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内涵范例(3篇)

来源: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

摘要:教育本质一直是个不断争论的问题,对教育本质的论述,首先要明确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涵义。把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对教育本质的内涵、外延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关键词:教育本质内涵外延

作者简介:王跃春,女,1986年3月,内蒙古通辽市,重庆师范大学,2009级研究生,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一、“教育”概念问题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章句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而《说文解字》中解“育”为“养子使作善也”,把育限定于人子之育。教育为褒义词,并且一开始就同善相联系,善为教育原本之意。

单从“教育”的内涵来看,不同时代对教育之善,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第一义,本义道德人格之“善”(善良);第二义,健全人格之“善”(完善);第三义,社会性格之完善。教育内涵的演变表明了人类教育价值观的演变历程。

概念不仅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还指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外延。就教育的概念的外延来说,至今至少有三种“教育”的概念,即: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工作”、同教育有关的“教育工作”。

二、教育的本质

考察教育本质一定要把教育置于一个普遍的联系的背景下,置于与一定对象所构成的“关系域”中,这个“关系域”是在不断变化中生成的,我们对它的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和层次,就决定了对教育本质理解所达到的程度。另一方面,对于如何看待同类事物的普遍性这一点,认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人把它理解为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属性和联系。这种方法也是片面的。教育的本质应该具有统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一切要素之总和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教育所包含的主要矛盾所赋予的。

教育本质问题本身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研究它也离不开哲学的思想和方法。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一般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属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不可分离的特征,事物常常变现出多种属性。而事物的本质却只有一个、教育的本质隐藏在复杂的教育事实和现象之中。同时,因为本质隐藏再现象之中,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可以得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去揭示客观现象的本质是夹杂着主观成分。产生这种情况,一则是因为人们存在价值追求才去揭示教育的本质,结果往往把“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变成“教育应该是什么”和“教育不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再由于教育本身包括不同要素,而每种要素又有不同的层次,可能导致在教育要素的抉择中的不同倾向,于是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本质论和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就教育本质来说,它至少有三个要素,即教育有目的的活动、教育中介和教育对象。这样至少可能产生三类教育本质论,即社会本位的教育本质论、儿童本位的教育本质观和文化本位的教育本质观。

我国对教育本质的论争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把教育看做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的争论加大,在这次争论中,主要观点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种属性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这几种主流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教育文化说、社会文化说等,不一而论。教育本质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争论,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有研究者指出,这些争论存在着五种错位,本质与归属的错位,本质与功能的错位,本质与现象的错位,本质与属性的错位,本质与规律的错位。因此教育本质让未能统一,但这些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对教育本质的研究。

三、教育本质的理解

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应该把握好“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该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把教育的本质同教育的内涵、外延要严格的区分开来。因此,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这一观点包括几个含义:首先,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人。其次,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这里的影响包含了在人际交往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触动、感染等诸多内涵。教育的因素包括影响者、被影响者和影响物以及影响方式。再次,教育的影响作用于人的身心两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全部,并以此为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最后,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把教育看成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本身符合实践的一般本性。实践的本质规定之一,是实践主体的目的性。人类实践总以对一定对象的认识作为前提,这种认识使实践主体在实践开始之初,就已经形成了对实践结果的观念和价值判断。他把这一结果作为预期的目标加以实现。由此,人类实践就从根本上高于动物式的本能行为,这就是实践的目的性。此外教育是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社会实践。这可以分别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结果、教育主体这些教育实践的各个要素、特征的分析的中得出。我们既然把教育的本质确定为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社会实践,那么就可以说,自我教育的本质就是个体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活动。如果说教育是人类对自身的作用,主客体统一于人类。自我教育则是个体对自身的作用。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自我教育则是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它同“物的生产”及其实现方式“三大实践”一道共同构成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这一本质属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这有其主客观的原因。

此外,探讨教育的本质问题还要遵守唯物辩证法的问题观念,首先要遵循同一律确定认识对象的范围,这是探讨经教育本质的起点,其次确定教育的归属是教育本质探讨的有机组成部分,考察教育功能是探讨教育本质的基本途径。

教育本质的争论由一场纯粹学术的争论,演变为教育理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不应该与其他方面孤立起来。更要多关注方法论的问题。不管教育本质如何争论,教育的功能是不会改变的,教育培养人是不会改变的。教育只有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是最有价值的。

注释: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师德修养;基本元素;师德建设

作者简介:孙黎(1982-),女,重庆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招生与系统建设处,助教。(北京100081)蔡晓东(1969-),男,宁夏海原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北京100098)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110-02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道德情操、道德观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总和,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素质。在教育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以及广大民众的学习需求逐步提高的今天,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教育得到了国家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教师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社会风气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对传统教育观念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独立性与差异性,教与学在时空上的分离,教学资源的开放性都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发起了挑战,师德建设的内涵需要被重新认识乃至调整,这种重新认识或者调整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

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必须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本。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一样承担着育人的任务,如何通过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机构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作为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教育模式,具有时代性和独特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改变了师生间交流沟通的方式,支持和帮助学生学习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教师新的教学目标。师德形象的展现方式以及内涵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怎样培养师德形象好、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开展远程开放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根本大计。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师德建设的特殊性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并不仅仅依赖于网络、广播电视等远程信息手段,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无论是在面授课教学中,还是在网上的实时与非实时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立场、治学态度、人格风范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学生行为的道德示范,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局面。可以说,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性、虚拟性等特点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师德建设与传统教育师德建设的区别所在,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1.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以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成人高等院校,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采取面授辅导与网络教学、广播电视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涉及的教师有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责任教师、面授辅导教师、导学教师和(或)班主任。教师队伍的构成与普通高校相比更为复杂。其中,专业责任教师负责对专业的规划与管理,课程责任教师负责课程大纲的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这两类教师不直接面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面授辅导教师直接面对学生,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掌握重点、解答疑惑,而导学教师和(或)班主任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进度,查收作业,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监督管理。教学过程的复杂导致教师队伍结构的复杂,而每一类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或服务方式不尽相同,师德建设不能一概而论。如何兼顾整体且具有针对性,这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师德建设面临的难题。

2.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粉笔+黑板+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引入已经变得不再适用,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等从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2009年基层教学单位办学情况的评估结果来看,几乎所有教学单位的网络教学都具备了基本条件,网上提交作业和论文与BBS论坛讨论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内容。另外,多数教学单位使用QQ群、短信平台来提供教学辅导或者服务,个别教师还开设了教学博客。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以及师生交往的方式。师德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变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相应地,师德建设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3.教学对象的多样性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秉承着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事业目标,其教学对象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水平不齐,上学目的和动机也不近相同,同一个教学班里可能有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五六十岁的老者;可能有普通工人,也有干部领导。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很大。作为教师,如何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需要很强的业务素质与道德素养,同样地,这也给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难题。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

摘要:适应体育概念的形成与矫正治疗、运动康复、残疾人体育等有着深远的渊源,它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长期以来中国适应体育实践领域相关概念的使用混乱并缺乏科学性。从概念的角度讲,与其它概念相比,“适应体育”是相对科学和准确的,能更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出该体育现象的特征,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因此,无论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活动领域,建议统一采用“适应体育”的概念。

关键词: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91-04

TheNecessityofDefinitionandApplicationoftheConceptofAdaptingSport

LUYan1,HANSong2,ZHENGShou-ji3

(1.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2.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3.TaiwanCultureUniversity)

Abstract:Theconceptformationofadaptingsporthasprofoundoriginwiththeorthodontictreatment,exerciserehabilitationanddisabilitysport.Ithasconstantlybeenenrichedwiththedevelopmentofresearchesontheoryandpractice.InChina,theconceptsusedinthepracticeofadaptingsportfieldareinchaosandlackofscience.Sincetheconceptofadaptingsportisrelativelyscientificandaccuratecomparedwithotherconceptsanditsummarizebetterandreflectthefeaturesofthissportphenomena.Therefore,itissuggestedthattheconceptofadaptingsportbeusednomatterinsubjectconstruction,theoreticalresearchorinthefieldofpractice.

Keywords:adaptingsport;conceptdefinition;subjectconstruction

试图从适应体育概念的产生、变化、发展,以及其定义的演变出发,对该概念及与其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盼对适应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有所推动和帮助。

1几个主要相关概念的分析

1.1残疾人体育(disabilitysport)残疾人体育(disabilitysport)这个术语经常出现在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中,历史上也曾经使用伤残人体育,在中国台湾使用残障人体育,其涵义泛指残疾人的竞技体育活动。学术界认为Sportfor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是较正确的表达,但残疾人体育组织却更倾向使用disabilitysport这个术语。较长的一段时间里disabilitysport与轮椅运动(wheelchairsport)、聋人运动(deafsport)、脑性麻痹运动(CPsport)等术语替代使用。随着残疾人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入,以往国际上几个残疾人体育组织间进行了整合,残疾人的体育竞赛活动也超越了类别的界线,出现了残奥会、特奥会和聋奥会。残奥运动(Paralympics)、特奥运动SpecialOlympics)、聋奥运动(Deaflympics)逐渐成为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的更为明确的术语。与这三个术语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运动分级(sportclassifcation)、医学分级(medicalclassification)、功能性能力(functionalability),关于分级概念的出现是残疾人运动竞赛特点的使然[1]。

1.2特殊体育(specialphysicaleducation)特殊体育(specialphysicaleducation)也有人称之为特殊人体育、特殊体育教育。这个术语是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在教育界,尤其是特殊教育领域较高频率的使用这个术语,其涵义泛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特殊教育领域普遍使用这个概念,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体育教育服务而提出的,进入80年代适应体育教育这个术语取而代之。

1.3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activity)英语“adapted"是从动词“adapt"转化而来的。是指因应个人特殊情形去调整措施或设备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强调经过调整后的计划或服务的益处。“adapted"一词最早出现在1952年美国卫生、体育及休闲协会(AAHPER)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最新定义中,用以取代原来个别化评估与计划中所使用的矫正(corrective)和修饰(modified)等术语。改用“适应",是受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影响。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乃以适应为基本概念,认为适应是协助个体与环境有效互动的过程。

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activity)的定义在过去100多年特别是近4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植根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历史背景之中,也折射出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对待残疾人的态度。

1952年,美国第一次采用“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activity)这一术语并定义为:针对那些无法安全或成功参与普通体育教育课程的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局限而设计改编的多样化计划。其内容是非限制性的、发展性的游戏、运动和韵律活动。这个定义是基于教育视角而非医学,有广泛的课程指向性。[2]

随着实践活动的丰富和认识的发展,对适应体育的解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

国际上第一次正式采用“适应体育”常被认为始于“国际适应体育联盟”,这个组织是1973年由加拿大、比利时、美国、成员等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创立的。

国际适应体育联盟主席、美国著名适应体育专家ClaudineSherrill(1976)将适应体育定义为:“是分析运动、确定心理动作领域问题的科学,是对补救问题和坚持自我力量的发展性指导策略。"[3]

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主席、德国著名适应体育专家Doll-Tepper(1989)对适应体育作以下定义:“适应体育是指对身体条件受限的个人,如残疾、健康受损人士或老年人的权益和能力给以特殊重视的体育活动和运动。"[4]这一表述代表了欧洲多数学者的观点倾向。

美国加州大学适应体育课程标准中对适应体育的定义是:适应体育是体育教育计划的一种,是为了满足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而产生的,因为残疾学生无法完全完成普通体育教学计划。适应体育教育计划通常由获得专门证书的专业人士执行,他们会和学校别的教育工作者合作,包括一般的体育老师、特殊日班级老师和教育辅导者。他们会为学校工作人员、家长,医疗人员和社会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建立补充援助、服务体系或者修改计划,达到使残疾学生成功地参与普通体育教育计划,或者设计特殊的体育教育计划的目的。

台湾适应体育学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阙月清认为,适应体育是一种体育教学态度;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传输系统;强调动作问题的发现、评估和矫正治疗的知识体系。[5]

另外几种常见的描述是:

适应体育是改善心理动作问题的服务;

一种特殊的训练;

一种跨科际整合的知识;

一种需要特殊才能的专业;

一种指导训练的哲学或理念;

一种对各种行为的接纳态度;

一种理论与实际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1993年ClaudineSherrill将适应体育定义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指向终身的心理动作问题的鉴定和解决。"首次提出终身和学科整合的概念。随后1994年Depauw和Sherrill进一步对适应体育定义作出了解释:“适应体育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指向(a)鉴定和解决终身心理动作问题;(b)分享积极的生活方式、平等参与休闲运动、获得高质量的体育教育指导和终身参与到体育、舞蹈、水上运动中;(c)连接学校-社区服务来达到整合和融合。"与1976年的定义相比,作者认为这个定义强调的不是残疾而是个体差异和环境融合。新的定义包括终身概念;适应体育被认为是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门课程,这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6]

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2002年出版的体育科学指南,对适应体育作出了这样的解释:“适应体育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包括跨学科区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术语,它含盖体育教育、休闲娱乐、舞蹈、运动以及在一生中受损个体的适应和修复。"“它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包括证实和解决终生的活动问题;发展和贯彻对运动和积极生活方式的提倡和理论支持以及在家庭――学校――社区服务衔接和授权系统方面创新和合作"[7]

一门学科理论的形成过程,其核心概念的“多解”现象是必然的,折射的是不同观测视角和思维方式。适应体育历经百年的发展,其定义的演变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它是一种社会化构建并传递当代观点。它反映一个社会在某一特定时期是如何理解残疾人和对待残疾人的。是文化信仰、价值观和期望值的产物。

2对适应体育概念的分析

2.1国际权威人士们关于适应体育定义的观点倾向为了更充分地把握当前国际权威人士对适应体育定义的观点倾向,笔者基于对适应体育定义形成过程的探讨,以假设1994年Depauw和Sherrill对适应体育的定义是当前最有代表性的定义为题项,了解有多少人赞同该假设?为什么赞同或不赞同?采用面访和函调结合的方式对国际适应体育联合会的理事(IFAPA)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有ClaudineSherrill、Doll-Tepper、Hutzler、VanCoppenolle等2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适应体育权威人士给出了他们的反馈意见;作为国际适应体育领域里最高学术机构,(IFAPA)这些理事们的意见可以代表当今学术界、理论界的基本观点。调查结果为:完全赞同者为8人,不完全赞同者为18人,完全反对者没有。那些不完全赞同者大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综合他们的意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适应体育是个性化的活动,这是最核心的一点;2)适应体育包括竞赛、教育和娱乐健身等部分;3)适应体育本身是一个开放式、随着时展而不断拓宽的跨学科的知识领域;4)适应意味着根据个体差异而调整、改编和调适。这一观点是对目前适应体育定义的补充与发展,当然,也反映出属种概念的不完全一致性。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适应体育发展的不同步所致,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但一般而言,对适应体育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专家们的观点是趋向一致的。只是从逻辑学的角度而言,定义的产生需要符合逻辑学理论的内在规定性。进一步合理地揭示适应体育的本质属性,使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应更为相应相称,并更加清楚、确切的说明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实践界域、知识体系等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适应体育作为学科发展的需要。毕竟核心概念的建立是个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

2.2关于适应体育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对适应体育概念做出科学的解释是回答采用适应体育概念必要性的前置性问题。同时也是构建适应体育学科理论的奠基性问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及长期对我国适应体育实践领域的观察思考,结合高端权威人士的调查,笔者认为引进适应体育的概念,需要对现有的适应体育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做出进一步清楚、确切的说明,使之符合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人的语词表达习惯、符合逻辑学理论的科学性规定。

通过说明或规定语词的意义来揭示概念的内涵是逻辑学理论所指的语词定义的形成的方式。本文将以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基本维度采用语词定义的方法说明适应体育的内涵与外延。

首先,所谓被定义项就是被揭示内涵的概念,既“适应体育”。其次,定义项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适应体育的内涵可以通过这样一组语词表达,即:“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及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常规化体育活动的人为对象”;“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作为属种概念是对适应体育概念外延的划分”。最后,定义联项是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的概念。如此,适应体育定义的完整表达便是:“适应体育就是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所从事的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其实践领域涉及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定义项中几个基本语词的意义:

1)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互动:适应体育的基本理念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个体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改善个人和环境的策略是适应体育的目标价值取向。

2)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体育活动中高度个性化的活动不仅仅是适应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也是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但其目的是追求身体运动能力的极限。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个性化的体育活动是适应体育区别其它类别体育活动的宗旨目标所在。

3)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常规化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这是对适应体育对象的规定,分别使用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而不用残疾的语词,是因为前者内涵更宽泛,例如:有心理障碍不一定是残疾;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常规化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主要指老年人、处于恢复期的损伤者、孕妇、婴幼儿、肿瘤患者康复期、肥胖及慢性病患者等。

4)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适应体育之所以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是因为它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致。针对个体情况而作出评估、诊断、干预策划、反馈与调整是适应体育的基本方式。

5)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适应体育是个综合性学科。医学、教育学、行为科学、体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适应理论等是它的上位学科;它与运动训练学、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其它二级学科一样归属体育学门类之下;进而,随着学科的成熟及进一步知识分化也会产生适应体育的下位学科。

6)实践领域涉及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是指适应体育适用的范围。也就是对适应体育外延的界定。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是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和实践活动方式,但其面对的服务对象及其需求却具有共性特征。既: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个人与环境的融合并改善其生活质量。出于同一理由,将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作为子项是对母项适应体育概念作出的划分。子项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的外延与母项适应体育外延相应相称。

2.4对适应体育概念的反思适应体育实践活动虽然历史久远,但使用“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activity)”这一概念也不过是近50年的事情。而且在近40年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历史上看,适应体育概念是从矫正治疗、运动康复、残疾人体育、改编后身体活动这些概念演绎而来,也可以说是这些概念的替换词。一个世纪之前,康复医学、现代体育的发展给医生们创造了一个机会,就是将运动作为康复治疗的手段纳入对患者的整体治疗方案。运动康复不仅在康复医学领域得到发展,也给体育学者们一个“继续创造”的启发,随后残疾人娱乐性体育活动和残疾人竞技性体育活动开始出现并很快盛行。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概念是多样性的,比较共性的特征是概念的名称以事物的外在表面性为取向。例如:使用轮椅进行的活动就叫“轮椅运动”;盲人参加体育活动就叫“盲人体育”;身体活动运用于康复治疗就称之为“康复体育”等等。美国第一次采用“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education)是基于教育的视角,其社会背景特殊教育改革的回归主流教育思潮兴起所致。随后,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残疾人维权运动带动了残疾人融入体育的发展进程,在北美、欧洲等地适应体育被一大批学者所关注。笔者认为,自此适应体育开始了融入了科学理论思维的发展状态。其中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对适应体育概念的探究。一般而言,对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activity)概念的解释仍然还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多数的权威学者对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域倾向于较为一致的观点,所不同的是因社会政治、文化乃至教育、体育发展进程对其产生影响。致使适应体育发展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

2.5我国采用适应体育概念的必要性我国适应体育历史悠久,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地区的适应体育实践发展有相似的历史过程。从现代意义上的适应体育实践活动而言,长期以来就已分别是不同的学科理论研究的问题指向。例如:运动医学关注的运动康复治疗;心理学关注特殊人群心理康复、心理特征等研究;专项训练学关注的残奥会、特奥会竞赛项目和残疾人运动训练、特殊教育学、体育教育关注的残疾人体育教育等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出现,这些可以视为是适应体育学科建设的前期基础。那么之所以提出适应体育的概念,其必要性在于:

2.5.1采用适应体育概念,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国际交往和交流从国际看,适应体育概念形成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和主流概念,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已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在适应体育领域,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世界各国及国际适应体育组织的交往日益增多,积极参加国际各种适应体育竞赛、教育和科研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用国际统一的概念,将无法对话和交流,也势必对我国适应体育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5.2采用适应体育概念,符合我国实践需要,有利于我国实践发展由于我国适应体育研究的历史较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现在,这一领域的概念处于非常混乱的状况。总结多年来的文献资料,发现相应的概念有伤残人体育、残障人体育、特殊体育、残疾人体育、适应体育等多种。由于概念的不统一,给相关研究和交流带来很大障碍。在本论文所做关于适应体育学科建设的问卷中,对当前存在问题的选项中,选择“专业术语不统一”的比例为79.3%(N=557)。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适应体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对概念统一的迫切要求。

2.5.3采用适应体育概念,有利于我国理论研究的深入和领域的拓宽概念是理论最基本的元素,是构筑学科大厦的基石,因此,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必须首先对概念进行规范和统一。我国适应体育理论还处于初始阶段,必须在概念层次上取得一致,才能够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

从上面提到的几个概念看,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和依据。特殊体育的概念来源于特殊教育,只是简单的借用概念,并没有体现出该领域的特征。残障人体育是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称谓,由于强调社会对残疾人的影响,该概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90年代前后我国大陆也有学者使用这个概念,但影响范围很小。90年代后,随着台湾地区逐步采用“适应体育"概念,残障人体育的概念也基本销声匿迹。伤残人体育和残疾人体育相当于国际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认识水平。该概念过多关注的是“伤"、“残"、“疾病"等特征,随着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权思想的发展,该概念已经较少使用,而且其内涵也已发生了变化。现在,国际对“残疾人体育"概念的适用仅限于“残疾人竞技体育",而对更加广泛的教育、康复、休闲、娱乐等活动,则统称为“适应体育";特别是在学术领域,“适应体育"已经完全取代了其它各类概念。

3结论

就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适应体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以学科理论的形成的观测视角,其核心概念建立过程的“多解”现象是必然的,折射的是不同观测视角和思维方式。适应体育历经百年的发展,其定义的演变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它是一种社会化构建并传递当代观点。它反映一个社会在某一特定时期是如何理解残疾人和对待残疾人的。是文化信仰、价值观和期望值的产物。

从概念的角度讲,与其它几个概念相比,“适应体育”是相对科学和准确的,能更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出该实践活动领域现象的特征,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因此,无论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活动领域,建议统一采用“适应体育”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郭桥,资建民.大学逻辑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

[2]通过适应体育对残障人士进行教育和社会整合的主题网络(ADAPT).

[3]加州适应体育教育课程标准.

[4]阙月清.适应体育概论,台湾,2004.

[5]陈素勤,等译.适应体育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01.5,11.

[6]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体育科学指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范例(3篇)

    - 阅0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范文篇1【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思想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产生的历史背景马、恩生态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相反,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发散思维的培养范例(3篇)

    - 阅0

    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篇1【关键词】小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同志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自然,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就难以在成功的队伍中.....

    虚拟仿真技术的优点范例(3篇)

    阅:0

    虚拟仿真技术的优点范文【关键词】CORS系统;国土测绘;应用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虚拟样机技术对泥....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例(3篇)

    阅:0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摘要:教育本质一直是个不断争论的问题,对教育本质的论述,首先要明确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涵义....

    二年级下册班务工作总结(收集3篇)

    阅:0

    二年级下册班务工作总结篇1在这个滴水成冰、地动天寒的季节里,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又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班务....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范例(3篇)

    阅:0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范文篇1【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思想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产生的历史背景马....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研工作总结(收集4篇)

    阅:0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研工作总结篇1一、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贯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以提高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