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概论(收集3篇)

来源:

红色文化概论范文篇1

关键词:双向优选论色彩隐喻义习得母语迁移

一、引言

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概念的映射,用一个范畴的概念构建和解释另一个范畴的概念(Lakoff&Johnson,2003:5)。两种不在同一域内的事物通过相似性联想而使相似点得到突显,意在表达人类对事物的感受,这是建立在人类体验基础上的(赵艳芳,2011:9)。人们用色彩范畴来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范畴,正是基于人类对色彩及某些特定认知域中的概念,如情感、人物性格等产生了相似性联想。语义冲突和心理相似性是色彩隐喻构成的两个基本条件(肖佳燕,2009:43)。汉语作为母语与作为二语的英语在色彩隐喻义方面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不同点。国内外学者对以汉语作为母语与英语作为二语的颜色词对比已有很多研究,如叶卫国(2003:88~90)探讨了词义习得中的文化因素;杨丁秀(2007:96~97)从连通主义看二语色彩词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徐艳丽(2011:72~74)探究了汉英非基本颜色词隐喻的衍生法。

二、双向优选论

双向优选论承袭并发展了优选论以制约条件为核心,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为运作机制,制约条件可违反性为理论前提等基本观点,基于产出对象的说话人与理解对象的听话人在会话过程中同时优化各自言语行为这一假设是语用领域内优选论应用研究中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优选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Prince和Smolensky(1993,2004)提出的,国内第一个介绍优选论的是王嘉龄(1995:1~4)。早期优选论是针对语言产出形式,那时要解决的是意义与词形对应问题,主要应用在音系和句法领域。后来,Blutner(2000:189~216)指出,OT仅从某一角度出发处理自然语言的理解问题是不行的。单向性优选过程不足以解释自然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如果要使OT更好地适合于处理自然语言的解释问题,就必须从语言产出与理解两个角度同时出发,并据此提出双向优选理论。双向优选论分为双向强优选论和双向弱优选论(Blutner,2004:8~22)。国内外对此已有一定的研究,Weng&Barner(2007:1501~1504)研究了优选和双向优选经验模式分解;Benz(2001)研究了动态语境框架中的双向优选理论;马秋武(2008:237~245)简介了优选论在音系、句法及语义学、语用学领域的发展;陈乾峰(2011:94~97)利用双向优选论分析了双重否定标记性;薛博(2011)结合关联理论和双向优选理论阐释了词义未完全表达。

双向优选理论模式下的双向优选项是在语义(m)—形式(f)和形式(f)—语义(m)两个方向评估中最大限度满足制约条件等级排列的“形式—语义对”(f,m)配列。双向优选模式借助了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信息原则和量原则。“形式—语义对”(f,m)为最佳“形式—语义”配列,当且仅当它是由生成器Gen所生成,并且同时满足I原则与Q原则:

(1)当且仅当没有比(f,m)更恰当的其他“形式-语义对”(f,m’)时,(f,m)满足I原则;

(2)当且仅当没有比(f,m)更恰当的其他“形式-语义对”(f’,m)时,(f,m)满足Q原则。

在交际中,非标记形式f表达非标记意义m’;标记形式f’可以表达标记意义m’。形式-意义配列(f,m)与(f’,m’)均可能出现。单从信息原则角度看,(f’,m’)没有(f’,m)更恰当;单从量原则角度看,(f’,m’)没有(f,m’)更恰当。但(f’,m)和(f,m’)均被优选项(f,m)阻断,因此标记形式f’与标记意义m’的形式语义配列(f’,m’)与(f,m)一起成为相对双向优选项。虽然双向优选模式有绝对和相对之分,但由于绝对双向模式中的优选项一定是相对双向优选的,而相对双向优选项却不一定是绝对双向优选的(闫小斌,2007:7~11)。因此,本文就仅讨论相对双向优选。

三、双向优选论对英语色彩隐喻义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的解释

通过对英汉隐喻义的比较,发现两者相同之处表现在物理和美术方面。基于色彩的客观性,人类对其物理与美术认知,即使角度不同也大体一致。如汉语“白衣天使”,英语也有“whiteinnocent”的表达;汉语的“绿化地带”,英语则用“greenbelt”;汉语“红茶”,英语中对等的是“blacktea”,其实这里的“红”和“black”在汉、英民族中所表现的色彩隐喻义是对等的,都表示了茶的浓度,其深层概念义是相同的。可见,母语和二语中关于色彩的物理和美术方面的内涵和外延义重叠比例高。由于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性,这就导致对色彩的体验不同而产生对色彩的偏好和喜恶不同,在内涵和外延义上也少有重叠。对于黄色的体验,汉英语的相似性表现在对人体肤色体验上,都表示因病憔悴。汉语用“蜡黄的脸色”,表示身体不健康;而汉语则进一步引申为不健康的精神,指堕落腐化,如“黄”,英语相应的用法是“abluefilm”。另一方面则是表示金钱,如“黄金”,这是由金属的颜色特征引起的,引申为“富贵、宫廷、皇帝”,如“黄袍加身”。英语则表示“懦弱、卑鄙”,如“yellowdog”。黄色也用来表示陈旧,如“泛黄”。即使对于色彩词的同一概念的认知,汉英语也存在着情感体验的差异性。如红色在汉语言中表示“红色政权”,代表了一种良好的政治制度;而英语的“theRed”则代表了暴力和流血。

(一)色彩隐喻义的认知机制及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动因

色彩隐喻义的产生是概念整合的过程,是由四个心理空间之间相互映射而得到的。色彩在输入空间1中是色彩隐喻的始源域,色彩隐喻义在输入空间2中是色彩隐喻义的目标义,它们基于隐喻相似性而产生相互作用。Fauconnier(2010:26)认为四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整合模型表现为三个认知过程:组合、完成、精制(CarlBache,2005:1615~1635)。组合由色彩始源域和相应色彩隐喻义目标域间相互作用而后向整合空间投射的过程。完成是理解过程中要借助作为输入空间的色彩和色彩隐喻义与长期记忆提供的知识和信息建立一个完整心理结构的过程。这里所说的长时记忆是反映在类属空间中的经验。在汉英语的色彩隐喻义对比中,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基于色彩隐喻的认知相似性,汉英语在色彩和人的体验的相互作用中表现为以下特征的突显并呈现等级性:色彩的物理及美术特性>人的本能、欲望>心理对物理世界的感受>情感>社会地位、权利。由此可以得出汉英语中的色彩经验的差异等级性必定对英语隐喻义的新显结构的生成起关键作用。精制是在完成的基础上对某个事件进行心理模型模拟的过程。(朱永生,2005:150~151)

在英语作为二语的色彩隐喻义习得过程中,基于汉语作为母语的先入为主色彩体验性,必定会产生迁移作用。这种迁移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已有母语知识对新知识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则是已有母语知识妨碍新知识学习。迁移本身是一种认知活动,体现个体活动的心理加工过程,是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许菊,2005:159~162)。从汉英语色彩隐喻认知机制的重叠所呈现的等级性可以看出关于色彩的物理及美术特性,人的本能、欲望和心理对物理世界的感受的色彩隐喻义属于正迁移,而关于情感的色彩隐喻义则渐渐表现为负迁移,关于社会地位、权利的色彩隐喻义更多地表现为负迁移。这是由于汉英语基于民族文化思维的特殊性的影响而呈现出未重叠或部分重叠的隐喻义。既然联想事物之间突显部分的相似性在人类认知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有正确对待语义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问题,认识其作用机制,应用恰当的习得策略,才能提高二语中隐喻义的习得效率。

(二)双向优选论视角下色彩隐喻义通过母语迁移提高习得效率的策略

在色彩隐喻义的“形式-语义对”中,形式为各种色彩词,而其内在的语义是选择性的。表现在产出和理解过程中则是形式和语义的最佳配对。由于一个颜色词拥有多种隐喻义,相同的隐喻义在不同的民族中形式上也可以用不同的色彩词表示。由上文分析,英汉色彩隐喻义在“形式-意义对”中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为:色彩的物理及美术特性>人的本能、欲望>心理对物理世界的感受>情感>社会地位、权利,这是具有可违反性的。在“色彩-色彩隐喻义对”中,色彩隐喻义-色彩与色彩-色彩隐喻义两个方向的评估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制约条件等级排列的色彩-色彩隐喻义配列。在英语色彩隐喻义习得过程中,非标记性形式“色彩C”可以表示非标记隐喻义“色彩隐喻义M’”;标记形式C’可以表示标记隐喻义M’。“色彩-色彩隐喻义”配列(C,M)与(C’,M’)均可出现。从I-principle看,(C’,M’)没有(C’,M)恰当;但从Q-principle看,(C’,M’)没有(C,M’)恰当。如红色,在英汉隐喻义的重叠度由高到低表现为:>美丽、青春>情感>地位。概念在汉英语中是重叠的,如“红尘”“红线”“thescarletletter”;“美丽、青春”概念在汉英语中也是重叠的,如“红妆”“红粉佳人”“rosyface”;情感则呈现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在表示“羞怯、愤怒”等情感上,汉英语都是基于人发怒、羞愧时人的体温及内压进行概念化,这是通过类属空间得到映射的,体现在脸红,如“红了脸”“飞红”“scarletwithrage”“flushwithanger”“redheaded”;英汉在红色的情感隐喻义的不同处表现为汉语中红色的隐喻义表示热情、喜庆,如“红运”“红榜”“满堂红”;而英语中红色的隐喻义为血腥和恐怖,常使人联想到“Christ’sblood”,如“aredbattle”“redhands”。在汉英语红色表示地位的隐喻义习得中,则更多地表现为母语的负迁移。在汉语中,红色表示高贵,如“朱门”“红袍”;英语中则是用红色表示下流、低级,如“redskin”就是对北美印第安人的蔑称。

综上所述,习得者可以通过把握汉英语色彩隐喻义的“形式-语义对”的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来正确认识汉英语的“色彩-色彩隐喻义”双向优选,从而充分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抑制母语负迁移,提高英语色彩隐喻义习得效率。在习得过程中,中介语作为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个动态连续体,在习得英语色彩隐喻义中不仅要正确对待双向优选,而且也要针对色彩义在类属空间中的等级限制适当地扩展英语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强化英语和母语中的重叠义,才能适应英语色彩隐喻义习得的新显结构,从而有效地抑制母语语义负迁移。

四、结语

基于色彩隐喻的相似性及其认知突显在汉英语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要正确利用母语迁移来促进英语色彩隐喻义的习得,抑制负迁移。本文通过比较英汉色彩隐喻义的异同,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色彩隐喻义的产生分析得出其认知机制的重叠呈现等级性。相应地,在母语迁移中表现为关于色彩的物理及美术特性,人的本能、欲望和心理对物理世界的感受的色彩隐喻义属于正迁移,而关于情感的色彩隐喻义则渐渐表现为负迁移,关于社会地位、权利的色彩隐喻义则更多地表现为负迁移。在双向优选论的指导下,英语色彩隐喻义习得是受“形式-语义对”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规约,但制约条件也可违反。正视母语在英语色彩隐喻义习得中的迁移及其动因,习得者要正确对待双向优选,并且利用色彩义等级限制扩展英语文化知识,强化英语和母语中的重叠义,才能适应英语色彩隐喻义习得的新显结构,从而有效地抑制母语语义负迁移。

参考文献:

[1]Bache,C.Constraining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Level

ofBlendingandDisintegration[J].JournalofPragmatics,2005,(37):1615~1635.

[2]Benz,A.TowardsaFrameworkforBidirectionalOptimality

TheoryinDanymicContexts[Z].HumboldtUniversit?tBerlin.AvailableasROA,2001:1~22.

[3]Blutner,R.SomeAspectsofOptimalityinNaturalLanguage

Interpretation[J].JournalofSemantics,2000,(17):189~216.

[4]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北

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司,2010.

[5]Hout,A.&Harrigan,K.etc.AsymmetriesintheAcquisition

ofDefiniteandIndefiniteNPs[J].Lingua,2010,(120):1973~1990.

[6]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

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3.

[7]Prince,A.,&Smolensky,P.Optimalitytheory:Constraint

interactioningenerativegrammar[A].RutgersUniversityandUniversityofColoradoatBoulder:TechnicalReportRUCCSTR-2[C].RevisedversionpublishedbyBlackwell,2004:P(1993/2004).

[8]Weng,B&K.Barner.OptimalandBidirectionalOptimal

EmpiricalModeDecomposition[A].InPreceedingofthe2007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coustics,SpeechandSignalProcessing[C].Honolulu:2007,(3).

[9]陈乾峰.双重否定标记性的双向优选论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5).

[10]马秋武,王红梅.优选论的拓展与走向[J].当代语言学,2008,

(3).

[11]王嘉龄.优选论[J].国外语言学,1995,(3).

[12]肖佳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9.

[13]薛博.关于词义未完全表达的双向优选关联阐释[D].吉林大学,

2011.

[14]许菊.母语迁移的认知理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5,(1).

[15]徐艳丽.汉英非基本颜色词隐喻衍生法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

化,2011,(1).

[16]杨丁秀.从连通主义看二语色彩词习得中的母语迁移[J].湖南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17]阎小斌.双向优选论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

版),2007,(10).

[18]叶卫国.词义习得中的文化因素探析[J].天中学刊,2003,

(18).

[1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红色文化概论范文篇2

关键词:化学概念;有效教学

对于高中生来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可使他们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化学概念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大难点,是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障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简单的方式,就概念来讲,抽象难懂,索然无味,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高中化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引出概念,通过探究分析形成概念,再将概念运用于练习实践,提高对概念的认识.

一、源于生活,引出概念

化学概念是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表述的,学生理解有较大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以简单的文字直接呈现出来,必然生涩无趣,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化学概念是人们对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属性的归纳,因此,不管多么抽象,它都有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从概念的形成过程上下功夫,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以动态、直观的方式引出概念,必然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如,笔者教授“焰色反应”的内容时,可从学生感兴趣的放烟花活动引入教学.师问:大家有没有在现场看过美丽的烟花晚会啊?你们知道五颜六色的烟花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对美丽的烟花都很感兴趣,这样的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分别将氯化钠、氯化钾、碳酸锂等盐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不同反应,并记录下相应的火焰颜色.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明白了不同的金属离子在燃烧中会发出不同的颜色,然后引出焰色反应的概念.在这一案例中,由于以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烟花引入,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了直观的体验,并且明白了化学概念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形成概念

传统的化学课堂在进行课堂实验时,往往采用验证性实验方式,这种实验结果已知,忽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有限.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新课改以来所倡导的,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上“氧化褪色、中和褪色”的内容时,给学生做了以下的实验:在NaOH溶液中滴入几点酚酞溶液,学生发现溶液变红色,然后逐渐滴入氯水,直至红色全部褪去.然后提出问题情境,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胆假设,最后得出两个观点:(1)氢氧化钠与氯水中的HCl+HClO产生了中和反应,最后使溶液褪色;(2)是氯水中的HClO破坏了酚酞的结构,使溶液褪色.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设计方案再去验证以上的假设.学生经过讨论后,有的学生采用了以下的方式:(1)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变红,然后逐渐滴入盐酸,褪色,又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又成红色;(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变红,然后逐渐滴入新制氯水,褪色,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3)在上述2的实验中改用久置氯水,溶液又变成红色.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最后得出了几点结论:(1)溶液中酸碱的变化导致指示剂颜色的变化;(2)新制氯水有很强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3)久置氯水由于成分中没有HClO,所以溶液仍然呈现红色.通过这样的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学生基本上得出了相应的结论,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形成完整的化学概念.

在这一案例中,由于学生通过亲自的实验验证,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练习巩固,强化概念

化学概念的定义、原理、规律等在语言表述上都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学生在学习上难免会出现认识的偏差.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化学概念,教师需要通过设计练习,指导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强化对概念的认识,在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红色文化概论范文篇3

[关键词]井冈山红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红色资源的宝库。这些红色资源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本文拟就运用红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的现实紧迫性、井冈山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紧密联系以及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为例,如何实现井冈山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结合做简要分析。

一、运用红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的现实紧迫性

现实生活是思想观念变革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的日趋多样化。当下,受工具理性的思维取向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存在只重视专业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轻视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的问题。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只顾及自己毕业后如何找到好工作,谋求好职位,缺乏对国家、民族和人类命运前途的关切。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尴尬: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能不能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在许多大学生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说是在上课,还不如说在消磨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不尽如人意。然而,当前大学校园精神抑郁、暴力和自杀等现象日趋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近年来很多高校人格道德教育缺失和人文风气淡薄,导致某些学生以心理人格脆弱和不健全的低下为代价来换取专业知识的积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人”,“我们应该让学生有一种工具理性的追求,但更要让他们有一种价值理性的终身热爱。这就是大学教育最本质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红色资源作为承载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重要资源,蕴涵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展现了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国家尊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一方面除了围绕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式、利用网络、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等现有改革措施之外:另一方面,地处红色资源丰富区域的高校,更应自觉充分地挖掘并运用红色资源,提升课程品味和历史厚度,充实课程教学内容,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

二、井冈山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联系紧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从其内容与井冈山红色资源的关联来看,可以运用该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具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井冈山红色资源蕴涵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精神,有助于教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大学生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生动实践和历史本身就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而正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鲜明地体现了井冈山红色资源蕴涵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精神。《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其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井冈山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现实起点,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是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地处井冈山地区的高校。开发运用井冈山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需要,又可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彰显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学校特色。

三、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为例,探析井冈山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结合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一,它对于在大学生中普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以及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自觉有意识地渗透和穿插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史料和事实,发挥井冈山红色资源特质,将使教学内容更为充实和亲近,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比如,在讲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会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执政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待一些学生做出了他们的个人见解后,我就会列举中国历史强盛王朝由盛而衰,以及国际一些老牌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事例,并引导学生反思其中原因――无论哪个政权或政党执政,要有政权的合法性,必须赢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否则就会丧失执政地位。如何才能赢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一个政权或政党必须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又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使人民群

众切实感受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在增进他们的利益,而不是损害他们的利益。接着,我又会要求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以、为代表的红军能在井冈山这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地方,粉碎敌人的一次又一次“围剿”,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最根本原因在于,共产党是真心实意地为当地广大贫苦群众谋利益,从而赢得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可举例如下:第一,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当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第二,为体现红军的人民军队性质,防止触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1928年,向红军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第三,、、、等红军领导人关心群众疾苦。

比如,在讲述“实事求是”这节内容时,我会从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没有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不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就不可能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因为,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共党内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联经验神圣化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倾向。大革命失败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按照当时中共中央秋收暴动攻打中心城市的决策,如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仍然攻打长沙,势必全军覆没。正是由于审时度势,提出了“退萍乡再说”的主张,果断地放弃了原定会攻长沙的军事计划,并相应作出了退向农村山区开展武装斗争的决定。由此可见,“向萍乡退却”至引兵井冈,这是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从此,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伟大探索。

再比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节,讲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时,我会对大学生们讲述: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许许多多革命者为了理想信念,不计较个人名誉、地位、得失、甚至生命,始终把革命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表现了革命者无私无畏和为理想信念献身的高贵品质。他们中有的为主义牺牲个人利益,断然拒绝高官厚禄;有的为主义牺牲青春爱情,最后英勇牺牲在战场上,还有的为革命牺牲亲生骨肉。据统计,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总人数达4.8万人。有名有姓的仅15744人。

以上就是我以概论课教学为例,运用井冈山红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一些实例。由于篇幅关系。笔者不能一一列举。“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井冈山红色资源融人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从中受益、得到感化,其必须做一个用心人,精通这段历史,找到两者恰当的衔接点,做到既注重“理论”讲授,又重视“思想”教育,既注重“方法”引导,又重视“精神”感染,从而使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N].新华网,2008-05-0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高三的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

    高三的周记篇1下课铃响起了,同学们飞快地跑出教室,操场上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只见打乒乓球的两位同学,你拍过去,我打过来,两人不分上下。围观的同学喊着:“小明,加油!小军,加油!”。.....

    初一学生周记精选(整理9篇)

    - 阅0

    初一学生周记我爱书,更爱读书,书中内容使人充实,使人快乐。古人说:“书是人类进步阶梯。”我喜欢看各种各样书。我喜欢看童话书,喜欢听灰姑娘与白雪公主故事,童话结局永远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