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电诈工作要求(整理2篇)
来源:
反电诈工作要求范文篇1
【关键词】电信诈骗谨慎义务反诈骗服务平台侦查合作
一、电信诈骗的现状
(一)发案率高,社会危害性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电信诈骗发案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G地的电信诈骗案件由2013年的四万三千多宗,上升到2014年的五万四千多宗。2013年涉及金额10亿元,2014年增加到15亿元,2015年1~9月份已达11亿元。[2]就公布的裁判文书来看,相关的案件共有55件,涉案金额除最少的1件为8000元以外,其他均在5万元到150万元不等。
(二)范围广泛,受害人群大
从裁判文书中可见,范围广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涉案地区范围广泛,除1件针对江西新余地区,其它54件都波及到全国不同的省市;二是成员分布范围广,成分散在全国各地,其中3起案件诈骗的负责人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台湾三地。同时受害人群大,除1件针对新生儿父母,1件针对韩国人的以外,其他53件都针对不特定的人群,广泛的撒网式诈骗使受害人数量多,且由往年的以自然人受害群体转变为自然人与单位并存。
(三)手法多样,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在55个案件中公布电信诈骗具体作案信息的共有51件,作案手法多样,其中通过“猜猜我是谁”等冒充熟人诈骗的有20件,冒充公检法等单位的有12件,冒充邮政等快递公司、银行的有10件,以中等中奖名义的有4件,以网络相亲,借子等名义的有2件。技术含量不断提高,2013年犯罪分子主要是通过“智能回芟低场薄⑷悍⑵鞯确绞浇行诈骗,2014年使用改号软件将许多机关电话进行修改并加以冒用,电话虚报中奖或者短信群发引诱被害人点开诈骗网站的较多;2015年使用网络投资虚假交易软件的案件多发。
(四)普遍年轻,学历层次普遍较低
55个案件中共有207个被告(包括二审上诉人员),公开年龄信息的共有69人其中20-35岁的56人占总人数的81.2%,多数为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员,且年轻化态势日趋明显。公开学历信息的有146人,初中及以下的有130人占总数的89.04%。公开职业的有58人其中无业53人占总数的91.38%。由此,电信诈骗犯罪的人普遍年轻,且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处无业状态。
(五)团伙作案,隐蔽性强
除仅有5个为单独作案,其为团伙作案,且有密切分工,简单的分为实施诈骗行为与提取钱款的两部分,其中8起有更为详细的分工,彼此以电话等方式进行联系,例如其中有14个案件的被告人为“上线”提款转账甚至都不知道“上线”是谁,隐蔽性极强。
二、电信诈骗高发的原因
(一)成本低,诱惑力大
主要表现在:一、低成本,高收益。电信诈骗投入成本低,简单易学,只要借助手机、网络等设施即可,一旦诈骗成功获利少则千元多则千万元;案发率高,打击难度大,犯罪成本低。二、参与电信诈骗的人多年轻无业,对金钱的追求欲望强烈,而较低的文化素质及法律意识使得他们抵御诱惑力差。
(二)被害人未尽到谨慎义务
多数被害人对诈骗消息缺乏理性分析能力,不辨真伪。对冒充性信息不经核实轻易相信,对中奖性信息侥幸贪婪,从而按照诈骗行为人的要求进行操作,进而将自己陷入被害的境地。
(三)侦查部门破案率低
公安部门缺乏专门打击电信炸诈骗的专业队伍,面对隐蔽性较强的诈骗活动,往往显得乏力,加上涉案范围广,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数据及信息,破案难度大。此外,侦查部门与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及国内外侦查部门的合作机制缺失,独立办案,收效甚微。
(四)电信运营商,银行等机构的责任意识欠缺
此前电话用户实名制的贯彻执行不力,加上运营商对于电信运营商对信息源的监控疏漏纵容了犯罪。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体系及核查机制的缺失为电信诈骗犯罪的泛滥提供了条件。
三、电信诈骗的防控策略
(一)降低人们的诈骗欲望
提高犯罪成本,严惩协助者。从功利主义角度,使犯罪成本远大于因犯罪所得的收益,直接打击行为人的犯罪欲望。同时严厉打击为诈骗团伙招募员工、为提供网络改号平台,销售和使用“伪基站”,“黑广播”等器材的辅助者以间接控制电信诈骗的发案率。
(二)完善教育制度,落实就业政策
上文分析可知犯罪人多为初中以下辍学人员,年轻,无业,对此应该反思教育制度,找出学生辍学的症结,完善义务教育与技术教育制度,提高青年人的劳动技能,并落实好青年人就业政策,保证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以防止其通过非法途径来维持生计。
(三)被害人需要履行谨慎义务
首先要加强保密意识,不要随意泄露个人及家庭信息。其次,对于亲朋好友借钱或者出事急救,政府机关通知等讯息要通过电话或者其他人进行核实。再次,切记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禁忌贪图小利。
(四)提高侦查部门的破案率
一方面建立反电信诈骗服务平台,提高社会参与度,以便侦查机关及时了解收集诈骗信息,侦破电信诈骗案件。另一方面,建立与电信运营商及金融单位的联动合作机制,加强同境外侦查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协同获取诈骗犯罪分子信息,查找犯罪分子动向。
反电诈工作要求范文篇2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开展以来,我乡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根据市扫黑办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省扫黑办特派督导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xxx字〔20239〕5号)文件,为切实做好省扫黑办特派督导问题整改工作,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结合我乡实际,对照《省扫黑办特派督导问题清单》,逐项整改,举一反三,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综合问题清单部分”问题的整改情况
(一)结合专项斗争全面惩治罪犯能力不足。余干县电信诈骗类犯罪呈死灰复燃之势,2019年,县公安局移送审查起诉电信诈骗类案件75件,同比上升581.8%,犯罪主要多发地从四个乡镇蔓延至全县十余个乡镇,乡村综合治理面临巨大压力。
针对防诈骗工作,我乡坚持“防为主、防为上”工作理念,同时与派出所、司法所大力实行联动机制,做好宣传、预防、惩治、矫正等一系列防诈骗工作。4月21日,我乡召开反诈骗专项工作推进会,要求各村(居)要大力做好辖域内的防诈骗线索摸排工作;同时要持续强化防诈骗宣传,不但要利用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横幅、制作宣传板、LED屏播放等传统方式,还要利用网络宣传,扩大宣传广度,做好舆论造势,以浓厚的网络反诈骗氛围扑灭网络电信诈骗的“野火”。
6月份,我乡持续推进反诈骗宣传,发放“双提升”及反诈骗宣传单,截止目前,共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宣传覆盖率达100%,做到宣传不落一户。在发放宣传单的同时,我乡积极转变宣传模式,将“告知性”宣传转变“教学性”宣传。6月16日、18日、21日,我乡综治办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到李宅村、中村村、文港村通过投影机播放有关案列,开展“反诈骗宣传教学活动”,以此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注重宣传质量。坚持“宁愿讲解一次宣传知识,也不滥发十张宣传海报”的精神,让群众真正了解“什么是电信诈骗”、“怎么辨别电信诈骗”、“如何避免电信诈骗”等内容。后续,我乡将继续走入各村,持续开展“反诈骗宣传教学活动”,将活动开展至所有村(居)。只有转变思想,转变宣传模式,才能让反诈骗工作深入民心,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人人皆知、人人喊打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