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整理2篇)
来源: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篇1
1古希腊自然法
1.1古希腊自然法产生的自然历史背景
从地理角度来看,古希腊四面环海,地势起伏平缓,土壤较为贫瘠,因此不利于农耕文明的产生。然而,古希腊的先民取长避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中海气候与深水良港优势,发展手工工商业与海运贸易,此类重商主义的氛围烘焙了希腊人独特的海洋文明气质――独立、自由、理性、富有探索精神,形成了自然法产生所必备的人文主义内核。此外,古希腊所组成的岛屿星罗棋布,爱琴海深入内陆,各个区域由于上述客观因素,被硬生生的隔离开来,由此产生了希腊小国寡民的城市联盟――城邦。以西方民主的发源地雅典为例,历经梭伦、克里斯蒂尼、伯利克里等执政者的民主改革,雅典公民获得了一系列参政议政的权利。由此,城邦政治的权利主体由一人扩散到了全体公民,战争、媾和、缔结条约等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由此可见,畅所欲言的城邦民主削弱了个人独裁的力量,为正义、理性、秩序为特色的自然法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A。
1.2古希腊朴素自然法的形成及演进
早期的自然法学派均认可“法律即为正义”这一论述,因为自然法约束着立法者,其所立之法一定是符合正义与理性,但随着哲学辩证法思想的产生,许多学者开始对上述论断提出质疑,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写的《安提戈涅》。安提戈涅是俄狄浦斯与其母之后所生的女儿,她的两兄弟Poly和Eteo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双双败亡,Poly的叔父Creon赚得渔翁之利,顺利登上王位。按照当时的法律,Eteo的行为违法,所以其尸首不能安葬,安葬者将被处以活埋的惩罚。但是安提戈涅在人性的驱使之下,仍旧冒死安葬了Eteo,这一行为引发了已登上王位的叔父的强烈不满,他说道:“这些法律是强大的,你必须服从它!”,这一强烈的戏剧冲突,揭示了当时自然法与人定法的矛盾,人定法在最为圆满的状态之下应该是完全符合自然理性的,但它不能作为正义的代名词,因为立法者有自己的私欲,加之在利益集团的引导之下,其所立之法极有可能偏离正义与理性,成为维护少数权贵的恶法。因此,普遍、永恒、稳定的正义与理性应该作为衡量人定法的最高尺度,那些将法等同于正义与理性的论断显而易见是片面武断的。
2《理想国》中的朴素自然法思想
2.1正义论
柏拉图对于探索正义内涵的方法,先从感性角度出发,通过设问与回答,分别驳斥三种错误的正义观。第一种情况下,玻勒马霍斯强调“欠债还钱就是正义。”第二种情况,有人认为“正义一定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否定:第一,“对强者有利的不一定就是正义”;第二,正义不一定是当时强者的利益;第三,强者的利益包罗万象,正义只是一个方面。因此,正义应该是普遍、广义的,不应该以对象的强弱等级来划分其归属。第三种情况,正义被概括为“最好与最坏的折中”:最好的情况便是做了坏事不受惩罚,最坏的则是被处罚受罪之后无法报复,对此种情形的正义,柏拉图虽没有进行有力回击,但是却明确表示反对。
正义可以划分为“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两者都是理念正义,是个人与国家一切美德与操守的至上概括。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由三类人所组成的:具有立法、管理职能的统治者;秉承统治者意志,对内镇压,对外征战的辅助者以及第三类从事生产与商贸的生产者。只有当这三类人合理分工,各司其职之时,国家才能达到所谓的安定有序即正义。对于“个人正义”的论述,柏拉图也采用了与前述相似的分类法则。其将个人的灵魂分为理智、激情与欲望:理智指的是灵魂中理性的部分,用于思考与推理;激情与欲望都是非理性的部分,前者是愤怒的发泄口,后者是人们用以感受爱、饿、渴等生理欲望时所产生的。
2.2“哲王”政治
柏拉图将城邦政体划分为四种模式:寡头政体、君主立体、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首先,其余几种政体都是多人的联合执政,执政官的素养良莠不齐,尤其是民主政体,倘若代表主流意见的多数群体的思想都是愚昧无知的,那么苏格拉底被处死的情形就会经常出现,这将会极大的破坏城邦民主,导致公民趋向非理性。其次,相比于专制政体统治者的至高无上性,法律的地位在余下三类政体当中居于顶层。执政者、辅助者、生产者,每个城邦的公民阶层都必须服从法的无上权威。若将法律定义为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在正义论战之中已经反驳过,强者的利益是多元化的,对强者有利的未必就是正义的,那么此时的法很有可能就是偏离理性与正义的恶法,服从恶法便是助纣为虐。再者,法在执行过程当中会受到多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对于那些无法节制欲望与激情的底层生产者而言,出于对于利益的考量,为“善”极有可能会导致自身权利的丧失,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对法律进行“变通执行”;更有甚者,会打着正义的旗号,践踏他人的权利。当法丧失稳定性,沦为朝令夕改的工具,那么社会就无法围绕理性秩序所运转。
3柏拉图自然法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柏拉图的《理想国》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充满理性色彩的乌托邦主义,书中对正义、“哲王”政治的叙述开创了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先河,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部分理论存在明显的纰漏。
3.1正义论中的阶层固化思想
在论述正义的过程中,柏拉图将雅典公民草率的分类为统治者、辅助者、生产者三个等级,并且认为只有当各个等级的公民各司其职,心无僭越之意,才能达到国家正义。柏拉图作为财产丰厚的城邦公民,提出一系列带有歧视与偏见色彩的阶层思想也不足为奇了。
3.2“哲王”政治中人治色彩过于浓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将构筑美好城邦的未来寄托在“哲学”王身上,认为只有在接受哲学教育、掌握自然理性法则的公民才能成为城邦统治者的候选人,因此专制政体是最佳的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柏拉图发现,要找到一个道德高尚、理性正义、品性优良的统治者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退而求其次,在晚年的著作《法律篇》中提出了次等的统治方案,即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由此可见,人治不可能完全取代法治,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即便是掌握玄妙自然法则的统治者,也是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导致其决策与立法倾向的复杂化;加之人的内心有七情六欲的干扰,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使灵魂中的理性节制欲望与激情,因此必须要使统治者服从法律这一看得见的正义。
4结语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明史上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一本划时代巨著。虽然其中很多理论在用当代的价值观来评判之时,略显粗糙与陈腐,但是他对于政体运作模式的描述,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类似于“何为正义?”、“人治是否优于法治”等问题,成为了历代自然法学家热议的论题。这些理论就如古典自然法一样,是永恒、普遍、超验的。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篇2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位哲君。这位国王是全智的哲学家,超群出众、大智大慧,明察秋毫,没有私心,一言一行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
为了让国君的指示畅通无阻地贯彻,人民不应当有意见分歧,最好是全体一致地喜笑怒骂。他认为造成人民意见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家庭制度和私有财产,所以他主张共产共妻。理想国中,除了躯体没有自己的东西。柏拉图的理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共产主义。他是共产主义的鼻祖。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依据人的天性和才能分为三个阶级:哲人阶级,运用思想富于理想,是统治阶级;军人阶级,勇敢坚毅,是第二阶级;生产阶级,是寻求自然欲望的人,属第三阶级。哲人阶级治国,军人阶级保护国家、维持秩序;生产阶级专事生产,维持国人的物质生活。柏拉图认为,所谓“正义”,就是每个人专做自己的事,而不管别人的事。接受国君统治也是正义。
理想国没有法律。法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变化,而社会事务是复杂多变的。全智的哲君能够随机应变,不要用法律去拘束他。哲君可以自由地命令,可以顺从民意也可以违反民意,这就是法律。为了贯彻命令,他可以用和平手段也可以用强制手段。如果民性优良,根本用不着法律;如果民性不好,法律也不起作用。造就良好的民性,一靠优生,二靠教育。他的优生政策有的很荒谬,甚至同意杀婴。柏拉图认为教育是谋求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之路。柏拉图反对民主,也反对法治。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小国,他认为最理想的公民数是5040人。过多的人口可以送到殖民地去。
柏拉图不仅是一个聪明人,而且是不断修订自己思想的人。《理想国》问世之后,柏拉图继续求索,发现在现实中很难建立理想国。他终于一步一步地从理想国中走了出来。
在《理想国》之后,柏拉图又著了《政治家》。《政治家》中虽然还有《理想国》中的一些看法,但开始从理想走向实际了。这时,柏拉图承认全智的贤哲政治家是不容易得到的,求其次只好用法律来限制。他依据行使最高权力的人数、行使最高权力的人是否受法律的约束,把政体分为六种:行使最高权力者为一人、受法律约束为君主政体;行使最高权力者为一人、不受法律约束为专制政体;行使最高权力为少数人、受法律约束为贵族政体;行使最高权力为少数人、不受法律约束为寡头政体;行使最高权力为多数人、受法律约束为适度的民主政体;行使最高权力为多数人、不受法律约束为极端的民主政体。
柏拉图晚年最后的著作是《法律论》。在这部著作中,他实现了由理想走向实际的最后转变。他抛开了贤哲政治和共产共妻的主张,转而寻找在现实社会中可以实行的政治制度。在这里,他要制定一种绝对支配社会的生活法典。通过法典使现实社会达到最好的境地。法律不仅是禁止犯罪,同时也引导人向善;法律不仅是事后强制,也是事先的劝戒。法律在执政者之上,政府也受法律的支配。此时他知道共产主义不可行,承认私有财产。为防止分配不均,政府要确定贫富极限,依照财产多少将人民分为四个阶级。最高阶级的财产不能超过最低的四倍。《法律论》认为国家有两种母形:君主政体和民主政体,其它各种政体都是这两种政体的变形。
彻底走出理想国的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384-322B.C),柏拉图称他为“学校的神髓”。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著作是《政治学》,他把政治学和伦理观念截然分开,从而使政治学变成了独立的科学。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绝对不可行的。理由是:劳动报酬与劳动多少不成合理的比例,会引起纷争;私有的快乐必将消失,这是违反人的天性的;宽厚与慷慨是人的美德,而这种美德只有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共产主义人们将失去这种美德。他还指出,共产社会的外表好像有宽大仁慈的特点,最容易吸引人。再加上私有财产社会的种种弊端,因此很多人向往共产社会。但如果真正实行共产主义,社会弊端会更多。在治国方面,亚里士多德彻底批判了柏拉图的人治思想,认为人是有欲望的,如果得到了政权,虽是好人,也难免为欲望所左右,而法律是“不受欲望影响的理智”,所以,人治不如法治。如果说柏拉图是共产主义的鼻祖,那他的得意门生亚里士多德就是的先驱。
在以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批判共产主义的人不少,推崇共产主义的也大有人在。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3)出版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有益且有趣的金书》。在这本小册子里,描绘了“乌托邦”这个理想的岛国,在那里废除了私有制度。为了杜绝私有观念的产生,住宅也要每隔10年抽签调换一次。金钱被取消,没有货币流通。
马克思接受了从柏拉图到莫尔理想的核心部分:消灭私有制。连他的“用黄金修建厕所”的说法也是来自莫尔的那本著名的小册子。马克思设想消灭私有制以后实行计划经济。他没有分析这一理想是否可行,也没有分析实行这一理想以后有什么样的后果。他用德国人特有的严密逻辑把这一理想妆扮起来,从而有了强大的理论吸引力,得到了众多的支持者。

柏拉图理想国(收集3篇)
- 阅0柏拉图理想国范文篇11古希腊自然法1.1古希腊自然法产生的自然历史背景从地理角度来看,古希腊四面环海,地势起伏平缓,土壤较为贫瘠,因此不利于农耕文明的产生。然而,古希腊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