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主体(整理2篇)
来源:
新兴市场主体范文篇1
关键词:量化宽松政策;国际资本;资产购买;MBS
一、金融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自2008年底以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具体包括三轮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与国债展期计划,为美国资本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同时,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零利率与新兴市场较高的利率形成对比,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新兴市场,进而影响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全球经济受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初级商品价格出现了长时间的上涨。2013年12月实施5年多的量化宽松政策迎来重要的转折点。2016年8月,美联储主席耶伦回顾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从最初的公开市场业务扩张到多项货币政策工具包,主要包括启动美联储对银行准备金余额支付利息的计划、大规模资产回购以及主动预期管理等。此外,耶伦充分肯定了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坚信货币政策可以应对大部分经济问题。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相应的政策工具调控市场货币量,进而影响市场利率与社会总需求。目前三大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当前是以信用货币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到全球经济状况。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化与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美国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也趋于多样化。除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外,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均在不同程度上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此外,美联储也在积极寻求相应的约束规则,以期降低社会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如图1所示,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主要通过发行国库券(U.S.Treasurysecurities)、机构MBS债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以及机构债务证券(FederalAgencyDebtSecurities)实施公开市场操作,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目的在于拉低长期的利率水平,低利率可促进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货币。从图中可以看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仅通过发行国库券调节市场货币量,正如耶伦所指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简单的,但对当时的经济运行情况是有效的。此后,机构MBS债券以及机构债务证券均被FOMC采用来调控货币供给量,其中机构MBS债券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以来,系统公开市场操作账户中各组成证券的份额在逐步变化,该证券投资组合规模剧增,平均期限延长。截至2016年8月底,这个组合的规模已达42450.5亿美元,巨额资产规模是危机前的四倍之多,预测未来公开市场操作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从2008年底以来,FOMC实施了三轮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LSAP)和国债展期计划。如图2所示,FOMC于2008年11月~2010年3月推出了第一轮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主要目的在于稳定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据统计,此次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买入的机构抵押支持债券金额高达12500亿美元、机构债券金额涉及1720亿美元以及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对于第二轮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美联储意在维持通货膨胀率目标值,因此于2010年11月~2011年6月购买了金额高达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此外,2011年9月,FOMC推出国债展期计划,置换短期国债为长期国债,此次计划意在延长债券平均到期年限,共涉及置换债券规模为6670亿美元。2012年9月,FOMC启动了第三轮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此次计划联储最开始购买机构抵押支持债券,并在2013年1月,即展期计划结束后只买入国债。如图2所示,截止2014年10月,即第三轮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结束,FOMC总共购买的机构抵押支持债券金额高达8230亿美元,国债金额高达7900亿美元。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美元作为信用货币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美国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全球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给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这些资金一部分在本土银行体系内循环,降低了美国本土的融资成本,另一部分则通过利差交易流向全球高风险市场,导致美元全面贬值、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飚升和新兴市场资产价格膨胀等。
1.国际资本流入与市场通胀水平。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与本国汇率稳定三个目标中,大部分新兴经济体通过外汇市场干预试图坚守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时对本国汇率基本上采取盯住机制,对国际资本采取部分管制的态度。2002年~2012年,新兴经济w在享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针对外汇市场实施了大量干预操作,外汇干预结果导致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统计显示,全部新兴国家的外汇储备从2002年的1万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7万亿美元。其中,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该数值在2009年首次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但此后又直线上升。在全部的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中,中国占据了当中一大半的份额,新兴经济体的央行面对大量流入的国际资本,试图通过冲销式外汇市场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事实上,由于国际资本流入量较大,新兴经济体无法通过出售央行债券或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完全抵消本币的发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也直接影响本国的通货膨胀水平。据统计,新兴经济体在这段时间的通货膨胀水平年同比增长率远远高于美国总体通胀水平,同时,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汇率在此段区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升值。
如图3所示,在所有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的组成货币种类中,美元一直作为主要的储备币种,占比幅度从2002年66.9%下降到2012年60.5%;排在第2位的是欧元,占比幅度从2002年24.3%下降到2012年23.5%。此外,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的组成币种更加多样化,也有利于增强其应对风险的能力。
尽管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正在逐步探索未来的汇率改革路径,但在已实施汇率制度改革的新兴经济体中,成功转型的相对较少,伴随着汇率制度改革引发的金融危机也值得借鉴与深思。表1汇总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过渡中,主动转变和因危机导致的被动放弃经济体情况。
2.初级商品价格上涨与市场泡沫。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货币和信用,主要有三个去向:全球金融货币市场自我循环、大宗商品市场、以国际资本的形式流入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加大了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风险。资产价格飞涨,大量投机者入市,催生乐氐呐菽。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大量资本流向亚洲国家,90年代中期之后,美联储开始加息导致资本回流美国,所涉及的亚洲国家被动接受催生泡沫到破灭的过程,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亚洲国家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在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亚洲新兴国家承载了大部分的国际游资。IMF数据显示,2010年以后,世界金属市场、粮食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等价格出现显著上涨,这也被称为因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以邻为壑”效应。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2013年12月美国相继减少证券购买、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国债金额。FOMC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进入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逐步退出的影响,美国经济复苏明朗,加息预期形成,而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正承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外溢性风险。历史经验表明,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美国经济进入加息预期周期,美元随之出现持续走强趋势,进而引发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外流、新兴经济体的本币急跌、新兴经济体本国的资产价格大幅缩水,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金融危机接踵而至。
具体而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可以分为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两个层面(边卫红等,2013)。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QE退出的影响。
首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加息预期形成,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将发生逆转,资本大规模回流将导致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数据显示,2013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以来,美国股票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越来越受到个人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的欢迎,数千亿美元资本流入ETF,2013年ETF资产全年增加1880亿美元,2014年ETF资产全年增加2320亿美元。截至2014年年底,美国ETF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美元。美国ETF市场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花了18年时间,但只用了4年就达到2万亿美元。
其次,国际资本流出导致的新兴市场“资金池”流动性趋紧,“资金池”水位的下降将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的泡沫面临着破碎的风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受QE退出的影响,自2013年12月QE退出计划以来,标普高盛商品指数中的24种大宗商品中,其中有14种商品价格出现下跌,谷物和贵金属价格跌幅最大。黄金、大豆、铁矿石和铜等大宗商品价格深度下行,对新兴市场的经济复苏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期间,对高流动性资本形成强烈依赖,过度的流动性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了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导致资本市场的价格在此期间急速上涨。市场泡沫在顺周期时总是安然无恙,但在逆周期时将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体现出来。目前,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的支撑产业为房地产,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将直接影响本国银行体系与金融系统,影子银行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均将暴露。
最后,QE退出的节奏无疑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本轮经济动荡的主因。美元大规模从新兴经济体回流到美国,美元升值预期形成,新兴经济体币值贬值预期形成。为保持资产增值,新兴市场将青睐美元资产,抛售本国货币,加剧本币贬值预期,冲击本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供应和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波动。此外,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暗示着美国私人部门去杠杆化的基本完成,美国实体经济随之复苏。在美元强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的大背景下,本币贬值将带动新兴经济体出口的增长,形成新兴市场出口生产的扩张效应。
以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本文将阐述美联储QE政策退出如何通过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这两个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在实体经济方面,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导致中国进口产品成本下降,这将有效降低中国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在金融市场渠道方面,资本回流与人民币贬值预期形成,将导致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同时有利于出口。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在QE政策推出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长期以来通过债券发行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被动冲销国际资本的流入,以减少市场的流动性。当国际资本流入变缓甚至从流入转为流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将面临困境。一方面,此时如果放松银根,将导致本币吸引力进一步下降,国际资本加速流出。另一方面,如果此时不放松银根,本国经济出现进一步的下行,金融市场短期流动性可能陷入困境。
四、结论与展望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与退出的全过程中,新兴市场享受着过度流动性带来的泡沫狂欢,当狂欢告一段落,新兴经济体仍需要面对银根缩减的经济下行压力。面对美国QE计划的退出,巴西、印度、土耳其、南非纷纷加息。面对本币贬值、国际资本外逃的状况,本币加息在短期内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缓和这种状况。但在长期内,本币加息相当于缩减本国的市场流动性,同时增加本国金融市场的资金成本。大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之新兴市场对利率敏感性较高,因此提高利率这个措施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金融市龀鱿侄唐诘牧鞫性匮乏。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目前市场上的资金量并不缺乏,中国人民银行释放出的流动性大部分停留在金融体系内循环,这些资金很难流入实体经济。因此,市场利率的提高可以提升中国的储蓄率,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从这个角度看,加息是可行的。此外,新兴经济体应适度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监管,在此基础上防止本币过度贬值。政策当局在必要时需要对资本市场流动性设置监测管理机制,对资本流向进行适当监管,切不可完全放开国际资本市场,完全放开仍需等待时机。
参考文献:
[1]何国华,彭意.美、日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的溢出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4,(2):19-28.
[2]蓝虹,穆争社.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全景式回顾、评价与思考[J].上海金融,2015,(7):51-65.
[3]马理,余慧娟.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金砖国家的溢出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5,(3):13-22.
[4]聂菁,金洪飞.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行业出口的溢出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5,(3):3-12.
[5]王大为,孙文奕.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6,(3):119-122.
新兴市场主体范文篇2
动力还是很强劲
《理财周刊》:新兴市场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表现惊人,尤其金砖四国中巴西、印度、俄罗斯的涨幅均超过了100%,你们是否会担心它们存在泡沫化的风险?
Geoffrey:新兴市场股票一直以来被认为比发达国家市场股票风险更高,所以我们看到它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跌幅更大,但是在2009年的反弹复苏速度也更快。2010年可能是―个市场震荡整合的年份。
在上半年出于对部分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紧缩政策的出台和中国房地产政策调控的担忧,新兴市场的表现可能有所波动。但现在的估值仍在它的历史平均区间内,还略低于世界其他国家,也低于中国股市的估值水平。所以我们看不到新兴市场在今年会比发达国家表现差的理由。实际上,我们认为新兴市场中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会支撑其股市的强劲表现。
从短期来看,新兴市场的持续增长动力来源于三方面:一、全球低利率;二、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在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方面的相对脱钩;三、投资者较强的风险偏好和现阶段市场较低的波动性。而中长期的持续增长动力则来自于新兴市场GDP和企业盈利的高速增长,净资产回报率的提高,不断明显的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脱钩迹象以及新兴市场国家较低的负债水平。
《理财周刊》:有海外基金经理认为“要看一个市场以后增长的势头有多强,主要是看之前的衰退有多凶”,在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显然没有美国等欧美发达市场衰退严重。在未来世界经济的复苏增长中,新兴市场还能跑赢成熟市场吗?
Geoffrey:我们确实认为,新兴市场因为拥有更好的基本面因素和强劲的结构性动力,包括人口红利、消费增长、城市化和基础建设的大量投入,从而能够跑赢成熟市场。其中最值得信赖的投资因素是人口红利。在未来的几年,新兴市场的劳动力将会持续增长,而成熟市场国家的劳动力却会因人口老龄化而逐渐减少。
看好俄罗斯、中国和印尼
《理财周刊》:经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后。金砖四国似乎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你们怎么评价他们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金砖四国中,你们今年更看好哪个国家的投资机会?
Geoffrey:总体来说,我们认为新兴市场会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我们看到金砖四国的家庭消费增长在2007年首次超越美国,金砖四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进口总额也超越了美国,中国的汽车销售量在2009年超过了美国。这些都说明金砖四国作为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也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新的主要投资目标。我们现在对金砖四国的配置超过了投资基准中金砖四国的权重。
其中,我们今年对俄罗斯和中国都比较看好。无论从历史数据还是和横向比较来看,俄罗斯股市现在的估值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俄罗斯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的价格,而我们认为今年大宗商品市场的乐观展望,在短期内是支撑俄罗斯市场的主要动力。同时,俄罗斯是世界上生产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矿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它的金融体系也比较稳固,对外债务较少,和中国一样,是全球净债权国之一。
尽管近期的政策因素导致了一些波动,中国股市的估值仍然是合理的。我们对中国看好主要是因为它相对有利的宏观基本面和中国政府对保持经济增长的决心和手段。
《理财周刊》:除金砖四国外,未来新兴市场的“新星”你认为将会是哪些?
Geoffrey:我们最近比较关注印尼,主要是因为它年轻的人口结构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所带来的结构性投资机会。印度尼西亚在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中增长率排名第三。亚洲金融风暴后,印尼坚持削减外债比例,减少债务杠杆,提高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性,最近的国家信用评级提升就表明了这一点。一些印尼的公司,例如印尼汽车制造商Astra,受益于国内强劲的汽车需求和低利率环境,前景值得期待。
《理财周刊》:如果从行业角度来讲,你更加看好哪些行业的投资机会呢?
Geoffrey:在资源类股票一波大幅上涨后,最近我们比较看好消费受益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这其中包括消费业和银行业。消费业在新兴市场,特别在亚洲,是―个长期的主题。在今后的几十年中,消费在新兴市场将随着有利的人口结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低水平的家庭负债而受益。金融业的优势主要在于低估值。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银行的储备充裕,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而净资本回报率却比较高,值得投资。
长期超越基准的秘诀
《理财周刊》:我们知道,你们管理的全球新兴市场基金长期以来超越比较基准,业绩表现非常抢眼,能否透露一下投资秘诀?
Geoffrey:确实,UBS全球新兴市场基金在牛市和熊市都超越了投资基准,表现比较稳定。
我们投资研究的核心,是通过瑞银独特的多阶段现金流贴现模型,来发现股票的内在价值,并将之与股票价格作比较,结合基本面来分析判断其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我们从市场的错误中获取超额收益。比如市场对短期市场噪音的过度反应,还有对产业或公司的结构性变化估计不足。这些“错误”会导致证券价格偏离内在价值。
《理财周刊》:新兴市场虽然上涨较快,但通常波动也较大,你们是采取何种策略以降低组合风险、获取超额收益的?

新兴市场主体(收集3篇)
- 阅0新兴市场主体范文篇1动力还是很强劲《理财周刊》:新兴市场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表现惊人,尤其金砖四国中巴西、印度、俄罗斯的涨幅均超过了100%,你们是否会担心它们存在泡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