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高对农作物的好处范例(3篇)
来源:
海拔高对农作物的好处范文
神农架林区是湖北省的一个特区,为大巴山东段,地形极为复杂,林区面积很大。这里虽地处北亚热带,但因海拔高(最高处3100米),树种并不丰富。由于高差大,到处是悬崖、深涧,沟里树种与森林较多。交通不便,仅有一条公路从宜昌到木鱼坪,所以人行稀少,蕴育了大量的野生动物,有多达20多种白化动物,人们还看到过“野人”。沟里有大片森林,人们从路上是看不到的,能见到的是山上部的块状分布的森林,不少树木生长在悬崖上和岩石凹处,奇形怪状,叫人难以看到两片相似的林子—这也是一种美景,是树与石相融合的景色。罗菊春
神农架地处北亚热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6%,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是华中地区唯一的原始森林分布区,更是全球同纬度地区的绿色奇迹。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非常完整,是东亚东、西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区和中国三大植物种质分布区之一,具东洋界和古北界动物种分布的过渡特征,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也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和文化积淀。陈建伟
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拥有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可能是因为山高谷深,到处是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加上变化无常的山地气候,使莽莽林海伴着几许原始的神秘,一切都似浑然天成。唐小平
地处华中腹地、与秦巴山脉交汇的神农架,群峰叠翠,苍茫迷离。亿万年的自然演化,孕育了种类繁多的地质地貌,储纳了丰富多样的珍奇物种,也积淀了天人和谐的山林文化。以国际通行的旅游标准和要素来看,神农架是拥有世界垄断性自然与人文禀赋的原生态旅游目的地。
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架就有人居住,但直到近现代随着一系列科学考察开展,人们才陆续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神农架有地球中纬度地区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冰,风霜雨雪同时存,春夏秋冬最难分。”这些诗句堪称神农架林区的真实写照。主峰神农顶海拔3106.2米,为“华中第一峰”,与其他海拔3000米以上的5座高峰一起,号称“华中屋脊”。从山底到山顶,越往上温度越低,在高度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山区特殊的气候,植被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海拔9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代表性的植物有青冈标、青稠、曼青冈、巴东栎、水丝梨、黑壳楠等,亚热带成分占很大比例,樟科、壳斗科是主要成分。海拔900米至1500米之间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有石栎或巴东栎、曼青冈、水丝梨、鹅耳枥、亮叶桦,樟科常为重要组成种类。海拔1500米至1800米之间为落叶阔叶林带,主要树种有米心水青冈、巴山水青冈、亮叶水青冈。
海拔在1800米至2400米之间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树多为落叶成分,如短柄、山杨、红桦等。混交的针叶树种中,下部为华山松、油松、铁杉等,中部有秦岭冷杉、青杆等,上则有巴山冷杉、圆柏等混交,有时也见到小片纯针叶林的群落。海拔2400米以上为亚高山针叶林带,生长着较好的巴山冷杉,林冠整齐,结构相对原始,其中混有红桦、扇叶槭等,林下常有杜鹃、茶子和箭竹。
冷杉林带上限不是神农架山顶森林的上部极限。在大神农架顶部周围有冷杉分布,在此带中,也有块状的密集成丛的杜鹃属植物,或大片的箭竹灌丛和野古草草丛。这些是在冷杉被破坏之后形成的。
神农架植被的垂直分布模式是“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这里是表现中国中部山地植被最清晰、最完整的地区。
神农架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6%,有高等维管束植物2762种,野生脊椎动物493种,可入药的动植物达2013种。近年来,神农架陆续发现植物新记录属2属,新种23种,神农架地区新记录种45种;昆虫新种2种,湖北省新记录种278种,神农架地区新记录种744种;两栖爬行动物湖北省新记录种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数量增加到1280余只,种群增至8个。
历史上,神农架一直流传着“野人之谜”。1976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张振新等组成的专家考察组来到神农架山区,经过近两个月的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在鄂西北神农架林区和房县一带,确实生存着一种大型的、能直立行走的高等灵长类,它可能比世界上已知的4种现代类人猿要进步。但要彻底弄清,还必须加强力量,继续进行相当规模的、长期的、更加深人的考察。”
据已收集到的资料统计,神农架林区范围内至今目击“野人”已达120次,近400多人看到160个“野人”活动形象或少数几个被打死的“野人”。神农架完全是一块处于极度封闭状态的大山区,“野人”在这块原始森林中悠闲地生活着。
海拔高对农作物的好处范文篇2
关键词:徽县;气候;农业;关系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932191
引言
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地域性和季节性都很强,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土壤和气象条件,同一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期要求的气象条件也不同,故掌握当地的气候时空变化规律和特点,因地因时制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通过徽县30a的气候资料(1981―2010年)来分析徽县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徽县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农作物概况
1.1地理位置
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地处秦岭山脉中的一个狭长地带,东邻陕西省、西连成县、北接天水,南通巴蜀,全县东西宽49.5km,南北长65km,辖15个乡(镇),213村。
1.2地貌特征
根据气候类型及海拔高低,将徽县农业区域划分为东西部浅山区、中部川道河谷区、南北高山阴湿区;北部山地海拔在1600~2300m,面积约占徽县面积的2/5;南部深山峡谷区海拔在704~2504m之间,面积约占徽县面积的1/5;介于南北山地的浅山丘陵区及中部川道河谷区,海拔在770~250m之间,坡度在10~20°间,面积约占徽县总面积的2/5,是徽县的产粮区和蔬菜种植区。
1.3农业概况
徽县总面积2722.9km2,耕地面积2.64万hm2,林地面积11.69万hm2。徽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油菜、荞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有西瓜、烤烟、大蒜等。
2徽县农业气候资源
2.1光能资源
光能资源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高低、品质的好坏,日照是最主要的光能源。徽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88.5h,日照百分率为39%,其时空分布特点是夏季最多,秋季最少,春季多于冬季。虽说徽县的年日照时数较之相邻的天水市、两当县均少200多小时,但日照资源还是相当丰富。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跟热量的关系十分密切,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20~30℃,其下限温度为0~5℃,徽县在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530.2h,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87%,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094.0h,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63%。
2.2热量资源
徽县年平均气温地理分布中部广大地区高,以嘉陵、虞关河谷川道及大河部分地方为最高,南、北山区低,特别是麻沿、榆树等北部山区较中部低5~8℃。徽县累年年平均气温12.1℃,最冷出现在1月,最热月出现在7月。历年最高温度38.3℃,最低温度-16.4℃,气温日较差明显,历年气温最大日较差为27.2℃。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终日期,是全县玉米等喜温作物的生长起止日期,也是小麦、油菜等喜凉作物迅速生长期,徽县≥10℃平均持续日数206d,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开始日期为4月4日,终日为10月25日。
2.3水分资源
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农作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徽县水分的重要来源有大气降水、河流水、地下水,降水是最基本的水分来源,降水分布特征是:东西部降水偏少,南部山区较多,自南向北程递减,降水也随拔海高度的增而增加,山的南坡多于北坡;降水的年际变化相差非常大,年降水最多1983年,年降水量达967.1mm,降水最少的1997年,年降水量仅为458.8mm;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降水最多的主要在7月,月降水量133.7mm,其次是8月;历年累计≥0.1mm降水平均日数为121d,其表现形式和历年平均降水量相吻合,7―9月最多,平均每月分别为15d、13d、15d。
春季是徽县春耕春播及冬小麦返青生长的最关键最重要时期,也是万物生长的主要季节,人常说春雨贵如油,的确如此;徽县春季152.1mm,占全年降水的20%,其中,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的早晚对农作物的播种及生长显得尤为重要,其平均日期为4月5日,若第一场透雨出现在4月上、中旬,对农事活动非常有利,出现在4月下旬,对农业生产有不同程度影响,出现在5月,则表明春旱严重;秋季虽说是农作物收获季节,但降水对其影响也至关重要,秋季降水偏多,对土壤墒情的补充有利,但对玉米的收割、凉晒及冬小麦适时播种造成一定影响,秋季降水偏少,底墒水分补充不足,对来年农作物的春播及冬小麦返青不利。
3灾害天气对农业影响
我国是农业气象灾害多发、重发的国家之一,其中,干旱、暴雨、洪涝、连阴雨、低温、冰雹是徽县的主要气象灾害,尤以干旱、暴雨、洪涝、连阴雨为重,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县农业的发展。
3.1干旱
徽县一年四季各个时段中均有干旱发生,尤以伏旱出现最频繁,其次初夏旱,有的年份是春、夏、秋冬连旱;我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春旱发生的机率不大,平均5a左右发生1次,若发生严重的春旱对玉米的播种、出苗及小麦等作物的生长危害严重;春末夏初,徽县川道、丘陵区玉米正处于拔节抽雄关键期,需雨水多,此时发生初夏旱,直接影响玉米产量;伏旱是徽县的主要旱灾,出现频率最高,伏期也是徽县全年最热、降水最多时期,这个时期,徽县大、秋作物处于旺盛的生长,产量形成期,耗水量大,出现伏旱,不仅影响大、小秋作物的生长,并且影响土壤墒情的补充,对冬小麦的播种及来年的春播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2连阴雨
连阴雨使空气湿度过大,土壤水分饱和,造成农作物成熟不好,收不下、种不下等,是徽县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仅次于干旱。每年春、夏、秋3季均连阴雨出现在,年出现频率为84%,基本上是每5a只有1a无连阴雨灾害。麦收期连阴雨和秋季连雨对我县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6―7月是徽县冬小麦收割期,此时的连阴雨天气不仅使大面积成熟的小麦不能收割,已收割的小麦霉变、未收割的植株上发芽,导致小麦减产。秋季连阴雨对农业的危害,是空气湿度过大、雨频、雨强,使土壤渍涝成灾,并伴随低温、少日照,使玉米出现虚尖和籽粒不饱满,同时使小秋作物水花、不结荚,甚至造成大、小秋作物植株死亡,危害严重。
3.3暴雨
徽县是暴雨多发地,每年4―9月均有发生,年平均暴雨次数1.3次;4―6月虽有暴雨出现,但日降水量一般在50~60mm间,不成灾,成灾暴雨主要出现在7―9月,这3个月占暴雨总数的84%,日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0mm,其中,7月占45%,8月占23%,9月占16%。
3.4低温冻害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低温虽不是徽县的主要气象灾害,发生频率不是较高,3月中旬―5月上旬,正是徽县小麦拔节至抽穗关键时期,对温度最敏感,遇到低温雄花受害,严重时雌花同样受害;热量不足,小麦的小花分化,雌雄蕊分化等,使结实小穗数减少;春寒频繁,也影响玉米的播种、出苗;若春季低阴雨多,导致小麦条锈病流行。
徽县的晚霜冻最早终日出现在3月10日,最迟出现在5月9日,平均终霜日为4月9日,受晚霜冻危害的主要作物有小麦、油菜、胡麻,果木类主要有核桃、苹果、梨、柿子等。
参考文献
海拔高对农作物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夏河;高寒草甸;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
中图分类号:S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4)03000107
收稿日期:20140219;修回日期:20140320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06)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01B02)资助
土壤不仅为动物及微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也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各种物质能量转化的场所\[1\]。海拔作为间接生态因子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王长庭等\[2\]对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高寒草甸6个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养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含量在海拔3840和4435m处较高,中间梯度较低。傅华等\[3\]对贺兰山西坡草地的研究发现,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的降低而逐渐降低,而在典型草原沿土壤垂直剖面依次降低。GarciaPausaJ\[4\]在比利牛斯山高山草原和亚高山草原的研究报道,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深度和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田种存等\[5\]研究高山草原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得出随海拔的升高,高山草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逐渐减少,pH逐渐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受海拔高度影响较大,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全量养分。可见不同海拔的土壤空间特征,因研究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同,结果不尽相同。这对于正确理解土壤养分在不同海拔的分布规律带来一定困难。高寒草甸是甘肃甘南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但对于该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分异仍不够清晰。以甘南桑科高寒草甸为对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别是衡量土壤肥力和盐碱化程度的含水量、pH、电导率、全氮、有机质的变化规律,探究土壤性质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研究土壤在海拔梯度上的空间异质性变化提供基础资料。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桑科草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平均海拔3000m以上,气候为高寒湿润类型,年均气温2.6℃,最高气温28.9℃,最低气温-24.6℃。年均降水量516mm,降水量集中在7~8月。年均无霜期56d。土壤类型为亚高山草甸土,植被类型为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6\],主要优势物种有夏河嵩草(Kobresiasquamaeformis)、甘肃苔草(Carexkansu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和早熟禾(Poaannua)等。
1.2研究方法
1.2.1样点设置
试验于2012年6月在甘肃夏河草甸草原进行,以桑科乡政府所处草地为基点,从河谷沿山体每隔100m设1个海拔梯度,共设6个海拔梯度(表1)。对不同海拔梯度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气温在11~19℃,空气相对湿度均在55%以上。
表1样地基本概况
Table1Charactoresticsofsamplingplots
海拔/m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RH东经(E)北纬(N)
30641765102°24′44.2″35°06′52.6″
31801955102°22′03.1″35°02′28.1″
328017.570102°19′44.9″34°58′48.7″
348914.567102°11′33.9″34°56′34.3″
36001470102°10′53.8″34°55′40.5″
37001180102°10′43.4″34°55′06.1″
1.2.2土壤采样与分析
每个海拔样地随机设3个重复样方,用土钻在每个样方随机打10钻,分层采集0~10,10~20,20~30cm土样,将10钻同层土壤混合,土壤样品经自然风干和过2mm筛后,进行试验分析。土壤含水量的测定采用烘干(100~105℃)称重法\[7\];土壤pH值采用电位法(GB785987)测定\[8\];土壤电导率(EC)采用土水比1∶5浸提,DDS309电导率仪测定\[9\];全氮含量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10\];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有机质\[11\]。
1.2.3数据处理
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17.0中onewayANOVA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显著性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用Sigmaplot10.0回归分析并作图。
2结果与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土层深度土壤pH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异系数较小(CV20),表明不同海拔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表2)。通过对各理化指标在不同土层间的显著性分析,pH在各层间差异不显著,含水量相邻两层差异不显著,电导率、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均为0~10cm土层与10~20、20~30cm差异显著(P
表2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理化特征
Tabel2Soilphysicochemicalindicesatdifferentaltitudes
土层/cm测定项目含水量/%pH电导率
/μs・cm-1全氮含量
/g・kg-1有机质含量
/g・kg-1
0~10均值±标准差32.67±9.78a6.49±9.78a109.52±30.63a5.28±2.05a83.93±56.33a
最大值47.737.29156.308.73170.19
最小值19.086.1242.503.3333.41
变异系数(CV)29.935.7027.9638.8267.11
10~20均值±标准差27.81±7.72ab6.65±0.35a66.97±29.87b3.55±0.76b48.37±22.31b
最大值42.717.28134.005.4894.99
最小值15.326.0810.302.6027.60
变异系数27.755.2544.6021.4146.12
20~30均值±标准差24.68±6.46b6.69±0.31a61.66±24.29b2.94±0.70b37.14±15.81b
最大值38.707.2597.204.2573.79
最小值14.956.3825.301.8522.37
变异系数26.174.6839.3923.8042.57
注:变异系数(CV)=100%×(标准差/均值);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2.1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变化范围在14.95%~47.73%(图1)。经回归分析得出,各土层含水量均与海拔梯度呈显著相关(P
图1不同海拔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
Fig.1Watercontentindifferentsoillayers
ofdifferentaltitudes
2.2土壤pH和电导率
研究区高寒草甸草原不同海拔的土壤pH在6.08~7.29(表2),在3064~3489m海拔,pH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3489~3800m海拔,pH缓慢升高(图2);经回归分析和统计学检验,pH与海拔梯度呈极显著相关(P0.05),而10~20、20~30cm土层,电导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其土壤电导率均与海拔显著相关(P
同一海拔,pH和电导率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pH在各层间差异不显著(P
2.3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
0~10cm土层全氮含量随海拔上升而增加,而10~20、20~30cm土层,随海拔上升氮含量平缓降低,海拔3489~3700m处又稍有增加。回归分析得出(表3),0~10cm表土层全氮含量与海拔极显著相关(P
表3不同土层的理化性质与海拔的回归分析
Tabel3Regressionanalysisofsoilphysicochemicalindicesanddifferentaltitudesindifferentsoillayers
理化指标土层/cm回归方程R2P
土壤含水量0~10F10=1.3343×10-6X2+0.0259X-70.45380.7033
10~20F20=4.0032X10-6X2-0.0002X-17.61480.6694
20~30F30=1.2258×10-6X2-0.0638X+99.61860.4899
pH0~10F10=5.1560×10-6X2-0.0361X+69.35430.8972
10~20F20=4.4755×10-6X2-0.0313X+61.19470.7309
20~30F30=3.2034×10-6X2-0.0228X+46.87360.8138
电导率0~100.07290.5667
10~20F20=-4.4470×10-5X2+0.2160X-152.14750.4496
20~30F30=1.3861×10-5X2-1.0135X+1896.07660.5722
全氮含量0~10F10=1.9542×10-5X2-0.1250X+203.30650.8350
10~20F20=1.0035×10-5X2-0.0663X+112.63210.4951
20~30F30=1.1780×10-5X2-0.0796X+136.71780.4584
有机质含量0~10F10=3.8842×10-5X2-2.4078X+3763.32950.9185
10~20F20=1.7113×10-5X2-1.0747X+1716.26990.8591
20~30F30=1.7964×10-5X2-1.1645X+1911.25790.7693
图2不同海拔不同土层的pH值和电导率
Fig.2ThepHvaluesandconductivityindifferentsoillayersofdifferentaltitudes
与海拔显著相关(P
试验地土壤中的全氮和有机质,随土层加深含量越低。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分别为83.934,48.374和37.14g/kg,呈现下降趋势。对土层间的全氮和有机质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得出0~10cm土层与10~20、20~30cm土层差异显著(P
图3不同海拔不同土层的全氮和有机质含量
Fig.3Totalnitrogencontentandorganicmattercontentindifferentsoillayersofdifferentaltitudes
3讨论
土壤作为植物生存的载体,理化性质在空间和时间上呈现异质性分布\[12\]。研究证明,除0~10cm土层电导率之外,甘南高寒草甸草原的土壤含水量、pH值、电导率、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均与海拔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这主要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空气湿度增加,造成土壤蒸发量下降,含水量升高(表1)。曹丽花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草甸和轻度退化草甸土壤含水量为0~10cm>10~20cm,此次试验研究结果与其一致。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是因为该地区水热同季\[14\],正常草甸和轻度退化草甸土壤在0~10cm表层草甸植物密生,覆盖度较高,根系较为集中,使表土层水分渗透能力较低,而向下层10~20cm运移的水分较少,20~30cm土层根系更少,运移的水分也更少,且表层由于草甸植被的覆盖作用,使水分蒸发少\[13\],也有研究指出,家畜对土壤的践踏,可使0~10cm土壤颗粒间隙较小,通气透水性变差,降水多集中于土壤表层而不能向下渗透\[15\]。故表现为0~10cm土壤含水量较10~20cm土层含水量高。
土壤酸性的强弱与残落物分解和降水量有密切的关系\[16\]。研究中,pH呈现先降低后缓慢增加的趋势,这与王瑞永等\[17\]、党坤良\[18\]的研究结果相反,他们报道海拔越高,土壤pH先升高后降低。这是研究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引起的差异。由于桑科高寒草甸构成植被的植物中间产物成分增多,加剧酸性淋溶过程,pH逐渐降低\[19\]。但是在海拔3489m之后,pH又上升,可能是由于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有机矿化速度较慢,pH有所提高。而且土层越深,土壤酸度越大。是由于大量的枯枝落叶覆盖在土壤表层和降水引起盐基离子的下移,且表层土壤枯枝落叶层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单宁有机酸多,致使土壤pH均有所下降;又由于采样时间是在6月初,此时是高寒草甸的暖季,降水较多,土壤剖面中的水分还较丰富,盐基离子的移动处于向下淋洗的过程,造成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酸性降低。但土壤pH下降程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海拔高度接受降水量的大小和有机质含量、土壤母质类型等因子造成。土壤电导率可作为土壤盐碱度的一个综合性参考指标\[20\],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水溶性含盐量与电导率成正相关\[21\]。0~10cm土层土壤电导率随海拔梯度先降低后升高,且0~10cm土层电导率均明显高于10~20、20~30cm土层。根据杨帆等\[22\]的研究结果,土壤盐渍化程度严重的地方土壤表层积盐多于下层土壤积盐。表明该地草原出现退化,土壤盐类离子浓度升高,盐渍化程度加重。在10~20、20~30cm处,海拔越高,电导率显著降低。其中,20~30cm土层的电导率在海拔3489cm之后趋于平缓。结合该地pH和含水量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土壤含水量越高,盐类离子浓度下降,这可能是造成电导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0~10cm表土层全氮量随海拔上升而迅速增加,土壤氮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其原因是因为表层土壤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强烈,从而使表层土壤氮含量变化较大\[23\]。而10~20、20~30cm土层,呈现先缓慢降低后平缓增加的现象,可能与不同海拔高度草地凋落物种类与数量以及草地温湿度有关\[24\]。人类活动干扰对高寒草甸植被盖度具有显著影响\[25\],桑科草原的牧户多住在3064~3489m的较低海拔处,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放牧强度较高海拔处大,且多有鼠害,使得这些地方的草地生物量较少。由此也说明了该地区已出现退化现象。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相对较高,这与柳领君\[15\]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是研究区属于天然高山草甸,受农业活动影响较小,高山草甸根系茂密发达,植物残体的归还量大,并且研究区内全年的气温较低、土壤含水量大,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积累量大,土壤的腐殖质层较厚等\[26\]。且总体呈随海拔升高而有机质含量增加的趋势,这与刘伟等\[27\]的研究结果一致,而王琼芳等\[28\]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呈负相关,所以有待更多的研究来验证海拔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表层土有机质主要受气候、植被类型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高海拔处人为活动较少,放牧程度低,植被盖度高,土壤含水量较高,故土壤碳蓄积量较深层土高。李亚娟等\[29\]对不同草地分层取样分析结果也表明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
4结论
综上所述,除0~10cm土层电导率之外,土壤含水量、pH、电导率、全氮、有机质均与海拔呈显著的相关性。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均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pH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表层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在10~30cm先缓慢下降后平缓上升。因此,对于该区域高寒草甸草原应考虑到不同海拔土壤理化性质及状况的差异,而采取相应的管理和利用模式。
参考文献:
\[1\]田宏,张德罡.影响牧草植物量形成的因素\[J\].草原与草坪,2003(3):15-22.
\[2\]王长庭,龙瑞军,王启基,等.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质氮的分布和生产力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草业学报,2005,14(4):15-20.
\[3\]傅华,裴世芳,张洪荣.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草地土壤氮特征\[J\].草业学报,2005,14(6):50-56.
\[4\]JordiGarciaPausas.SoilorganiccarbonstorageinmountaingrasslandsofthePyrenees:effectsofclimateandtopography\[J\].Biogeochemistry,2007,82:279-289.
\[5\]田种存,高旭生,陈玉福,等.不同海拔下高山草原土土壤养分变化初探\[J\].青海农林科技,2006(3):66,69-70.
\[6\]陈灵芝,王祖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6-286.
\[7\]李晓佳.大青山南北坡不同海拔高度表土理化性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8\]张巧明,王得祥,龚明贵,等.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理化性质\[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5):69-73.
\[9\]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200-208.
\[10\]白金峰,胡外英,张琴,等.半微量凯氏法测定土壤全氮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岩矿测试,2007,26(1):14-17.
\[11\]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0-35.
\[12\]CampbellBD,GrimeJP.Acomparativestudyofplantresponsivenesstothedurationofpisodesofmineralnutrientenrichment\[J\].NewPhytologist,1989,112:261-267.
\[13\]曹丽花,刘合满,赵世伟.当雄草原不同退化草甸土壤含水量及容重分布特征\[J\].草地学报,2011,19(5):746-751.
\[14\]路远,张万祥,孙榕江,等.天祝高寒草甸土壤容重与孔隙度时空变化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9(3):48-51.
\[15\]柳领君.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土壤水分与土壤全碳空间异质性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16\]张黎明,邓万刚,魏志远,等.五指山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化学性质特征\[J\].生态环境,2006,15(6):1313-1318.
\[17\]王瑞永,刘莎莎,王成章,等.不同海拔高度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指标分析\[J\].草地学报,2009,17(5):621-628.
\[18\]党坤良,张长录,陈海滨,等.秦岭南坡不同海拔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异规律\[J\].林业科学,2006,42(1):16-21.
\[19\]张国斌,张晶,刘赵帆,等.肥料组合对青花菜养分含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48(4):69-75.
\[20\]于天仁.土壤化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46-313.
\[21\]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86.
\[22\]杨帆,邓伟,杨建锋,等.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对芦苇生长和种群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4):199-201.
\[23\]田玉强,欧阳华,宋明华,等.青藏高原样带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分布特征研究\[C\]∥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5:30-31.
\[24\]朱红霞,王艳玲,张耀鸿,等.紫金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的碳氮分布特征\[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326-329.
\[25\]宜树华,任世龙,陈建军,等.高山草地植被盖度对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J\].草业学报,2013,30(4):506-514.
\[26\]衡涛,吴建国,谢世友,等.高寒草甸土壤碳和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对温度和降水量变化的响应\[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7\]刘伟,程积民,高阳,等.黄土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土壤学报,2012,49(1):68-76.
\[28\]王琼芳,陈云明,刘小梅,等.黄土丘陵区铁秆蒿群落表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影响因子\[J\].草业学报,2013,30(1):1-8.
\[29\]李亚娟,曹广民,龙瑞军.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2,32(5):26-35.
Analysisonthesoil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
ofalpinemeadowatdifferentaltitudes
inGannan
LIUYuehua1,WEIXiaoting1,ZHONGMengying1,WURuixin1,2,
PANDuo1,SHAOXinqing1
(1.DepartmentofGrasslandScience,CollegeofAnimalScienceandTechnology,China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193,China;2.CollegeofPrataculturalScience,Gansu
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逻辑思维培养范例(3篇)
- 阅0逻辑思维培养范文关键词:认知规律;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人脑以理性形式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逻辑思.....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范例(3篇)
- 阅0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范文【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医嘱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9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