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要点(整理2篇)
来源: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篇1
关键词:昏迷;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
因为存在各种原因造成的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异常而出现的意识、感觉、精神活动障碍称之为昏迷,昏迷是目前急诊科普遍的病症,病因复杂,往往与外伤、中毒、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而且病死率居高不下,高至20.00%[1]。此类病人存在严重的意识障碍,由于自身病情严重而不能自主提供有效信息,倘若不能及时确诊病情,则极易延误诊断,甚至造成病人死亡[2]。本研究探讨了昏迷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要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昏迷患者,数据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两组,每组100例,200例患者均自愿参与临床研究。对照组100例研究对象中,男52例,女48例,患者年龄34~75岁;研究组100例研究对象,男44例,女56例,患者年龄35~76岁。分析上述患者昏迷的原因得到:20例患者为颅脑损伤、44例患者为农药中毒、20例患者为煤气中毒、脑血管意外56例,心脏患者35例,镇静安眠药中毒10例、糖尿病15例。
1.2方法
1.2.1院前急救方法①急救人员在接到呼救电话时简要问明地点与患者症状,并告知不可随意搬动患者,视患者情况科学使用急救药品。马上出车,在车上做好急救准备。②赶到现场后,综合分析现场状况、患者症状,结合现场目击者的说法,针对引发患者昏迷的主要因素进行确定,提高临床诊断工作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好输液速度。③准备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取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与医院急诊科联系,汇报患者详细情况,通知医院做好准备。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行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院前急救及护理,详细方法为:
1.2.2.1完成预见性护理程序的有效构建,从根本上更新临床护理观念,了解国内外相关急救体系的构建情况,吸取经验。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案前,安排科室护士长针对近几年昏迷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意外事故为主题组织座谈会,所有护理人员均要对相关护理策略进行整理以及系统总结,经过详细研究和讨论后确定具体的临床护理路径[3]。
1.2.2.2在对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的过程中,因为昏迷患者很可能出现严重疼痛问题或者呼吸堵塞等问题,因此,应尽可能保持患者呼吸通道的畅通,针对昏迷患者实施氧气治疗。在针对患者实施呼吸抢救后实时监测患者呼吸状况,保证急救工作的科学和有效。
1.2.2.3在对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给予科学的认知纠正。因为昏迷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可能会感到紧张以及焦虑。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预见性地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患者存在的认知错误进行宣教,达到良好的纠正效果,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昏迷及相关临床治疗知识,提高其治疗和护理配合度[4]。
1.3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7.0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以t检验,检验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用χ2进行检验。当P
2结果
2.1上述两组患者的救护车到达时间以及有效抢救时间分析
研究组救护车到达时间为(32.20±28.55)min,对照组救护车到达时间为(35.66±32.35)min;研究组救护车到达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研究组及对照组的救护成功率分析研究组100例患者中救护成功的有96例,成功率为96.00%;对照组救护成功的有72例,成功率72.00%,研究组总体救护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昏迷患者对光线、声音等外在因素不敏感,存在意识障碍,导致临床确诊病情以及治疗面临极大困难[5]。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急诊医生对病情的判断能力,提高急诊准确率及急救成功率。护理要求安排理论知识丰富且整体护理观念较强、具备良好救护技术的护理人员针对昏迷患者开展的一种临床护理,有效的护理模式主要是为了促进临床抢救质量的大幅度提高[6]。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救护车到达时间以及有效抢救时间分别为(32.20±28.55)min和(43.52±14.24)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5.66±32.35)min和(64.55±13.45)min,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昏迷患者,在院前急救及护理要点做好相应的工作,那么就能够大大缩短救护车到达时间以及有效抢救时间,促使患者的救护成功率明显提升,促使其得到很好地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WUHai-long,SUQiang,ZHUYan,XUELei.StudytontheEmergencyMedicalServiceEvaluationandImprove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PlantEngineeringandManagement,2014,04:199-206.
[2]郭雅波.院前急救护理对急诊昏迷患者预后影响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4:506-507.
[3]王丽,张富强.品管圈活动改善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气道护理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5,05:580-584.
[4]谭显玲.院前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在昏迷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18:2839.
急救护理要点范文篇2
【关键词】老年急诊;特点;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59-01
就目前来看,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老年急诊患者的数量也随之上升,从老年急诊的特点、老年疾病的类型以及老年急诊人数等多个方面来看,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高,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显著增多[1]。老年急诊患者中,病情严重,疾病种类复杂,发病时大多数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加上患者家属的恐慌与烦躁,对老年急诊患者的情绪造成严重的影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有一些老年患者的疾病发作比较缓慢,在就诊的时候虽然没有出现急症表现,但是在就诊过程中病情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变化。为了提高老年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80例老年急诊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急诊室收治的80例老年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62-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9±9)岁。41例心血管疾病,19例单纯高血压发作,12例脑血管疾病,5例急性胃肠炎,3例外伤;合并肺部感染25例。
1.2老年急诊特点
1.2.1症状特点
本组大多数老年急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典型。将疼痛作为特征的疾病,经常缺失疼痛症状,例如:急性心肌梗死13例,其中4例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合并肺部感染25例,其中有16例没有明显咯痰、咳嗽症状,而以消化系统、精神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就诊;脑梗死8例,其中2例无神经症状。
1.2.2夜间急诊多且重
本组80例患者的临床统计资料显示,老年急诊患者夜间疾病发作的数量要多于白天发作,61例夜间发作,占76.25%;19例白天发作,占23.75%。41例心血管疾病中,13例急性心肌梗死,占31.7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1例夜间发作,占84.62%。其他疾病经常于夜间加重,例如:心脏病并发心功能衰竭,主要在后半夜中出现无法平卧、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发热现象的患者,在夜间的发热温度更高,通常情况下均>38℃;将疼痛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患者,夜间的疼痛程度相比于白天更加严重。
1.3护理方法
1.3.1加强夜间护理
根据老年急诊患者的夜间急诊多且重特点,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夜间护理的力度,在夜间重点时段中,应当安排急救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值班,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应当重点进行护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当老年急诊患者在夜间出现病情加重情况时,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告知主治医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避免老年急诊患者由于抢救不及时,导致死亡。
1.3.2认真、仔细的巡查
急诊护士应当对老年急诊患者进行认真、仔细的巡视,观察患者的面色、行动是否存在困难、精神状态以及神志,对于呼吸困难、面色差、神志不清以及自诉病情严重的患者,立即采用担架或者轮椅将其送至急诊室,并且优先进行救治,必要时给予患者吸氧,防止治疗延误,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1.3.3及时抢救
急诊护士应当实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严重病情,立即告知急诊医生,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护理人员应当了解与掌握急诊抢救知识与技术,熟练抢救器械的应用方法,熟悉不同类型急救药品的用途与使用剂量,还要熟悉中毒所需要使用的拮抗剂与解毒剂,在抢救老年急诊患者中能够快速准确的使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为老年急诊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3.4重视急救设备管理
护理人员应当确保各种急救设备仪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及时补充耗材,派遣专人对急救设备进行管理,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制定合理的急救设备保养操作规程。合理的抢救护理措施与严格的规章制度是提高老年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条件,分工明确、科学合理的抢救护理流程是保证老年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护理人员应当确保抢救设备仪器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防止由于抢救设备仪器出现故障而造成老年急诊患者抢救出现延误,导致抢救失败。
2结果
本组80例老年急诊患者,经过良好的抢救护理,均抢救成功,无1例出现死亡,抢救成功率为100%。
3结论
老年急症患者中,大多数为慢性病,由于长期受到病症的折磨,造成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其次,一些老年患者由于小病而不愿意到医院中进行诊治,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主要通过自行服药控制病情,当病情突然加重的时候,大多数老年患者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导致患者出现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增大,产生恐惧、忧郁、绝望的心理;当候诊时间与检查时间比较长的时候,会加剧患者的焦虑、紧张,这个时候就有可能造成患者疾病的发作。因此,老年急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十分迅速,护理人员应当充分的重视。
大多数老年急诊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均呈现随机性[2]。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巡察力度,实时关注患者病情出现的变化,并且依靠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用尽一切方法挽救老年急诊患者的生命。
本组研究中,80例老年急诊患者经过良好的抢救护理,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100%。与王春燕[3]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老年急诊患者的病情变化十分迅速,病情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充分重视病情的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迅速将抢救器械仪器准备到位,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护理人员对老年急症患者采取的正确抢救护理措施,能够提高老年急诊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晋华,郑秀云.老年急诊的特点与抢救护理[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05):39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