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心理疾病措施(整理2篇)
来源: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文篇1
根据《省2010年—2023年消除疟疾实施方案》(卫发[2010]52号)要求,为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在市、镇两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卫生部门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各类资源,实施科学防治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防治水平,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流行分类
根据年疟疾疫情报告,省以县(市、区)为单位分为以下三类疟疾流行县(市、区):
一类县:三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且发病率均大于或等于1/万的县(市、区);
二类县:三年有本地感染病例,且至少一年发病率小于1/万的县(市、区);
三类县:三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县(市、区)。
我市被确定为三类疟疾流行县市。
三、任务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4年,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验收,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二)工作指标
到2012年和2014年,全市分别实现以下指标:
1、技能培训
(1)市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有关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技能培训,且接受过培训人员的比例,2012年达到95%以上,2014年达到100%。
(2)各级医疗机构门诊相关科室临床医生接受过疟疾诊断、治疗知识培训,实验室检验人员接受过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且接受过培训人员的比例,2012年达到95%以上,2014年达到100%。
2、发热病人的疟原虫血片镜检
(1)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市疾控中心能够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达到100%。
(2)以乡镇/社区为单位,对“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年疟原虫血片镜检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2‰。在疟疾传播季节,疟原虫血片镜检数不低于年疟原虫血片镜检总人数的80%。
(3)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达到100%,2012年实验室确诊比例达到75%以上,2014年实验室确诊比例达到100%。
3、病例报告、治疗和个案调查
疟疾病例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率达到100%,疟疾病人规范治疗率达到100%,对疟疾病人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达到100%。
4、疫点的处置
到2012年,疟疾疫点处置率达到100%(输入性疟疾或本地新发疟疾)。
5、健康教育
到2012年全市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
2023年以前,全市实现以下工作指标:
1、消除疟疾的考核认证
2014年完成消除疟疾的考核认证。
2、疑似疟疾病人的实验室诊断
(1)市级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均配备疟原虫血片镜检设施和具备疟原虫血片镜检能力。
(2)对所有疑似疟疾病人均开展实验室疟原虫血片镜检。
(3)流行病学不能确定感染来源的疟疾病例均得到国家实验室的基因溯源鉴定。
四、防治措施
全市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针对实现消除疟疾的策略、任务和工作要求,重点加强疟疾病例监测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处置,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
(一)传染源的控制和管理
1、病例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及时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或进行快速诊断试条(RDT)辅助检测。对RDT检测阳性者,须采血镜检并保留血片备查,尽早发现疟疾病人。
2、病例核实
市疟原虫镜检中心(设在市疾控中心)对辖区网络直报的所有疟疾病例,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核实,市疾控中心必须组织人员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3、病例治疗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所有疟疾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应按照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的要求进行规范治疗,对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进行试治,有效者应完成全程治疗。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人,要及时与患者所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由防保医生或村医负责督导患者服药。
4、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首诊医生对发现的疟疾病人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在发现病例后的24小时内实行网络报告。
按照省规定,上年度发病率<1/10万的县(市、区)如本年度报告有疟疾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对该县(市、区)本年度报告的所有病例进行病原学确认。
5、疫点处置
在出现疟疾病例的自然村或居民点(疫点),由市疾控中心组织开展病例搜索,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病人家属和四邻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RDT筛查,同时对疫点所有居家进行室内滞留喷洒或浸泡蚊帐等媒介防制措施,发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提供疟疾防治咨询服务信息。
6、休止期根治
在疟疾传播休止期,对上年度所有报告的间日疟病人进行抗复发治疗。同时,对疟疾患者家属及重点人群开展休止期服药。
(二)媒介防制
在全市建立两个媒介监测点,开展媒介种类和密度监测,进行杀虫剂敏感性监测工作。
1、防蚊灭蚊
在疟疾传播季节,各地应当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进行环境改造与治理,减少蚊虫孳生场所,降低蚊虫密度。在疫点采取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或浸泡蚊帐等措施进行灭蚊。
2、个人防护
在疟疾传播季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鼓励居民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减少人蚊接触。
(三)健康宣传教育
1、开发宣传健教材料
市疾控中心负责开展健教需求调查,进行健康教育策略研讨,开发和制作满足需求的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材料。
2、大众健康教育
各地通过各种媒体、电视、广播、墙体标语、横幅、发送疟防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开展大众健康宣传教育。
3、社区居民宣传
在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和大型工地等设立疟防宣传栏或张贴宣传画,将疟疾防治的宣传深入社区。
4、出、入境人员健康咨询
向出国劳务人员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商务部门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对出境务工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旅游部门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对领队、导游人员和游客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
5、中小学生健康教育
对各中小学校校医开展防治疟疾知识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防治疟疾的知识。在中小学校开设疟防知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疟疾防治知识,并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向家庭其他成员介绍防治疟疾知识。
(四)流动人口疟疾的防治
1、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建立卫生、商务、质检、旅游等部门定期工作交流机制,召开多部门工作协调会,确定各自职责和任务,定期交流相关信息。
2、做好出境人员的个人保护
配合商务、旅游等部门对出境人员提供防治疟疾的咨询服务。
3、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组织劳务人员到疟疾流行区开展大型工程建设的企业,要为施工人员提供蚊帐等疟疾防护用品,市疾控中心为流动人员中的疟疾病例提供诊治服务,并向其户籍所在地提供相关疫情信息。
(五)疟原虫镜检网络
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全省疟原虫镜检工作的通知(卫函[2010]365号)的要求,在全市乡镇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建立疟原虫镜检站,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工作。市疾控中心建立疟原虫镜检中心,开展疟原虫镜检质控和疟原虫血片复核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市卫生局成立枝江市消除疟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施消除疟疾工作。市卫生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卫生院主要负责人组成。
2、强化部门协调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主动召开部门协调会议,研究制定消除疟疾工作计划、策略、政策、方案和措施,定期通报工作信息,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消除疟疾工作目标的实现。
积极协调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将消除疟疾工作相关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疟疾防治与消除专项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管。配合公安、旅游、商务等部门做好相关出入境人员疟疾健康教育、病例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沟通有关信息。广电部门适时在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部门把疟疾防治知识宣传纳入中小学校学生的健康教育内容。
3、依法开展防治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照法律法规,科学地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市疾控中心应成立消除疟疾技术指导组,负责疟疾诊断和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置及监测等,为实施消除疟疾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市疾控中心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和1名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各乡镇卫生院要配备1名兼职疟疾防治人员。
(三)技术保障
1、技能培训
市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接受省、宜昌市疟疾防治技术培训,并负责对综合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疟疾防治技术人员进行消除疟疾工作技术和管理的培训,以及检验人员的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
2、防治技术方案
市疾控中心应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研究制定全市消除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另行文印发。
3、疟原虫镜检
市疾控中心建立疟原虫镜检中心,核查所有阳性血片和抽查部分阴性血片。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化验室全年开展“三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登记所有疟原虫血片镜检的病人,保留全部阴性、阳性血片,并对血检疟原虫阳性病人采集滤纸血膜一并保存备查。
4、抗疟药品管理
市疾控中心负责抗疟药品管理,要建立抗疟药分发、领用、库存、使用登记制度,对抗疟药品分发和使用进行监督。市级医疗机构储备的抗疟药品不得少于5人份,乡镇卫生院储备的间日疟治疗药品不得少于2人份。
(四)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广泛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消除疟疾工作。要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督导和考核
1、疟原虫血片镜检质量督导检查
市疾控中心每年至少对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1次督导检查。每次督导检查时,对被督导检查单位全部阳性血片进行复核,阴性血片复核10张。
2、疟疾防治督导
市疾控中心每年对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1次督导检查,并对现症病人管理、休止期根治与人群预防服药、疫点处置、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进行指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对辖区内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1次督导。
3、目标考核评估
市卫生局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消除疟疾工作目标考核评估工作,并对消除疟疾工作进程和防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针对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文篇2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防治;综合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8-02
最近几年,老年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属于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发病率等基本特征,不但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存在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1]。由于心血管疾病有着较为复杂的病因、较多的种类,例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冠心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这种类型的疾病与营养方面的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并且通过综合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院2010――2012年收治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1――2012年收治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5例;最小年龄59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年龄70.3岁。本组患者中35例高血压患者,52例脑血栓患者,40例冠心病患者,10例双侧中枢性瘫痪,5例蛛网膜下隙出血,3例脑出血患者。本组100例患者通过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具有比较性(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上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本上通过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宣传健康教育知识首先向观察组患者宣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积极宣传相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同时将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告知患者。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全方位展示疾病的相关知识,重视对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性、危险因素的强调工作,对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老年患者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应该要有合适的时机,并且有着多样化或者个体化的方式,医护人员还应该将心血管疾病相关预警因素向患者与家属全面讲解,让患者对自救方式、保健知识以及自我观察等全面了解,将生活上不良的习惯全面改变。
1.2.2心理护理措施由于老年患者因为年纪问题有着行动不便等状况,常常会出现自卑、悲观等心理[2]。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全面了解,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以轻松愉快的语气与患者交流,对患者的心理起到疏导的作用,确保能够将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负面情绪全面消除。
1.2.3家庭舒适护理措施由于老年心血管患者因为血压波动、生物钟紊乱、睡眠颠倒、治疗时间长、有着较长卧床时间以及年纪较大等因素,较为容易出现复发性脑卒中疾病,所以,医护人员布置相对舒适、安静以及温馨的环境给患者接受治疗,使患者有着相对放松的状态,同时还应该制定合理的作息表,让患者生活周期处于正常的状态。另外,重视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效果,对患者血压变化严密监测,患者在治疗时应该对患者的意识、判断力等方面进行观察,避免患者出现跌倒的情况。倘若患者有着较为严重的病情,那么则应该每隔一段时间给患者叩背、翻身处理,避免出现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如患者无法正常服用食物,那么则应该通过鼻饲给予合适的营养。
1.2.4预警护理干预由于老年患者有着较为迟钝的反应,发病时出现的疼痛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症状的掩盖,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疾病。因此,医护人员应该重视采用早期预警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患者一旦出现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则应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救治方案全面启动,在防治疾病上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另外,老年患者在早上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意外发病的主要原因,心肌梗死、心绞痛以及血压高峰等有着一致的节律。患者长时间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进行控制,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对血压升高的情况起到控制的作用。医护人员应该合理地指导患者将生活上不良的习惯改变,并且通过相应措施对代谢综合征与高血糖等疾病进行预防,确保能够通过护理措施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干预[3]。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出院时间、发生危险因素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康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有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防治措施
3.1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现今,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学上对高血压疾病进行防治是以不饮酒或者少饮酒、食盐量限制、肥胖控制为主。主要是通过充足体力活动、饮食节制等方面控制体重。同时还能够通过相应的预防手段对高血压疾病进行治疗,通过免除用药等方式应用在病情较轻的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上进行干预,通过辅助疗法应用在病情中度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上,采取相对措施对降压药的副作用、用量起到降低作用。
3.2制定饮食计划良好的饮食计划对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启到良好的防治作用,给予患者摄入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低脂肪等食物能够有效控制脂蛋白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等指标[4]。因此,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制定良好的饮食计划,确保患者的临床指标能够控制在良好的范围内。
3.3通过药物治疗与预防首先,医护人员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应该将用药的副作用、正确方式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对血栓形成起到预防的作用。其次,对于患者的药物应用与危险因素应该给予纠正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该长时间使用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最后,让患者根据医生的嘱咐服用药物,让患者随身携带缓解心绞痛的药物,确保患者在出现心绞痛的情况时给予服用。
3.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4.1重视温度改变、身体保暖等,一旦温度出现下降的情况时,患者的血管则会出现收缩的情况,特别是在冬季有着较大气温改变的情况下,血管收缩会导致血栓堵塞,出现危险的情况。
3.4.2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合理的运动能够使血液得到有效循环,对血压启到降低的作用。
3.4.3控制患者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由于患者饮酒、吸烟等均会对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会引起慢性病、心血管病的病发,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并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防治工作、综合护理措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无法将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合理的改善。所以,根据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将防治措施合理的改变,并采取综合护理完善的措施进行干预,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从根本上加快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速度,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12(08:638-639.
[2]吴瑕.老年心脑血管病预防及护理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0,7(04:64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