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与骨伤科区别(整理2篇)
来源: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范文篇1
[关键词]眼眶骨折;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7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174-02
眼外伤是临床常见疾病,眼眶骨折是常见的伴发症。眼眶骨折后病情复杂多样,涉及眶壁及其邻近结构、眶内软组织及眼球的运动功能,CT使眶部骨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对诊断及正确分型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对本病的再认识,笔者收集2007年2月~2008年12月经临床证实的34例眼眶骨折,就其CT表现及受伤原因、临床症状、检查治疗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4例(34眼)患者中,男26例,女8例;右眼15例,左眼19例;年龄12~68岁,平均34.1岁。
1.2临床症状
本组32例有明确外伤史,其中,车祸伤16例,拳脚伤12例,棍棒伤4例;2例用力擤鼻后眼睑及眶区肿胀。主诉:患眼肿胀疼痛,视力下降,复视,表现为眶区肿胀,其中,眶区皮下瘀血32眼,伴鼻出血20眼,皮下气肿18眼,眶区感觉障碍14眼,复视8眼,眼球运动障碍2眼。视力光感~1.0。眼部并发症:球结膜下出血15眼,眼睑裂伤12眼,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9眼,球结膜裂伤4眼,角膜挫伤4眼,前房积血3眼,视网膜震荡5眼。
1.3CT检查
34例患者中,32例采用水平位及冠状位扫描,2例自发性者行水平位扫描。
1.4治疗方法
眼睑裂伤予以清创缝合,所有患者行早期保守治疗,应用抗生素、维生素、止血药等,短期应用强的松每天30mg,连服3d,减轻炎症水肿。有合并症者给予相应治疗。CT检出有明显软组织嵌顿者行主动转动眼球训练,每天2次,每次15~30min。1例下壁眶骨折并软组织嵌顿者行下睑睫毛下切口眼眶骨折修复术,1例粉碎性鼻骨骨折鼻科行整复术,1例行联合手术。
2结果
CT均表现为眼眶骨折,爆裂性骨折24眼(70.6%),其中,内侧壁17眼,下壁5眼,内下壁2眼;直接骨折10眼,其中,下壁9眼,下、外侧壁骨折1眼。伴鼻骨骨折2眼,伴鼻窦积血30眼,球后积血、积气17眼,眼外肌增粗7眼。经治疗后所有患者视力提高,8例复视患者6例治愈,1例向颞侧极度转动眼球见复视,正前方及阅读位无复视;1例术后仍复视,随诊至3个月后复视消失。
3讨论
3.1眼眶骨折的命名及分类
眼眶居面中部上半部分,是眼球的保护空间,但眼眶又与其他邻近组织紧密相连。眼眶骨折分类方法繁多,按骨折性质分爆裂性骨折和非爆裂性骨折。从颌面外科角度可分为眶缘内骨折(即爆裂性骨折)和眶缘骨折两大类。此处所指的眶缘是指眼眶各缘及与其相关的骨组织,可涉及上颌骨、颧骨、筛骨、额骨等,临床上常见的有眶顶骨折、眶-上颌-颧骨骨折、鼻-眶-筛骨折。范先群[1]认为应综合骨折、眼球、视力、眼位、泪道和畸形等多种因素,提出理想的分类方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制订和选择治疗方案。也有学者认为将眼眶骨折大致分为眼眶爆裂性骨折、眼眶内陷性骨折和眼眶复合性骨折,方便、直观,突出了受伤的程度、范围、周围组织受累状况、致伤情形和部位,有利于临床诊治[2]。
3.2眼眶骨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爆裂性骨折:眶腔基本是密闭的空间,当眶缘部受到比鼻眶入口处面积大的冲击时,使眶压急骤升高,升高的眶压壁受力最大处或最薄弱部分产生骨折。此种情况眶下受力最大,而内壁筛骨纸板菲薄,两者均易发生骨折。本组2例患者用力擤鼻后发生眶内侧壁骨折,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这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在眼球破裂之前,发生了骨折,缓解了眶压,从而使眼球免遭破损,所以这种患者视力往往良好,爆裂性骨折眶缘完好,致伤的冲击力为钝性外力,常见为拳击及撞击伤、体育运动伤等。②非爆裂性骨折:较强外力直接撞击或挤压于眶缘,使相应部位发生骨折、变形或移位。本组病例中爆裂性骨折24眼(70.6%),符合爆裂性骨折是最常见的眼眶骨折这一结论[3]。
3.3CT检查
对可疑眼眶骨折,CT检查是必须的。CT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有无骨折及其部位、范围、有无软组织或肌肉嵌顿等,CT扫描的注意事项:①范围要够大、全面,要包括双眶、额骨、颧骨、颧弓、上颌骨的全部,以免遗漏眶区相关结构。②要做水平位及冠位扫描,必要时加矢状位。③CT断层层间距不能太大,以2~5mm一层为宜。④为显示软组织脱出、嵌顿情况,应显示骨窗及软组织窗。有学者认为螺旋CT轴位薄层扫描加三维重建技术对眼眶骨折的诊断清晰、明确,定位准确,程度和范围适度,与同行的螺旋CT横轴位加冠位扫描方法诊断率无显著性差异,又减少了患者的射线辐射量,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了医患矛盾,应该作为眼部螺旋CT扫描的常规后处理技术[4]。
3.4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外伤史及临床症状,结合CT影像学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在车祸等复杂的外伤中,患者不诉说清伤情,牵拉试验可将眶壁骨折和眼外肌麻痹区分开来:眶壁骨折外展运动障碍应与外展神经麻痹相鉴别,眶底骨折的眼球上转、下转运动障碍应与动眼神经不全麻痹相鉴别。在眶壁爆裂性骨折的牵拉试验中由于肌肉嵌顿,牵拉时可有阻力存在,眼肌麻痹无阻力。
3.5治疗
早期出血及水肿较明显,口服皮质激素、维生素等神经营养剂及血管扩张剂,可减轻水肿,缓解复视,本组病例经保守治疗后有效率达94.1%。对手术指征,大致以眼球内陷程度和(或)眼肌嵌顿为依据,并且手术时机掌握在2周以内。也有学者认为应在伤后2个月内实施手术[2]。早期手术疗效优于晚期,早期手术指在外伤后2周手术[5]。本组2例均于2周内行眼眶骨折整复术,效果满意。
总之,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各种车祸及工农业外伤逐渐增加,眼眶骨折发病率逐渐升高,眶壁骨折后眶腔完整性的破坏,易造成严重的损伤后遗症,已引起眼科、鼻科、口腔颌面外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的重视。应用CT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对眶骨骨折患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及时诊断与治疗,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先群.眼眶骨折修复手术的现状和问题[J].眼科,2005,14(6):357-359.
[2]杨忠昆,肖利华,陈学国,等.眼眶骨折436例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1):39-42.
[3]肖利华.现代眼眶病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20-431.
[4]张孟荣.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眼眶骨折[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5):82-83.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范文篇2
【关键词】手掌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手掌洞穿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10例洞穿伤,其中6例采用前臂骨间背动脉哑铃状双叶岛状皮瓣修复,3例采用前臂骨间背动脉岛状皮瓣加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分别修复洞穿伤背侧和掌侧,1例采用胸脐双面皮瓣修复,掌骨和肌腱皮瓣修复术后3月移植修复。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手部功能恢复,疗效满意。结论:本组病例修复方法可行,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关键词:洞穿伤;手掌;软组织缺损;外科皮瓣
TheRepairofPenetratingWoundofPalmWithTissueDefect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clinicalresultofrepairingpenetratingwoundofpalmwiththedefectoftissues.Method:10caseswithpenetratingwoundofpalmweretreatedbythesemethodsinwhichtheinterosseouposteriorarteryflapin6,andthethorac-umbilicalskinflapin1,theinterosseouposteriorarteryflapcombinedwithfingerarteryflapin3.Result:Totalsurvivaloftheflapin10cases.Theappearanceandfunctionoftheflapweresatisfatoryafterafollow-upfrom4monthsto2years.Conclusion:Themethodsweresuitableinrepairingthepenetratingwoundwithskindefect.
Keywords:Flap;palm;Penetratingwound;Tissuedefect
手掌洞穿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外伤,我院自1990年至2003年收治10例病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5岁。受伤原因,均为冲床机械伤。除手掌手背皮肤缺损外合并示指伸屈肌腱部分缺损3例,合并中指伸屈肌腱部分缺损5例,合并第二掌骨骨折、部分缺损4例,合并第三掌骨骨折、部分缺损5例,肌腱与骨缺损,均采用二期修复术。合并第一掌侧指动脉和指总神经部分缺损3例,合并第二掌侧指动脉和指总神经部分缺损4例,神经与血管损伤于皮瓣修复前给予修复。皮肤缺损面积3cm×3cm~5cm×5cm,采用双叶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6例,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加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分别修复背侧和掌侧皮肤缺损3例,采用胸脐双面带蒂皮瓣修复1例。
1.2手术方法
1.2.1创面处理: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洗净创面周围皮肤及创面上的油污等污染物,切除创面污染及失活组织。创面骨缺损,采取联合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缺损两端,起稳定作用。
1.2.2供区处理,根据创面清创后缺损形状大小设计皮瓣,同侧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皮瓣与胸脐皮瓣设计为哑铃状双叶皮瓣分别修复掌侧与背侧皮肤缺损。前臂骨间动脉皮瓣加指固有动脉皮瓣修复法,其中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皮瓣修复背侧,指固有动脉皮瓣修复掌侧。除胸脐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外,其他供区游离植皮覆盖。
1.2.3皮瓣修复术后3月作功能重建术,用髂骨块移植于第二或第三掌骨,掌长肌腱修复示指或中指肌腱缺损。
2结果
本组病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双叶皮瓣,因张力较大,边缘出现部分张力性水疱,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患者经4月-2年随访,外形满意,手部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3讨论
3.1创面处理:由于为机械性伤,创面污染较严重,往往带有机油及加工物品的残留物,且创缘往往有挤压伤,并且涉及到深部组织,如果对污染或者挫伤失活组织清创不彻底,容易导致伤口感染甚至皮瓣坏死,最终手术失败。因此,彻底清创是防止创面感染及手术成功的关键[1]。
3.2手术注意事项:供区皮瓣必须按照清创后创面缺损形状及面积设计,皮瓣相对扩大20%,切取皮瓣时注意保护血管蒂,检查手指末梢血运,如无血运需先移植修复血管。
3.2.1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双叶皮瓣切取:由于骨间背侧动脉伴行静脉较细,术中应多保留血管蒂周围组织,移位后皮瓣腰部位于创口内狭窄处,要适当修整腰部组织或扩大手部创口,确保其既不受压迫,也不致引起静脉回流障碍,血管蒂长度要足够,以免腰部牵拉过紧,致皮瓣远侧叶坏死。
3.2.2指固有动脉皮瓣切取:必须以指动脉为轴,小心分离指神经,如血管蒂不够长,可结扎一侧掌浅弓以延长血管蒂。
3.2.3双叶状胸脐皮瓣切取:从远端向近端可快速分离,至脐旁2~3cm要细心分离寻找到血管穿支,保护好脐旁穿支不受损伤。穿支处宜带1~2cm的肌袖及小块前鞘,以防损伤穿支,皮瓣蒂部遗留的创面可用皮片修复手掌下方要放置纱布,以利通风,防止因潮湿而溃烂,还应经常,观察固定是否确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
3.3各种方法优缺点
3.3.1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双叶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具有血管蒂长,解剖位置恒定,切取容易,移位方便,不需二次手术断蒂,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等优点,且可填充洞穿伤形成的空腔,但在切取腰部时需注意保护血管,且需取足够宽的血管蒂,以保证血运,缺点时,如缺损面积较小容易,因张力过大,出现远端皮瓣血运障碍。另外前臂背侧供区疤痕形成,且为容易显露部位,影响美观。
3.3.2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加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分别修复背侧和掌侧皮肤缺损,手术难度小,成功率高。但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缺损面积有限,创面可能出现残留空腔,另外同样有供区疤痕形成,影响美观的缺点,需作切取两个皮瓣操作。
3.3.3胸脐双面皮瓣修复皮肤缺损,胸脐支相对恒定,血管蒂长,供区隐蔽,切取皮瓣面积大,供区可直接缝合,适宜修复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部贯通伤,操作较为简单,可作削薄,带蒂皮瓣抗感染力强,血运丰富,成活率高,应用较为安全,并且可带上神经,成为带神经有感觉皮瓣。但皮瓣较臃肿,需二次手术断蒂,强迫固定是其缺点。
3.4稳定支架:本组病例采取联合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缺损两端,起稳定作用,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构简单,固定牢靠,并具有可调性,可保持掌骨骨缺损两端固定于线性对位,保持掌骨长度;还有延长杆,可根据治疗需要进行延长或加压。术后护理方便,观察血运容易;同时可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及功能锻炼,以提高手功能康复的质量及速度。植骨后可加压,促进骨折愈合[3]。
总之,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受伤情况,以及术者对显微技术熟练程度作相应选择。
参考文献:
[1]周飞,刘勇.胸脐皮瓣带蒂转移一期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J].实用骨科杂志,2004,10(5):454-455.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收集3篇)
- 阅0骨科与骨伤科区别范文篇1关键词:外伤;骨化性肌炎;超声;诊断骨化性肌炎是发生于软组织特别是肌肉内的一种瘤样病变,大多数是外伤后形成的异位骨化[1]。目前有关该病的超声检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