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古诗(整理2篇)

来源:

村居古诗范文篇1

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一首每个人在中学时代苦读过、熟背过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天姥山”之名植入了我们年少的心灵。

唐诗是一个传奇,它的传奇几乎都藏在了《全唐诗》中。天姥山也是一个传奇,它的“传奇密码”,也同样藏在了这一部浩浩淼淼的《全唐诗》中。

早在20多年前,一位叫竺岳兵的新昌人惊喜地发现,就在这部《全唐诗》收录的2000余位唐代诗人中,竟有450多位诗人、1500多首诗,都将目光定格在了同一个地方——天姥山,远远超过《全唐诗》中收录的110余首关于泰山的诗歌。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在另一本《唐才子传》收录的278位诗人中,竟然也有170多位诗人,将目光锁定过这座天姥山。

真可谓: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这无疑是一个传奇,更是一个谜,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人士深切探究:天姥山,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山?它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能成为文人眼中一座不可不去的“神山”、不可不写的“奇山”?在交通并不发达的那个时代,数以百计的诗人奔天姥山而来,到底所为者何?有人更进一步发现,天姥山竟还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这又是因为什么?

唐代文化人心中的“圣山”

传奇,发轫于东晋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东山再起”故事的主角谢灵运。

1500年前,才华横溢、胸怀政治抱负的谢灵运,因官场不得志,被逐官还乡,开始放浪于山水。也是从那时起,“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的他,第一次慕名来到了天姥山,还自创了一双木制的“谢公屐”,写下了著名的《登临海峤》等诗篇。

再之后,他又“伐木开径”,打通了天姥山的几处险要通道,一度吸引了众多诗书画文人以及佛道人士络绎不绝地来到天姥山,“入剡隐居,占山筑卜”,成为一时之风。这条山道,就是后人世代相传的“谢公故道”。

羡艳于谢公的山水诗,竟让李白也慕名而来。“脚着谢公屐”,李白先后3次寻访天姥山,留下了诸多诗篇,最负盛名的当属《梦游天姥吟留别》了。

《登临海峤》、《梦游天姥吟留别》最终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开山之作。天姥山,自然也成了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而更多的同道中人,则追随着李白的“太白屐”一路踏歌而来,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同样也是多次登临天姥山。

山水诗自此成了一时之风,天姥山也凸变为一座“诗山”,以至“升格”为唐代文化人心中的一座“圣山”!

传奇,也发轫于天姥山自身独特的魅力!

天姥山,连绵起伏,山连山,山迭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主峰拔云尖终年烟霞明灭,云缠雾绕。“天姥连天向天横”,一个“横”字,道尽了天姥山之气势与胸怀!

白居易诗称:“东南山水越为秀,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李白诗云:“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诗曰:“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由此可见天姥山之秀、之奇、之壮、之美。正因此,天姥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方外人士的梦想之地、神圣之地、心灵之地,就不足为怪了。他们在这里喝酒品茗,吟诗作画,寄情山水,一抒胸襟,感念天地,感慨人生。一条堪与“丝绸之路”、“稻米之路”媲美的中国古代“三路”之一的“唐诗之路”,就这样一步步走了出来!

一个梦,成就了一首千古名诗;一首诗,成就了一座千古名山。天姥山,不再仅仅只是万山丛中一座风景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一座百读不厌的“诗山”、“仙山”、“圣山”,是“中国文人的走廊”。新昌,也一步步成为了现代人心中的“仙之故乡”、“诗之故乡”、“梦之故乡”。

无处不在的唐诗遗迹

诗书画相映成辉,佛道隐相谐而生,晚辈后学不绝而至……充溢着意趣情趣的“浙东唐诗之路”,在天姥山下得到了最真情的呵护。无处不在的唐诗遗迹,是“梦回天姥”的现实依归。

一座座古桥,一条条古街、古道,一处处古建筑、古村,如今,都在天姥山脚下散发着特有的光芒。

唐诗之路上的斑竹村,背靠天姥山,山势巍峨峥嵘,是道家的第60福地。村中,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古驿道,经过几百年的磨砺,仍泛着青光。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古代诗人的惆怅情怀早已随水东流,但“惆怅溪”的名字却保留至今。惆怅溪上,横跨着一座单孔石拱桥,这便是司马悔桥,桥边建有司马悔庙。相传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天台桐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次诏见而出山,可到了这里却后悔了,桥名也就因此而来。

像这样的古村,在天姥山下还有不少。如已有1800年历史的新昌最古老的村子南洲村,藏着许多历史之谜的苏秦村,神秘而古老的回山村,处于古驿道上的边界小村关岭头,皇帝圣旨到过的真诏村,勤读之风盛行的胡卜村……走在这里,一不小心,就会与历史打上一个照面。

山水,是自然之造化,也是文化之根基。新昌山水几乎都与文化相生、相荣,在传承中繁荣。从谢灵运所在的东晋开始,历朝历代的各种文化现象,都在新昌一一得到了光大与发扬,比如六朝的佛道文化、名士文化,唐朝的诗歌文化,两宋的理学文化,元代的隐士文化,明清的宗族世家文化,一波接着一波,交相辉映。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卷,在新昌一页一页地掀开……

弘扬唐诗文化的天姥山旅游文化节

据考证,“唐诗之路”从古城杭州萧山起始,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200多公里。

村居古诗范文篇2

有一天,诗人辛弃疾路过一个小村庄。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潺潺小溪环绕着村庄,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茂盛的大树密集地长在茅屋的旁边,一朵朵花儿争奇斗艳的长在门前。好一幅诗情画意的风景图啊!

就在这时,诗人隐隐约约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捎带着有些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诗人好奇的探了探头往屋里望了望。哦!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在讨论着他们三个儿子的事。听:老爷爷倒了一杯酒,说:“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啊!”“是啊孩子们都会帮我们干活了!咱们也可以享享清福了!”老奶奶脸上带着醉意说道。

听到这里,诗人把头探出来,又望了望屋外。老大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锄草,他起劲地干着,心想:快把草锄完,豆就能长得又大又圆。一年的粮食就有了着落,一部分还能拿去市场上买,换取一些需要的生活用品。

老二正坐在地上,给家里的母鸡织笼子,他心里想:织得好一些,牢固一些,就能给母鸡做个家,能生很多鸡蛋,又能孵许多小鸡,又有鸡蛋吃,真是一举两得。很快,老二就用娴熟的手法把鸡笼织了出来。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村居协会工作计划(整理2篇)

    阅:0

    村居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篇1为认真贯彻《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落实计划生育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

    村居古诗(整理2篇)

    阅:0

    村居古诗范文篇1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

    解剖学理论知识(收集3篇)

    阅:0

    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篇1解剖学老师由于长期脱离临床,授课时联系临床难免力不从心,达不到解剖服务临床的要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