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操教学范例(3篇)
来源: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武术课程开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13-01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武术作为东方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开展,深受各国人们喜爱。武术作为优秀的健身防身、娱乐观赏、修身养性的健身项目,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本文通过对吉林地区健身俱乐部武术课程开展的现状调查,分析武术课程在俱乐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武术在俱乐部中可以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吉林地区3所健身俱乐部33名武术学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2人,女生11人,平均年龄12―18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几年有关武术套路和健身俱乐部发展方面的学术论文、书刊文献等资料,作为本文需要的基础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问卷调查法。针对3家俱乐部33名武术学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3份,回收33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吉林地区学员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
从调查的33名学员当中,有24.2%的学员从武侠小说中了解到武术,48.5%的学员从武术电影中了解武术,15.1%的学员是通过亲戚朋友中了解到武术,只有6.1%的学员从健身俱乐部那里了解到武术,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俱乐部在推广武术方面渗透力不强,如何使武术在社会中更好地推广,使更多人认识武术、了解武术是俱乐部武术项目开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吉林地区健身俱乐部武术教学内容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健身俱乐部武术课程设置中,开设五步拳的有3所,占100%;开设少儿规定拳的有3所,占100%;开设武术健身操的有1所,占33.3%;开设武术段位制套路的有2所,占66.6%。而调查结果表明,现代学员更愿意接受和学习节奏感较强的武术健身操和有打有练的对抗性项目武术段位制套路。
(三)吉林地区武术学员习武动机因素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51.5%的学员学习武术是为了强身健体,有33.3%的学员学习武术是为了防身自卫,还有15.2%的学员为了休闲娱乐。通过学员习武动机来进行分析,反映了学员对武术课程的喜爱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学习。
(四)影响武术教学开展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的33名武术学员中,认为怕出现伤害事故而不选择武术项目的人数为12人,占36.4%;认为新兴体育项目的兴起对武术选项产生冲击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33.3%;认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有8人,占24.2%,这些都是影响俱乐部武术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
(五)吉林地区健身俱乐部武术开课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吉林地区健身俱乐部一般将武术课安排为一周一到两次,基本保证三天一节武术课,学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会认真学习,一周两次课的安排既能满足学员学习新知识的要求,也能对前面的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而如果一周开设三次以上课程的话,可能学员会觉得频率太高,惰性心理就会产生,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不愿意学的现象,侧面影响了学员对武术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俱乐部开设的教学内容与学员的实际需求不接轨,更多的是不了解武术,在宣传方面做的不够全面,其中内容冗长枯燥,多套路而轻视技击格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学员对武术课程学习的需求,影响了俱乐部武术课程的开展。
(二)建议
改进教学内容,突出武术的本质特点,简化武术教学中动作技术难度,加强攻防意识,突出健身性和民族性。在选择武术教学内容时,贴近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实际生活,并赋予武术内容以时代气息,武术课程才能受到学员的欢迎和积极地参与。
【参考文献】
[1]徐立娟.哈尔滨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对传统武术价值功能和发展走向的思考李龙,李伟,许子安,LiLong,LiWei,XuZi-an
加强乡土武术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陈永辉,潘春娥,ChenYong-hui,PanChun-e
竞技武术商业运作模式的研究马文杰,MaWen-jie
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曹琼瑜,刘丰,CaoQiong-yu,LiuFeng
儒家学派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曾凡鑫,ZengFan-xin
太极拳文化与现代思维李富刚,侯俊,LiFu-gang,HouJun
试论太极拳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黄树梅,HuangShu-mei
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的探讨向玮,XiangWei
少儿武术训练损伤机制及预防对策研究王伟,朱永光,WangWei,ZhuYong-guang
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理论探析董刚强,DongGang-qiang
试论对立统一规律在武术套路中的运用刘期努,LiuQi-nu
大负荷专项训练对散打运动员铁代谢影响的研究漆振光,QIZhen-guang
试论孙子军事战略思想与散打战术王芹芹,高东清,WangQin-qin,GaoDong-qing
散打比赛中男子与女子侧踹腿技术的比较与分析高振兴,GaoZhen-xing
关于小学武术兴趣班教学的几点思考岳春林,黄敏,YueChun-lin,HuangMin
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徐瑛,XuYing
技击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及研究张广华,ZhangGuang-hua
学拳、用武、育德——武术三探姜周存,JiangZhou-cun
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徐武,黄光丽,XuWu,HuangGuang-li
影视传媒——武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柄双刃剑刘尧峰,LiuYao-feng
武术散打运动的美学初探吉洪林,JiHong-lin
浅析太极拳休闲的文化内涵付郁,蔡利敏,FuYu,CaiLi-min
"少林武术名天下"的原因探析赵红波,秦瑞瑞,ZhaoHong-bo,QinRui-rui
武术的奥运历程探析刘晓玲,LiuXiao-ling
形意拳拳学特点之研究董新亚,郝建峰,DongXin-ya,HaoJian-feng
福建鹤拳技术特点的对比研究朱月明,唐照莲,刑登江,ZhuYue-ming,TangZhao-lian,XingDeng-jiang
劈挂拳及其劲力特征刘志兰,张正红,LiuZhi-lan,ZhangZheng-hong
太极拳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实证研究陈善平,闫振龙,吴健,ChenShan-ping,YanZheng-long,WuJian
呼和浩特市武术现状的研究张彩琴,ZhangCai-qin
浅析合气健身操的存在价值及健身作用侯明英,杨爱民,HouMing-ying,YangAi-min
长拳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动作的技击性分析陈光玖,ChenGuang-jiu
武术散打力量新探李龙,LiLong齐鲁武术简论李成银,LiMing-yin
关于21世纪全球武术和谐发展的竞赛构想谢明川,XieMing-chuan
以史为镜才能展望未来张君贤,ZhangJun-xian
我国武术运动产业化研究赵静,ZhaoJing
太极拳运动变化中的矛盾关系研究张天熙,段宝林,ZhangTian-xi,DuanBao-lin
秦汉社会与中华武术徐香梅,XuXiang-mei
老庄学派的养生思想研究庄昔聪,ZhuangXi-cong
武当兴衰史古诗考证向武云,白萍,XiangWu-yun,BaiPing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李俊,卫志强,LiJun,WeiZhi-qiang
孙禄堂武学研究综述万会珍,WanHui-zhen
经营性健身场所搏击操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赵海波,李永明,ZhaoHai-bo,LiYong-ming
浅论传统导引健身法在现代应如何发展史俊梅,刘玉红,ShiJun-mei,LiuYu-hong
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太极拳练习中存在的呼吸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牛晓梅,周惠新,NiuXiao-mei,ZhouHui-xin
业余散手运动员训练中损伤产生原因及预防研究吴祖会,WuZu-hui
加速武术散打发展的战略措施——包装与宣传吉洪林,JiHong-lin
高校武术课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沈辉,张宏伟,常生,ShenHui,ZhangHong-wei,ChangSheng
教学目标的设立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作用王军,WangJun
应重视"三视图"在武术类教科书中的合理运用张宗豪,马建桥,ZhangZong-hao,MaJian-qiao
在武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王红芳,王艳,WangHong-fang,WangYan
武术谚语英语翻译的技巧与原则李永刚,LiYong-gang
全球化悖论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建张力,张大志,ZhangLi,ZhangDa-zhi
论舞龙的兴起与发展陈喜福,黄振鹏,ChenXi-fu,HuangZhen-peng
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常保荣,石海燕,ChangBao-rong,ShiHai-yan
浅析影响女大学生公体课积极性的因素李萍,LiPing
传统武术的继承应从"短"字入手王岗
论武术科研的创新意识康戈武,KangGe-wu
现代意义武术概念的探讨范鸿雁,FanHong-yan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竞技武术论文综述郭,GuoWen-ge
浅析中华武术当代价值观张军,王健全,ZhangJun,WangJian-quan
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王军平,WangJun-ping
明代武术发展与明代社会关彦莉,GuanYan-li
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任斌,RenBin
李小龙武学思想之透视王遂振,WangSui-zhen
武当武术养生探源刘代荣,吴建军,刘大伟,LiuDai-rong,WuJian-jun,LiuDa-wei
太极拳真功夫机理探讨田桂菊,TianGui-ju
浅析形意拳的"劲力"韩丽云,HanLi-yun
西安市武术表演市场开发研究薛龙,XueLong
对提高散打运动员战机把握能力的探索周维方,ZhouWei-fang
武术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朱施成,ZhuShi-cheng
加强课堂"有效教学"促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刘旭东,刘朝生,LiuXu-dong,LiuChao-sheng
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武术裁判员培养的探析刘巧芳,王永胜,LiuQiao-fang,WangYong-sheng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王楠,马琳,WangNan,MaLin
普通高校武术套路"趣味教学"法浅探段晓霞,DuanXiao-xia
大学教育中的武术美学孟庆袖,MengQing-xiu
武术教学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朱清华,ZhuQing-hua
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姜玉泽,高丽,JiangYu-ze,GaoLi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研究张玲,ZhangLing
试论太极拳与健身防病陆卫良,Luweiliang
跆拳道在中国成功推广的因素分析邬宝坤,WuBaokun
对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的观察与思考曹琼瑜,CaoQiongyu
旋转性练习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之研究王占涛,WangZhantao
少年规定拳动作结构分析宋桦,SongHua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董芳,DongFang
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攻克指定难度训练中易伤部分的治疗与预防许华,XuHua
浅谈如何提高散手摔法的有效性刘期努,文春辉,LiuQinu,WenChunhui
江苏省散打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张宗豪,,ZhangZonghao,ChenZhong
济南市散打俱乐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侯嫣然,HouYanran
论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白刚,BaiGang
试论高校高水平武术教练员专业素质构成的理论研究吕墨竹,LvMozhu
高校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张吉祥,ZhangJixiang
浅析24式"简化太极拳"的教法张守升,杨润琴,ZhangShousheng,YangRunqin
对高校公体课武术项目设置的反思——兼论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张金,ZhangJin
浅析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王志朋,罗贤忠,WangZhipeng,LuoXianzhong
浅谈音乐在武术套路训练中的作用与配用方法赵涛,ZhaoTao
武术的教育功能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的培养梁世强,LiangShiqiang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教学特征与方法探析高楚兰,GaoChulan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王红蕾,田小从,WangHonglei,TianXiaocong
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邓跃飞,李炜,DengYuefei,LiWei
对高校女生健美操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李倩,LiQian
普通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宋惠娟,陈丽波,SongHuijuan,ChenLibo
浅谈提高警察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王浩,WangHao
论少林武术的价值刘海科,LiuHaike
中国传统武术与书法李永明,马会清,LiYongming,MaHuiqing
论太极拳欣赏路锋辉,王飞,LuFenghui,WangFei
浅谈武术术语翻译程艳伟,ChengYanwei
中国红拳的尚武精神与锐意进取的思想杨宝生,向玮,YangBaosheng,XiangWei
浅谈武术内家拳中的重力线及其应用赵珍,ZhaoZhen
太极拳进入社区的现状调查与研究谢晓菊,XieXiaoju
江西省武术馆校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方斌,左家伟,FangBin,ZuoJiawei
高校开展大学生跆拳道课程的可行性研究宋桦,SongHua
28式木兰拳练习对中老年女性身体形态的影响朱勇军,张坤,ZhuYongjun,ZhangKun
试析太极拳的健身功用李梁,LiLiang
新疆武术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与分析曹庆华,窦彦丽,CaoQinghua,DouYanli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武术推广的影响胡赛风,HuSaifeng
女子散打运动员训练期间生化指标监测的研究陈翔,ChenXiang
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陈威,ChenWei
沈阳体育学院木兰拳选修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吕墨竹,LvMozhu
江西省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张斌,牛闽生,ZhangBin,NiuMinsheng
高校武术研究的现状与分析陈寿忠,ChenShouzhong
浅论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武术意识的培养呼美兰,HuMeilan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思考王新华,WangXinhua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开展模式创新之研究王占涛,WangZhantao
龙狮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戴有祥,DaiYouxiang
儒道两家养生思想的比较研究王卫荣,WangWeirong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研究胡杰,胡红霞,HuJie,HuHongxia
健身气功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任颖慧,杨润琴,RenYinghui,YangRunqin
美国大学课程改革趋向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启示马世坤,MaShi-kun
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张吉祥,ZhangJixiang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
少林派系的起源较早,据历史考证,在北宋初期,少林寺有一位叫福居的主持,邀请当时各门派的武学大师赴少林寺演武。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学习和切磋,创编出十路金刚拳、延寿功、固体法等一系列拳术套路和内功功法。从而为少林武术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系统。明清之际,少林武术在与其他门派的交流和融摄过程中,日趋完善成熟,终于形成了“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的隆盛局面。
少林武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佛教的禅宗思想和禅修方法为基础,对我国传统吐纳导引术中的练气、运气机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及整理,使内功练气与武术拳技互为表里,成为整体。武林界中流传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等谚语,便是本着内功修炼为本,拳技操练为末的观点,所作出的通俗注解。
一千多年以来,少林武术之所以雄踞武林之魁首,与其“拳禅一如”,重视对潜意识(直觉意识)的开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加之少林武功注重外在“金钟罩・铁布衫”的操修,可使全身不畏拳打脚踢,其技击又有朴实无华,刚劲有力,技艺全面,招招制敌的特点,故被武林界誉之为“外家拳”。
武当派系形成的过程较晚,大约是在明代至清末期间,其代表性拳种主要为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与少林武术相比较,武当派系不注重人体抗打功的外在操练,而是特别重视对内功功力的修为,尤其注重对争力的研究与应用,并结合道家思想,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太极观和阴阳五行的气学理论,将内功劲法与武术拳技相融通,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独特体系,被武林界誉之为“内家拳”。
由于武当派系极力完善和总结内功劲法在武术拳技上的应用,使其技击之术奇妙而深奥,已达出神入化、高深莫测之境地。但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踢打摔拿”等搏击技巧的运用,体现在武术技法的整体性方面,不如少林武术那样全面。
所谓的峨眉派系,是指流传于四川地区的传统武术,现代武林界有人认为,峨眉武术源自道教盘破武术,为先秦时期的老子在峨眉山九老洞修道时所创。“盘破”,是峨眉武术最原始最基本的拳种。“盘”者,即指盘功,讲究“缠”劲,是护卫之手法。“破”者,指击打功,讲“脆”劲,为进攻手法。盘破手法攻防一体,是峨眉武术一切攻防技法的发展之源。后来又吸收了四川地区的民教、魔教和佛教武术之长,自成一大派系。
峨眉武术最显著的风格和特征:一是有其独特的走盘功夫,既贯穿了柔弱胜刚强的打法理念,又体现出了动中求打的打法法则。二是善用指、掌和凤眼拳,以打人体要害穴位而见长。三是主张拳打“寸分”,打出“脆”劲。
以上对峨眉武术的认识可供参考,但其源自老子之说显然是假托,以示峨眉武术与道教文化的渊源关系。据我所知,峨眉武术与少林武术的渊源关系极为密切,在借鉴和发展的过程中,峨眉武术在“盘破”(即走架和手法变化技巧)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而且善用打穴之法。由于其生存在少林与武当两大派系之间,随着各门各派的相互交流与融通,使其风格和特征逐渐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至今已难以区分。
我们通过对三大派系的初步了解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武学的核心是技击。而其技击之术的形成和具体内容,则是少林派系(外家拳)“踢打摔拿,点穴卸骨”等武艺技巧,以及武当派系(内家拳)“内功劲力”的击人放人之术。但这两者又都是以内功修炼的“功力”(卫气能量)为基础,从而为我们把握和研究传统武学的内涵与实质,提供了较清晰的途径。
《周易》亦称“易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其中所阐述的太极观和阴阳五行气质学说,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总结,对我们研究传统武学至关重要。(如图20)
所谓的“太极”,实际上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东升西落与月亮东升西落绕地球运行的轨迹。所谓的“阴阳”,是指因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对地球所造成的一日昼夜之分,一年之四季之分;以及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交替,对大气所造成的“风寒暑温燥火”(六气)之变化。而所谓的“五行”则是指阴阳六气的气质精微,相当于现代物理学常说的元素。古人正是遵循《周易》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本着“天人相应”的宇宙观,来探讨人体的生理结构与生命现象。体现在传统武学方面,除点穴术涉及到与《周易》理论相关的人体十二经脉体系、“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之外,最主要的应该是人体骨骼结构和卫气能量相关的内容。
现在我们已知,地球从右向左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从左向右进行着逆向自转,而月球则是从右向左围绕着地球运转(如图21)。由于古人将月球的运行轨迹纳入了大地的范畴,故而弥补了以地球为中心的错误认识。人类正是因为受到日、地、月顺逆双向运行轨迹的引力影响,才使人体骨骼各部关节的运动,局限在45度―90度之内。这不仅揭示了人体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以弧线运动为主,也是传统武学中“踢打摔拿、卸骨”等搏击技法形成的生理依据。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以气为本”的气学文化。武术内功所修炼的卫气能量,除了其昼夜运行于人体五十周次,与自然节律相应之外,其在六阳经运行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在六阴经运行时所产生的向心力,也充分体现出天体在顺逆双运的作用下,由万有引力所产生出的两种反向之力。这即是武当内家派系所讲的“争力”,亦被称之为“自然力”。内家拳学以“内功劲力”为技击法则的全部内涵,均体现在对“争力”的获得和运用方面。
卫气能量由六阳经运行所产生的离心力,使人体体表和四肢产生了强大的崩弹之力。而卫气能量由六阴经运行所产生的向心力,则是人体重心得以平衡的保证。这两种力量综合并作用于人体,就是武当内家拳中所谓的“浑圆力”,亦称“整力”。故此,武林前辈将人体自身骨骼肌所产生的力量,称之为“后天劲”;将人身所带来的潜在能量(指卫气),称之为“先天劲”。内家拳学的精髓,就是要去除筋骨肌肉所产生的蛮力、拙力和僵力,换来卫气能量的自然之力和本能之力。这正是中华武学区别于现代体育运动,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武道或搏击之术,而呈现出的最为根本最鲜明的特征。
由于内家拳学注重对自然力的恢复和求取,遵从人体生理的自然法则,故依据人体骨骼各部关节的弧形运动规律,以及卫气昼行二十五周次的环行机理,采用“圆”和“弧”的运动拳式,来适应并发挥卫气能量反向双运的“争力”特性。例如内家拳所谓的
“内劲走化”,即是发挥卫气能量的向心力,在推手和走架过程中始终保持自身重心的平衡性。“外劲崩弹”则是发挥卫气能量的离心力,作为击人放人的爆发之力。因此。“圆弧运动”是争力整劲灵活多变的关键。只有圆弧运动才能把诸如直力、横力、刚柔虚实,顾打等因素统一到争力之中,才能使所发之整劲连环无断续,往返回环以至无穷。
现代武林界有人从外家拳和内家拳的区别上来划分武功的高低,并将内家拳的“内伤力”作为中国武学的最高境界。其基本观点如下:
(1)练功方法不同。外家拳以练人体外部的肌肉、筋骨为主,利用打沙包、举石锁、跑步、跳绳等大运动量的方法,增强肌肉的力量,强化自身。而内家拳是以走趟子(练套路)、单操手、站桩、试力等方法来增强功力,基本不借助外界器械,也无需使自己的拳脚练得皮糙肉厚,运动量也很小,给人一种文人的感觉。
(2)造成对方伤害的形式不同。外家拳练好了,打人威力也很大的,轻者局部红肿,重者伤残,但给人造成的伤害主要是肌肉筋骨。而内家拳给人造成的伤害,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伤,但被击者却感到五脏六腑好像在身体外面,被人打了一拳一样,那种痛苦是他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感觉,那种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的感觉,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力,让人在瞬间斗志全无,唯恐避之不及。
(3)发力方式不同。外家拳的发力方式是先天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当一个人遇到危险时,任何一个人都会挥拳击向对方。发力的方式也是全身性的,整体的。全部发力过程是脚蹬、扭腰、挥拳击出,这种发力完全是自然的,不需要加任何思考的,就是习武之人也不过是把这种自然的,先天的发力方式练得更完美一些。普通人能打出25公斤的力量,练武的人可能会打出40-50公斤的力量。
而内家拳的发力必须要经过后天的,有意识的反复练习,甚至开始都有一段不习惯的过程,才能获得这种发力。内家拳发力,腰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即使把手臂完全伸直,也能发出排山倒海的内伤力。古人有个很好的形容叫“啪啦一抖”,虽然发力的时间非常短促,只有外家拳的三分之一,但正是这种特殊的发力形式,这种如鞭梢抽人的抖劲,震动的却是对方的内脏。如果说中国武术还有一点比国外技击术高明的地方,那就是高在这里了,这是外家拳和外国拳术中没有的。
还有人认为,“内家拳令人畏惧的强大杀伤力在于它对人体内脏的攻击,而这种内伤力是中国武术独有的,是特殊的发力方式,它是古代武学家对力学的高超应用,不练套路,不练单操手,不站桩,不试力也完全做得到。一旦我们获得了杀伤力极强的内伤力,与对手过招,只要有一拳击中对方,那么战斗也就结束了”。故此,持这种观点的人,便将内家拳“内伤力”视之为中国最高武学的奥秘。并且进一步指出,这一奥秘就是古人所讲的一种称为“”的东西。
我们说,如果上述观点还有可取之处的话,就是肯定了“”在传统武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比那些根本就不承认“”的习武者来说,已经显得难能可贵了。但是,既然承认了“”在传统武学中的主导地位,却又将挥拳击打对方的自卫举措,当成不加任何思考的先天行为,脱离了传统气学观与人体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势必造成武学理论的逻辑混乱。需知,当任何人遇到危险时,其先天的本能反应是躲闪或招架,当其挥拳击向对方时,已属于有意识的反击过程。仅以内家拳所修炼的“内功劲力”而言,无论是站桩还是练套路,恰恰都是在放松身心后的无意识状态下而获得的,“意念诱导”并不属于思维意识的范畴。再者,人身之“”也有不同,传统武学激发修炼的是卫气能量,而仙道(内丹学)开发修炼的则是元阳(真气)能量。如果两种能量的性质和功能认识不清,也势必造成武学研究上的障碍与混乱。所谓的“内伤力”,也并非是内家拳所独有。内家拳和外家拳所修炼的都是卫气能量,故外家拳也同样能发出杀伤力极强的穿透力。此外,即使习武者掌握了所谓的“内伤力”,也不等于迈入了传统武学的最高境界。中华武学是武功和武艺的双重结合,有内功而无技艺,或有技艺而无内功,传统武学则难以成立。
那么,传统武学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这就必然涉及到人的思维意识和直觉意识方面的有关问题。
我们前文已经谈到,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雄踞我国武林之魁首,与其“拳禅一如”,重视对潜意识(直觉意识)的开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谓的“禅”,本是印度梵文“禅那”的略称。其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等,即排除杂念,集中思虑,沉思默想,从而达到心情宁静,不受客观外界各种因素干扰的作用,属于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范例(3篇)
- 阅0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范文李凯尔特认为按照狄尔泰的做法,人文科学还是依赖于自然科学,并没有取得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李凯尔特认为“从自然和精神的对立进行的分类研究,不能.....

初中班级环境布置设计方案范例(3篇
- 阅0初中班级环境布置设计方案范文德育工作总结报告在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处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发挥德育途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

体育竞赛的基本特征范例(3篇)
阅:0体育竞赛的基本特征范文关键词:田径竞赛一般特征项目特征规则特征1.田径竞赛的一般特征竞赛特征指的是在比赛....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例(3篇)
阅:0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篇1[关键词]健身俱乐部武术课程开展现状[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

客房工作总结(整理8篇)
阅:0客房工作总结篇1我是xx的一名客房服务员,我要在平凡的上做到非凡。为了以后更好地工作,现将20xx年的工作总结....

中班保育员工作总结(整理7篇)
阅:0中班保育员工作总结篇1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我也逐渐的了解和体会到....

大学生预备党员年终总结思想汇报1000字(收集5篇)
阅:0大学生预备党员年终总结思想汇报1000字篇1敬爱的党组织:自我被确定为预备党员至今,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目标不....