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例(3篇)
来源: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国;民族舞蹈人文精神
虽然我国经济在新时期大步向前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就体现的十分明显。所谓人文精神,其实它是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文精神的存在可以衡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它不仅是一柄重要尺度,更是文明的一种标志。一个民族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正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文明的程度才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经济的、还是艺术的。舞蹈艺术作为人类最古老、最久远又和生活、和时代最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之一,历来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幽幽清香。虽然舞蹈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但是它以深远广阔的生活内容,舞蹈中塑造的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以及舞蹈表演中多姿多彩的感性体现,都足以灵动张扬的表现出历史的发展变迁。人们喜欢用各种各样的舞蹈来赞美时代、歌颂生活、描绘人生,正是因为这样,舞蹈表扬中的人文因素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当然,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影响力最大的一种艺术门类,无论哪种舞蹈,其本身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近现代和当代社会,舞蹈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文精神逐渐成为了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灵魂支撑。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根源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中,它不仅寄寓着中华民族的身后民族情感意识,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表现方式之一。中国的民族舞蹈在新时期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民族舞蹈的表演者通过优美而富有深意的形体语言给人以美的启迪和熏陶,这种润物无声的艺术陶铸作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精神在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当中是不可取代的重要元素,本文就通过深入分析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艺术领域的重要发展作用等,进一步阐明在中国民族舞蹈中如何体现出人文精神。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其实到底什么是人文精神是很难说得清楚的,从艺术领域、文化领域等不同的观点出发,人文精神都是有其不同定义和理解的。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都不尽相同,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被广泛地认为是人文精神。而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人文精神也都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们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的普遍自我关怀的表现,是我们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一种维护,是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和关切。更深层次的理解人文精神的含义,我们会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心怀感恩和重视,会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进行肯定和塑造。可以说,将人文精神集中表现在知识教育的体系中,其目的是更大程度的关注的是人类发展的价值。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二、在民族舞蹈中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中国民族舞蹈中寄寓了中华民族的广阔的情感意识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因此,在中国民族舞蹈中弘扬人文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很广,即贯穿了除了纯粹的学科知识又包含了一般舞蹈教育之外的民族文化的教育,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接受民族舞蹈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类意识教育,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内容。人文精神熏陶实际上市精神修养教育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舞蹈表演者的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等都可以通过在民族舞蹈中弘扬人文精神达到目的。舞蹈者通过形体语言反馈给人以美的启迪和熏陶,这种润物无声的互相陶铸作用在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
三、如何在中国民族舞蹈中弘扬人文精神。
1、弘扬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理解民族舞蹈中的社会性。
中国的民族舞蹈艺术是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性特点的,可以说,通过民族舞蹈我们能够发现社会的一切特征。人文精神是“人”的内心世界和思维的一种表现,想要弘扬人文精神,就要认识到为什么民族舞蹈是弘扬人文精神的良好途径。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在这种特征的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舞蹈才能够成为在全社会、全民族弘扬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效载体。在中国舞蹈的发展长河中,丰富多彩的各民族舞蹈犹如绚丽的百花遍地怒放美不胜收。中国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舞蹈,正像民族本身的繁衍一样,各个民族的舞蹈都以其强劲的生命力,一代代流传着,把自己的习俗、风情和文化凝结在其中而所谓的人文精神,正是蕴含在这些风土人情中不经意流传至今的。这些中国的民族传统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集着强烈的地域文化精神和文化风格。可以说,只有认识到中国民族舞蹈中强烈的社会文化发展特点,才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民族舞蹈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气概、气质、和本质精神。
2、弘扬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其次要大力提高民族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得素质和修养。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想要大力弘扬中国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首先就要从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舞蹈教育入手,通过高等教育这一途径,在大学生中广泛弘扬人文精神。民族舞蹈专业人才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型人才,而且还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因为民族舞蹈的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技艺教育,更是一种审美艺术的传播、民族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弘扬。民族舞蹈浓缩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文化情感,可以说,在舞蹈的一颦一笑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更应该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操。通过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个民族舞蹈界得素质,让民族舞蹈的后起之秀不仅要会表演,还要知道表演的含义和深度在哪里。通过提高民族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加强他们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音乐发展奉献自己的热情。这对于完善大学生的自我人格,培养其审美观,弘扬新时期的人文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弘扬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要扩大舞蹈者的人文视野。
可以说,民族舞蹈是“通乎政而移风平俗”。每一个舞蹈作品的背后不仅仅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想感情以及现实生活状况,这些舞蹈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可充分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生活习惯、、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等。想要在民族舞蹈中弘扬人文精神,就要扩大舞蹈者的人文视野,让他们在表演的时候能够从身心感受到舞蹈的内涵所在,理解舞蹈背后的人文底蕴。做好人文精神的弘扬,并不是依靠口头的表述或者文字的描写,而是要依赖舞蹈者强大的内心感触。只有扩大了舞蹈者的人文视野,才能够掌握民族舞蹈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才会对舞蹈者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所提升。总而言之,在民族舞蹈表演者的素质教育中推行民族人文教育,将大大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及,给予他们丰厚的精神滋养,对于培养民族舞蹈后起之秀的创造性思维,传承祖国的人文民族文化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景琛.中国舞蹈史・先秦分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2]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篇2
也许有人会质问:有谁准备把奥运开幕式意识形态化?首先,这只是我的担心,没有,当然更好。其次,这是约稿编辑的安排,你也可以完全不理会我这里谈到奥运开幕式的段落,把本文的副标题忽略就是――无论有没有奥运开幕式,无论奥运开幕式表演的是什么,我对于文化保守主义都持批判态度,从奥运开幕式入手,只是个方便的切入点而已。
奥运氛围远不是这个世界的现实
奥运氛围远不是这个世界的现实。其实,就在奥运开幕式上演的同一时间,格鲁吉亚的火箭炮正在轰击南奥塞梯的居民,而俄罗斯的坦克正在向格鲁吉亚隆隆开进。这一点是如此有说服力,又如此讽刺性地说明了奥运氛围离这个世界的现实有多么遥远。而俄格武装冲突,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秩序重新破裂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纽约时报》有文章认为这是新的一轮世界强国对抗的开始。无论如何,与奥运会同时开始的俄格武装冲突的意义都远大于一个奥运会,它才代表了这个世界的现实。
即使是奥运会本身,除了开闭幕式是完全的一个“和”字之外,奥运开赛之后,这个“和”字便悄然退场。我这里不是指的对抗性运动本身――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体育运动中的对抗性与“和”字没有任何冲突,而是指的世界各国都在从奥运会解读出与体育完全无关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实在是无法与“和”字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引人注目的就是奖牌排行榜问题。首先,我们中国嘴上再怎么谦虚,你能说我们真的不在意奖牌排行榜吗?于是有些自由派人士出来说了:中国在意奖牌排行榜是不对的,“人家”就不在意。是这么回事吗?被某些自由派人士以“不在意金牌”而捧到天上的加拿大,实际上因为一开始没有拿到奖牌而国内闹翻了天,总理不得不出来解释:“我们有后劲”,而政府资助的多项体育项目已经启动,准备在温哥华冬奥会和伦敦夏奥会上夺牌。最明显的是美国,他们的媒体和奥委会,因美国在金牌榜上落后于中国而改按奖牌总数排列名次(在中国为美国辩护的人总是最多,所以又有许多人跳出来说,美国一直是这么排的,而这根本不是事实)。这种排法连很多美国老百姓都不好意思了,他们质问:按这种排法,如果中国拿了20块金牌,美国拿了21块铜牌,则还是美国赢,这像话吗?在历次奥运会上所拿金牌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美国,还在意奖牌榜到了有些变态的程度,这说明了什么?我看到的一个美国网民的对答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回答。“从什么时候起,奥运会成了国家争输赢的地方了?”一位美国网民问道。许多美国网民都用了同一句话回答:“这是很(粗话),但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就一直这样了。”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现实:这是很(粗话),但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就一直这样了,今天以及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个现实离“和”很远很远,而我们决不应该妄想我们的头脑都被“和”了,人家的头脑就也被“和”了。
作为奥运会的开幕式,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元素,强调一个“和”字,是在这个特定场合非常恰当的做法,但如果把只适用于这个特定场合的文化元素意识形态化,作为引导中国的文化方向,那就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完全脱节了。
文化保守主义羁绊中国前进的脚步
中国的文化辉煌灿烂、博大精深,你可以从里面找出任何你想找的东西来弘扬,一点问题都不会有。当然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任何一个大的文明,都是这样的。所以,当我说我反对文化保守主义时,我是反对今天专门挑出了中国文化中的某些我认为不适合中国进步的元素来弘扬的那些主张,而不是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事实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评价很高,因为它在人类有历史记载的大部分时候,在几乎所有的方面,都领先于这个世界,只是到了近代才输给了西方。这是我与《河殇》派、《狼图腾》这类的中国文明虚无主义者根本不同的地方。
那么,中国今天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究竟在弘扬什么东西呢?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安分止争”,这个“安分止争”才是那个抽象的“和”字的具体内容。“安分止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个人都安于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要和别人去争。这是他们所弘扬的东西的核心,所有其他的貌似深邃和拐弯抹角其实都只是包装而已。“安分止争”有对内和对外两个含义。用于对内,则是主张除了经济领域――这个领域的竞争他们是挡不住的――之外,在所有的其他领域,大家都安分守己,不要去竞争什么,不要改变一丁点既存的秩序。用于对外,则是我们也不要去竞争,要在现有的国际格局中安分守己,甚至克己奉外,千万不能有任何进取的举动。我则认为这两者都是对于中国前进脚步的羁绊。
先说对内。中国在经济领域――也包括意义小得多的体育领域――的竞争被放开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中国人具有多么巨大的活力,创造出了多么巨大的成就。在其他领域,如政治、文化、学术领域,中国人被“止争”了,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停滞,是花架子,甚至有时候是腐败。我认为,在国内,我们要弘扬的不应该是“止争”,不应该是什么都不改变,而是良性竞争,即和平的竞争,“和”字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是值得弘扬的。生物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在竞争,硬性的“止争”,只是在为恶性之争开路,绝对带不来持久的和谐社会。
再说对外。今天的国际秩序所依据的仍旧是丛林法则,而我们的影响力远远达不到改变这一切的程度。所以,究竟是和平竞争还是非和平竞争,都不取决于我们。另一方面,我们又是这个世界上块头足够大的玩家,我们自己再退缩,人家也不会放过我们,他们是一定要把我们作为竞争对手的,我们一厢情愿地“安分止争”怎么做得到呢?“安分止争”的主张适用于具有无可争辩的超级大国地位的古代中国,而绝不适用于今天崛起中的中国。这样的主张,表面上看起来是把中国文化抬到了道德制高点上,而实际上却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旨在把中国人降到外国人的仆从的地位上。中国人如果真的一直按照这种主张去做,其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做仆从都不可得――因为任何人都不会放心一个块头这么大的仆从,而是干脆被肢解、被开除球籍。我建议,应该把那些主张弘扬“安分止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送到美国去,让他们去说服美国人,而不是在这里中国人。
这样功利的弘扬将败坏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誉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利心是明显的。有功利心并不见得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无论中外,任何对于某种文化元素的弘扬都会有功利心在里面。但如果出于功利心的弘扬只是有利于少数人而不利于整个中国前进的步伐,那么,这种弘扬必然会败坏它所谓“弘扬”的对象的名声。我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分止争”这个元素的弘扬,其功利心是十分明显的:它明显地对一部分人有利,所以颇得这部分人的青睐。问题是这部分人在中国只占很少数,他们的利益并不总是与中国的利益相一致。而一般的中国人并不像不少知识分子所喜欢想象的那样愚昧:他们对于这样的功利心是有明确的感受的。所以,我认为,现在很多对于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比我在前面所提到的中国文明虚无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名声的伤害都大,它实际上败坏了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使得其中无数美好的东西都受牵连,被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所鄙视。
结语:让少年中国前行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写下了不朽名篇《少年中国说》。那时候的中国,既老且弱且朽,“少年中国”只是梁启超的一个梦想。今天的中国,经过无数先驱者的前仆后继,才是真正从灰烬中再生,成为少年中国。
今天,中国一般民众的少年般的活力是明显的。这种活力凸现在上层精英们把持不住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如体育。遗憾的是,中国的上层精英却从原来带领中国从灰烬中再生的少年英雄,变成了既老且弱且朽的老年人。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就是这些老年人(不是指年龄,而是指心态)对于少年中国的羁绊。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2022坚定文化自信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深入学习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对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作用,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清醒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引,对于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筑牢文化自信之基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价值观引领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文化惠民的体制机制日趋健全,文化建设的凝聚力显著增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实践不断深化,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实力持续壮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民族文化生机活力空前焕发;文化领域深化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建构持续推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总起来看,文化领域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铸就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面向未来,得时代风气之先的文化领域必将高扬改革开放的精神标识,为不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砥砺前行。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内容的准确把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标识,制度、旗帜、价值观等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第二,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化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化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天职。第三,鲜明的继承性。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绚丽光彩,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种伟大实践本身也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第四,鲜明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精神支撑。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以此为引领,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属性基础上,切实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文塑魂。文化的灵魂,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讲软实力、文化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牢牢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自觉做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关键在于始终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把握群众视角,研究群众诉求,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激活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最具改革创新精神的。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制胜之道。只有不断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我们应当把创新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对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开掘和利用,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2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2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海洋环境污染防治范例(3篇)
- 阅0海洋环境污染防治范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六条规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具体的法律法规:一、环境保护方面: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

财务风险研究意义范例(3篇)
- 阅1财务风险研究意义范文篇1[关键词]日化企业;财务风险;意见和建议引言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风险一同出现的,企业需要同时考虑到收益性、经济性和风险性,那么在企业盈利的同时,对于.....

工商管理的职能概述(收集5篇)
阅:0工商管理的职能概述篇1【关键词】数据库;选课系统;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也已进入信息化时代。....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例(3篇)
阅:1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关键词】中国;民族舞蹈人文精神虽然我国经济在新时期大步向前发展,但是精神文明....

海洋环境污染防治范例(3篇)
阅:0海洋环境污染防治范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六条规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