用原则一、课程资源的含义整体来说,课程资源是整个资源家族的....

    健康扶贫整改措施(整理2篇)

    阅:0

    健康扶贫整改措施范文篇1一.认领的个性问题(一.认领的个性问题)1.慢病服务管理有的仍停留在签约阶段。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