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案例及分析(整理2篇)
来源:
食品安全法案例及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对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对新时期高素质创新性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据此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等[1]。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学科间知识点相互交叉多,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着重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食品卫生安全监测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2]。我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精炼教学内容和转变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基础上,采用基于问题的PBL教学法、基于案例的CBL教学法、基于团队的TBL教学法和基于自主研究的RBL教学法混合授课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L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而完整的基础知识
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的知识系统化、专业化,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线。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营养学基础、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公共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和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基础知识[3]。
我们通过对本学科的理论内容进行系统性梳理,制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大纲,采用LBL讲授法使学生形成一个大体的思维框架。对各章节的基础知识做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既能保证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能准确、快速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利于节约教学资源。
2CBL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以问题为基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具体案例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先用LBL法系统讲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再采用CBL法对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我们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食物中毒以及食品安全等章节严格筛选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解“食品添加剂”时基本步骤如下:(1)布置案例: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先给出影响广泛的苏丹红、塑化剂、三聚氰胺等滥用食品添加剂案例,学生在课下分组了解相关内容,做好准备。(2)讨论案例:课堂上各组学生汇报各自了解到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使用要求、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卫生管理方法,小组间围绕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3)点评案例:教师对案例相关知识、发生机制、食品添加剂带入原则等进行深层次阐述并进行总结。(4)案例报告:课后要求每组交一份总结报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学生围绕案例思考、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我创新能力[4]。
3PBL教学模式从细节到整体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思维
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也称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病例为先导、教师为向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5]。通过CBL和LBL授课方法可以让学生牢靠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础知识,PBL教学则可以对特定问题进行学习。在“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单元中采用PBL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置课堂提问,以“营养与糖尿病”为例,教学目标是掌握糖尿病的膳食营养防治原则,通过引入糖尿病病例,设置以下问题:按照糖尿病的病因诊断标准,该患者属于何型糖尿病,是哪种危险因素引发的?引导他们在饮食方面开展比较深入的阐述。该病人属于哪种类型的肥胖?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在生活方式和饮食上如何进行控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遇到问题并重点讲解,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4TBL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协作意识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eam-BasedLearning,TBL),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学生通过相互协作的团队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形成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TBL是在P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不自主思考、习惯于依赖教师和教材问题[6]。在食物中毒、食谱编制案例分析等教学中,通过TBL教学,极大地增加了学员的参与度,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使其运用知识的能力显著提高。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典型案例使用TBL教学法:(1)课前准备:教师的提前1周指导学生预习亚硝酸盐中毒、砷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等相关内容,告知教学目标和学习要点。6~8人为一组,围绕引起中毒的原因、流行病学特点及中毒症状自行分配资料查阅、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任务,小组成员讨论得出认可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2)课堂讨论:每组推选1人汇报小组学习讨论的结果,再进行组间讨论,通过团队协作达到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急救与治疗、预防措施等最佳的讨论结果。(3)总结引导:教师对各组发言进行点评,围绕本章节的重点和疑难进行进行启发和引导,提出改进要求并做最后总结。
5RBL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和创新性学习
研究型教学模式(Research-BasedLearning,RBL),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科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引导学生利用和整合大数据环境下各种不同教学资源,主动发现、分析直至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包括提出问题—搜索资源—解决问题—交流总结4个步骤[7]。提出食品新技术中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学生通过翻阅图书、查阅文献、收集网络资源等方法,选取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统计学分析等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进行整理归纳并完成研究报告。教师对研究报告分析点评,提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建议,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进行研究并解决问题,减少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8]。
食品安全法案例及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验;食品质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00-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世界范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如英国疯牛病、亚欧口蹄疫爆发、美国多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暴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暴发、英国和中国苏丹红事件、中国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的超标使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等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了适应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精通食品安全与检验业务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食品安全与检验》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从安全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及其预防措施,以及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检验问题,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预防食源性疾病,保障食用者健康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食品安全与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了解在食品生产、开发、销售等环节中的现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理念和控制措施,掌握食品检验的新技术,拓宽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现代食品检验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的扩展和更新,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技术不断涌现。因此,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形势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需提高《食品安全与检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
一、《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内容的改革
《食品安全与检验》是以各类典型食品为对象,研究其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及其预防措施,以及在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检验方法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内容涉及化学、食品分析、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在2006年第一次开设这门课时,采用的教材为陈炳卿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食品卫生学》。由于这本教材的内容较多,本课程的学时又有限,只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如主要食品的污染问题、各类食品的卫生问题及预防对策、食品的监督管理理论与方法等。自2009年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内容变化较多,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及时更新和补充,如食品安全的理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可追溯体系、食品监督管理体系等内容的更新,并增加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与检验》中关于检测的内容,是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手段对食品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分析评价。食品的检验和评价主要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及毒理学检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国内外的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研究出了许多新的食品检测方法,开发出许多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样品的前处理、试剂的使用和配制、检测过程和数据处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从而缩短了总的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因此,教师对食品检测技术进行了更新,如增加了快速检测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将这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原理和方法、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技术等加入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食品学科前沿的新知识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深入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二、《食品安全与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经常被采用,但这两种新型教学方法在食品科学领域教学改革上的应用还需要摸索和尝试。其中“案例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代表性案例,启发学生积极讨论并获得正确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小组讨论法”是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通过引入“小组讨论法”,能提升学生参与“案例学习法”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思考,鼓励发散性和逻辑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应用于《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中,对食品安全法的部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布置案例分析作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熟悉案例。将班上学生分成6~7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每人预习的案例进行讨论,最后综合整理本组成员的讨论提纲或结果,得出本组案例分析的结论,待课堂上发言。这些工作在课前完成。其次,在课堂上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做记录和补充,教师留些课堂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讨论,问题越辩越明,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他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理解能力。此外,有利于师生互动,针对所分析的案例,学生可以就某个迷惑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或师生间讨论,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最后,教师对本次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总结学生的结论,并提出教师本人的结论及学习建议,及时表扬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让其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探究。当然有的学生会不太接受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教师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沟通。
教师设置问题或案例应依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精选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组讨论,强调组内合作、任务共担、资源和成果共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得到启发,主动地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有机地结合是比较适合本课程教学改革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检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有关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为将来从事食品安全控制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这是课堂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由于食品的种类繁多,本课程仅针对有代表性的粮食、肉蛋乳、调味品以及饮料等典型食品开展实验研究,使学生掌握各类典型食品的主要安全问题、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的控制及如何正确评价。
原有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原因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的时间长,仅利用实验课的学时较难完成;验证性实验只针对某一检测指标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无法继续深入探究,不能前后连贯的研究和解决一些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项目,开展不宜分散安排的食品分析与检验综合实习和食品工艺与质量综合实习教学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假期和开学前,连续六周时间进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提供一些选题,学生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题目,自行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与教师探讨,然后开展相关安全项目的测定、综合比较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及预防措施等。通过这种基于研学理念的《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学生对感兴趣的选题开展实验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全面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四、结语
《食品安全与检验》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新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及控制措施,满足新形势下食品安全检验和监督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的检测技术成果,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在实践教学上增加综合和设计型实验,并开设基于研学的综合实习。实践证明,学生不仅掌握了食品安全与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也逐渐提高了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实践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上述的教学改革尝试还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永慧,吴永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