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价值观的方法(整理2篇)
来源: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探索;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关系学生自身发展、家庭幸福,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甚至是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各高校做了大量工作,帮助学生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重视和发展信息化建设,加强就业指导等工作。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各高校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这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再是只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指导工作,而应该从根本做起,贯穿学生大学四年。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简单的等同于找工作,或者仅仅与工作相关[1]。职业生涯亦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职务的发展道路。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应向哪个方向发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在此之前做出设想和规划,这就是职业生涯设计。
一个系统的生涯规划应当包括觉知与承诺、认识自己、人事工作世界、决策、行动和再评估、成长六个步骤。而在这其中,职业生涯探索阶段恰好处在大学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对每个学生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从内而外”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的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而是更要做到“人职匹配”。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分为以下步骤:
(一)认识性格
性格,是人在其成长经历中,因生理、遗传、家庭教养、学习经验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人都会有天生擅长的一面,也有不擅长的一面,它没有好坏之分。通过知晓自己性格上的擅长与不擅长,并了解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职业,就能帮助自己做出合乎自己情况的职业选择[2]。这样的最佳匹配,会使得大学生成为有效的工作者。
(二)认识兴趣
兴趣,是影响人们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的重要因素。对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占据了他们一生中、一天中最好的时光,工作原本的意义不在谋生,而在于从事工作时沉浸其中获得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兴趣和投入就是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来源。
(三)认识技能
技能,是简历和面试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个人摆脱对能力的狭隘认识、树立自信心、在求职和工作中胜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大学生从自己以往的各种经验中辨识个人所擅长的技能,恰当表达、展现自我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事情。
(四)认识价值观
价值观,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和品质。它指向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个体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对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时,应重视对自身价值观的澄清,培养对工作健康合理的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人生[3]。
总之,加强自我性格的认知,有助于在职业选择上扬长避短;加强自我兴趣和价值观的认知,有助于明确职业目标;加强自我技能的认知,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提高竞争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探索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探索滞后
国外大学对学生的自我探索教育主要是为职业发展服务的,美国高校都有类似于中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这样的机构,比较著名的有哈佛大学的生涯服务中心,哥伦比亚大学的生涯和领导力发展办公室,他们提供的咨询和服务多种多样,就业指导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自己的评估,评估结束后通过电脑和工作进行配对。其实美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了解,他们看重个人特质和职业的适配性。小学时,学校就会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员为小学生讲解他们所从事职业的特点。中学时,学校会让学生做一些心理测验,还会让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自己去体验,从小对自我和职业的关注降低了大学毕业时找工作的盲目性。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的自我探索教育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也迟迟未能开展。但学生对自我探索是非常渴望的,现状和学生需要的矛盾说明学生的自我探索以及相应的指导己经相当滞后了。
(二)自我探索意识的缺乏
在大学生中,对“自我探索”全然不知的大有人在,清晰了解“自我探索”的则寥寥无几。总而言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没有思考过自我探索这个问题,因为应试教育之下,这对他们的成绩似乎没有帮助。带着这种对自我的朦胧感他们进入的大学。但学习不是大学的全部,学生还需要思考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对什么课程感兴趣,他们对这些问题难以回答,很多人都是随大流,这势必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自我探索需要个体的重视,进入大学仍有很多学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有唤醒他们的意识,才能为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三)自我探索方法缺乏
很多学生想过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改变自己,但是很多人也会因为不知如何着手而放弃,更有学生因为不了解自己而困惑。学生们认为自我探索比较难,原以为自我探索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任务,但是真要探索时却发现无从下手。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都有所了解,但是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并不多。很多人对自己是一知半解,还有些人都没正式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为大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唤醒他们自我探索的意识,使他们有机会去探索自我,有能力探索自我。
四、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自我探索的思考
(一)自我探索应尽早开展
自我探索是一种意识,很多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不够重视,但是自我探索对大学生确实很重要。大学四年中,一般高校在大三、大四才对学生进行干预,效果往往不够明显。如果能在刚进大学时就帮助他们确立这种意识,这对他们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走入社会后的发展都十分有益。
(二)自我探索应持续开展
自我探索不同于就业指导,前者是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自我概念,具有发展性、广泛性、综合性和长期性,后者是以解决问题为主,是应时性的。自我探索关注学生自我成长、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甚至要探索和开发自己潜能。此外,在探索过程中还会出现“倒退”现象,所以自我探索的道路是艰难的,需要持续开展。
(三)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自我探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科学的心理测试,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价值取向等特质有全面认识,从而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好地选择发展道路[4]。这些工具大学生不容易得到,或者得到了测验结果但不知如何解释。因此,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应包括相关技术的支持和专业人员的配备。同时,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学生知道学校所提供的心理帮助。
(四)勇于尝试,创新方法
目前高校带领学生做自我探索训练专业的老师还不多,这就需要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老师勇于尝试。辅导员老师要通过学习培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但同时更要有勇气尝试站上讲台,最开始可能做不到形成一种教与学的模式,但哪怕是与学生们一起分享自己所学也会让学生们开启“自我探索”之门。在方式方法上,不能只单纯的讲理论,要花心思,创新意,将理论高度提炼融入到多种活动形式中,可以采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方法,加以精美的包装,让学生们对“自我探索”产生兴趣。
(五)在“自我探索”中全面开展职业幸福观和社会责任观教育
在“自我探索”中价值观的部分格外耀眼,在这其中除了自我价值观的澄清,最为重要的是全面开展职业幸福观和社会责任观教育。对人生幸福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对职业的选择和评价。
当前,幸福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是十分突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人的幸福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然而,劳动和奉献是物质利益获得的前提条件。在当今社会转型阶段,虽然有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现象,但是真正持久的、大多数的幸福一定是自己劳动创造的。因此,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奉献和个人利益的紧密关系,大学生就业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都是创业的过程。只有艰苦创业,才有利益的获得,才有精彩的人生[5]。现在特别强调先就业、再择业,其中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人生的理想和成功,在于劳动和创造。首先有劳动创造机会,再去实现更高的人生理想。
职业和责任也是紧密联系的,责任感是职业理想、职业成就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供养一个大学生,对于大多并不富裕的中国家庭来说,是一份相当大的付出,尤其对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往往意味着花光父母半辈子的积蓄,还要节衣缩食。因而一个大学生首先是要承载全家人的期望,担负起家庭的责任。职业既是实现人生价值途径,也是承担责任的主要载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开展的感恩教育,首先是感家庭、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也感国家、社会之恩。在选择职业时,引导大学生不仅要看重职业本身的价值,而且要看到职业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对于家庭付出的回报,也就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责任意识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的表现之一。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重要的在于感恩思想、回报家庭、社会思想教育,促进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美)里尔登等著,侯志瑾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译,2005.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出版,2008.
[3](美)鲍利斯,(美)克里斯汀,(美)布卢姆奎斯特著,柏静静译.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周长青.大学低年级学生自我探索的现状调查及班级指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钟强,易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中国成人教育[J].2009(24).
作者简介: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多元化方法;原因;策略
初中政治是端正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学科。如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促成初中政治教学合理、科学、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初中政治教学实施多元化方法的原因
(一)政治教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初中政治具有一般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无法比拟的性质特点,它具有很强的思想观念塑造性,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意义非凡。正因初中政治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决定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成学生思想健康的成长,是其应有之义。众所知晓,我国初中政治学科的教授,除了坚持基本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关键还在于引导学生朝着合格乃至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前进,其中包括道德、智力、体魄等各方面的塑造。加之初中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初步成型时期,对他们加强政治辅导与教学,显得至为重要。初中政治教学这一特质,决定了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必然。
(二)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顾名思义,多元化教学方法与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式教学大相庭径,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将知识传播给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目的之一。相比其他科目,初中政治教学更显枯燥,许多学生甚至老师都把这门学科看成是一门死的、生气不够的学科。在这种情形下,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诸如情景教学法、课本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法、师生互换角色法等多种方法的交叉综合使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从机械接受的模式中走出。
(三)开拓学生思维与视野
多元化教学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开阔视野、丰富自我,这对于引导学生思维与视野的开拓,也是有益无害的。“多元化”一词本身就包含着创新和探索意识,初中政治多元化教学既包括教师“多元化”地教,也包括学生“多元化”地学,是两者互动互进基础上展开的。设想,初中政治教学如果不采用多元化方法,一味坚守“过去的传统和阵地”,很可能禁锢思想,不但教师无法得到提升,恐怕连学生也会被带入僵硬的传统阵地中。久而久之,必将产生厌政治学之情绪,甚至思想陷入死气沉沉中。因此,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探索政治的多元化教学,是必由路之一。
二、初中政治教学多元化方法探究
(一)以学生为参照基点实施不同教学方法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两大教育思想,至今沿袭不衰。初中政治教学一般以班级形式开展,班内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政治老师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以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切入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做法与孔子所主张的“因材施教”是一脉相承的。后来马克思提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也与“因材施教”思想不谋而合,只是前者先于后者千年,是它的具体应用罢了。以不同学生为参照基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前提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方法、学习的长板和短板所在,做好实事求是的准备工作。只有做到实事求是,在探索多元化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否则,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意外情况。以学生为参照基点探索不同教学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也是孔子“因材施教”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政治老师不妨以具有某些共性特征的学生群体为对象,实施整体教学,其他个性鲜明的学生采用特殊教学方式;也可以在不同知识的教授上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处之。
(二)促成政治教学扎根生活的土壤
如前所述,政治教学对于初中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思想价值的检验亦无法离开现实生活土壤。这要求初中政治教学多元化方法的探索和践行,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牢牢地以生活为取材和检验的源泉。举个简单的例子,初中生正处于塑造时期,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显然是政治教学的任务之一。然而,事实是许多政治学的优秀的学生往往思想品德不尽人意,其实质是理论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与扎根脑海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最大原因在于学生课堂学习是死知识的传授,学生仅为了获取高分而学习,至于生活中是否践行则是另外一说了。因此,为了防止“说一套做一套”学行不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在进行多元化教学探索时,应重点在理论与生活实践高度吻合目标的达成上作指导、下功夫。
(三)师生互动促成多元化方法生成与使用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探究不能脱离学生,而应该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实践作为探究的基地,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归纳方法的生成和使用。初中政治教学多元化方法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政治教师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一方面,在多元化方法探索蓝图的规划上,要做好前瞻性的准备工作,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大致的目标追求。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始至终不能脱离学生搞“单人秀”,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多元化教学的探索工作并从中获益。另外,学生在探索工作中也不能一味被动行事,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实践工作的同时,应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进献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探索出来的方法才是真正依据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摸索出来的,才适用于广大学生,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多元化方式的探索,是由初中政治学科的本质特征、提高课堂效率和活跃学生思维等方面决定的。探索之途任重道远,初中政治老师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姿态,切实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将教学从单纯的课本回归到生活,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来达到多元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文凤.论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3(11).
[2]陈广英.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