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整理2篇)
来源:
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范文篇1
[关键词]社会学;本科生;社会统计分析课程;教学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一般本科生定量研究能力较差。在定量化操作环节,社会统计分析课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社会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对该类课程的掌握及需求情况,笔者特做了前期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以社会学专业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所有变量均无缺失值。在100个有效个案中,有66名大三学生,34名大四学生,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66%和34%,年龄为19岁、20岁、21岁、22岁、23岁和24岁的分别占2%、11%、45%、29%、10%、3%,年龄基本上属于正态分布。11%的同学对社会学“毫无兴趣”,61%的同学“有一点兴趣”,28%的同学对社会学“非常感兴趣”。“坚决不考社会学的研究生”、“有可能考社会学研究生”和“一定会考社会学的研究生”的学生分别占33%、52%和15%。社会学专业第一志愿学生有13%,非社会学第一志愿学生为87%。
二、社会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一)前期数理学基础普遍较差
社会统计分析的基础课程是高数和概率论。100名被调查的同学中,对概率论高数和概率论的掌握程度“非常差”和“很差”的分别占6%和14%,43%的人认为自己掌握得“一般”;认为自己掌握得“还行”和“挺好的”的人分别占27%和10%。这说明同学们对这两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究其原因,第一,这些同学在学社会学之前的学科背景均为文科,数学底子很薄弱;第二,在大一、大二期间,对高数与概率论公共课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对社会统计分析课程具有畏难心理
通过在学习社会统计分析课程前后对该课程的难度印象来看,学之前对社会统计分析课程的印象是:超过一半的同学(51%)认为该门课程很难,33%的同学认为该门课程难度适中,仅有10%的同学认为该门课程较为简单。学习之后对社会统计分析课程的印象是:有3%的同学认为该门课程非常难,26%的同学认为很难,50%的同学认为该课程难度适中。认为容易的同学增长了7个百分点,认为非常容易的同学增长了1个百分点。可见,学生因为数理学底子差,普遍对社会统计分析课程具有畏难心理。
(三)对社会统计分析课程重要性的评价很高
调查中,仅有5%的同学认为统计学“非常不重要”,7%的同学认为“一般”,其他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统计学“重要”(46%)和“非常重要”(42%)。被调查的同学中,85%的人认为统计分析课程非常有必要学,15%的同学认为学一点统计学有助于加深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
(四)对社会统计分析课程内容方面的要求
调查显示,认为现阶段社会统计分析课程的“内容太简单”、“内容合适”和“内容太难”的比例分别为13%、75%和12%,说明学生基本能够接受目前初级统计部分的内容安排。当问到“在本科阶段是否有必要开设高级统计学的内容”时,回答“非常没必要”、“没必要”、“无所谓”、“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的同学分别占3%、11%、15%、53%、18%,说明较多同学认识到高级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且有学习的欲望,但是有半数的同学对高级统计软件的开设持较消极态度。由此可见,在本科阶段学生对高级统计软件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可能是由于没有接触过高级统计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也可能是对高级统计的认识不足,还需要在课程内容方面添加一部分高级统计知识。
(五)对社会统计分析课程教师的要求
在对课程作业的期望方面,有近10%的同学希望“没有作业”,超过半数的同学(63%)希望“有少量作业”,有近三成的同学(28%)希望“在课后习题后附加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对作业比较重视。82%的同学认为教师应该对课程习题进行“详细讲解”,而16%的同学希望教师“只给参考答案不讲解”,仅有2%的同学认为教师对习题“不用作任何处理”。在讲课手段方面,大部分同学(80%)认为统计软件的授课方式应该是“以操作演示为主,理论讲解为辅”,20%的同学认为应该“以理论讲解为主,而以操作演示为辅”,可见学生对教师的操作演示比较重视。
(六)对统计分析课程目标的定位
76%的同学希望能“熟练掌握数理统计理论知识,了解公式的推导、各类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及原理,精通统计软件的操作”;24%的同学希望在统计分析课程上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简单操作一些统计软件”。
三、结论与教改对策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社会学本科生对社会统计分析课程重要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们有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希望通过学习熟练掌握数理统计理论知识,精通统计软件的操作,并解决一些现实中的简单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前期数理学基础普遍较差,因此对该课程产生了畏难心理。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他们希望讲解比较初级的统计分析理论与实际运用案例,不愿意涉及高级统计部分的内容。他们还希望教师对作业进行详细讲解。
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83-02
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不仅是植物保护、农学、园林及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该门课程理论性相对较强,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和枯燥,生物统计理论部分的数学符号相似度高、概念抽象、理论性强、计算公式复杂多变。如若对这些公式背后的原理不能理解,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目前,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具有畏惧心理,如果老师没有正确、及时地进行引导,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仅是该门课程内容抽象、枯燥等原因引起的,而且与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具有更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逻辑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重难点的把握模糊不清,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将很难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理论教学应突出重点和难点。该门课程试验设计部分和统计分析部分的概念和原理较多,并且很多原理与高等数学的内容息息相关,一些原理往往需要进行逻辑推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剖析,向学生强调基本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避重就轻,不重视基本概念和统计学原理的讲授,那么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统计问题时只能照搬公式,很难进行灵活运用和举一反三,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力求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公式简单化、将枯燥的原理形象化,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将产生紧密的互动和交流,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其次,该门课程各章节内容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课程内容是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课程包含生物统计和试验设计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密不可分。例如,一般前面章节主要介绍课程中的一些常用名词、术语和一些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学生只有在对试验设计方法与抽样技术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才能系统掌握统计分析的理论和原理。此外,试验设计是试验研究过程的依据和获得高质量数据资料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大多数老师只重视统计原理和分析方法的讲解,而对试验设计部分的内容却讲授不多,这种教学模式无法阐述和分析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逻辑关系,很难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将这些统计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实践。第三,将实践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笔者通过调查同类型院校该门课程学时分配的情况之后发现,目前,与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学时数量要少得多。而该门课程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很多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的讲解必须借助于实践来完成,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生物统计的原理。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试验的设计方法、抽样调查技术以及分析统计的方法,很难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并运用这些统计原理,任课教师应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因此,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数量,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统计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自己动手设计试验、调查数据,并分析试验中调查得到的数据,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笔者通过梳理该门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及重难点问题,结合自身对该课程教学的实践经历,就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体会与思考。
第一,教师应该加深对该课程内容之间逻辑性的认识和理解。该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试验设计、抽样调查和数据的统计分析。这三部分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看似独立,实则有着紧密的联系。试验设计是基础,抽样调查是关键,数据分析是重点。我们在理论教学时,并没机械地按照课本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学生讲解,而是结合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用实例将各部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统计学理论与原理的理解。比如毒力测定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能之一。当要求学生去评价某种杀虫剂对某种农业害虫的致死浓度和田间防治效果时,我们会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这可以将试验设计、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毒力测定实验时,学生必须清楚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区别以及这两种设计方法的适用情况,按照当时的限定条件正确选择试验设计方法。而在评价田间防治效果时,学生必须理解抽样调查的原理,清楚取样的方法和样本的大小,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抽样方案。在讲到统计分析方法时,每组同学必须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最后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比较各组之间结果的差异,分析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例如U测验、T测验、卡平方测验以及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成对T测验和成组T测验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试验和分析自己调查得到的数据,才能认识到这些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该门课程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的需要来设计试验,能够分析和解决科学试验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因此,应开设与该门课程理论教学对应的实验课程,或加大该门课程实验学时的数量。目前,与理论教学相比,对该门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农林院校该门课程没有设置实验学时或学时数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安排相应的实验学时。实验课上,应该紧密结合专业研究方向,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专业相关的经典实验。实验完成之后,必须要求学生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必须具体详尽,它是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试验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原理。例如,我们要求学生研究不同棉花品种对主要棉花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时,在学校的试验田内,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条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试验设计,对区组和小区进行正确的划分,选择合适的重复数,以及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调查完毕之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要求学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田间试验的特点。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必须依据当时的试验设计来进行,获得的数据也要严格按照理论课教学上的统计原则来处理。获得结论之后,各个小组再进行相互比较,找出相同点和差异,分析其中的原因。只有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才能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除此之外,教师应该为学生介绍当前主要的统计学软件的使用方法。仅仅依靠计算器和笔算,不仅枯燥乏味,也不能满足当前科学试验对数据处理的要求。在实验课上可为学生介绍SPSS、SAS等常用统计学软件,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据结构与统计结果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统计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统计学软件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统计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往往与试验设计方法、数据的转换等紧密相关,因此,学生亲自操作统计学软件的过程,也能够对理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同时,这些统计软件也可以作为学生检验自己课后作业正确性的工具,通过比较自己演算的结果和统计软件运行的结果,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从而再次加深对统计原理与方法的理解。
第三,创新考核方式。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工具。笔者调查了同类型院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结果表明,针对该门课程的考核,大部分院校仍以闭卷笔试为主,试题一般只注重于对概念、原理和公式的背诵和记忆,而缺乏一些推理性的主观试题。此外,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的积累,每逢期末考试,便开始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的现象非常普遍。这起不到考试应有的作用,更不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和应用。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首先,考试试题要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其次,学生的总评成绩不仅仅由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还包括对平时表现和实验过程的考察。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和随机的课堂小测验。实验成绩主要由实践课上学生的表现来评定,例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的积极性,调查抽样方法的正确性,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这种考核方式势必会引导学生在平时加强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课程作为植物保护、农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专业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和衔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导学生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这样才能营造该门课程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对统计学的理解(整理2篇)
阅:0对统计学的理解范文篇1关键词:PASW;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学改革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整理2篇)
阅:0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范文篇1[关键词]社会学;本科生;社会统计分析课程;教学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一般本科生定量....
北方冬至吃什么(整理2篇)
阅:0北方冬至吃什么范文篇1立冬表示的是开始进入冬天,而冬天除了需要注意保暖和养生之外,在一些习惯上也需要多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