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收集3篇)
来源:
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篇1
一、高起点智慧教育谋划,夯实信息化建设根基
近年来,于洪区委、区政府在创建教育强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等方面积极投入,保障机制完善,特色应用创新,使教育现代化资格准入和信息化建设两项阶段性工作走在了沈阳市的前列。2016年11月15日,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于洪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第二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督导验收,全体评估组成员和来自全市14个区县(市)教育局领导对于洪区的工作进行了赞扬与肯定――于洪区的智慧教育集中代表了沈阳市智慧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沈阳智慧城市的创建树立了榜样。
为推进沈阳智慧城市建设,于洪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区建设。区教育局科学规划论证,动员全区校长、教师积极打造智慧教育平台。区电教馆依托沈阳市教育城域网,搭建了“精细管理――桥之脉、教研培训――桥之魂、资源共享――桥之基、教学互动――桥之眼、育人可――桥之灵、保障服务――桥之堤”的智慧管理、智慧教研、智慧评价、智慧科研体系的智慧教育平台。2016年9月26日,在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召开的信息化工作研讨会上,于洪区电教馆馆长石猛代表沈阳市进行了经验交流,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区电教馆也被授予“东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沈阳市的智慧教育走在了东北地区的前面,而于洪区更是沈阳智慧教育的示范基地。
“十二五”以来,于洪区委、区政府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为创建教育强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扶持,以点带面;软硬并举,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硬件环境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面向多领域、把握关键点,先行先试、超前布局,逐步夯实教育信息化根基。并依托沈阳教育城域网建立二级站,每年投入36万元租用联通公司裸光纤53个点位,全部实现区内所辖学校“校校通”,这标志着于洪教育又向信息化迈出了一大步。如今,于洪区49所中小学共计998个班级全部实现了“班班通”,投影白板互动教学成为常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全面整合;全区2784名教师全部开通了“人人通”,通过个人网络空间不断提升专业化素养,大大地提高了教书育人质量。截至2015年底,全区所有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数字校园全覆盖,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智慧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微课平台系统、远程互动教研系统等平台体系的打造,强有力地支撑了师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学业评价水平、特长养成水平,为“智慧于洪”的创建提供了发展空间和人才保障。
二、高标准智慧教育创新,
抢占信息化制高点
一是服务一线,为学校发展提供平台。于洪区智慧教育工作依托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一个核心,两个突破,三个服务”工作思路高水平创新,以应用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和数据采集为突破,坚持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依据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全区教师在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全部开通了“人人通”空间,通过网络空间随机开展区级、校级、班级三级网络平台互动对接。现已在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传信息资源16531条,下载资源55389次,教师空间开通率100%,班级空间开通率100%。各学科教研员将本区优质资源上传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共享,校级管理员把校本特色资源上传到班级网络平台,不断丰富区、校资源库,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二是以智慧资源建设为重点,为教师提供教学融合平台。于洪区电教馆积极推进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融入教研培训之中,在保证平台基础数据操作上加大与各学科教研员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名师社区”和“教研社区”的引领、带头与辐射作用,实现线上智慧教研,提高智慧教研效率。智慧教研的本质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并创新有效的智慧教研模式,以实现个性化、智能化和体验化成长环境,形成智慧教研培训内容和优质教研资源科学共享机制,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沈阳市一七中学开通“名师社区”26个,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全部学科,通过教研员带动教师应用好智慧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使用好智慧课堂空间,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共享,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智慧教育资源在大数据时代实现了学习者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利用收集的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次知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智慧建构。如东平湖街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东平湖一小)校长佟立东利用智慧教室大屏幕为来校调研的国家及省市领导和专家亲自演示的“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网络办公、提高课堂效率、助力教研科研、畅通家校互动、拓展育人途径、提升培训质量、科学评价师生”智慧管理模块,就彰显了“用诚心酿品位、用恒心塑品牌、用爱心铸品行、用信心砺品质”的数字校园建构特色。
三是智能维护,为智慧教育发展筑建桥梁。于洪区以建设“数字校园”助推智慧教育发展,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该区已经实现了“光纤千兆进校园,百兆到桌面;班班通,堂堂用”的目标。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时空性和效益性,于洪区推出了高端智能维护先进举措。区教育局根据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结合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每年拨款40万元专项经费,依托沈阳市信息技术支持与运营维护平台,对全区信息化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创新了依托支持服务平台、组建专业维护团队、形成维护机制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三项智能维护举措,保证了全区智慧教育体系的高效、畅通、安全运行。于洪区作为沈阳市信息技术支持与维护试点工作的示范区,得到了中央电教馆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先后接待了来自湖北、江西及省内各市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校长和教师的参观学习。
三、高水平优化智慧教育资源,
全面提高智慧教育水平
于洪区高水平整合优化智慧教育资源,打造出“市教研院专家引领、区教育局行政推进、区电教馆组织落实、各学校实践研究”的智慧教育发展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智慧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更好、更快地推进本区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区域智慧教育环境全面优化。于洪区顺利完成了教育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与监控中心、数字校园运营维护中心和教育资源云平台的打造,为全面提升区域智慧教育整体水平提供了保障;实现智慧教育的大数据管理和高效的资源共享服务,科学统筹市、区、校三级交互式教学设备、校园网站、电子备课、电子阅览等资源,实现了无线网络系统无盲点、全覆盖。目前,于洪区以“云服务”理念创新构建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于网络的业务平台和工作模式运行顺畅,基于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监测评价系统日臻完善。
二是教师队伍的智慧教育能力不断优化。于洪区与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学习科学委员会共同开展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教师培养”已深入推进,课程以智慧教师养成为目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背景下回归教育本源,关注个体成长与能力获得;基于课程教学实践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身心协调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数据思维视角下的学生身心发展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三大智慧能力提升主题,形成了以全区教师智慧教学学科全覆盖为基础,以“交互式教学”“计算机大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大赛”为突破点,以教师“个性化学习”为切入点的教师智慧教育素养发展与提升的新常态。
三是智慧培训方式的不断优化。于洪区依托沈阳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培养一批具有智慧教育理念和智慧教研实践操作经验相结合的省内领先、市内示范的教师队伍,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用线下的实际教学活动资源,丰富线上的网络研讨交流活动,用线上开放性的免费资源补充线下触及不到的知识。这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互动,更有效地保障了智慧培训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促进作用。
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篇2
第一个苹果:勇气
从夏娃摘下伊甸园中的苹果开始,人类就开启了新的征程。第一只苹果是在欲望和勇气中被收获的。欲望和勇气是生活的起点,是工作的引擎。
在学校,感动了别人的班主任,感动不了自己,教育学生的人产生了职业倦怠。班主任周围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若深入班主任圈子做一了解,就会发现,班主任对工作的心态,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感情,早已不似从前。其中原因很多:可能是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班主任的要求过高,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方面的各种要求让班主任无所适从,也可能是班主任的工作太繁重,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为伊消得人憔悴”,班主任难以承受工作之重;也许是班主任的责任太大,既要这样,又要那样,既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动辄得咎,“三千宠爱在一身”,班主任难以承受责任之“大”;也许是班主任面临的矛盾越来越多。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有冲突、有矛盾。班主任既是教育者、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既要对学生平等、让学生自由,又要保证秩序与和谐,“此情无计可消除”,班主任难以承受角色之多。班主任工作是教育、是科学,是一种事业,事业需要奉献,科学需要创新,教育需要艺术,如果班主任整天都挣扎在繁杂事务之中,都缠绕在矛盾旋窝之中,都对工作产生职业倦怠,没有向上和进取的欲望,何来激情、何来艺术?班主任工作需要勇气、需要一种心境,需要各种因素的配合和支撑,没有勇气,何来创新?只有让班主任从心底热爱这个职业,从心底想干好这个职业,才能做好这个职业。
第二个苹果:智慧
第二只苹果击中了人类最具智慧的头颅。牛顿的故事不论真假,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智慧,是人们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对事物能够迅速、正确理解和解决的能力。中小学生,身心都未成熟,就像刚出土的禾苗,敏感易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理性地分析问题,智慧、艺术地对待工作,才能迎合这些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才能适应这些工作的需要。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卫生、体育锻炼、纪律遵守、安全等工作面广量大,具体而又繁杂。每一方面都关系着学生利益,每一方面都与学生的成长有关。处理好这些问题,则需要智慧。教育现象纷繁复杂、扑朔迷离,需要教育者有一种辨别能力,哪些是直正的教育,哪些是伪教育;面对具体的矛盾和冲突,如何灵活而又有效地处理问题,有利于学生成长,关系重大。面对几十名活泼好动、顽皮任性的精灵,如何能抓住本质,及时发现问题,机智地施以有成效的教育,让他们心服口服,需要智慧;面对万物都在变的世界,面对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需要创造性地工作,这是一种智慧和能力。
做智慧型班主任,要求很高、也很难。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深入感悟教学实践,深入思考教育案例,才能获取智慧艺术,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应充满激情和兴趣地去工作,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班主任应有心,勤于学习、认真钻研、处处留心、时时积累;班主任应有行,积极思考、大胆行动、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第三个苹果:创新
乔布斯斯人已去,给人留下的不仅是思念,更多的是思考。时代要进步,世界在变化,教育对象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理念,还有工作方法、工作技巧、工作流程、工作手段都要变化。固守过去的一切,不思进取、不会创新,只能是隔山唱山歌,隔靴搔痒痒。
学校的大部分工作都要靠班主任队伍来落实,静下心来思考创新的时间很少。一方面是生动活泼的教育对象,千变万化的教育生存资源,鲜活有趣的教育要求,丰富多元的教育任务,日新月异的多变世界,另一方面是被捆得死死的教育实施者,僵化教条的教育过程,如何能适应教育需要?无怪乎有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变成了刀枪不入的变形金刚了。没有如来佛的神奇,如何让孙悟空逃出你的手掌心?注重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担当起教育的重任,也才能教有成效、学有所成,不至于误人子弟、误人前程。
人工智能下的创新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智能制造;通识能力;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下新岗位的方式、内容、方法、工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制造不再针对某个领域、某个专业,而是覆盖了各个产业,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引领和适应”的对应关系[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都必须了解国家的战略布局,明白智能制造无处不在,要有家国情怀,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一、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战略加速产业转型,提出人才培养新需求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实现制造强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3年)》提出,“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智能化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数控化,亟需具备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等多种技术技能复合的人才支撑。
(二)智能制造多种技术融合,提出人才培养新标准
2023年新职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报告指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生产装备通过信息技术有机连接,通过各类物联网感知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工业软件系统在线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现智能化生产,该领域预计到2025年达到450万人的人才缺口,其中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377.6万[2],高职学历的需求总量预计达149.08万,占比39.48%。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岗位,需要大量能将软件应用、数控加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技术技能融合的产业工人。这对专业升级发展、数字化改造提出了新标准,亟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提出人才培养新任务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关于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全生命周期”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四园同构”的产教城融合园区和“中国匠谷”等高地。作为拥有技师学院的在蓉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与技师融通发展、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成为学校的责任,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成都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智能制造对技能人才通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工业4.0时代,智能化赋能知识经济,劳动者仅凭一技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这就倒逼职业教育由“唯技而教”的专才教育走向通识教育和终身学习。通识教育,亦称之为通识能力,于20世纪80年代自美国引入,结合中国文化对“通”和“识”的解释,被翻译为“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中能够共通的普遍知识和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道德关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理论到实践的能力等。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对全球的教育改革都有着重要影响,其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社会一员,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承担对地方、对国家、对世界以及对自己的责任。在智能制造时代,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职业院校学生以下整理能力。
(一)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迫切需要坚持如一的品质,坚忍不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3]。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只有对事业具有高忠诚度,才能全身心投入,秉持严谨的职业操守、崇高的职业品质,培养敬业、专注、精益、坚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才能在制造质量和制造水平上取得持续不断的进展。
(二)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
智能制造是对传统制造的全方位提升,更是新技术、新思维、新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广泛应用的典型业态,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要贯穿于智能制造全过程[4]。创新精神是推动工业制造突破传统模式、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要求学生勇于挑战固有框架,不断追求新思维、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探索新的规律,获取新的成功。创新思维是打破惯常思维、求新求异的独特思维,是人类创造性的获得灵魂和核心,是人的创造力迸发的源泉。
(三)多元的人文素养
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中,人机工程、柔性制造、仿生制造、个性定制等一系列多元化、复合型、综合化的制造发展,必将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科发生更加紧密和广泛的联系与交叉。智能制造人才的人文素养也将成为面向未来发展的一种必备素养,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为服务成都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自觉担负起支撑地方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推广智能制造的“大众教育”,培养学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瞄准人才需求,科学定位培养岗位
对接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网、智、软、端、屏、芯六个领域中的智能终端,专业群确定了工艺设计、生产线规划、过程实施、监测反馈四个智造链主要环节,其拥有工艺设计和优化、智能产线安装和调试、智能设备操作调试与编程等十个典型工作岗位。基于岗位数字化、智能化要求,对十个典型工作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构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产线设计与调试、智能生产设备系统集成与运维、智能生产数据监测与反馈四个岗位群,这些岗位群需要多个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满足复合型学生就业需求。学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掌握产品数字化软件设计、柔性制造单元调试、高档数控设备操作、工业机器人柔性集成、生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技能,具备智能化、数字化融合意识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立足核心素养,打造培养“工匠素质”的课程体系
一是加强通识课程的德育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增设职教模块理论,形成有利于厚植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府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之中[5]。二是以融合的思想重构专业课程。对接新职业标准和相关“1+X”证书职业标准,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中挖掘知识、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有三大来源:基础理论层面、应用研发层面和实践性层面,制造行业的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发现只能通过“干中学”而习得。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实践。三是开设“智能文明”“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等公共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智能化素养,引导学生明白创新来源于制造一线,制造工厂本身就是一所“创新大学”,塑造学生人文情怀,增强对智能化产业的柔性适应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核心能力培养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按照职业工种等级标准整合原有实训室,建设数控车、数控铣、PLC编程、现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整理技能实训室,服务智造链四个环节整理能力、基础能力和双创基本技能培养。学校采取引企入校、校入园企等方式,依据理虚实一体化建设原则,重组、新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数控智能加工、数字工厂仿真训练等实训室,提质建设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西门子数字化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基地重点支撑专业群核心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双创能力课程的实施,以及专业群核心工种的职业资格高级—技师和“1+X”证书中级—高级认证考核。实训基地向群内外学生开放,采取学分认证置换方式,开展兴趣培养、第二课堂学习、专业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引导学生建立研发—生产—营销的全生命链、系统化思维模式。
(四)打造工匠学院,服务工匠人才发展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市总工会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筹建“成都工匠学院”,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成都工匠学院”聚集“成都工匠”优质资源,全力打造技能人才培育、现代产业发展精准服务、工匠人才社会价值实现的三大平台。依托“成都工匠学院”组建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产业学院,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开展选育“工匠之师”,实施“匠中育师”计划;开展项目化、实战化“师带徒”,实施“以匠育工”计划;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实施“滴灌援企”计划,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制造是本体,智能是灵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多关注工匠精神养成、创新驱动以及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力的社会变革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张培.“互联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及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逻辑[J].成人教育,2017(10):53-57.
[2]马雪峰,陈晓明,许朝山.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1):5-15.
[3]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10):27-31.
[4]李耀平,郭涛,段宝岩.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策略[M].第1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3.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精选5篇)
- 阅0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篇1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